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醫舌診臨床圖解作者名: 許家佗本章字數: 2704字更新時間: 2019-01-04 20:27:39
自序
望、聞、問、切是中醫診病的基本方法。舌診和脈診是中醫的特色診法,早已經成為老百姓耳熟能詳的事情了。從中醫專業醫生的角度來說,舌診和脈診有很深的學問,它不僅昭示著傳統中醫藥學的獨特理論、有效的臨床經驗模式,同時也蘊含著豐富的醫學科學內涵,體現了每一位中醫醫生的專業水平與素養,也檢驗著中醫辨證思維指導下理法方藥的準確與否。尤其在當今科學昌明的大時代背景下,醫學科學已經進入到微觀分子的后基因組時代,傳統與現代前所未有地交融,中醫學這一傳統醫學模式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
傳統和現代是相對而言的,有時候看起來它們仿佛很對立,但更多時候它們是一對無法分割的兄弟:昨天的現代已成為今天的傳統,今天的現代也可能會成為明天的傳統。無論未來醫學會發展成何種模式,當代傳統醫學的發展模式一定是傳承與創新兼顧。尤其當我們還不能夠確定我們的創新是否真有效的時候,傳承則擔負著重要的使命,我們需要借助傳統中行之有效的那部分內容“解決今天的問題”!所謂的兩條腿走路,是發展過程中一種比較有效的辦法。今天中醫傳統診療技術正發揮著這樣的使命作用。
舌診和脈診,并稱為中醫最具特色的診斷方法。數千年的臨床實踐中,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理論,積累了大量有效經驗,在對疾病的認識、理法方藥的指導、療效的評價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很多人詬病中醫的診斷方法“主觀性太強”,“缺乏客觀依據”,但其實,舌診和脈診都是建立在對人體生理病理客觀現象觀察的基礎之上,是客觀信息,只是囿于古代科學發展水平,在沒有精確儀器可以使用等情況下,用人的視覺、觸覺等感覺來感知、測算疾病信息也不失為一種最佳的診察方法。中華民族有著優秀的傳統文化,有著勤勉的先人世風,有著聰慧的先賢圣哲,這些都是傳統醫學理論和技藝發生發展的必然。尤其在實踐中不斷地“踐行—修正—再踐行—再修正”的循環往復中,傳統醫學的技藝也日臻成熟。中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不論是望、聞、問、切,還是辨證、理法、方藥、針灸、推拿,這些診療技術都是與實踐緊密結合,尤其重視實踐技能。可以這樣說,臨床療效是中醫藥最根本的生命力,而保證療效的最基本前提就是診療實踐技能有效實施。
“望而知之謂之神”,望診是中醫診斷最重要的方法,位于四診之首,望診中面色與舌象備受重視。面色與舌象,診病中各有側重,但由于舌象沒有膚色的個性化干擾,血脈、肌肉、津液等都直觀顯現,加之舌上乳頭苔垢增減變化等與內環境緊密相連,使得中醫“有諸內,形諸外”的司外揣內診病指導思想更得以有效運用,因此備受歷代醫家重視。自《黃帝內經》言“舌卷卵縮”,“舌上黃,身熱”之后,仲景創“舌胎(苔)”專有名詞,之后歷代醫家對舌診孜孜以求,直到宋金元時代,首部舌診專著《敖氏傷寒金鏡錄》產生。在其后200年的時間里,這本書長期被醫家私藏不宣,珍而不露,以至于到后世公諸于世時,竟連原著作者也不知為誰了。此書直到明代薛己潤色加工后,才逐漸得以流傳開來。一種傳統診法,一部舌診專書,何以達到如此神妙的境地?不得不讓人稱奇。從舌診專著這一源頭性事件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舌診的特色。其一,直觀簡捷。相比較脈診的“心中了了,指下難明”,舌診以“眼見為實”為出發點,簡捷、確切、易行,“所見即所得”,容易被大多數醫者和病家所接納和理解。其二,易學好用。因為有舌象為診病依據,容易學習和掌握,便于臨床應用,“淺而易知,試而輒效”,醫家據舌投藥,用藥條分縷析、提綱挈領。其三,有圖有真相。自《敖氏傷寒金鏡錄》開舌診專著先河之后,后世有影響的舌診專著都是圖文并茂,而且往往給出治療方藥,使得舌診方法更近于臨床應用。
舌診作為中醫行之有效的一種特色診斷方法,在今天的臨床實踐中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這樣說,到目前為止,舌診依然是證候診斷指向明確、最容易上手、最行之有效的診斷方法之一。學習過程中,有舌象圖像作為參考和借鑒,實踐過程中,按圖索驥,用臨床真實舌象作比對和佐證,中醫初學者、中醫愛好者乃至關注健康的每個人,都很容易將舌診方法作為健康和疾病的辨識依據。對于常年臨床實踐的中醫、中西醫結合專業醫師來說,舌診更是把握病情、準確辨證、病證動態分析、療效評價的重要參考。筆者長期從事中醫教學、臨床和研究工作,在20多年的實踐中,越發感受到中醫舌診的實用性。中醫診斷精求“四診合參”,“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如若能夠從舌診入中醫其他諸診,執簡馭繁,漸入佳境,也不失為一條有效的中醫入門捷徑。中醫識病治病之法,不外因循四診八綱、緊扣辨證思維、活用理法方藥,在當今病證結合的中醫臨床大背景下,這一主線仍有無窮活力。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舌診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診法。舌診基本理論知識并不復雜,在學習和實踐中宜以理論模型為基本依據、以圖像辨識為基本技能,通過反復訓練和實踐,提高診斷的準確率。筆者從事中醫臨床和研究多年,尤其在舌診方面積累了大量臨床舌象圖像,以及真實病例資料,其中不乏具有典型診斷特征的舌象。我們依據中醫舌診原理,將這些舌象編輯成冊,希望能夠拋磚引玉,為中醫學習路上的后來者提供一些幫助,也希望為中醫愛好者提供一個了解舌診的窗口,如果能為中醫從業醫者、師者提供一點有益參考和幫助的話,那更是我們樂于見到的。
本書內容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舌診基本原理、方法等基礎知識介紹;第二部分是舌診的內容介紹;第三部分是舌診在臨床典型證候、病證結合診療中的應用;第四部分是舌診在體質辨識干預中的應用。本書編寫過程中,我們盡可能選擇高質量的典型舌象圖像,看圖說話,圖文并茂。在病證診療臨床應用部分,我們精選了一批臨床真實病例,這些病例都來源于我們的臨床實踐,在舌診臨床應用中具有一定代表性。我們也提供了部分病例的處方用藥,以便讀者更好地認識和理解舌診作用。所選病例,按照臨床實際情況,兼顧西醫疾病診斷、中醫疾病診斷、中醫證候診斷,部分病例西醫診斷不明確,則以中醫病證診斷為主。此外,在舌象形成機制闡釋上,還引用了部分現代研究的觀點,便于讀者從形成機制上更好地理解舌象的變化。當然,由于筆者水平和時間有限,本書中錯誤和不當之處在所難免,歡迎各位同道批評指正!
最后,感謝參與編輯本書的費兆馥名老中醫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員。感謝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醫院腫瘤科主任許玲為本書提供了第三章中部分腫瘤患者的病例。感謝以下研究生參與書稿臨床資料整理工作:崔龍濤、張建峰、焦文、荊聰聰、劉海丹、王玨、王瑜、喬麗杰、陳輝、陳清光、吳婷婷、錢楊楊、趙志躍、王寧欣。
謹以此書,獻給已故著名中醫診斷學家、恩師費兆馥教授!
許家佗
2017年10月
于上海龍華醫院“費兆馥名老中醫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