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畜常見寄生蟲病防治手冊
- 李連任
- 10376字
- 2019-01-04 20:45:53
第三章 人畜共患寄生蟲病
第一節 人畜共患吸蟲病
一、日本血吸蟲病
由日本血吸蟲寄生于人和動物的門靜脈、腸系膜靜脈或盆腔靜脈內引起的一種重要的人畜共患寄生蟲病,也稱為日本分體吸蟲病。
(一)病原
日本分體吸蟲(圖3-1)的一個最重要的特征是雌雄異體,寄生于人、牛、山羊、綿羊、馬、狗、貓、兔等的門靜脈和腸系膜靜脈中。雄蟲長9.5~20毫米,寬0.55~0.967毫米;雌蟲長15~26毫米,寬0.3毫米,比雄蟲細瘦。腹吸盤相當靠近口吸盤(口吸盤在前端處),雄蟲的身體自腹吸盤以后變寬變扁,兩側邊向腹側卷曲,形成抱雌溝,雌蟲通常處在這個抱雌溝內。卵的大小為(0.07~0.1)毫米×(0.05~0.08)毫米,短卵圓形,無卵蓋,在它的一個側面上(偏一端)有一個小刺或小結。卵內含有一個毛蚴(圖3-2)。

圖3-1 日本分體吸蟲

圖3-2 日本分體吸蟲成蟲和蟲卵
(a)雌雄蟲合抱 1—口吸盤;2—腹吸盤;3—抱雌溝
(b)雄蟲 1—口吸盤;2—食道;3—腺體;4—腹吸盤;5—生殖孔;6—腸管;7—睪丸;8—腸管;9—合一的腸管
(c)雌蟲 1—口吸盤;2—腸管;3—腹吸盤;4—生殖孔;5,6—蟲卵與子宮;7—梅氏體;8—輸卵管;9—卵黃管;10—卵巢;11—腸管合并處;12—卵黃腺
(d)蟲卵 1—頭腺;2—穿刺腺;3—神經突;4—神經元;5—焰細胞;6—胚細胞;7—卵模
(二)生活史
雌蟲在宿主小腸黏膜和黏膜下層的小靜脈里產卵,卵堆積在該處的微血管中,引起炎癥、白細胞浸潤等病理變化,終致成為潰瘍,潰瘍崩解后,蟲卵被擠到腸腔,并隨糞便排出宿主體外再經過以下幾個發育階段(圖3-3)。

圖3-3 日本血吸蟲發育史
卵在水里孵出毛蚴→毛蚴侵入某些釘螺體內→經過胞蚴、子蚴階段→生成尾蚴→尾蚴離開釘螺游入水中→終末宿主皮膚(尾蚴性皮炎)→童蟲→小靜脈或淋巴管→右心→肺(呼吸道癥狀和變態反應)→肺泡小血管→左心→全身→腸系膜動脈→毛細血管網→腸系膜靜脈和門靜脈→成蟲。
毛蚴(圖3-4)體形近似等邊三角形,多被纖毛,不食,但運動活潑。前部寬,有頭腺,1對眼點。后端狹小,體內有簡單的消化道和胚細胞及神經與排泄系統。排泄孔多為1對。當卵在水中完成發育,則成熟的毛蚴即破蓋而出,游于水中;無卵蓋的蟲卵,毛蚴則破殼而出。游于水中的毛蚴,在1~2天內遇到適宜的中間宿主,即利用其頭腺,鉆入螺體內,脫去被有的纖毛,移行至淋巴腔內,發育為胞蚴。

圖3-4 日本血吸蟲
胞蚴呈包囊狀,營無性繁殖,內含胚細胞、胚團及簡單的排泄器。逐漸發育,在體內生成子胞蚴或雷蚴。
子胞蚴較母胞蚴大而長,并隨發育時間而增長,一般可達300~3000微米,呈袋狀。子胞蚴在螺體內移行至消化腺后,體內胚細胞又經分裂而發育成尾蚴。經過如此反復增殖,一個毛蚴鉆入螺體后可產生成千上萬條尾蚴。由于子胞蚴體內胚細胞發育不同步,故尾蚴分批逸出。
尾蚴(圖3-4)由體部和尾部構成,不同種類的吸蟲尾蚴形態不完全一致。尾蚴能在水中活躍地運動。體表具棘,有1~2個吸盤。消化道包括口、咽、食道和腸管,還有排泄器、神經元、分泌腺和未分化的原始的生殖器官。尾蚴可在某些物體上形成囊蚴而感染終末宿主;或直接經皮膚鉆入終末宿主體內,脫去尾部,移行到寄生部位,發育為成蟲。但有些吸蟲尾蚴需進入第二中間宿主體內發育為囊蚴,才能感染終末宿主。
尾蚴鉆入宿主皮膚時脫去尾部,進入血流,在體內移行直至到達寄生部位,在發育為成蟲之前均被稱為童蟲。
(三)流行病學
本病的流行必須具備下列三個主要條件。
①病原(蟲卵)從家畜或其它宿主體內隨糞排出,在水中孵化為毛蚴。
②毛蚴感染中間宿主釘螺。在螺體內發育繁殖,最后形成尾蚴,從釘螺體內逸出。
③尾蚴穿過動物或其它宿主的皮膚,侵入宿主體內,發育為成蟲。如此反復循環,形成一個流行鎖鏈。
這三個條件是本病流行的關鍵。三者缺一時,分體吸蟲生活環就無法完成。所以本病的傳播與流行同氣候、土壤、放牧季節、使役情況、動植物區系和水源質量有關。例如,長江流域及長江以南平原和湖沼地區的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有利于分體吸蟲中間宿主的繁殖,就有使動物感染分體吸蟲的可能;而在東北、西北、華北地區,就沒有本病流行的條件。
根據調查資料證明,人、畜、釘螺三者的陽性率有相互關系。一般釘螺陽性率高的地區,人、畜感染率也高;凡有病人及陽性釘螺的地區,則一定有病牛。耕牛的感染存在著種間差別,黃牛的感染率一般高于水牛。牛的感染率與性別的關系并不顯著,但與年齡有一定關系,一般黃牛的年齡越大,陽性率越高;水牛的感染率則隨年齡的增高而有降低的趨勢。水牛有自愈現象。在不同地理條件下,耕牛的感染情況也有不同,放牧于潮濕丘陵地區的耕牛感染率最高,平原地區次之,山區最低。牛的感染與放牧和下田生產有關,其中尤以放牧的關系最為密切。旱作區耕牛感染分體吸蟲病,主要是在放牧時接觸疫水而得;水田區感染,主要是在水田耕作時。牛的感染途徑,主要經皮膚感染,還可以通過口腔黏膜或胎盤感染。
(四)致病作用
血吸蟲尾蚴、童蟲和蟲卵對宿主產生機械性損傷,并引起復雜的免疫病理反應。尾蚴穿透皮膚時引起皮炎,皮炎僅發生于曾感染過尾蚴的人群,是一種速發型和遲發型變態反應。尾蚴性皮炎對童蟲在皮膚內的破損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是宿主的獲得性免疫對再感染的反應。童蟲在體內移行時,對所經過的器官,主要是肺臟,引起血管炎,毛細血管栓塞、破裂,出現局部細胞浸潤和點狀出血?;颊呖杀憩F為咳嗽、咯血、發熱,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等。童蟲移行時所致損害與蟲體代謝產物引起的變態反應有關。成蟲的代謝產物可形成免疫復合物,引起全身反應與局部血管損害及組織病變;寄居于門靜脈系統,可引起輕度靜脈內膜炎與靜脈周圍炎;死蟲可隨血流入肝,在栓塞處引起周圍組織炎。血吸蟲感染可導致整體免疫功能的下降,從而加劇伴發疾病的發展或并發感染。在蟲卵周圍出現細胞浸潤,形成蟲卵肉芽腫。肉芽腫的形成和發展過程與蟲卵的發育程度有密切的關系。當蟲卵尚未形成毛蚴時,周圍的組織可僅有輕度反應,卵內毛蚴成熟后,由卵分泌的酶、蛋白質及糖等可溶性抗原引起肉芽腫反應。肉芽腫的發展與蟲卵的發育過程一致,開始局部滲出與增生反應逐漸增強,蟲卵變性鈣化后,肉芽腫開始退化形成纖維瘢痕組織。此反應既有助于破壞和清除蟲卵,又可使蟲卵抗原局限化,減少對全身的影響。肉芽腫可影響宿主的肝腸組織,造成肝硬化與腸壁纖維化。目前認為,在蟲卵可溶性抗原的刺激下,宿主產生相應的抗體,抗原抗體在蟲卵周圍形成復合物,引起局部變態反應,是日本血吸蟲形成肉芽腫的主要機理。另一方面,肉芽腫反應有助于破壞和清除蟲卵,并使蟲卵滲出的抗原局限于蟲卵周圍,以減少和避免抗原抗體復合物引起全身性損害。隨著感染過程的發展,肉芽腫的反應強度逐漸減弱,由于宿主的免疫調節,對蟲卵的破壞能力持續增強,起著保護宿主的作用。
人對血吸蟲無先天免疫力,可能具有保護性免疫力。宿主經過初次感染產生抗感染抵抗力之后,在一定程度上能破壞重復感染的蟲體,但不能殺傷初次感染的成蟲或阻止其產卵。這種現象稱為伴隨免疫。
(五)臨床癥狀
本病患畜所表現的癥狀與畜別、年齡、感染程度、免疫性以及飼養管理等情況有密切的關系。一般地說,黃牛的癥狀比水牛明顯,小牛的癥狀比大牛明顯。
黃牛或水牛犢大量感染時,癥狀很明顯,往往呈急性經過。首先呈現食欲不正常,精神沉郁,行動緩慢,體溫升高達40~41℃,腹瀉,里急后重,糞便帶有黏液,甚至有塊狀黏膜和血液。后期黏膜蒼白,水腫,日漸消瘦,最后衰竭死亡。病畜表現消化不良,發育緩慢。患病母牛發生不孕、流產或產死胎等現象。胎兒期感染分體吸蟲病的犢牛,癥狀更為明顯,并且常引起死亡。不死的犢牛,生長和發育受阻,常成為侏儒牛。
少量感染時,一般癥狀不明顯,體溫、食欲均無大的變化,病程多為慢性經過。疫區的牛,特別是成年水牛,雖診斷為陽性病牛,但外觀無明顯表現。
(六)病理變化
本病所引起的病理變化,主要是由于蟲卵沉積于組織中,產生蟲卵結節。
尾蚴侵入皮膚時可引起皮炎,受感染的初期,有肝臟充血腫脹的現象。雌蟲產卵對宿主的危害最大,卵使腸壁上形成潰瘍,潰瘍崩解,蟲卵排出之后,該處逐漸為瘢痕組織所代替。在這一過程中,引起家畜腹瀉,糞便中帶有脫落的黏膜和血液。
由于長期的刺激,致使腸壁變厚、變硬,并有黏膜不正常增生等病變的發生,使腸管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都受到影響。順流至肝臟的蟲卵,造成潰瘍,經過結締組織增生過程之后變為鈣化點,這種病變的累積使肝臟硬化。由于蟲體的刺激,門脈管壁也有變厚的現象。肝臟病變的發展,引起營養障礙以及腹水等。脾臟和腸系膜淋巴結也有充血和結締組織增生的現象。血吸蟲以血為食物,引起宿主貧血,病畜食欲不振、營養衰退、貧血、腹水、逐漸消瘦、腹瀉,糞便中混有脫落的黏膜和血液,有惡臭味。幼畜生長發育不良,母畜往往不孕或流產。
(七)診斷
本病的診斷可根據臨床癥狀和當地的流行情況,如果是輕度的感染者,一般在臨床上不易發現。流行區內重度感染者則有便血、下痢與消瘦等,但并非本病獨有的癥狀。
確診必須根據病原檢查。
本病以流行病學資料調查、臨床癥狀和從糞便中檢出蟲卵或孵出毛蚴為診斷依據。最常用的方法是毛蚴孵化法,其次為直腸黏膜活組織檢查(檢查其中有無蟲卵)和糞便內蟲卵檢查法。此外,還有許多免疫診斷法,如環卵沉淀反應、補體結合反應、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和間接熒光抗體檢查。
1.毛蚴孵化法診斷
毛蚴孵化法診斷是將糞便中的蟲卵孵化為毛蚴進行檢查的方法,是檢查日本血吸蟲及東畢吸蟲的方法之一。其依據是血吸蟲卵內的毛蚴在適宜的條件下能很快孵出,并集中于水面下,利用這一特性進行檢查確診。
方法:取被檢糞便30~100克,經沉淀集卵法處理后,將沉淀倒入500毫升三角燒瓶內,加溫清水(自來水需脫氯處理)至瓶口,置22~26℃孵化,分別在第1、第3、第5小時用肉眼或放大鏡觀察并記錄1次。如見水面下有白色點狀物做直線來往運動,即是毛蚴,但需與水中的一些原蟲如草履蟲、輪蟲等相區別,必要時吸出在顯微鏡下觀察。氣溫高時,毛蚴孵出迅速。因此,在沉淀處理時應嚴格掌握換水時間,以免換水時傾去毛蚴造成假陰性結果。也可用1.0%~1.2%食鹽水沖洗糞便,以防止毛蚴過早孵出,但孵化時應用清水。
2.環卵沉淀反應
通常檢查100個蟲卵,陽性反應蟲卵數(環沉率)等于或大于5%時,即為陽性。糞檢血吸蟲卵陽性者,環卵沉淀試驗(copt)陽性率平均為97.3%(94.1%~100%)。健康人假陽性率為3.1%,與肺吸蟲病、華支睪吸蟲病可出現交叉反應?;颊哂行е委熀骳opt陰轉較慢。若血吸蟲病人距末次治療時間已3~5年,而copt環沉率為3%或3%以上者,可結合臨床表現考慮給予重復治療。目前在基本消滅血吸蟲病的地區,已廣泛應用copt作為綜合查病方法之一。為了操作規范化、標準化,并適合于現場應用,對copt方法做了許多改良,如塑料管法、雙面膠紙法等。
3.補體結合反應
可溶性抗原,如蛋白質、多糖、類脂質和病毒等,與相應抗體結合后,抗原抗體復合物可以結合補體,但這一反應肉眼不能察覺。如再加入紅細胞和溶血素,即可根據是否出現溶血反應來判定反應系統中是否存在相應的抗原或抗體。這個反應就是補體結合反應。
4.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此試驗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并且可反應抗體水平,陽性檢出率在95%~100%,假陽性率為2.6%,病人在吡喹酮治療后半年至1年有50%~70%轉為陰性。此試驗已應用于我國一些血吸蟲病流行區的查病工作。近年來,在載體、底物及抗原的純化方面都做了改良,如快速-ELISA、硫酸銨沉淀抗原-ELISA等。
5.間接熒光抗體檢查
蟲或蟲卵切片作抗原,加待檢血清,經溫育、洗滌后再加熒光素標記的抗體,結果用熒光顯微鏡檢察。若鏡下顯示熒光,表明與抗原切片上結合的待檢抗體是特異的。
(八)防治
1.治療
治療可用六氯對二甲苯、硝硫氰胺、吡喹酮等。
六氯對二甲苯,有多種劑型,如口服片劑及油溶液注射劑。新血防片(含量0.25克),??诜┝繛?00~200毫克/千克體重,連用10天為一療程。六氯對二甲苯油溶液(20%),牛每日注射劑量為40毫克/千克(以體重計),5天為一療程,半個月后可重復治療。硝硫氰胺,黃牛和水牛按60毫克/千克(以體重計),1次口服。吡喹酮,黃牛按30毫克/千克(以體重計),山羊按20毫克/千克(以體重計),1次口服。
2.預防
預防的重要環節是消滅釘螺??啥ㄆ诮o病畜和帶蟲動物驅蟲,處理好病畜糞便,因地制宜地進行堆積或池封發酵處理,以殺死蟲卵。管好水源,保持清潔,防止污染。安全放牧,管制病牛調動。注意牛只的更新。
二、姜片吸蟲病
由姜片吸蟲寄生于豬和人的小腸所引起的一種吸蟲病,偶見于犬。病豬有消瘦、發育不良和腸炎等癥狀,嚴重時可能引起死亡。
(一)病原
病原為布氏姜片吸蟲(圖3-5),是吸蟲中較大的一種,長30~75毫米,寬8~20毫米。整個輪廓大體呈長卵圓形,像一個斜切的厚姜片,故稱姜片吸蟲。前窄后寬,沒有如肝片形吸蟲那樣的“肩”,相當肥厚;新鮮蟲體呈暗紅色或肉紅色;前端有較小的口吸盤,稍后有一個發達的腹吸盤,肉眼可以清楚地看到。蟲卵呈淡黃褐色,色較灰暗,大小為(130~150)微米×(85~97)微米。

圖3-5 布氏姜片吸蟲成蟲與蟲卵
1—蟲體;2—蟲卵;3—囊蚴
雄性生殖器官:睪丸2個,分支,前后排列在蟲體后部的中央,兩條輸出管合并為輸尿管,膨大的為儲精囊。雄莖囊很發達,生殖孔開口在腹吸盤的前方。
雌性生殖器官:卵巢1個,分支,位于蟲體中部而稍偏后方,卵模呈圓形,在蟲體中部,周圍為梅氏腺,卵黃腺呈濾泡狀,位于蟲體兩側,無受精囊,子宮彎曲在蟲體前半部,位于卵巢與腹吸盤之間,內含蟲卵。
(二)生活史
蟲體在豬和人小腸內產卵,卵隨糞便排到體外,在適宜溫度26~36℃下,經3~7周,卵內生成毛蚴。孵出的毛蚴在水中游泳,鉆入扁卷螺體內,經歷胞蚴、雷蚴到尾蚴,當尾蚴離開螺體,游入水中,遇到水浮蓮、水葫蘆、菱角、荸薺、慈姑一類的水生植物,即在其上變為囊蚴。隨著水生植物被豬食入時,進入豬消化道,囊蚴的壁在消化酶和膽汁的作用下崩解,幼蟲在小腸內游離出來,吸著在腸黏膜上,逐漸長大至性成熟期。在豬小腸內,由幼蟲長為成蟲,一般需90~103天,生存時間為9~13個月。
胞蚴呈包囊狀,營無性繁殖,內含胚細胞、胚團及簡單的排泄器。逐漸發育,在體內生成雷蚴。
雷蚴呈包囊狀,營無性繁殖,有咽和一袋狀盲腸,還有胚細胞和排泄器,有些吸蟲的雷蚴有產孔和一二對足突,有的吸蟲僅有一代雷蚴,有的則存在母雷蚴和子雷蚴兩期。雷蚴逐漸發育為尾蚴,尾蚴由產孔排出。缺產孔的雷蚴,尾蚴由母體破裂而出。尾蚴在螺體內停留一定時間,成熟后即逸出螺體,游于水中。
尾蚴由體部和尾部構成。不同種類的吸蟲尾蚴形態不完全一致。尾蚴能在水中活躍地運動。體表具棘,有1~2個吸盤。尾蚴可在某些物體上形成囊蚴而感染終末宿主;或直接經皮膚鉆入終末宿主體內,脫去尾部,移行到寄生部位,發育為成蟲。但有些吸蟲尾蚴需進入第二中間宿主體內發育為囊蚴,才能感染終末宿主。
囊蚴系尾蚴脫去尾部,形成包囊后發育而成的,體呈圓形或卵圓形。囊內蟲體體表常有小棘,有口、腹吸盤,還有口、咽、腸管和排泄囊等構造。生殖系統的發育不盡相同,有的只有簡單的生殖原基細胞;有的則有完整的雌、雄器官。囊蚴通過其附著物或第二中間宿主進入終末宿主的消化道內,囊壁被胃腸的消化液溶解,幼蟲即破囊而出,經移行,到達寄生部位,發育為成蟲。
(三)流行病學
本病往往呈地方性流行。其主要流行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1. 6~9月是感染的最高峰
人、畜糞便是主要的肥料。在姜片吸蟲病流行地區,患者(人和畜)的糞內常含有大量的蟲卵,糞便未經生物熱處理即用為肥料,常能造成本病的流行。28~32℃最適宜蟲卵的發育,僅9~11天毛蚴即孵化;在32~35℃下則需要22天。天氣越冷發育越慢,在18~20℃下需37天,15℃下需49天,在3~9℃的溫度下,蟲卵停止發育,但不死亡。在南方,每年5~7月本病開始流行,6~9月是感染的最高峰,5~10月是姜片吸蟲病的流行季節。豬只一般在秋季發病較多,也有延至冬季。
2.我國南方以水浮蓮和假水仙等水草為養豬的主要青飼料
豬喜歡生吃新鮮水草,因此有些豬場在附近筑塘種植水生植物,讓豬自由采食,或撈取水草生喂豬只;豬舍內的糞尿,又常從水溝直接流入塘內,或生糞直接追肥。故一般肥分好、水生植物長得茂盛的池塘,也適于扁卷螺的生長發育。由于豬糞中大量蟲卵帶入池塘,從而造成了豬姜片吸蟲完成發育史的有利條件。
3.扁卷螺多滋生在枝葉茂盛、陽光隱蔽和肥料充足的塘內
水浮蓮、假水仙等水生植物生長茂密的池塘是扁卷螺生長的最好環境;扁卷螺也就在這種塘內感染姜片吸蟲幼蟲。在南方,半球多脈扁螺和尖口圓扁螺的感染率最高,每年除2月、3月外,其它各月份均有感染,其中以6月、7月、8月為最高峰。尾蚴逸出與季節有很大關系,春季尾蚴大量逸出,到夏季數量減少,秋季更少,初冬尾蚴停止出現。因此南方姜片吸蟲的感染多在春夏兩季,動物開始發病。冬季青料較少,飼養條件差,天氣寒涼,病情更為嚴重,死亡率也高。
4.姜片吸蟲病和豬的品種、年齡與體重的關系
姜片吸蟲病與宿主的品種有關。據資料統計,純種豬較本地種和雜種豬的感染率要高,南方以白種約克夏豬的感染率高,發病率也高;本病的發生與豬的年齡的關系也很多,主要危害幼豬,以5~8月齡的感染率最高,過了9個月以后,隨年齡之增長感染率下降。幼豬感染姜片吸蟲病以后,發育受阻。在流行地區,飼養5~6個月的小豬,有的體重才10~18千克,而正常豬的體重可達50千克以上。
(四)致病作用
1.機械性損傷
姜片吸蟲的口吸盤和腹吸盤強大有力,緊緊吸住腸黏膜,并以蟲體前段埋入腸壁。在吸著部位發生機械性損傷,引起腸黏膜炎。尤其是在十二指腸蟲體最多,引起腸炎,腸黏膜脫落,呈糜爛狀,腸壁變薄,嚴重時微血管破裂,有出血點,甚至腸壁發生膿腫。
2.機械性堵塞
感染強度高時可機械性阻塞腸道,影響消化和吸收,甚至引起腸破裂或腸套疊而死亡。
3.奪取營養
由于蟲體大,蟲體吸取大量養料,使病畜生長發育遲緩,呈現貧血、消瘦和營養不良等現象。
4.蟲體的毒素作用
蟲體代謝產物被動物吸收后,可使動物發生貧血和水腫,腸黏膜炎癥、出血、水腫、潰瘍、壞死等。
(五)臨床癥狀
幼豬斷奶后1~2個月就會受到感染。一般對人危害嚴重,對豬危害較輕。寄生少量時一般不顯癥狀。蟲體大多數寄生于小腸上段。吸盤吸著之處由于機械刺激和毒素的作用而引起腸黏膜發炎。腹脹,腹痛,下痢,或腹瀉與便秘交替發生。蟲體寄生過多時,往往發生腸堵塞(可多至數百條),如不及時治療,可能發生死亡。對兒童可引起營養不良、發育障礙,病人有面部和下肢浮腫等癥狀。
姜片吸蟲多侵害幼豬,導致幼豬發育不良,被毛稀疏無光澤,精神沉郁,低頭,流涎,眼結膜蒼白,呆滯。食欲減退,消化不良,但有時有饑餓感。有下痢癥狀,糞便稀薄,混有黏液。嚴重時表現為腹痛、水瀉、浮腫、腹水等癥狀?;疾∧肛i泌乳量減少,影響仔豬生長。
(六)病理變化
姜片吸蟲吸附在十二指腸及空腸上段黏膜上,腸黏膜有炎癥、水腫、點狀出血及潰瘍。大量寄生時可引起腸管阻塞。
(七)診斷
1.臨床癥狀觀察和流行病學資料分析
病豬精神沉郁,低頭弓背,消瘦,貧血,水腫(眼部、腹部較明顯),食欲減退,腹瀉,糞便帶有黏液,幼豬發育受阻,增重緩慢。
本病分布于長江流域和華南地區如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湖南等地。一般秋季發病多,有的綿延至冬季。習慣用水生植物喂豬的豬場,大多有本病發生。
2.實驗室診斷
取糞便用水洗沉淀法檢查。如發現蟲卵,或剖檢時發現蟲體即可確診。
水洗沉淀法適用于檢查吸蟲卵,取糞便5克,加清水100毫升,攪勻成糞液,通過250~260微米(40~60目)銅篩過濾,濾液收集于三角燒瓶或燒杯中,靜置沉淀20~40分鐘,傾去上層液,保留沉渣,再加水混勻,再沉淀,如此反復操作直到上層液體透明后,吸取沉渣檢查。
3.鑒別診斷
姜片吸蟲病要注意與下列疾病進行鑒別診斷。
(1)華支睪吸蟲病 華支睪吸蟲病的臨床癥狀與姜片吸蟲病相似。但實驗室檢查,如皮內試驗、間接血凝試驗、補體結合試驗、免疫電泳等試驗,華支睪吸蟲病獲得陽性反應,并可在糞便或十二指腸引流膽汁中查到華支睪吸蟲蟲卵。姜片吸蟲病患者的糞便中可查到姜片吸蟲蟲卵,即可得到鑒別。
(2)鉤蟲病 鉤蟲病流行地區,消化道癥狀與姜片吸蟲病有類似之處,但其它的如皮炎、呼吸道、血液等癥狀及體征不同。糞便常規檢查可查到鉤蟲卵,必要時可用集卵法找鉤蟲蟲卵,或篩洗糞便找鉤蟲的成蟲,即可獲得明確診斷。
(八)防治
1.治療
治療可用敵百蟲、硫雙二氯酚、硝硫氰胺、吡喹酮等。敵百蟲,按100毫克/千克(以體重計),內服,或拌入飼料中喂服(大豬總量不超過8克)。硫雙二氯酚,劑量為100毫克/千克(以體重計),用于體重50~150千克以下的豬;體重50~150千克以上的豬,劑量為50~60毫克/千克(以體重計)。硝硫氰胺,劑量為3~6毫克/千克(以體重計),1次拌入飼料喂服。吡喹酮,劑量為50毫克/千克(以體重計),內服。
2.預防
(1)加強豬糞管理 病豬的糞便是姜片吸蟲散播的主要來源,應盡可能把糞便堆積發酵后再作肥料。
(2)定期驅蟲 這是最主要的預防措施。因為每年在當地的氣溫達到29~32℃以上之后2個月左右為感染季節,所以從那以后,需再過2個多月,病豬體內的童蟲開始發育為成蟲產卵,此時為秋末,驅蟲最為適宜。一般依感染情況而定,驅蟲1次或2次,最好選兩三種藥交替使用。
(3)滅螺 扁卷螺是姜片吸蟲的中間宿主,在習慣用水生植物喂豬的地方,滅螺具有十分重要的預防作用。
三、華支睪吸蟲病
華支睪吸蟲寄生于人、豬、狗、貓等動物的膽囊和膽管內所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病,稱為華支睪吸蟲病。
(一)病原
病原為華支睪吸蟲(圖3-6)。蟲體扁平呈葉狀,前端稍尖,后端較鈍,體表平滑,大小為(10~25)毫米×(3~5)毫米??谖P大于腹吸盤。兩條盲腸直達蟲體后端。兩個分支的睪丸前后排列在蟲體的后1/3部位。從睪丸各發出一條輸出管,在蟲體的中部,兩條匯合成輸精管,其膨大部形成儲精囊,末端為射精管,開口于雌雄生殖孔,通入生殖腔。卵巢分葉,位于睪丸之前,受精囊發達,呈橢圓形,位于睪丸與卵巢之間。勞氏管細長,開口在蟲體的背面,輸卵管的遠端為卵模,周圍為梅氏腺,位于睪丸之前,卵黃腺排列在蟲體中部兩側,由許多細顆粒組成,左右卵黃管匯合為一個卵黃囊。子宮從卵模開始,彎曲至蟲體的前半部,內充滿蟲卵。蟲卵小,大小為(27~35)微米×(12~20)微米,黃褐色,有肩峰,上端有卵蓋,下端有一小突起,內含毛蚴。

圖3-6 華支睪吸蟲成蟲與蟲卵
1—成蟲;2—蟲卵;3—毛蚴;4—尾蚴
(二)生活史
蟲卵隨糞便排出,進入水中,被適宜的第一中間宿主螺螄吞食后,在螺的消化道中孵出毛蚴。毛蚴進入螺螄的淋巴系統,發育為胞蚴、雷蚴和尾蚴。
成熟的尾蚴離開螺體游入水中,如遇到適宜的第二中間宿主,某些淡水魚和蝦,即鉆入其肌肉內,形成囊蚴。人、豬、犬和貓是由于吞食含有囊蚴的魚、蝦而受感染的。幼蟲在十二指腸破囊而出,并從膽總管進入肝膽管,約經1個月發育為成蟲并開始產卵。
(三)流行病學
華支睪吸蟲病主要分布于東南亞諸國,如日本、朝鮮、越南、老撾和中國等。在我國的分布是極其廣泛的,除青海、西藏、甘肅和寧夏外,其余27個省、市、自治區均有報道。宿主有人、貓、犬、豬、鼠類以及野生的哺乳動物,食魚的動物如鼬、獾、貂、野貓、狐貍等均可感染。華支睪吸蟲病是具有自然疫源性的疾病,是重要的人獸共患病。
豬華支睪吸蟲病的發生和流行取決于以下幾個因素。
1.有適宜的中間宿主
淡水螺和淡水魚、蝦生存的水環境和中間宿主的廣泛存在是華支睪吸蟲病發生和流行的重要因素。此外,囊蚴對淡水魚、蝦的選擇并不嚴格,除上述魚、蝦外,水溝或稻田的各種小魚蝦均可作為第二中間宿主。
2.人和豬的糞便管理不嚴
由于人或豬、狗、貓等都是華支睪吸蟲的終末宿主,人和豬的糞便管理不嚴而隨便倒入河溝和池塘內;有的地區在河溝、魚塘、小池邊上建筑廁所或豬舍,含有大量蟲卵的人、豬糞便直接進入河溝、池塘內;特別是狗、貓及其它野生動物的糞便更難控制,從而促進本病的發生和流行。
3.豬的感染
也有因用小魚蝦作為豬飼料,或是用死魚鱗、肚腸、帶魚肉的骨頭、魚頭、碎肉渣、洗魚水喂飲豬,以及放牧或散放的豬在河溝、池塘邊吃了死魚蝦等引起感染的。
(四)致病作用
蟲體寄生于動物的膽管和膽囊內,因機械性刺激,引起膽管和膽囊發炎,管壁增厚,消化機能受到影響。蟲體分泌毒素,引起貧血、消瘦和水腫。大量寄生時,蟲體阻塞膽管,使膽汁分泌障礙,并出現黃膽現象。寄生時間久之后,肝臟結締組織增生,肝細胞變性、萎縮,毛細膽管栓塞形成,引起肝硬化。人華睪吸蟲病與膽管型肝癌有著密切的聯系。
(五)臨床癥狀
嚴重感染時表現消化不良、食欲減退和下痢等癥狀,最后出現貧血消瘦,病程較長,多并發其它疾病而死亡。
(六)病理變化
豬和狗的主要病變在肝和膽。蟲體在膽管內寄生吸血,破壞膽管上皮,引起卡他性膽管炎及膽囊炎,可使肝組織脂變、增生和肝硬變。臨床表現為膽囊腫大,膽管變粗,膽汁濃稠,呈草綠色。膽管和膽囊內有許多蟲體和蟲卵。肝表面結締組織增生,有時引起肝硬化或脂肪變性。
(七)診斷
若在流行區,有以生魚蝦喂豬的習慣時,如臨床上出現消化不良和下痢等癥狀,即可懷疑為本病,如糞便中查到蟲卵即可確診。
糞檢可用沉淀法。蟲卵為黃褐色,平均大小29毫米×17毫米,內含毛蚴,頂端有蓋,卵孔的周緣突起;后端有一個小結,卵殼較厚,不易變形。近年來發展了IHA(間接血凝試驗)、Dot-ELISA等免疫學方法?,F國內已有PVC-Fast-Dot-ELISA(白色PVC薄膜快速斑點酶聯免疫吸附試驗)試劑盒出售。
(八)防治
1.治療
六氯酚,劑量為20毫克/千克(以體重計),口服,每日1次,連用23天。海濤林,劑量為50~60毫克/千克(以體重計),混入飼料中喂服,每日1次,5天為一個療程。吡喹酮,劑量為20~50毫克/千克(以體重計),口服。
2.預防
不要生吃或半生吃淡水魚、蝦。對疫區人、犬、貓要定期檢查和驅蟲。勿以生的魚、蝦或魚的內臟喂犬、貓。對人、犬、貓的糞便進行堆積發酵,防止其污染水塘。消滅第一中間宿主淡水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