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畜常見寄生蟲病防治手冊
- 李連任
- 1273字
- 2019-01-04 20:45:50
第二節 寄生現象
一、共生現象
自然界中,隨著漫長的生物演化過程,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更加復雜。凡是兩種生物在一起生活的現象,統稱共生。在共生現象中根據兩種生物之間的利害關系可粗略地分為共棲、互利共生、寄生等。
1.共棲
兩種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稱為共棲。例如,魚用其背鰭演化成的吸盤吸附在大型魚類的體表被帶到各處,覓食時暫時離開。這對
魚有利,對大魚無利也無害。
2.互利共生
兩種生物在一起生活,在營養上互相依賴,長期共生,雙方有利,稱為互利共生。例如,牛、馬胃內有以植物纖維為食物的纖毛蟲定居,纖毛蟲能分泌消化酶類,以分解植物纖維,獲得營養物質,有利于牛、馬消化植物,其自身的迅速繁殖和死亡可為牛、馬提供蛋白質;而牛、馬的胃為纖維蟲提供了生存、繁殖所需的環境條件。
3.寄生
兩種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給前者提供營養物質和居住場所,這種生活關系稱寄生。受益的一方稱為寄生物,受損害的一方稱為宿主。例如,病毒、立克次體、細菌、寄生蟲等永久或長期或暫時地寄生于植物、動物和人的體表或體內以獲取營養,賴以生存,并損害對方,這類過寄生生活的生物統稱為寄生物;而過寄生生活的多細胞的無脊椎動物和單細胞的原生生物則稱寄生蟲。
二、寄生生活對寄生蟲的影響
從自然生活演化為寄生生活,寄生蟲經歷了漫長的適應宿主環境的過程。寄生生活使寄生蟲對寄生環境的適應性以及寄生蟲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發生了變化。
1.對環境適應性的改變
在演化過程中,寄生蟲長期適應于寄生環境,在不同程度上喪失了獨立生活的能力,對于營養和空間依賴性越大的寄生蟲,其自生生活的能力就越弱;寄生生活的歷史愈長,適應能力愈強,依賴性愈大。因此與共棲和互利共生相比,寄生蟲更不能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因而只能選擇性地寄生于某種或某類宿主。寄生蟲對宿主的這種選擇性稱為宿主特異性,實際是反映寄生蟲對所寄生的內環境適應力增強的表現。
2.形態結構的改變
寄生蟲可因寄生環境的影響而發生形態構造變化,如跳蚤身體左右側扁平,以便行走于皮毛之間;寄生于腸道的蠕蟲多為長形,以適應窄長的腸腔。某些器官退化或消失,如寄生歷史漫長的腸內絳蟲,依靠其體壁吸收營養,其消化器官已退化無遺。某些器官發達,如體內寄生線蟲的生殖器官極為發達,幾乎占原體腔全部,如雌蛔蟲的卵巢和子宮的長度為體長的15~20倍,以增強產卵能力;有的吸血節肢動物,其消化道長度大為增加,以利于大量吸血,如軟蜱飽吸一次血可耐饑數年之久。新器官的產生,如吸蟲和絳蟲,由于定居和附著需要,演化產生了吸盤并作為固著器官。
3.生理功能的改變
腸道寄生蛔蟲,其體壁和原體腔液內存在對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有抑制作用的物質,在蟲體角皮內的這些酶抑制物,能保護蟲體免受宿主小腸內蛋白酶的作用。許多消化道內的寄生蟲能在低氧環境中以酵解的方式獲取能量。雌蛔蟲日產卵約24萬個;牛帶絳蟲日產卵約72萬個;日本血吸蟲每個蟲卵孵出毛蚴進入螺體內,經無性的蚴體增殖可產生數萬條尾蚴;單細胞原蟲的增殖能力更大,表明寄生蟲繁殖能力增強,是保持蟲種生存、對自然選擇適應性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