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害利
成書于1862年。清代凌奐(曉五)撰,手稿本。作者得其師吳古年之《本草分隊》遂以此為基礎,集諸家本草之藥論,補入藥物有害于疾病之內容,更名《本草害利》。全書共8卷,本書集歷代本草及名醫經驗,刪繁就簡,羅列常用藥物,按臟腑分隊,以補瀉涼溫為序,先陳其害,后敘其利,并詳述其出產、形狀、炮制方法,是本草書中獨具一格的體裁。共有209味藥物介紹了炮制方法,其中大部分藥物詳述了炮制過程、炮制品的不同用途及炮制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如遠志肉:“制過不可陳久,久則油氣戟人咽喉為害。”石菖蒲、知母、肉豆蔻、草果:“忌鐵。”由于補入藥物有害于人體的內容,故有許多藥物介紹了炮制品及生品的毒副作用。如桃仁:“雙仁者有毒不可食。”巴豆:“此物不去膜則傷胃,(不)去心則作嘔。”瞿麥:“只用蕊殼,不用莖葉,若一時同使,即空心令人氣噎,小便不禁也。”此書在敘述某些藥物的炮制方法時,對比了不同方法的差異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如附子:“以鹽淹之,則減其性……煎甘草湯泡浸全透,然后切片,慢火炒黃而干,放泥地上出火毒,有用水浸面裹煨令發坼,則雖熟而毒仍未去,非法之善者,有用黑豆煮者,有用甘草鹽水姜汁童便煮者,恐煮之氣味煎出其力尤薄,且制之不過欲去其毒性耳,若用童便是反抑其陽剛之性矣,尤非法之善者,惟用甘草湯泡浸則毒解而力不減,允為盡善矣。市醫淡漂用之,是徒用附子之名爾。”
·5.6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