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琴況
中國古代音樂美學著作。明清之際徐上瀛著。在歷代琴論基礎(chǔ)上,結(jié)合自己的審美經(jīng)驗,仿照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創(chuàng)造了琴況二十四論。繼承儒家傳統(tǒng)聲樂美學思想,通過對琴聲、琴樂的審美鑒賞,提出了“和”、“靜”、“清”、“遠”、“古”、“澹”、“恬”、“逸”、“雅”、“麗”、“亮”、“采”、“潔”、“潤”、“圓”、“堅”、“宏”、“細”、“溜”、“健”、“重”、“輕”、“遲”、“速”等二十四種審美范疇和審美概念。涉及審美想象、審美風格、審美意境、審美準則、審美理想等問題。糅合儒道,提出以“和”為審美標準:“稽古之圣,心通造化,德協(xié)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為琴。其所首重者,和也。”認為琴曲演奏的最高境界,是“以性情中和相遇”,使技藝上達到“弦與指合,指與音合,音與意合”。推崇古雅、恬淡、清靜、超逸、美麗的審美風格,反對媚俗委靡。認為理想的演奏,就是“深淵在中,清光發(fā)外”,“以音之精義,而應(yīng)乎意之深微”。此外,對于遲速、輕重、宏細、奇正、虛實、清濁等審美范疇的關(guān)系,也提出頗多精辟之見。為傳統(tǒng)古琴演奏美學思想的總結(jié)。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刊行,附于《大還閣琴譜)。后《昭代叢書》、《琴曲集成》均收入。
·620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