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國際碳減排

第一節 國際機構及行動

1-1 哪些氣體屬于溫室氣體?

溫室氣體指的是大氣層中自然存在的和由于人類活動產生的能夠吸收和散發由地球表面、大氣層和云層所產生的、波長在紅外光譜內的輻射的氣態成分。

溫室氣體的作用是指能使地球表面變得更暖,類似于溫室截留太陽輻射,并加熱溫室內空氣的作用。這種溫室氣體使地球變得更溫暖的影響稱為“溫室效應”。

地球大氣中最重要的溫室氣體有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亞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等。這些溫室氣體有些是由于自然過程產生的,還有許多完全由人為因素產生。由于水汽及臭氧的時空分布變化較大,因此在進行減量措施規劃時,一般都不將這兩種氣體納入考慮。《京都議定書》將六氟化硫(SF6)、氫氟碳化物(HFCs)和全氟碳化物(PFCs)也定為溫室氣體。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06年發布的《2006年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中包括的溫室氣體有: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六氟化硫、三氟化氮(NF3)、五氟化硫三氟化碳(SF5CF3)、鹵化醚(如C4F9OC2H5、CHF2OCF2OC2F4OCHF2、CHF2OCF2OCHF2)。

根據中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的國家標準《工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和報告通則》(GB/T 32150—2015),列入的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和六氟化硫與三氟化氮。因此,一般情況下,我國工業企業進行溫室氣體核算時,只需對這七類溫室氣體進行核算。

我們常說的碳減排、碳核查、低碳等術語中的碳,是二氧化碳的簡稱,實際上指的是溫室氣體。因為溫室氣體種類很多,各種溫室氣體對氣候變化的影響不同,為便于比較,采用二氧化碳對氣候的影響為基準,根據各種溫室氣體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大小折算成等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當量),因此,這些概念中的碳即指溫室氣體。

1-2 為什么要實施碳減排?

碳排放的持續增加,將造成全球氣候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沒大陸。同時會造成:氣候反常,海洋風暴增多;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積增大;地球上的病蟲害增加等。因此,碳減排刻不容緩,成為全世界的共同行動。

科學家預測,如果地球表面溫度的升高按現在的速度繼續發展,到2050年全球溫度將上升2~4℃,南北極地冰山將大幅度融化,導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島嶼國家和沿海城市將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幾個著名的國際大城市:紐約、上海、東京和悉尼。

受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威脅最大的是幾十個小島嶼國家,部分國家可能在未來全部被海水淹沒。所以,在全球氣候大會上,其他國家關注的是經濟、資金、發展問題,小島嶼國家關注的是生死存亡問題。

全球地表平均溫度近百年來(1906~2005年)升高了0.74℃,預計到21世紀末仍將上升1.1~6.4℃。

我國氣候變暖趨勢與全球的總趨勢基本一致。據我國氣象局發布的觀測結果顯示,我國近百年來(1908~2007年)地表平均氣溫升高了1.1℃,自1986年以來經歷了21個暖冬,2007年是自1951年有系統氣象觀測以來最暖的一年。近50年來中國降水分布格局發生了明顯變化,西部和華南地區降水增加,而華北和東北大部分地區降水減少。高溫、干旱、強降水等極端氣候事件有頻率增加、強度增大的趨勢。夏季高溫熱浪增多,局部地區特別是華北地區干旱加劇,南方地區強降水增多,西部地區雪災發生的概率增加。近30年來,中國沿海海表溫度上升了0.9℃,沿海海平面上升了90mm。

對農牧業的影響:農業生產不穩定性增加;局部干旱高溫危害嚴重;因氣候變暖引起農作物發育期提前而加大早春凍害;草原產量和質量有所下降;氣象災害造成的農牧業損失增大。

對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東部亞熱帶、溫帶北界北移,物候期提前;部分地區林帶下限上升;凍土面積減少;全國動植物病蟲害發生頻率上升,且分布變化顯著;西北冰川面積減少,呈全面退縮的趨勢,冰川和積雪的加速融化使綠洲生態系統受到威脅。

對水資源的影響:近20年來,北方黃河、淮河、海河、遼河水資源總量明顯減少,南方河流水資源總量略有增加。洪澇災害更加頻繁,干旱災害更加嚴重,極端氣候現象明顯增多。

對海岸帶的影響:近30年來,我國海平面上升趨勢加劇。海平面上升引發海水入侵、土壤鹽漬化、海岸侵蝕,損害了濱海濕地、紅樹林和珊瑚礁等典型生態系統,降低了海岸帶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和海岸帶生物多樣性;氣候變化引起的海溫升高、海水酸化使局部海域形成貧氧區,海洋漁業資源和珍稀瀕危生物資源衰退。

據預測,未來我國沿海海平面將繼續升高,預測數據見表1-1。海平面上升將造成沿海城市市政排水工程的排水能力降低,港口功能減弱。

表1-1 我國海平面上升預測(相對于2010年海平面)

如果任由溫室氣體排放,將給人類造成不可挽回的災難。因此,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成為人類的共同行動。

1-3 清潔發展機制(CDM)指的是什么?

清潔發展機制(簡稱CDM)是《京都議定書》中引入的靈活履約機制之一,核心內容是允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附件1的締約方(即發達國家)與非附件1締約方(即發展中國家)進行項目級的減排量抵消額的轉讓與獲得,在發展中國家實施溫室氣體減排項目。即由工業化發達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在發展中國家實施具有溫室氣體減排效果的項目,項目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減排量則列入發達國家履行《京都議定書》的承諾。

CDM項目周期如下:

(1)項目識別 初步判斷本項目是否為CDM項目。

(2)項目設計 當項目符合CDM的標準,需要完成項目設計文件(PDD)。設計文件的格式由聯合國CDM執行理事會確定。

(3)項目批準 CDM項目需要得到東道國指定的本國CDM主管機構批準。中國的CDM主管機構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發改委),中國CDM項目需要獲得國家發改委出具的正式批準文件。

(4)項目審定 項目開發者需要與一個指定的經營實體進行簽約,負責其審核認證的工作。完成這項工作,這個項目才能成為合法的CDM項目。根據每個項目類型不同,尋找具有審核認證資質的指定的經營實體。

(5)項目注冊 簽約的指定的經營實體確認該項目符合CDM的要求,簽署審核認證報告,向聯合國CDM執行理事會提出注冊申請。審定報告中需要包含項目設計文件(PDD),東道國的書面批準文件以及對公眾意見的處理情況。

在CDM執行理事會收到注冊請求之日起8周內,如果沒有CDM執行理事會的3個或3個以上的理事和參與項目的締約方提出重新審查的要求,則項目自動通過注冊。最終決定由CDM執行理事會在接到注冊申請后的第二次會議之前作出。

(6)項目的實施與監測 監測活動由項目建議者實施,并且需要按照提交注冊的項目設計文件中的檢測計劃進行。

監測結果需要向負責核查與核證項目減排量的指定經營實體報告。一般情況下,進行項目審定和減排量核查核證的經營實體不能為同一家,但是,小規模CDM項目可以申請同一家指定經營實體進行審定、核查和核證。

(7)減排量的核查與核證 核查是指由指定經營實體負責、對注冊的CDM項目減排量進行周期性審查和確定的過程。根據核查的監測數據、計算程序和方法,可以計算CDM項目的減排量。

核證是指由指定的經營實體出具書面報告,證明在一個周期內,項目取得了經核查的減排量,根據核查報告,指定的經營實體出具一份書面的核證報告,并且將結果通知利益相關者。

(8)核證減排量(CERs)的簽發 指定的經營實體提交給CDM執行理事會的核證報告,申請CDM執行理事會簽發與核查減排量相等的CERs。

在CDM執行理事會收到簽發請求之日起15天之內,參與項目的締約方或至少三個執行理事會的成員沒有提出對CERs簽發申請進行審查,則可以認為簽發CERs的申請自動獲得批準。如果締約方或者三個以上的CDM執行理事會理事提出了審查要求,則CDM執行理事會需要對核證報告進行審查。

隨著我國企業逐漸認識到“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的作用,申請CDM項目的企業不斷增加。

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不僅使我國企業采用先進技術降低碳排放,并獲得了一定的經濟收益,而且也積累了豐富的碳交易經驗。

1-4 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國際機構有哪些?

溫室氣體排放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是全球性的,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全球共同行動才能取得應有效果,因此,減少碳排放需要國際組織發揮重要作用。

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組織有政府間國際組織、非政府間國際組織。主要政府間組織如表1-2。

表1-2 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國際機構

發揮作用的主要政府間國際組織簡介如下:

(1)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 是全球環境治理中最為重要的國際組織,是根據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大會的建議,正式成立于1973年的聯合國內負責處理環境問題的專門機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實際地位上僅僅是聯合國的一個業務性輔助機構。然而由于其設置時間長,組織架構較為完備,多次促進氣候變化問題談判協商會談進行,引導氣候大會召開,促進國家間在氣候事務上的合作,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術人員,保持一定的中立性等特質,使其成為氣候變化問題中最重要的國際組織。

例如,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定期發布具有理論性、引導性和指導性的文件,從而引導各方認識到全球氣候惡化的嚴重性與合作解決氣候問題的緊迫性,并為世界各國、各地區提供相關的全球大氣污染狀況以供參考與借鑒。同時根據歷次環境年的主題議程,為各國的氣候問題合作指出方向,并提供相應策略。通過簽訂協議、發表共同宣言的方式來督促各參與氣候合作的國家提供本國內的環境與氣候現狀數據,通過對外的信息披露與發布,接受國際社會的輿論監督,使世界各國可以獲得真實可靠的環境污染與保護的詳細資料,從而為各國在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之間提供合適建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還組織環境問題專家分析、研究氣候問題的現狀,各個國家污染物的分布,提供氣候問題惡化的直接、間接后果的預測,另外預計其不良影響等。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提供專門的專家指導,為各國政府制定有針對性的環境政策提供準確、充分的數據支撐與信息依據,防止大國隱瞞誤導信息帶來的損失和小國實力限制無法收集信息的掣肘,并且使全世界確認知曉目前的環境狀況,以此引導國際社會對環境問題應該采取的行動和方向。

(2)世界氣象組織(WMO) 是聯合國的專門機構之一,是聯合國有關地球大氣現狀和特性,及其與海洋的相互作用、產生的氣候及由此而形成的水資源的分布方面的權威機構。

WMO擁有191個國家會員和地區會員(截至2013年1月1日)。1963年建立的世界天氣監視網是世界氣象組織的骨干計劃。世界天氣監視網把世界上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用統一規范、統一的技術政策聯合起來,形成區域性和全球性的情報網,應對氣候變化所采用的數據很多都源自世界天氣監視網。

(3)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 是世界氣象組織(WMO)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于1988年聯合建立的政府間機構。其主要任務是對氣候變化科學知識的現狀,氣候變化對社會、經濟的潛在影響以及如何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可能對策進行評估。

IPCC本身不做任何科學研究,而是檢查每年出版的數以千計有關氣候變化的論文,并每五年出版評估報告,總結氣候變化的“現有知識”。例如,1990年、1995年、2001年、2007年和2013年,IPCC相繼五次完成了評估報告,這些報告已成為國際社會認識和了解氣候變化問題的主要科學依據,也是目前國際上碳減排量計算的基礎。

1-5 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協議有哪些?

有約束力的國際協議主要有《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

(1)《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1992年5月9日聯合國政府間談判委員會就氣候變化問題達成的公約,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發大會(地球首腦會議)上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是世界上第一個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以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給人類經濟和社會帶來不利影響的國際公約,也是國際社會在對付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上進行國際合作的一個基本框架。

1994年3月21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正式生效。1995年起,該公約締約方每年召開締約方會議(Conferences of the Parties,COP)以評估應對氣候變化的進展。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由序言及26條正文組成。這是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公約,旨在控制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的排放,將溫室氣體的濃度穩定在使氣候系統免遭破壞的水平上。公約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規定的義務以及履行義務的程序有所區別。公約要求發達國家作為溫室氣體的排放大戶,采取具體措施限制溫室氣體的排放,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以支付他們履行公約義務所需的費用。而發展中國家只承擔提供溫室氣體源與溫室氣體匯的國家清單的義務,制訂并執行含有關于溫室氣體源與匯方面措施的方案,不承擔有法律約束力的限控義務。公約建立了一個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使其能夠履行公約義務的資金機制。這些條款是每年召開的締約方大會談判的基礎。

(2)《京都議定書》 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三次會議制定,全稱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補充條款。其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

《京都議定書》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以法規的形式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為了促進各國完成溫室氣體減排目標,議定書允許采取以下四種減排方式:①兩個發達國家之間可以進行排放額度買賣的“排放權交易”,即難以完成削減任務的國家,可以花錢從超額完成任務的國家買進超出的額度;②以“凈排放量”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即從本國實際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數量;③可以采用綠色開發機制,促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減排溫室氣體;④可以采用“集團方式”,即歐盟內部的許多國家可視為一個整體,采取有的國家削減、有的國家增加的方法,在總體上完成減排任務。

《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是2008—2012年,第二承諾期為2013—2020年。

《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對全球碳減排發揮了很大作用,在全球建立了旨在促進碳減排的三個靈活合作機制—國際排放貿易機制(ET)、聯合履行機制(JI)和清潔發展機制(CDM),這些機制允許發達國家通過碳交易市場等靈活完成減排任務,而發展中國家可以獲得相關技術和資金。這一時期形成的碳交易經驗,為中國建立碳市場提供了很好的參考經驗。

(3)《巴黎協定》 2015年12月12日,195個國家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一屆締約方會議巴黎大會上通過該協定。這是國際社會在氣候問題上多年“博弈”后產生的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新協議,為2020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作出安排。

《巴黎協定》生效條件:應在不少于55個《公約》締約方,共占全球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至少約55%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交存其批準、接受、核準或加入文書之日后第三十天起生效。

《巴黎協定》于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

《巴黎協定》的生效填補了《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2012年到期后一直存在的空白,使得國際上又有了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氣候協議。按照這一協定,各方將共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威脅,使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盡快達到峰值,以實現將全球氣溫控制在比工業革命前高2℃以內,并努力控制在1.5℃以內的目標。

《巴黎協定》規定,發達國家應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支持。特別是發達國家曾經承諾,到2020年要實現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應對氣候變化支持資金的目標。

《巴黎協定》還規定,從2023年開始,每5年將對全球行動總體進展進行一次盤點。比如中美兩個大國都做出了自己的減排承諾。中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達峰,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至65%等自主行動目標。美國承諾到2025年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排溫室氣體26%至28%。

1-6 《巴黎協定》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巴黎協定》為2020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作出的安排。

《巴黎協定》共29條,包括目標、減緩、適應、損失損害、資金、技術、能力建設、透明度、全球盤點等內容。

《巴黎協定》提出: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之內,并努力將平均氣溫升幅限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1.5℃之內,同時認識到這將大大減少氣候變化的風險和影響。

《巴黎協定》提出:締約方會議應在2023年進行第一次全球總結,此后每五年進行一次盤點,以幫助各國提高力度、加強國際合作,實現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長期目標。

《巴黎協定》提出:各締約方應編制、通報并持有它打算實現的下一次國家自主貢獻,締約方應采取國內減緩措施,以實現這種貢獻的目標。

《巴黎協定》提出:發達國家締約方應繼續帶頭,努力實現全球經濟絕對減排目標。發展中國家締約方應當繼續加強它們的減緩努力,應鼓勵它們根據不同的國情,逐漸實現全球經濟絕對減排或限排目標。

《巴黎協定》提出:各締約方將以“自主貢獻”的方式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發達國家將繼續帶頭減排,并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提供支持,幫助后者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

《巴黎協定》提出:各締約方應當酌情定期提交和更新一項適應信息通報,其中可包括其優先事項、執行和資助需要、計劃和行動,同時不對發展中國家締約方造成額外負擔。

《巴黎協定》提出:發達國家締約方應為協助發展中國家締約方減緩和適應兩方面提供資金資源,以便繼續履行在《公約》下的現有義務;鼓勵其他締約方自愿提供或繼續提供這種資助;作為全球努力的一部分,發達國家締約方應繼續帶頭,從各種大量來源、手段及渠道調動氣候資金,同時注意到公共基金通過采取各種行動,包括支持國家驅動戰略而發揮的重要作用,并考慮發展中國家締約方的需要和優先事項。對氣候資金的這一調動應當逐步超過先前的努力。

1-7 世界主要國家的碳排放量是多少?

各個國家的碳排放量是采用一定的計算模型計算得出的,不同的機構采用的模型不同,得出的數據略有差別,但趨勢基本相同,特別是中國、美國占據全球碳排放量第一、第二的位置是相同的。

美國能源部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CDIAC)為聯合國收集到2008年216個國家或地區的碳排放數據,排名前10的國家占了世界排放總量的66.52%。排名前20的國家碳排入數據如表1-3所示。

表1-3 2008年碳排放量前20位的國家或地區清單

盡管中國的人均碳排放量與美國和澳大利亞等發達國比較相差甚遠,但總排放量占全球第一,因此,在國際談判中承受的壓力非常大,中國的低碳行動近年一直是全球關注的重點。1900~2011年世界主要國家碳排放量及人均排放量見表1-4。

表1-4 1900~2011年世界主要國家碳排放量及人均排放量

數據來源:Oliver J,Janssens-Maenhout G,Peters J.Trendsin Global CO2Emissions2012Réport.Hague:PBL Netherlands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gency,Ispra:Joint Research Centre,2012.

1-8 主要碳排放國家2030年的減排目標是多少?

《巴黎協定》規定各國采用自主貢獻方式,也就是各國的減排目標是各國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確定并公布的。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巴黎大會的決議,各締約方最晚于提交各自《巴黎協定》批準、加入或核準書之時通報它們的第一次國家自主貢獻。

到巴黎氣候大會結束,已有184個國家提交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文件,涵蓋全球碳排放量的97.9%。主要國家和地區的自主貢獻如下:

(1)中國(不包括香港、澳門、臺灣) 中國已經向聯合國提交并披露了本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文件。該文件指出,中國計劃在2030年之前將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60%~65%。此外,文件還重申了到2030年實現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的目標。在此之前,中國總理李克強在巴黎與法國政府首腦進行會晤時宣布,作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將爭取在2030年之前使本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峰值。

(2)美國 2015年3月31日美國正式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秘書處提交了其國家自定貢獻預案(INDC),到2025年將實現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26%~28%的溫室氣體排放,并會盡最大努力實現減排28%的目標上限。還表示不會利用國際碳排放交易市場來實現其2025年減排目標。

(3)歐盟 2015年2月25日歐盟委員會成為第一個披露貢獻計劃的集團,提出60%的全球減排長期目標以及至少減排40%的自身貢獻目標。文件顯示,到2030年的減排目標為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至少40%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這與2014年歐洲理事會通過的《2030年氣候與能源政策框架》中的減排目標一致。另外,在歐盟委員會公布的文件中也提議到2050年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10年的基礎上至少減少60%。雖然歐盟一直稱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但不少國際專家學者仍認為歐盟有能力實現“更具雄心”的目標。

(4)印度 2015年10月1日印度宣布了新的氣候計劃,即印度的國家自主貢獻預案。作為全球第三大排放國,同時也是非常容易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印度應對氣候變化并對貧困、食品安全、醫療和教育等關鍵議題采取措施。印度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是,在國際支持下,到2030年將非化石燃料在其能源結構中所占比重從目前的30%增加到40%左右,由此在2022年增加1.75GW的可再生能源生產能力。同時承諾將在2030年把單位GDP排放強度在2005年的基礎上降低33%到35%,并通過加強造林力度,增加25億~30億噸的碳匯。這一計劃還強調了增強氣候變化韌性,同時對實現目標提供財政支持。

(5)巴西 2015年9月27日巴西正式提交了國家自主貢獻。巴西的國家自主貢獻是在2005年的基礎上,到2025年減少37%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到2030年減少43%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這標志著巴西首次承諾將從基準年開始對絕對量進行減排,而不是減少計劃排放量或排放強度。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折,因為絕對減排目標意味著更大的確定性,也就是說,即便巴西的經濟規模仍在擴大,溫室氣體排放量也必須減少。

世界部分國家和地區自主減排情況見表1-5。

表1-5 部分國家和地區的自主減排情況

①BAU模式下減排的國家是指以通常商業模式(business as usual)發展下估算未來某年排放量,在此排放量上減排的國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白县| 蕉岭县| 安化县| 普安县| 措勤县| 汉源县| 大姚县| 富源县| 宣恩县| 长春市| 双江| 玛沁县| 成武县| 盖州市| 南昌市| 察隅县| 康平县| 镇康县| 木兰县| 亚东县| 西乌| 库尔勒市| 依安县| 文水县| 新泰市| 海林市| 铜川市| 阿巴嘎旗| 涞源县| 石景山区| 钟祥市| 广西| 抚州市| 高州市| 商都县| 溧水县| 开江县| 石狮市| 新巴尔虎右旗| 城固县| 宁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