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采集狩獵時代——石器化浪潮

石器砸出來的人類時代

人類是地球上一種獨特的生物,人類文明的演進過程實質上是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制作和使用工具是人類改造自然的第一步,而人類最早制造和使用的勞動工具就是石器。人類最初的石器工具屬于打制石器,也就是將石塊打碎,然后挑選形狀合適的碎片當做砍砸工具、刮削器、手斧等。人類制作和使用石器工具標志著石器時代的來臨。根據不同時期石器工具的變化,通常也把石器時代劃分為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兩個階段。石器時代是人類祖先從猿人進化到現代智人的過程,直到青銅器出現,共經歷了二三百萬年。現今發現的最早的石器工具出土于非洲的肯尼亞,距今大約有260萬年。

在距今200多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的祖先(也就是猿人)通常使用“以石擊石”的辦法來制作石斧和石刀等工具,并將它們用來挖掘植物、襲擊野獸,這時的石器成為一種萬能的工具。當進入到距今1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此時人類已經從猿人進化到現代智人,他們的石器比較復雜,打制技術有很大提高,加工也比較精細,一些石器工具有了木柄或者骨柄。大約距今1萬年前,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這時的石器已經出現了穿孔和磨光技術,石器的類型也更豐富,不同的石器工具用于不同的用途。新石器時代最具代表性的石器工具是石刀、石斧、石鏟和石鐮等,它們被用于采集植物、狩獵動物以及捕魚等,甚至被用于原始的手工業和農業。

新石器時代的石斧

以1萬年前農業革命出現為標志,人類之前所經歷的時代被稱為采集狩獵時代,這是歷史研究中最早的人類時代。采集狩獵時代人類生產工具最大的特征就是石器化,通過制作出越來越精良的石器工具來提升改造自然的能力,從而推動了生產力的進步。

語言掀起人類認知革命

人類本質上是動物的一個分支,早期的人類祖先與其他動物沒有太大差別,但是后來人類的歷史卻與其他動物有越來越大的差異,為什么會是這樣呢?這是一個很根本性而又很復雜的問題,科學家一直在尋找更加令人信服的答案。有科學家認為,人與動物的明顯區別包括:人類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人類能夠兩足直立行走;人類有獨特的大腦結構,能夠思考,能夠記憶;人類能夠用火并學會人工取火。遺憾的是,隨著對靈長類動物研究的深入,科學家發現黑猩猩也具備人類的很多特征,比如黑猩猩能夠制作長寬合適的樹枝來吃白蟻,黑猩猩也能夠直立行走,而且黑猩猩還具有跟人類近似的大腦結構,可以進行簡單的思維判斷,具備短暫的記憶能力。盡管人類最早用火的時間目前還難以確定,但是從考古發掘可以推測大約數十萬至100萬年前的早期猿人已經有使用火的痕跡,而這個時間要比現代人類(即智人)的誕生要早很多。

從目前來看,人類與動物最大的差異是語言的使用,這可能是人類將其他動物遠遠甩在身后的根本原因。盡管許多動物都能通過多種方式與同類交流并傳遞信息,但是人類是當今世界已知的唯一可以使用語言符號進行交流的生物。語言是人類特有的文化系統,可以承載復雜的信息內容,是古代人類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盡管許多動物也會發出聲音,比如狼群可通過叫聲來實現協作,青猴可通過不同的叫聲來提示各類風險,但是動物的叫聲包含的信息非常有限,更無法承載經驗知識,因而動物的叫聲嚴格來說無法稱之為語言。同時,有些動物能在人類訓練下發出人類一樣的聲音,但是也不是嚴格的語言,因為動物無法理解其中的真實含義,也無法自我擴展語言能力,只能做簡單的條件發射,比如經過訓練的鸚鵡。

語言發明的歷史,幾乎同人類發展的歷史一樣久遠,它至今仍為我們人類所使用。由于語言是以非實物形式存在,科學家至今沒有找到人類最早使用語言的確切證據,但是可以確定的是語言的出現要比圖形符號出現早。科學家在歐洲發現4萬年前人類最古老的洞穴壁畫,圖形符號的形成顯然要比語言復雜而且可能需要語言來輔助解讀。可以想象,最初可能是某個猿人偶然發現了某種新事物或者新現象,于是用一組特定的聲音和動作來表示這個事物,隨后被越來越多的同伴模仿,最后形成一個群體的通用語言。語言的發明最初滿足了人類生活中信息溝通及群體協作的需要,后來又成為了經驗知識傳承的主要工具。語言的使用更促進了人類大腦的思考,讓人類變得更有智慧。語言的口口相傳可以讓人類經驗知識得以積累,這種“群體學習”的積累過程讓人類擁有適應不斷變化的自然環境的能力。可以說,語言的使用讓人類加速從動物種群中分離出來,成為推動猿人進化成現代智人的重要影響因素。人類的經驗知識通過語言被傳承下來,人類出現第一次認知革命,因而語言也被稱為人類最偉大的發明。

語言是人類一切科學文明的基礎,它在人類發展歷史中至關重要,但是語言并不是人類天生具備的能力,而是后天學習的結果。比如,出生不久的嬰兒不會說也不會聽,主要用肢體及哭聲、笑聲與父母交流,但是慢慢就要學習開口講話,學會用簡單的語言與父母交流,最后才是學習讀書認字。因此,語言也是人類學習的第一要務,是所有學習的基礎,只有學會了基礎語言才能快速學習其他知識,認知能力才能快速提高。通常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文化,很多時候是否懂得使用同一種語言成為一個群體身份的象征。比如中國貴州省侗族人的“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漢人有書記古典,侗家無文靠口傳”。侗族人歷史上沒有文字,其歷史人文、倫理道德、風俗民情、寨規古訓、農事勞作等都被先人們編成故事來講,數千年來編成歌謠來世代傳唱。

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侗族大歌

在語言出現之前,人類的祖先也跟其他所有動物一樣,獲取食物的經驗可能只在很小的群體范圍內傳播,并且幾乎沒有知識的積累與提高,這個時期人類社會進步是非常緩慢的,經歷了數百萬年之久。語言出現之后,人類的很多經驗知識可以通過部落長老口述而代代相傳,知識可以積累,后人可以向前人學習從而快速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不過,由于人類的生理局限決定了經驗知識僅依靠大腦記憶很容易遺忘。因而采集狩獵時代人類的文化傳播依然很慢,知識經驗傳承效率很低,人類認知能力提高也非常慢,生產力發展也快不起來,以致這個時期也至少經歷了數十萬年,直到農耕時代文字的出現。

相對于復雜的大千世界及神秘的宇宙,目前人類的認知是非常有限的。在14世紀歐洲文藝復興之前人類十幾萬年的歷史長河中,很多超出人類認知能力而無法解釋的事情都幾乎會被歸到上帝創造的行列里,比如從最早的采集狩獵時代的圖騰崇拜,到農耕時期的各類宗教體系。即使到了21世紀,人類認知能力經歷了數次大的飛躍,但是今天人類對整個世界的了解依然還處在非常初級的階段,很多領域人類依然知之甚少。不過,隨著科技進步,人類認知能力正加速提升,很多未知的領域正被人類揭開神秘的面紗。

人類開發了最早的能源

從智人誕生的十幾萬年來,人類認識世界需要不斷提升認知能力,人類改造世界則離不開對生產工具及能源的依賴,而人類最早接觸的能源是火。火本來是大自然中的一種常見自然現象,如火山爆發會引起大火,雷電能使森林樹木產生天然火,外星隕石墜落到森林、草原也可能會引發大火,這些自然火遠在人類誕生以前就存在于地球上了。人類的祖先對火的利用帶有很大的偶然因素,正是這些偶然的因素讓原始人意識到火的價值,然后再加以利用。據科學家推測,原始人最早接觸到的可能是天然火,就像大多數動物一樣,原始人早期對這種天然的“怪獸”也是恐懼的。但當在一次自然大火過后,原始人偶然嘗到經大火燒熟的動物尸體與一些其他食物時,覺得比起生吃的味道更好,而且更易咀嚼和消化,于是開始改變對火的恐懼心態,甚至有意識地去接近火,比如主動去發生火燒的地方尋找食物。就這樣,人類的祖先開始變生食為熟食,逐步改變“茹毛飲血”的原始習慣。

自從偶然的機會發現了火的好處,原始人就開始嘗試用各種方式利用和控制火,比如將自然的火種帶到山洞里保存,用木柴燒火甚至發展到后來的人工取火。當人類學會保存火種之后,火的用途就大大擴展了,從此火就成為人類改造自然的重要工具,也是人類最早的能源利用方式,是繼人類學會制作和使用石器工具之后最重要的生產力進步。而人工取火更是遠古時代人類的高新科技,這是除人類之外其他動物望塵莫及的技術。制作和使用石器工具是人類的重大技術進步,可有研究表明黑猩猩也會使用簡單的石器工具,但是迄今為止只有人類能夠人工取火,除人類之外幾乎所有的動物都怕火,更別提如何去利用這種天然能源來改造世界。

作為一種人類獨自掌握的高新技術,火給人類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火的使用使人類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變。古代世界各民族人民都有流傳關于火的神話和傳說,比如中國古代神話“燧人鉆木取火”、希臘神話的“圣火”等。通過火燒烹飪的食物營養更好并且易于消化,從而促進了人類大腦的發育,這是提升人類認知能力的生理基礎;燒熟的食物殺死了病菌與寄生蟲,營養更容易被腸胃吸收,讓人類更少生病,也延長了人類壽命;火還給人類帶來了溫暖,使人類不僅生活在溫暖地帶,并且可生活在寒冷地區,從而有利于人類全球遷徙;火還增強了人類的攻守能力,使人類再也不懼怕猛獸的威脅,甚至還能用火來圍獵大型猛獸,從而有助于人類爬上食物鏈的最頂端;人類在長期用火的過程中,發現泥土經過焙燒后變得堅固而不透水,并且還可以依照人們的需要燒制成各種形狀的器皿,這就發明了陶器;再后來人類發現有一些石頭在火的燃燒下可生成堅硬發亮的物質,于是人類學會了冶煉青銅器。總之,火的使用使人類獲得了新的知識、新的力量,改造自然的能力明顯提高,生產力也有極大進步。恩格斯因此指出,火的使用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是“新的有決定意義的進步”。

在希臘雅典舉行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圣火采集儀式

火的使用對人類的進化極其重要,也是伴隨人類文明最長時間的能源,即使今天科技如此發達,但是人類社會依然離不開對火的依賴。現有的考古證據還無法完全確定人類最早用火的確切時期,但是世界很多地方都發掘出了早期人類使用火的遺跡。有的科學家認為380萬年前生活在非洲肯尼亞的早期猿人已經開始用火,也有科學家發現了170萬年前生活在中國境內的元謀人有用火的證據,還有科學家在距今大約40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舊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出大量人類用火的遺跡。盡管科學家對人類最早用火的時間及地點依然爭論不休,但是從十幾萬年前人猿進化到現代智人的時間節點看,人類最早用火很可能出現在數十萬年前至智人出現的這段時期。原因是火的使用大大加速了人類的進化,生產力有明顯進步,成為猿人進化成現代智人的重要推動因素。比如,在先前數百萬年的時間里,人類食物來源主要靠采集和獵殺小動物,但是到40萬年前,人類開始獵殺大型動物,然后15萬年前智人出現,人類一舉躍升至食物鏈的最頂端,此后包括大型動物在內的大量物種開始在地球上陸續滅絕。毫無疑問,火是人類第一次對自然力量的充分利用,它大大地改變了遠古人類的生活及演化進程,最終深刻地改變了整個世界。

人類發明了最早的交通工具

從人類演化進程看,人類祖先最早可能是生活在樹上,依靠四肢攀爬,然后又下到地面進化成直立行走的類人猿。人類祖先在長達數百萬年間與所有動物一樣,都是依靠自身的體力實現空間位置移動,比如依靠四肢爬行或者兩腿走路。因此,古代人類的活動范圍非常有限,人的一生可能也就在幾十公里的區域內活動,因為既沒有便捷的交通工具,也不敢輕易離開熟悉的領地到陌生地方去覓食。

直到數萬年前的一天,智人也許看到了河邊成群的螞蟻借助樹枝、樹葉輕松渡過數米寬的河流到達對岸,于是從中得到啟發,從此智人就學會了借助森林里大量存在的枯木輕松渡過寬闊的大江、大河,甚至采用同樣的方式成功登上荒無人煙的海島,以便尋找到更多的食物。智人懂得用枯木作船在水面上漂流,終于克服了兩腿走路不遠的生理障礙,并且第一次學會了使用交通工具,因而人類最早發明的交通工具很可能是船。雖然這種船早期可能簡陋到只是河邊就地取材的一根能夠漂浮的枯木,而后來又學會了制作木筏及中間挖空的獨木舟,這已經是人類原始交通時代的開端。

人類最原始的交通工具——獨木舟

大約10萬年前,一些遠古的人類就開始走出非洲,向東、向西遷徙到達亞歐大陸的很多地方。由于這些新聚居地自然環境與人類最早生存的非洲大陸相差無幾,因而早期的這種人類遷徙并不能說明人類技術有了很大進步,當時人類最重要的技能就是懂得使用石器工具與用火。不過,大約45000年前人類又產生了一項重大成就,那就是人類成功遷徙到了澳大利亞。與人類從非洲遷徙到亞洲與歐洲大陸不太一樣,人類遷徙到澳大利亞需要克服眾多天然障礙,比如需要穿過許多數十上百公里的海峽,還要很快適應當地獨特的生態環境。科學家推測,遷徙到澳大利亞的人類很可能學會了如何建造及操縱能在海上航行的船只。因為智人移居澳大利亞后的數千年間,還殖民到了澳大利亞北方許多獨立的小島上,比如布卡島和馬努斯島,這些島嶼距離最近的大陸有兩百公里遠。科學家研究發現,大約在35000年前就有人類抵達日本,而在大約3萬年前就有人類抵達中國臺灣,這表明人類有能力越過非常廣闊的海洋,這在先前的數十萬年間都還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也充分說明,一旦人類掌握了高明的航海技術,那么人類海上遷徙的速度就大大加快,先進的交通工具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重大推動作用。

關于人類遷徙的問題就必然涉及人類起源的問題,這個領域一直以來都存在很大的爭議。最早德國動物學家海克爾在1863年發表的《自然創造史》一書中主張人類起源于南亞,還繪圖表示現今各人種由南亞中心向外遷移的途徑。后來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在1871年出版的《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著作中指出人類并非神創而是由類人猿進化而來,并且推測非洲是人類的搖籃。目前為止,學術界對于早期人類起源的假說主要分為多地起源說和單地起源說。多地起源說認為,人類由分布亞非歐各地區的猿人經幾十上百萬年分別進化而來;單地起源說則認為,人類的共同祖先起源于非洲,然后經過大遷徙而分散到世界各地。

盡管早期通過考古發掘的古人類化石一定程度反映出數百萬年前人猿廣泛分布于亞非歐大陸的跡象,但是20世紀90年代前后,通過基因檢測技術收集到越來越多的支持單地起源說的證據。1987年,美國科學家華萊士和威爾遜分別帶領兩個實驗室,檢測取樣于全球各地不同族群的細胞線粒體。線粒體存在于細胞質中,它自己有DNA(脫氧核糖核酸),能夠獨立復制,代代相傳,是一種很好的遺傳標記。通過分析其中的遺傳物質DNA,研究小組吃驚地發現,現代男性都有一個共同的祖父,他生活在大約15萬年前的非洲;而現代女性的基因都來自一個共同的祖母,她也同樣生活在大約14.8萬年前的非洲。該研究小組通過進一步的研究得到結論認為:現在全世界人類都來自非洲,擁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大約5萬~10萬年前遷徙擴散到亞洲和歐洲;而生活在中國的原土著——藍田人、元謀人、北京人都在非洲人抵達前就滅絕了,他們沒有留下后代。

人類最早的手工產業

“山頂洞人”磨制的骨針

人類祖先最早用獸皮和樹葉圍在身上用來御寒保暖,這是滿足生存的需要。在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已會用獸皮縫制衣服,其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是骨針。考古學家在距今約18000年的北京山頂洞人遺址發現了骨針,這是今天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縫紉工具,表明當時的人類祖先已經會用骨針將獸皮縫制成衣服。

從考古發掘的遺跡推測,舊石器時代晚期智人生活的十多萬年間創造了原始社會的服飾,用骨針縫制的獸皮以及骨錐扎葉、藤皮長草編織的衣服。進入到新石器時代后,人類逐步掌握了制造皮革以及紡織麻、棉、編織等技能,原始服飾有了重大的進步,相當于人類最原始的手工紡織業由此萌芽。

紡織業是為了滿足人類自身生存需要發展起來的產業,也是最古老的手工產業,從采集狩獵時代誕生到農業時代、工業時代,紡織業在經濟中都占據著重要地位,尤其是在農業經濟時代更有“男耕女織”的說法。紡織業在古代往往成為一個國家與地區的支柱產業,比如古代中國的絲綢、古印度的棉紡布料在當時都曾經聞名世界。中國的“絲綢之路”就是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而得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黎平县| 万全县| 胶南市| 虎林市| 林周县| 阳城县| 曲靖市| 乐都县| 二手房| 卢湾区| 永顺县| 布拖县| 宜川县| 息烽县| 喜德县| 沙坪坝区| 西丰县| 盐山县| 巴南区| 博爱县| 邳州市| 平顺县| 油尖旺区| 桦川县| 马关县| 安乡县| 交口县| 玛多县| 嘉荫县| 宣汉县| 肥城市| 阿鲁科尔沁旗| 信阳市| 连云港市| 靖远县| 夏邑县| 龙胜| 宕昌县| 涡阳县| 乌苏市| 祁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