登錄???|???注冊
本書是王利明教授的隨筆集,體現了作者對法治建設的隨想和感悟。作者用其樸實、綿密的文字,分別講述了自己在法治一般理論、法治實踐、立法制度、司法實踐、法學研究和教育等方面的見解和觀點。書中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濃厚的人文關懷氣息,為推動立法、司法前進的積極努力,以人為本的鮮明立場態度,讓你感受到一位主張改革又不失穩健、思考理性但不乏人情味兒的法學學者鮮活的思想脈動。第二版對原書進行了修訂,增加了新的篇章,對過時的內容進行了刪減。
王利明 ·現當代隨筆 ·27.7萬字
該成果對晏歐三家詞在清代的研究與傳承情況做了梳理,晏歐三人是宋代詞學發展的杰出人物,尤其是晏殊和歐陽修,上接南唐詞風遺緒,下傳蘇軾、晏幾道、秦少游等人,承前啟后。本文稿對這批宋詞巨匠在詞學中興的清代近三百年的研究傳承動態過程進行闡述并討論,著重關注清代詞學群體與流派爭鳴中,晏歐三家詞所處的地位和影響以及清人對他們的研究、接受風貌和特征、規律和原因等。從此角度契入,既可以看到動態的、立體的清代晏歐三家詞研究傳承的過程,也可以借此一窺清代詞學承續與超越前代詞學的發展歷程和中國古代傳統詞學演變終結而走向現代詞學之前夜的進程軌跡,因而具有一定的理論認識意義。
顧寶林 ·現當代詩 ·39.7萬字
本書將越南漢文小說置于政治倫理、家庭倫理及個體之間人際準則等方面進行考察,從中提取“忠”“孝”“節”“義”“信”等核心范疇,考察其在越南漢文小說文本中的反映,可以看到儒家主要思想觀念在古代越南社會得到比較全面而深刻的流播與滲透。不僅如此,越南漢文小說中的作者、引文用典現象也是對越南漢文小說的具體補充,是理解作品主旨內涵、文化意蘊的重要途徑。最后通過比較中越兩國小說在接受儒家思想中體現的異同,表現出文化接受下的變異和背離,交融中的磨合和吸納。
朱潔 ·文學評論 ·26.5萬字
從我社已出版《北大講座》第1到26輯中相關內容精選而成,本輯包含文史哲領域的精彩講座文章,讀者對象為對文史哲領域的熱點話題感興趣的大學生群體。計劃以軟精裝形式出版,宜讀宜藏。計劃以軟精裝形式出版,宜讀宜藏。計劃以軟精裝形式出版,宜讀宜藏。
《北大講座》編委會 ·文學理論 ·30.7萬字
本書是當代著名文學評論家王春林對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細讀與評析,收錄了其對于《人世間》《推拿》《白鹿原》《蛙》《一句頂一萬句》《繁花》等廣受讀者歡迎的18部獲獎作品的解讀。茅盾文學獎文學獎是中國當代極具權威和影響力的文學獎項之一,代表著中國當代長篇小說創作的高度。自首屆至今,茅盾文學獎歷經40載,已評出近50部各具特色特色的長篇小說。王春林曾任多屆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等重要文學獎項的評委,長期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與批評,對中國當代文學有著深入、獨特的見解。本書中,他從小說的結構方式、敘事手法、語言特色、主旨意蘊等多個角度切入,帶領讀者品賞、領略這些獲獎作品的豐厚內涵和藝術魅力。
王春林 ·文學評論 ·26.9萬字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車站工作組織、貨物列車編組計劃、列車運行圖及鐵路通過能力、鐵路運輸技術計劃、鐵路運輸調度指揮和統計分析等。本書以“理論夠用,加強實踐環節、提高動手能力”為目標,編寫力求深入淺出、便于自學,每個項目都列出了所依據的鐵路規章和標準,在每個典型任務后給出了復習思考題,部分任務后還有相應的習題和實踐環節指導,便于讀者研讀、復習和掌握實作技巧。本書可供高等職業教育鐵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高等學校鐵道運輸專業學生使用,也可供鐵路運輸現場作業人員參考。
宋建業 ·古詩詞 ·20.5萬字
譚獻是晚清著名文學家,本書從晚清時代與文壇雙重變遷的視域中考察譚獻的文學創作、文學思想與文學地位。將譚獻文學研究與晚清文學流派、學術思潮、文藝思潮等方面相聯系,在晚清文壇“南北宋詞之爭”“唐宋詩之爭”“駢散之爭”的視野下考察譚獻的詞學觀、詩學觀、駢文批評理論等文學思想。本書從譚獻文藝與文學互通共融的現象出發,從書學與詞學、詩學與詞學的關系角度入手,分析譚獻的詞學批評理論,從而深入探究晚清的學術思潮與文壇風貌。
劉紅紅 ·文學理論 ·30.6萬字
《生態批評的空間》是魯樞元的生態文化批評論著,時間跨度從上世紀90年代到當下,這三十余年也正是生態批評在世界范圍內從發軔到勃興的時期。魯樞元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曾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中國委員會對井岡山、梵凈山、小秦嶺、大青山以及黃河中下游的田野考察。在理論探索的同時他尤其注重個案研究,從生態批評的視域對中國古代偉大作家陶淵明、蒲松齡做出別開生面的闡釋,出版的兩部專著在讀書界引起強烈反響。
魯樞元 ·文學評論 ·44.6萬字
《顛覆與超越:史鐵生文學作品的修辭化生存》內容簡介:張煒說:“網絡時代繁衍出多少文字。縱橫交織的聲音震耳欲聾,卻難以遮掩從北京一隅的輪椅上發出的低吟。”這低吟,發自史鐵生。這低吟,震撼地壇;這低吟,震撼文學的地壇。史鐵生的作品,就是中國當代小說史上的地壇。可以這樣說,你每一次經過,都會忍不住停下張望和思索。遨游史鐵生的任何一個文本,你將發現:其作品的語言駕馭,有時合規不中矩,有時中矩卻又不合規。變化與超越乃其創作之突破;越軌與顛覆方顯其寫作之創新。鄢文龍教授,積五年之功的用力之作:《顛覆與超越:史鐵生文學作品的修辭化生存》系統全面地對史鐵生的作品進行了研究,從語言的角度切入,考察史鐵生對漢語特定修辭手法的運用及創造,觀照史鐵生在修辭文本建構方面的努力,從而總結出史鐵生作品的語言風格特點。
鄢文龍 ·名家作品 ·28.3萬字
“用事”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常見藝術手法,詩人通過引述過往之“故事”,與詩文所描述的內容產生語義類比,委婉傳達自己的心志,形成典雅、含蓄的藝術魅力。大量古代詩學著作對用事的定義、地位、規則和接受闡釋等問題作了長期探討,形成了豐富的理論資源。本書以此為基礎進行分析和闡釋,對古代詩學中語焉不詳、模糊含混的用事諸概念進行了明晰辨正,初步清理、重構出古代詩學用事觀念的體系,凸顯它在中國古典詩學和美學中的重要地位和意義,進而嘗試探索中國詩學一些基本規律和重要傳統,并為理解賞析杜甫、李商隱、蘇軾和黃庭堅等古代詩歌名家的用事藝術提供理論借鑒。
馬強才 ·文學評論 ·25.4萬字
六朝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的繁盛期,同時也是文學思想史上的收獲期,二者發展趨向的疊合,使得佛學與六朝文學思潮這一學科交叉性研究,之于中國文學思潮史的研究而言,至為重要。本書以佛學東漸下的文化新變為切入點,重點探討了玄佛流轉與詩歌的哲理化思潮、游仙涅槃與山水文學思潮、梵唄新聲與詩歌的格律化思潮、異相善巧與輕靡文學思潮、造像祈愿與北朝文學的儀式化等五個方面的問題,對佛學東漸所引發的文化新變在哲理化詩潮、山水文學思潮、格律化詩潮、輕靡文學思潮、文學的儀式化等文學思潮嬗變中發揮的作用,做了較為深入的分析,揭示了佛教在傳入中國后的傳播與接受過程中,給六朝時期中國思想文化及文學帶來的沖擊與新變。
高文強 王婧 ·文學理論 ·23.5萬字
朱鶴齡是明末清初著名的遺民學者,有六部著作為《四庫全書》著錄。《杜詩輯注》是一部具有傳奇色彩、包含遺民底蘊而又極富學術價值的杜詩注本,與《錢注杜詩》被尊稱為“朱注”“錢箋”,是清代杜詩學的奠基作之一,但長期以來人們難睹全貌。其主要優點在于正本清源又廣博謹嚴的考證,故取精用弘,成就斐然,多為仇兆鰲《杜詩詳注》采錄,古人稱其集大成,洵非過譽。
周金標 ·文學理論 ·29.4萬字
《草嬰譯著全集》是著名俄蘇文學翻譯家草嬰先生畢生翻譯、創作的文學作品全編,共計21卷,約700萬字。其中,12卷收錄草嬰翻譯的以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小說全集為主的俄國經典文學作品;7卷收錄草嬰翻譯的包括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肖洛霍夫、萊蒙托夫等作家作品在內的反映蘇聯衛國戰爭和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作品;1卷收錄草嬰關于俄蘇文學和文學翻譯問題的個人著作;1卷搜集草嬰歷年來在各報刊雜志中發表的翻譯文章。本卷為:草嬰譯著全集第九卷《復活》。
(俄)列夫·托爾斯泰 ·文集 ·31.9萬字
當代世界最負盛名的紀實文學作家——《巴黎燒了嗎?》作者拉萊·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爾,聯手為全世界讀者奉上一部紀實文學經典。兩位作者用長達兩年時間,采訪了大量歷史參與者,從國家元首到普通一兵,并披閱了浩如煙海的史料,以及第一手珍貴資料,在此基礎上再用三年時間寫成本書。書里詳實記錄了以色列建國前后,圍繞耶路撒冷發生的一次次戰爭與博弈,再現了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清明上河圖》般細密的描摹,驚人地還原歷史現場,呈現了最真實生動的細節。
(美)拉萊·科林斯 (法)多米尼克·拉皮埃爾 ·紀實文學 ·43.1萬字
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奪目光輝;一本好書,可以滋養無數的美麗心靈。細細品味朱自清的散文,點燃智慧的澄凈心燈;慢慢誦讀朱自清的作品,開啟人生的芳香之旅。我們誠摯地希望,通過本書,讀者能了解朱自清作為我國現代文學家、學者和民主戰士的一生,了解他的文學創作成就和對我國現代文學所作出的杰出貢獻,并從他樸實、正直、謙虛、誠懇的做人態度中,從他求真求實的嚴謹創作態度和治學態度中,從他所表現的優秀知識分子的民族氣節中,汲取到有益的營養。
朱自清 桑楚 ·現當代隨筆 ·34.4萬字
《記者外傳》原載于上海《新聞日報》副刊《人民廣場》,共三十回。全書用報社記者的眼光看社會,從大的時局到小的社會現象和人物,描寫細致入微、針砭時弊,是一部集文學性與可讀性于一身的長篇小說。
張恨水 ·名家作品 ·30.3萬字
本書所收錄的40余篇雜文,是作者多年心血的匯集。西藏是重要的國家安全屏障,處在分裂與反分裂、滲透與反滲透斗爭前沿,也是全國唯一的省級集中連片貧困地區。本書內容緊緊圍繞深入學習領會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這一重要戰略思想,展現了作者在西藏堅定不移開展反分裂斗爭、堅定不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堅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堅定不移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的一些體會和思考,或可為西藏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西藏提供些許有益借鑒。
茍靈 ·文集 ·39.2萬字
1914年,黃侃把《文心雕龍》作為一門學科搬上大學講壇,標志著現代意義“龍學”的誕生;而他為授課撰寫的講義《文心雕龍札記》,則成為現代“龍學”研究的奠基之作。《札記》從傳統的校注、評點中超越出來,開創了把文字校勘、資料箋證和理論闡述三者結合起來的研究方法,給人以全新的視野,“從而令學術思想界對《文心雕龍》之實用價值,研究角度,均作革命性之調整”。《札記》重點落在三十一篇主旨的闡釋上,因為黃氏學殖深厚,又頗具創作經驗,故其主旨探求多有創獲,對《文心雕龍》現代文學理論研究啟迪尤甚,至今仍是《文心雕龍》研究的必備參考書。本書對《札記》進行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并論及黃侃及其《札記》與20世紀中國學術史,特別是“龍學”史的互動共生關系。
李平 ·文學評論 ·27.9萬字
本書是第一部研究近代桐城文派的學術論著。文章從現代性與地域文化的研究視角對近代桐城文派進行了系統深入的探索,依據地域將近代文派分為主要支派:嶺西派、上元派、湘鄉派、蓮池派、新城派、武夷派、后桐城派,對這一流派的發展源流進行了具有開創性的探討,并以桐城文派為個案展現了近代文學向現代文學嬗變的趨勢。著作確立了近代桐城文派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對于重新認識桐城派及近現代文學之演進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是近年來中國文學流派研究領域不可多得的學術著作。
蕭曉陽 ·文學理論 ·22.2萬字
傳記文學研究是當代人文學術探討的核心問題之一。《阿拉伯傳記文學研究》是國內第一部系統研究阿拉伯傳記文學的專著。作者以一位中國學者的視角,廓清了阿拉伯傳記/自傳文學產生、發展、嬗變的歷史軌跡和大致形態,探討了此文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尤其在現當代歷史文化語境下的總體表征和敘事風格,分析了阿拉伯傳記文學與西方傳記文學的異同以及產生差異的文化、政治、宗教、語言等因素,折射出阿拉伯民族個性特征和伊斯蘭文化特色,豐富了傳記文學在國內的研究維度和視野。
鄒蘭芳 ·文學評論 ·31.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