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望、守護、守承工藝美術學術論文集
- 李紅梅 張嘉秋 裴朝軍
- 5203字
- 2019-01-04 15:30:46
城鎮化背景下傳統手工藝與現代經濟的張力性共存
滕雪梅 車巖鑫 陳敏
北京聯合大學
當前的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和城鎮原有的傳統文化在逐漸淡化和消亡。在城鎮化日益深化的過程中,傳統文化如何保留,以及如何與現代城鎮發展相融合,生發出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文化,成為社會關注的問題。從傳統手工藝與現代經濟之間張力性并存的視角來審視這個問題,或許會反映出二者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什么是張力性共存?目前能夠在現代經濟中平穩運行的手工業是否達到了張力性共存的狀態?城鎮化對張力性共存具有什么作用?這些都是有待探討的問題。
1 張力性共存的解讀
新中國成立初期,手工業曾經是我國重要的產業支柱。1953年人民日報的社論有一篇文章《必須重視手工業》談到:手工業經濟在我們國家的新經濟建設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即便許多大工業建設起來了,小工業和許多手工業也仍然是需要的;我國的經濟建設如果只注重大工業,不根據需要和可能的條件適當地扶植和發展手工業,會增加城市和鄉村的失業人口等[1]。60年后的今天,我國的城鎮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縱觀當前我國大規模的城鎮化目標是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發展,支柱產業中已經沒有手工業的立足之地,絕大多數手工業已經被現代工業所代替,或是因為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而不再符合人們的需要走向了消亡。因此,城鎮化的發展與傳統手工藝的萎縮之間似乎是直接的因果關系,張力性共存的提出正是針對城鎮化背景下傳統手工藝的快速消亡現狀和發展困境。
[基金項目]北京聯合大學人才強校計劃人才資助項目,BPHR2012C2
傳統手工藝與現代經濟之間的張力性共存的提法是2009年在山東工藝美院召開的“傳統手工藝保護與發展國際論壇”提出的“手藝創造財富”口號。張士閃、向云駒、李立新、杭間等學者多年來對傳統手工藝進行整理與研究,指出傳統手工藝不是“文化遺留物”,而是當下活生生的文化現實,傳統手工藝的保護與產業化發展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實現傳統手工藝與現代經濟之間的張力性共存。之所以提出這些觀點是因為傳統手工藝的文化價值和市場價值仍可以為今天所用。很多生產文化產品的手工藝是無法被現代工業所代替,仍有存在的價值和發展余地。在實際情況中,傳統手工藝創造出的產品分為兩類,一類是面向玩具、旅游產品市場,另一類主要面向藝術品收藏、高檔服飾品和室內裝飾用品市場。傳統手工藝不僅面向國內市場,已經將全球市場收入囊中。
“張力”的提出來自于物理學科,我們經常會聽到液體的表面張力,它產生的原因是液體跟氣體接觸的表面存在一個薄層,叫做表面層,表面層里的分子間的相互作用表現為引力。正是因為這種張力的存在,有些小昆蟲才能無拘無束地在水面上行走自如。在人類社會中,把看起來是對立的兩極同時作用下產生的相互促進作用稱之為“張力”,“張力”維持一個動態的平衡從而達到共存。在原有的農耕時代,城鎮是傳統手工藝品的集散地和重要的消費區域,在當前城鎮化意味著工業化、現代化,傳統手工藝的生存與發展與之似乎很難合拍,呈現背離的狀態。但實際情況是,正因為城鎮化為其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龐大的消費市場,正是城鎮化所形成的新的生活方式才會刺激傳統手工藝不斷創新,彰顯出文化寶庫的價值,二者呈現出相互吸引又對立的兩極關系,正是在上述兩極的同時作用下,就產生了二者的“張力”問題。
“共存”則是在城鎮化進程被推進的背景下傳統手工藝如何進行傳承、發展的問題。傳統手工藝作為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被稱為我國傳統文化的“活化石”。為了全方位地保護傳統手工藝,提出了“遺產性的靜態保護”和“生產性的活態發展”兩種方式?!斑z產性的靜態保護”是對瀕危的傳統手工藝進行靜態記錄,成為博物館聚光燈下的展品,使文化傳統中的那些優秀元素成為集體記憶?!吧a性的活態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三十七條對此做了具體闡述:“國家鼓勵和支持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特殊優勢,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開發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場潛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狈ㄒ幥逦赋隽藗鹘y手工藝在現代經濟中扮演的角色——發展文化產品??陀^來看,原來附著于農村的各種傳統手工藝文化有消有長,既有隨之消亡的,同時也有少數傳統手工藝依托城鎮化進程進行生產性的活態發展,成為了當地的支柱產業。
傳統手工藝品存在兩種生產方式:一種是家族小作坊式生產,適合藝術性較強的手工生產,例如玉雕、牙雕、金漆鑲嵌等傳統手工藝,需要尊重傳承人的個性化創作和生產,有利于本真性傳承,注重對傳統手工藝絕活的傳承;另一種是公司化、工廠化的生產,進行群眾性的標準化生產,例如草編、木雕、刺繡等工藝。前一種面向藝術品收藏市場;后一種是順應社會的變化,轉而為新的城市化生活方式服務,開發日用產品或高檔服飾品,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生產性的活態發展”正是基于張力效應,力圖使傳統手工藝所蘊含的文化資本得到開發,轉化為經濟力量,與現代經濟之間實現張力性共存。
2 張力性共存的典型案例分析
2.1 萊州草編手工藝發展案例
我國眾多的縣級城市是典型的城鄉結合體,也是在近20年城鎮化飛速發展的過程中傳統手工藝與現代經濟實現張力性并存最為突出的地區。萊州市的城市化進程,體現了城鄉兼容、城鄉統籌、城鄉融合的社會文化。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萊州由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的傳統農業社會向非農業人口占多數的現代社會轉變。城鎮化帶來的社會變化,一是人口就業結構的轉變,意味著人的城鎮化,農村勞動力從務農向城鎮二、三產業的轉移。這種變化伴隨著兩種情況的出現,首先是從草編手工藝生產角度看意味著從業人員的衰減,其次是原本學歷程度不高的務農人員,尤其是婦女,適合她們的工作機會少。二是隨著人口和經濟活動向城市的集中,市場需求將會迅速增長和多元化。這也會出現兩種問題,首先是生活方式的轉變使日用草編工藝產品被工業化產品所取代,其次是這會促進對文化產品的旺盛需求。三是人口在城市中聚集產生顯著的規模經濟效應,使邊際成本得以大幅度降低。
山東萊州草編手工業的發展充分展示了原本服務于農村生活的手工藝可以擁有全球市場,逐步走向產業化、規模化,是傳統手工藝實現產業化發展的優秀典范。當時萊州是一個縣級城鎮,草制工工藝品廠成立于1949年,是最早的草編手工藝企業,廠子建立之初只有百八十人,編織技術人員來自于農村,沒有什么文化,但都是傳統草編手工藝方面的好手,技術全面,大批量生產的業務下派到農村各個生產網點。在八九十年代發展高峰時期,工藝品廠總人數2000人,擁有自己的生產車間和工人,更便于集中管理,質量得到保障,合格率提升,生產更有效率,銷售市場急速擴張。目前萊州成為歐美亞等國最重要的草編出口基地,被譽為“世界竹、藤、棕、草制工藝品500強第一名”。萊州草編手工藝由一個地域性的傳統手工藝開發出自己的全球市場,實現“蟬蛻龍變”的輝煌。調研分析顯示出該工藝與現代經濟之間產生張力性發展正是與城鎮化急速發展的進程同步。
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城鎮化發展為傳統草編手工藝擁抱新經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首先,在農村勞動力從務農向城鎮產業的轉移中,學歷程度不高、沒有就業機會的婦女為草編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企業也為她們提供了穩定的經濟收入,又有利于自身規模經濟的產生,同時避免了因農耕而產生季節性人員短缺,保障了全年生產的穩步開展。其次,城鎮化帶來企業組織關系的演變,推動草編企業不斷改進生產經營方式,實施良性發展,改變了家庭作坊生產經營方式,逐漸向標準化、規?;?、集約化經營的發展狀態。再次,初期城鎮化使本土需求消失,促使企業走出國門,探尋國際市場,在產品研發方面關注現實需要,尊重生活方式,將產品定位在國際化的“生活性、普遍性、日用性”[2],迎合市場變化,消費市場由本土擴展為全球。城鎮化的發展對萊州草編手工業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會,正是二者并存充分體現了傳統手工藝與現代經濟之間的張力性。
傳統手工藝與現代經濟之間是相互的,反映在傳統手工藝的生產性發展為社會良性發展帶來諸多的好處。首先是支持地方經濟的發展,萊州草編成為當地重要的支柱產業。以草編手工業為龍頭的引領,帶動了當地草業種植、皮件加工、紙繩生產、草編工藝品旅游、物流運輸等相關行業,呈現了“一業興,百業旺”的產業發展局面。其次是增加了就業機會。手工業歷來都是勞動密集型企業,草編工藝屬于大眾型手工藝,適于吸納大量較低學歷的婦女。工藝品廠發展至今不光推動了農村草編傳統的發展,還培養了十多萬訓練有素的草編手工藝人。再次是促進傳統文化的創新。工藝品廠在與外商的合作中,磨煉著公司的市場分析能力,公司把歐洲的各個國家作為各個獨立的個體,強調國家的差異,在各個市場銷售專為其設計的產品。選擇為不同國家單獨制造的方法意味著傳統草編手工藝在編結方法、編結花樣上要不斷創新,才能保障產品與各個市場更協調,無極限地拓展其用途,既可以做成日用品,也可以制作室內陳設品和服飾品,其“用”的特性被充分開發出來。最為值得肯定的是草編手工業是低損耗無污染的綠色企業,成本低廉,生產過程環保節能。
草編制品不僅是人們的生活用品,更是一種富有特色的工藝品,既符合現代綠色環保的時尚理念,又充分體現了手工藝文化獨特的價值品味,是集欣賞、實用于一體的產品。萊州草編的案例說明城鎮化并不完全排斥傳統手工藝,在當今大工業時代,傳統手工藝依然具備強勁的活力,呈現良性的活態發展趨勢。
2.2 北京京繡手工藝發展案例
萊州草編手工藝的良性發展并不意味著傳統手工藝的全面復蘇。有一些傳統手工藝由于被機械代替而萎縮。諸如刺繡手工藝,全國的刺繡廠已經大規模使用自動化繡花機來生產日用化的產品,原本的手工刺繡只能面向藝術品收藏、高端服飾品市場。北京京繡手工藝隨著京劇藝術的傳承發展,得以延續。北京劇裝廠是由新中國成立前17家戲衣莊和繡局組建而成,至今仍沿襲著京劇劇裝的傳統制作工藝[3]。戲衣的圖案裝飾全部都是由京繡手工藝完成的,京劇劇裝制作和京繡工藝得到傳承,使京繡始終處在“活態”傳承的狀態中。但是僅僅依靠劇裝的生產,對京繡的發展是杯水車薪,二十世紀末京繡的生存也亮起了紅燈。
北京作為高度工業化和商業化的超大城市,市場需求多元化,尤其對文化產品開始呈現出越來越旺盛的需求。城市化的發展意味著京繡手工藝的消費群體正在逐漸形成,當代富裕的消費者和權貴階層的財富和文化主要聚集于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奢侈品、高端文化產品正在成為城市居民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近幾年由于古玩市場的興盛,工藝品收藏備受關注,京繡的發展亦有復蘇跡象。面對新環境和新興的消費群體,京繡手工藝的發展之路將會以高端藝術化的產品形式為主,不能背離追求極致的傳統刺繡哲學。
另外一條生存之路是它還受到高級定制服裝和高端服飾品市場的青睞,服裝設計師郭培將京繡引入服裝定制,并建立繡花廠,以手工刺繡彰顯高級定制服飾品卓越的工藝價值和華美的審美品位。憑借刺繡手工藝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發展出獨有的高端時裝系列,進一步提升了自身的市場價值,京繡可以稱得上是“軟黃金”,在城市化發展中煥發生機。當北京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一員,京繡在現代服飾裝設計師的手中,除了扎根于傳統技藝中,還要嘗試用現代方式來表達,古老的刺繡工藝要不斷接受新的挑戰,把傳統技藝和高科技結合在一起,嘗試新的針法、新的材料、新的造型等等各種改造方式,這種大膽的創新動力來自于對市場需求的尊重。
京繡手工藝的復蘇剛剛開始,基于城市的發展,它與現代經濟之間的張力關系重新呈現出來。但是大城市的勞動力市場卻不會青睞手工業,手工刺繡需要繡工投入巨大的精力,專注于細節,工作性質辛苦而枯燥,讓現在的年輕人望而卻步,京繡的發展還要依托周邊城鎮,目前繡廠設在毗鄰北京的河北境內,從業人員主要是當地的城鎮和農村婦女。這類手工藝與城市的共存關系還需穩固發展。
3 總結
正是城鎮化的發展造就了傳統手工藝與現代經濟之間的張力性共存關系,并對挖掘傳統手工藝的文化價值和市場價值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這種共存關系是處在動態變化中的,提示我們要取得雙方的平衡,要確立好出發點,其目的不是傳統文化本身,而是人的使用和實際需要,努力使傳統文化成為服務生活的最好方式,這是傳統文化在當下社會存在的根源。正如張夫也先生談到“日本的現代設計是在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又兼蓄外來文化藝術之養分,不斷地豐富和發展,形成了今天這樣既有本土文化特色,又富于國際化風貌的藝術和設計特質”[4]。其次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確立以國際市場為導向,利用市場機制靈活地優化配置生產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傳統文化資源的效力。
參考文獻
[1]北京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資料.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2:19.
[2]李立新.日用作為設計的原道——兼談小道致遠論.裝飾,2011,(2):24.
[3]孫穎.劇裝圖案.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5,3.
[4]張夫也.器以載美——日本日用器具的審美特征.裝飾,201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