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就業、挑大學、選專業
- 陳紅雨 趙瑞瑞 歐陽文邦
- 4214字
- 2019-01-04 16:27:34
1.6 傳統順序志愿問答
【問】 什么是傳統順序志愿?
傳統志愿,也叫傳統梯度志愿、順序志愿,是指按分數高低劃定最低控制分數線,在同一錄取批次中志愿優先,對同一志愿層次按分數高低投檔。投檔辦法:在相同科類同一錄取批次內,對每個院校按文科和理科的第一志愿考生先排序,然后按一定的比例[一般是1∶(1.1~1.2)]由高分到低分向錄取院校投檔。錄取時,在同一批次上線考生中,先錄取第一志愿的考生,第一志愿錄取結束后,才對第一志愿未被錄取的考生進行下一個志愿的錄取。已完成招生計劃的院校結束本批次招生,未完成招生計劃的院校才能錄取下一個志愿的考生。
【問】 傳統順序志愿通常的投檔原則和順序是怎樣的?
①投檔原則 省招生辦公室在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上,按志愿順序從高分到低分投檔。省招生辦公室根據院校的招生計劃總量適當控制院校投檔比例。
②投檔順序 首先,投高分優先投檔線上的考生:a.在規定的投檔比例內,投第一志愿考生檔案;b.在規定的投檔比例內,投第一志愿考生檔案后,未滿招生計劃的高校,繼續投第二志愿的考生檔案,第三、第四志愿以此類推。其次,高分優先投檔線上考生投檔后,未滿招生計劃的高校,按投檔比例,從高分到低分,投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上第一志愿考生。最后,在以上投檔一次性提供考生檔案給高校,由各高校錄取后,對未完成招生計劃的院校,投第二以及后續志愿院校的考生檔案。有的省市將第三志愿(含第三志愿)以后的各志愿按院校缺檔情況一次性補充給高等學校擇優錄取。
【問】 為什么傳統順序志愿要求非常重視第一志愿?
根據統計,重點大學第一志愿的錄取比例占被錄取考生的95%以上,一般院校第一志愿的錄取比例占被錄取考生的80%左右,所以第一志愿極其重要。考生根據自己的分數、志趣、學科偏向、身體條件等因素綜合考慮,選擇一所適合自己的學校作為第一志愿,是報好志愿的關鍵。不論是第一批,還是第二批、第三批,都是一樣的。對于成績穩定,發揮出色的考生,第一志愿可以適當超前,免得以后后悔。對于平時成績起伏較大,估分時不確定因素較多的考生以及復讀生,報考第一志愿可以適當保守一些。
考生填報志愿的基本原則是立足于第一志愿錄取。考生應認真分析目標院校往年錄取數據,計算往年錄取線差,查看往年報考人數多不多,錄取人數波動大不大,等等。在此基礎上選擇第一志愿院校,確保自己第一志愿能順利被錄取。當然,不可能人人都被第一志愿錄取,因此第二志愿必須作為保底志愿。要選擇那些往年錄取過第二志愿的院校,最好是選擇往年各年度都錄過第二志愿的院校。
【問】 為什么說傳統順序志愿應采取“沖第一,保第二”的方式?
名校或重點院校第一志愿錄取率很高,但并不是所有本科院校都拒絕錄取第二志愿的考生,不少重點高校都預留出一定比例招收高分二志愿考生,每年二志愿錄取率達到20%左右。往往第二志愿能決定一個考生的命運,能使部分考生起死回生。
因此填志愿時要注意以下技巧:對于那些分數高又無十足把握上第一志愿,但又不愿上二、三流一本學校的考生,第二志愿可以考慮填報一些特意為高分第二志愿的考生留出名額的重點院校甚至名牌高校。而且招生部門規定:不得拒錄高分二志愿考生,教育部也從機制上對此加以保證。對于分數達到一本的考生,在選填第二志愿時有兩種選擇:a.一本第一志愿“賭”一所較好的重點高校,但不把希望全部寄托于它,第二志愿填一所本省較為一般的重點高校,確保能上重點;b.一本志愿全“賭”好的重點高校,但做好“輸光”的心理準備,關鍵的二本第一志愿填一所較好的普通高校。第一種選擇適合看中重點高校與普通高校之分的考生,第二種選擇適合看中高校真正實力的考生,每個考生應該從自身的角度去選擇。對分數在一本和二本之間的考生,基本不用過多考慮一本的志愿,關鍵是填好二本志愿。但是第二志愿的錄取率遠低于第一志愿的錄取率,第三志愿的錄取率更小得多。可以采取“沖第一,保第二”的方式,把第二志愿作為保底專業對待更穩妥。
【問】 傳統順序志愿怎樣形成合理梯度?
許多院校都希望錄取到本校或本專業的第一志愿上線的考生,特別是一些名牌大學、“熱門”專業,第一志愿的報考人數比招生數往往多幾倍,第一志愿的考生檔案已完全滿足了學校的擇優錄取,第二志愿的考生即使分數較高,也沒法投檔了。而且,錄取新生是分批進行的,每批有上百所院校同步進行錄取,如果第一志愿落選,當轉到第二志愿時,該校很可能已按第一志愿滿額錄取了。可見,在同批分數線的考生,第一志愿低分的考生被錄取了,而第二志愿高分的考生落選,這種情況的存在是不足為奇的。因此,考生必須認真選準第一志愿,然后在此基礎上,注意搭配好其他志愿。
當然,從多年的錄取情況看,由于每位考生不可能了解到全省其他考生志愿填報情況,都是各自依據自身的情況進行填報。因此,各學校的第一志愿人數不可能達到完全平衡,總是有些院校的第一志愿人數較少。據統計,幾年來部分本科院校有40%左右的考生都不是按第一志愿錄取的。因此第二志愿、第三志愿及其他志愿也是相當重要的。第一志愿應是考生成績可以達到的最高水平的院校和最合適的專業,在同批錄取院校的幾個志愿中,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以及其他志愿之間應有一定距離,從高到低排列,形成一定的梯度。當然,一所學校上一年第一志愿考生多,因而錄取分數線較高,下一年因志愿人數少,錄取分數線隨之降低。這種學校的生源情況每年都可能有大小年。但是,在一般情況下,有些院校及專業錄取分數線始終比其他院校及專業要求要高些。從歷年情況來看,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區的院校報考人數較多。從專業看,金融、法律、財經、經濟、建筑學、郵電、城市規劃、計算機、無線電、自動控制的分數要求較高。因此,考生填報志愿時應了解歷年各招生院校錄取標準的差異,使報考的志愿形成一個從高到低的“梯度”,以提高被錄取的概率。
【問】 怎樣慎重填寫“服從調劑”?
在考生志愿信息卡上,每一批次的志愿欄后面都有“服從”欄。設置該欄,是為了增加部分考生被錄取的機會。考生當然都希望按志愿錄取,但是由于受信息材料、預測、決策方法等因素限制,有的考生會把志愿報得較高,有的考生則處理不好三個志愿之間的“梯度”關系,以致第一和兩個并列二志愿相繼落空。“服從”欄則有利防止不應出現的落選問題。因此,在填報志愿時,“服從”二字絕對不可忽視。特別是對競爭能力較差的考生,更是如此。“服從”二字,有時比第二、第三志愿錄取概率還高。
“服從”欄包括兩層意思:a.“學校服從”,指當所填的各個志愿學校都未錄取你時,是否同意調配到其他院校;b.“專業服從”,指當你的檔案被某所大學調入后,所填的各個專業均未錄取時,你是否同意調配到其他專業學習。考生如果確認“服從調劑”,則一方面給自己增加了被錄取的機會,另一方面接受了必須按調配入學的義務,極可能調劑錄取的學校或專業與報考初衷相差甚遠,要有心理準備。填了服從就會按服從在缺額的招生計劃中優先調配比較好的學校或專業。服從調配者一旦被錄取,就必須到錄取你的院校就讀。因此,對于這一欄目,考生既要充分重視,又要慎重填涂,表態具體明確。
【問】 在傳統順序志愿中怎么通過分數估算來提高第一志愿的錄取率?
在估分填報志愿當中,首先第一個要把自己的位置找準,然后就開始選學校。選學校的方式是,如定位你是在本科一批線上的20分左右的考生,然后對照去年的本科一批線和前年的本科一批線,然后選出一般的,首先從大范圍的搜索,就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根據潛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校和專業,鎖定大的范圍之后再往下排除。先從分數因素當中,這個學校應該是它歷年在批次線上20分左右,或者是比20分再稍低一點,鎖定這樣的學校,鎖定一個大范圍,然后再逐漸往下篩選。但是第一步來講,在鎖定學校分數的時候,要注意將學校分數進行轉換:用學校的錄取最低分,減去當年的批次線,減去當年批次線,比如當年批次線是580分,這個學校錄取600分,這就是20分,把這個減出來。看完去年再看前年,再看大前年,連續幾年之后,然后畫一個坐標,連一個線,這個學校一般來講錄取多少分,把它找出來鎖定它。鎖定之后,再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通過學校歷年分數線,要預判這個學校今年的分數線會是多少,你這個資料是往年的資料,一般看的年份多一點要好,最好要看三年至五年。因為一年往往看不準,先對這個分數線進行分析,這個學校的分數線是一年高一年低,還是一直低,為什么低,低的原因在什么地方,比如有的來講是地域的問題,有的是專業比較冷,有的是學校實力問題,還有一個是大家對這個學校認可度問題。
這些因素統一都考慮好之后,然后對這個學校今年的情況進行分析預判,考生要注意以下幾個因素:a.院校公布的最低分是所有專業當中的最低分,你按最低分報專業,尤其是估分,估分容易估不準,估不準的情況下就往往容易出問題;b.按照最低分即使投檔投進去,低分末端,容易被退檔;c.更要選擇專業,而最低分數沒有辦法選擇專業,應該在院校最低分的情況下給自己估分,比如你估在580分,你正好對著學校580分。這不科學,你讓出10分到20分。一般按照平均分填報志愿是比較可取的。或者是你不按照平均分,也可以用最低分和平均分取個差。
【問】 怎樣才能把準傳統順序志愿的第二志愿?
名校或重點院校第一志愿錄取率很高,但并不是所有本科院校都拒絕錄取第二志愿的考生,而且不少重點高校都預留出一定比例招收高分二志愿考生,事實上每年第二志愿錄取率都達到20%左右。因此認真對待第二志愿是明智的,往往第二志愿能決定一個考生的命運。選填第二志愿要遵循以下原則:a.要與第一志愿有梯度;b.要填報有招收第二志愿考生歷史的院校;c.最好填報本省的高校或分數級差小的高校;d.專業應選擇服從調劑。
【問】 為什么說傳統志愿順序博弈成分大?
在傳統志愿填報方式下,如考生志愿填報不當,錄取結果落差可能會很大,高分不一定能進好學校。如考生本科第一批次第一、二、三、四志愿填報4所自己心儀的高校,但4所院校志愿間沒有一定的梯度,而他的高考成績比其一志愿填報高校低一分,不能被第一志愿高校錄取。由于所報第二、三、四志愿高校在第一志愿就已經完成計劃,因此該考生只能征求補填志愿或參與第二批本科院校的錄取。因此,傳統的志愿填報方式博弈成分較大,有“考得好不如填得好”的說法。傳統志愿的填報方式過分強調第一志愿的作用,弱化了第二、三、四志愿的作用。同時,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高校出現“大小年”現象,即第一年報考人數較多,錄取分數高;第二年報考人數較少,錄取分數低,如此往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