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營的套路:從想法到產品落地全程解析
- 劉芝亮
- 2832字
- 2019-01-04 16:35:29
1.3 我為什么要做運營
從我剛接觸運營工作到現在,產品經理一直都是最火的職位,是絕大多數畢業生夢寐以求的崗位。據說它是“離CEO最近的人”。在我服務過的幾個項目中,有一多半項目中我的直接匯報對象都是產品總監。那么我為什么會選擇了做運營而不去做產品經理呢?
1.3.1 運營讓我更了解自己
其實在我剛剛工作的頭兩年,我輪崗了包括產品、開發、運營在內的多個崗位,這段經歷包括后來的職場導師給了我非常大的影響。漸漸地,我發現運營和我互有助益,我從運營中更加了解和完善自己,而運營也在我的手中日漸成熟壯大。
聽起來很虛,但是當我切身體會到了接觸運營之后在工作之外的我的變化的時候,那種欣喜是很難言表的。李開復曾經在他的書中有這么一句話“You love what you're good at”。當我跨過那道坎坷,看到了新的方向的時候,我就堅定了我的熱愛。
從一撥撥新用戶的涌入,到一次次活動的成功舉辦,再到每一個用戶投訴和bug的修改完善。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會給我的內心增加一份信念:我做得很好,而且我能做得更好!
很幸運,盡管工作還不到5年的時間,我經歷了很多非常有意義的關鍵節點,回想起來真的是豐富多彩。從最開始PC互聯網還在占主導地位的時候,我作為一名軟件開發人員加入了搜狐暢游的《鹿鼎記》研發工作,之后在參與《天龍八部》微信公眾號創建工作的時候第一次接觸到運營工作,并親身經歷了以微信這個龐然大物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產品以摧枯拉朽的勢頭瘋狂地蠶食著互聯網份額。之后,在輪崗了產品、HR等崗位之后,我選擇了加入當時移動互聯網剛剛起步、勢頭最猛的移動應用商店項目團隊,并且幸運地作為一個運營加入了國內第一波移動項目海外拓展大軍。
Tips:“You love what you're good at”,建立小目標,只要成功了,你的信心就會大幅增加。
1.3.2 我對開發工作的體驗
在這幾年的工作經歷中,我基本上把能夠體驗的崗位都走了一遍。
最初的軟件開發是我大學時的專業,輕車熟路。然而真正從事這份工作的人都很清楚,開發工作雖然高薪,完成一個模塊或項目時的成就感也是非常大的。但是這份工作的枯燥程度是其他崗位無可比擬的,原本每天一直盯著計算機寫代碼就夠煩躁了,而當我們“思路清晰”地編寫完代碼卻發現怎么也編譯不過或者運行不起來的時候;當接到一個新需求卻發現這個組件之前沒有接觸過還需要學習一段時間,而產品經理又對排期緊咬住不放的時候;當我們好不容易可以厘清思路手到擒來卻突然被某人打斷節奏詢問某個功能的時候,我們的煩躁程度會急劇增加。做工程師一年左右的時候,在我看清楚了這些并且確信自己不是一個耐得住寂寞的人之后,我向老板提出了轉崗。
軟件開發其實是一個非常能讓人有滿足感的職業。做過的人都會有這種感受,你不需要直接背負業務指標的壓力,但也不是完全沒有壓力,在一個功能排期確定之后,你就需要全力以赴地盡快實現它,并且保證它的魯棒性。
這就意味著,當你清閑的時候,你需要一方面充分地放松自己,另一方面抓緊學習新知識去填補能力和經驗上的欠缺,并且保證能夠跟上業務需求的步伐。而當排期到你這里的時候,你需要頂住壓力,熬過這個痛苦的(有的朋友是很享受的)過程。一旦完成了這個需求,功能上線沒有出問題的時候,那種成就感讓人感覺非常舒服,它是實實在在的成就。
現在回想起來,還是對當初離開開發崗位有些微感觸的,那是一段不算成功的經歷,說白了,也是我的一種妥協,有時候想想李開復老師的話,會問自己:如果我當時堅持跨過了開發那道門檻,走過來了,我現在應該是非常靠譜的技術人才。可是,其實我并不后悔,因為每一次選擇都會讓你失去某些東西,同時也會帶給你很多新的東西,也正是這些經歷帶給了我成長和成熟,只要我在未來的道路上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就是成功的。
1.3.3 HR帶給我的困惑
開發工作之后的HRBP工作我也非常喜歡。人才盤點、招聘、績效評估和反饋、培訓體系建設,中間我還做了一個200萬元項目獎金發放的項目,皆大歡喜的結果也讓老板對我刮目相看。我曾一度感覺自己更適合做HR,于是我參加了各種人力資源的培訓,買了十幾本人力資源方面的圖書進行學習。但是做著做著,我漸漸發現這個崗位從兩方面給我帶來了非常大的困擾。
一方面,它不是一個一線業務崗,也就不和產品的業務成果直接掛鉤,導致我找不到最直接的成就感。在項目團隊取得成果的時候,我的參與感和榮譽感都非常低。記得有一次項目組織慶功會,是我參與策劃和主持的,過程中我看到了產品、開發、運營人員都士氣高昂,非常欣喜的狀態,而我盡管在激情澎湃地讀著稿子,但是其實內心并沒有那種參與其中的激動心情,而是作為一個旁觀者的開心與贊賞。這讓我感覺到自己與這幫朝夕相處的小伙伴之間的距離非常遠。
另一方面,HR雖然也有明確的績效KPI考核,但是我始終感覺那些指標都比較虛。在我接觸的HR工作中,除了招聘可以明確衡量出招聘錄用多少人、到崗多少人、轉正多少人之外,其他諸如培訓、人才盤點、績效等工作都很難用量化的指標去考核,所以經常會看到HR用諸如滿意度調查等方式來評估自己的工作成果。而這些考核對于我這個耐不住寂寞的人來說是很虛的,不如用戶量、收入等一線業務指標來得更實在些。
1.3.4 產品經理曾是我的理想
產品經理曾經是我非常向往的崗位,在做產品經理工作之前我就已經讀完了《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和《結網》兩本書,并且規劃好了自己的成長路徑。然而,在實際工作中,我發現要全面地照顧到產品的方方面面對于產品經理來說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光是每個版本的功能安排、與老板PK、設計和開發對接、項目推進、測試推進、上線發布、下一個版本啟動,等等,就足以把工作時間和精力占滿,根本沒有更多的時間去考慮用戶。
后來我才明白,那時候我的崗位雖然叫產品經理,但實際上的產品經理是我的老板,我們只是產品設計師。而在之后的幾份工作中,實際情況也都印證了我的觀察,真正的產品經理只有一個人,就是這款產品的負責人,其他所有的所謂“產品經理”其實都是產品設計師,類似于傳統軟件行業的需求分析師一樣,承接來自用戶、運營、市場等部門的關于產品功能、性能和體驗上的需求,進行需求分析、產品設計、功能排期、版本跟進和發布等工作。只有那個產品的總負責人,即產品經理,才能擺脫煩瑣的產品設計細節,從大方面去考慮產品,考慮運營和市場等方面的策略并且給出一些方向指導。
在經歷這些崗位的工作過程中,我收獲最大的其實是對自己的了解,我漸漸開始明白從我的性格和能力來看,自己比較適合和擅長什么工作。我對自己的總結有以下幾點:
· 具有對軟件開發的清晰了解;
· 性格外向,喜歡更多地接觸用戶,與用戶交流;
· 具備一定的同理心;
· 喜歡在前線打拼,背負更直接清晰的KPI。
其實在我當時的項目里沒有很明確的運營崗位,在清楚了我的方向之后,我便開始更多地申請去從事與用戶相關的工作。其實大家也是一樣,通過工作搞清楚自己的性格和能力,以及適合什么樣的工作內容,然后再去匹配相應的崗位。如果當前沒有這種崗位,那又如何?申請去做相關的事情不斷地培養自己在這方面的能力和經驗即可,互聯網行業最大的特點就是快速變化,誰又能肯定明天這個崗位會不會出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