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憂程序員:高薪編程、求職面試與成長轉型寶典
- 安曉輝
- 7字
- 2019-01-04 16:37:00
自我發現與選擇
職業四象限
一個人的職業選擇,根據喜歡和擅長兩個維度,可以分為四個象限,如下圖所示:

該圖中,橫軸從左到右,表示個人對職業所需技能的擅長程度,縱軸表示個人對職業涉及領域的喜歡程度。
右上角為第一象限,所覆蓋的職業自己既喜歡又擅長,是首選。
左上角為第二象限,此象限里的職業自己喜歡但不太擅長,可以作為備選職業。
右下角為第四象限,這個象限里的職業,個人擅長但不太喜歡,也可以作為備選職業。
左下角為第三象限,它涵蓋的職業,個人既不喜歡又不擅長,是下下之選,若非不得已,可以直接放棄。
好了,簡單介紹完職業四象限后,接下來我們展開一下,談談下面三個話題。
●分析自己的職業象限
●個人職業在不同象限間的轉換
●職業轉換實例
如何定位自己的職業象限
想要判斷自己是否喜歡所從事的職業。大體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分析:
●工作內容和對象
●工作所用到的知識和技能
●工作環境
●工作中的人際關系
通過對上面四個方面的梳理和總結,你就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喜歡眼下的職業。舉個例子,比如楊大胖喜歡健身,李六塊喜歡研究與健身相關的各種知識,王愛癡則喜歡到健身房里與教練聊天……這幾個人都喜歡健身,但喜歡的東西都不一樣。
其實判斷自己是否喜歡眼下的職業,往往不用去做特別詳盡的分析,只要跟隨自己的感受即可。你覺得自己想做,做得開心,那就是喜歡。你覺得懶洋洋的,這也不愿意做,那也不愿意做,面對分配的工作總是想辦法推三阻四,那就是不喜歡。
喜歡,但不一定擅長。比如李二狗喜歡養狗,但是他不一定擅長養狗,可能養10只死8只。比如猿大喜歡編程,但他不一定擅長,有可能寫出來的代碼臟、亂、差、運行效率低下,結果不符合預期。再比如劉四姐喜歡唱歌,可能不擅長,她唱起來就像驢叫……
擅長不擅長,每個人自己都能感覺出來。假如你遇到問題,能夠很快運用知識、技能、資源找到策略,輕而易舉地解決問題,那就是擅長;假如你總是感到很吃力,思慮幾個月也找不到辦法,那就是不擅長。
如果不能通過感覺確定自己是否擅長,那么可以通過與別人對比得出結論。比如同一個問題,別人三分鐘搞定,你要三周,那你可能就不那么擅長。
倘若通過對比你也不能確認,還可以請別人幫你評價,讓他列出你最擅長做的事情,多找幾個人,總能得出結論。
總之,你閉上眼睛想幾分鐘,就可以判斷出自己眼下的職業在哪個象限。
當你明確自己當前從事的職業所處的象限之后,就可以進一步詳細地分析喜歡什么、討厭什么、擅長什么、拙于什么。這個時候可以參考本節一開始提到的四個象限,詳細的結果會對你后續的職業轉型有很大幫助。
個人職業轉型
理想的職業轉型,應該是往自己既喜歡又擅長的方向努力。所以,對照職業四象限圖,理想的職業轉型應該是:從第二、三、四象限過渡到第一象限。
另外,從第二象限到第四象限,或從第三象限到第二、四象限,都是可以的。但是從一、二、四象限過渡到第三象限,則是要盡量避免的。
我們來聊聊比較理想的轉型。
從喜歡但不擅長到既喜歡又擅長
第二象限到第一象限,從喜歡但不擅長到既喜歡又擅長,這是多么完美的進化啊。
當你處于第二象限時,會因為不太擅長做某些事情而有一定的壓力,但因為你喜歡,很樂意去學,從而積極主動地提升自己,壓力反倒會成為動力。只要多做事,積極淬煉自己,不斷投入時間和精力,持續提升專業能力,就可以得到快速提升。就極有可能晉級到第一象限,遇見完美的職場生活。
從擅長但不喜歡到喜歡又擅長
第三象限的你,有一點點悲催——一直在從事不喜歡的工作??赡苁菤v史原因,比如畢業時就業形勢不好,先隨便找個機會上班了;比如父母認為公務員好,穩定又體面……
你就在不喜歡中因為長時間的鍛煉,對某些不喜歡的事情卻很擅長,而這些工作,恰恰又成了你的主要經濟來源。
此時你要往第一象限轉換,需要放棄你現在擅長的技能,進入到陌生的領域,從零開始學習新技能,開啟新的職業篇章。這是需要勇氣的,因為很可能經濟收入、社會地位、工作壓力、人際關系等都會因此發生變化。
你可以從通用和專業兩個維度出發,梳理一下自己的知識和技能。
那些可以在不同職業間遷移的技能,屬于通用技能,比如英語、寫作、開車、演講、培訓、組織、協調、溝通、項目管理、游泳、系統思維、高效學習、時間管理、領導、設計、審美、規劃等。
受限于特定工作環境,離開那個環境就廢掉的技能,屬于專業技能,比如使用C++編程、焊接、制作牛角梳、維護IBM Z主機等就是專業技能。
然后,你可以分析一下自己喜歡的職業,看它需要哪些專業技能、哪些通用技能,專業技能無法匹配的話,就選擇那些能與你的通用技能匹配的職業,這樣也會比較容易切入。如果一種職業所需的通用技能和專業技能你都沒有,那么轉換的可能性就會很低。
接下來我們要講的故事——“飯姐”李雯,就是從第四象限切換到第一象限。她在職業轉換時,“設計”“審美”這兩項通用技能就發揮了很大作用。
“飯姐”李雯
李雯畢業后在上海一家外企做設計師,頭幾年她和許多同事一樣,每天睡到快遲到才起床,早餐要么在路邊隨便買個煎餅、飯團,要么就不吃。
在工作了七年后,李雯早上一想到要上班打卡,內心就有點畏懼,甚至都不愿意出門。她擔心這樣日復一日的煎熬會讓自己患上抑郁癥,就琢磨找點其他的事情做,讓自己的生活過得開心一些。她想起小時候,母親端上餐桌的早餐總是特別豐盛,包子、煎面包夾雞蛋、稀飯、豆漿等,熱氣騰騰香氣迷人。于是李雯決定把早餐當作改變的開始,將其當作改變枯燥生活、與幸福邂逅的儀式。
每一天的早餐成了李雯對抗庸俗生活的武器。上班,不再是那么令人焦慮,而幸福感卻越來越多。李雯體會到了以前從來沒察覺到的幸福,“覺得生命好像被延長了,愛情也更加甜蜜了,感覺很幸福?!?/p>
有一天早上醒來,微博上有上千人@她,甚至有人在她發布的微博后面留言,“看到你的早餐,好想娶你回家”。吃貨們羨慕而妒忌:“太兇殘了,你怎么能把早餐吃得那么浮夸?”
事實是,李雯因為堅持做早餐、分享微博而紅了,網友們給她一個“飯姐”的稱號。她的每日早餐圖也吸引了很多與美食相關的機構前來洽談合作,于是她發現工作有了更多的選擇,愛好也可以和事業結合起來。在2012年年底,她索性辭去了原來設計師的工作,做喜歡的事情,專心走進廚房,研發各式各樣的菜品。2014年,她的美食圖譜《幸福,從早餐開始》正式出版,走進了大大小小的書店。現在僅當當網上,這本圖書就有將近4000條評論。
2014年4月,經過三年的積累后,李雯的美食創意工作室終于成立。她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室的運作,也收獲了滿滿的知足與幸福。
從厭倦的工作到喜歡的事業,這樣關鍵的轉變,對李雯來講,卻是從一份用心的早餐開始的。
工作之外,你可以做很多事情,那些你真正愿意做的、能夠忘我投入的事情里,蘊含了潛在的機會,它們很可能導引你完成職業轉換,讓夢想照進現實,讓你的生活變得充實又幸福。
李雯的故事,就是這樣的,而這也是大多數試圖轉變卻又顧慮重重的上班族可以采取的一個穩妥策略——業余時間豐富知識和技能。
這是非常棒的策略,適合大多數人,但前提是:你足夠喜歡你想做的事情,并且能夠持續投入時間和精力來豐富相關的知識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