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艦
- 姜坤
- 1814字
- 2019-01-04 15:15:11
大艦巨炮時代
所謂大艦巨炮,是19世紀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海軍中盛行的一種戰略作戰思想,其核心是利用裝備了大口徑火炮的大型軍艦(主要是戰列艦)奪取制海權。
實際上,大艦巨炮在鐵甲艦時代就已經開始萌芽,到英國的全鋼質戰列艦“君主”號下水后,這一思想先在英國產生了。英國希望建造更強更大的戰列艦來維護自己的海上霸權,繼而在1906年建成了全新的戰列艦“無畏”號。在“無畏”號之前,戰列艦上通常會裝設兩種口徑的主炮,較大口徑的裝設在艦體中軸線上,用來對抗敵方的主力艦;較小口徑的安裝在兩側,主要對抗輕型軍艦。
而在建造“無畏”號之時,英國海軍將領約翰?費舍爾提出較小口徑的艦炮戰斗力低下,而且給測距、補給造成困難,應統一安裝大口徑主炮,同時放大現有戰列艦的艦體,以容納更厚的裝甲及新型蒸汽輪機機組,從而提高防御力及速度。最終建成的“無畏”號成為了擁有強火力、高排水量、厚裝甲、高航速的新一代戰列艦。“無畏”號的出現,一下子令當時所有的現役戰列艦變得過時了。
軍艦小知識
如今的“大艦巨炮”
現實中,雖然各國海軍多改以航空母艦做為戰略力量投射主力,但以大艦攜帶重火力的思想仍舊未徹底斷絕。美國遲遲不肯拆解所有“依阿華”級,愿意花錢保存甚至肯將“密蘇里”號短暫復役也證實了海軍仍認為大艦或許仍有派上用場的一天,而冷戰時期蘇聯也造出龐大的“基洛夫”級巡洋艦做為戰略壓制。過去的大艦巨炮主義演變成今日的“武庫艦”概念。

1892年英國建成的“君主”號是史上第一艘全鋼質艦體的軍艦。

“無畏”號首創的“全裝重型火炮”概念,即使用多門相同口徑的大口徑火炮,加上率先使用4臺蒸汽輪機推進和硬化處理過的厚裝甲,開啟了“無畏艦”時代。
在此之后,各國海軍紛紛學習模仿“無畏”號并加快競爭。隨后幾年建成的有德國的“拿騷”級戰列艦、美國的“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等。在這種造艦風潮的影響下,各國之間,尤其是英國和德國之間展開了大規模的海軍軍備競賽。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英國擁有了與“無畏”號同等水平的戰列艦73艘,德國也造了52艘。這批戰列艦以“無畏”號為開端,因此都被稱為“無畏艦”。

德國的“拿騷”級戰列艦,為應對英國的“無畏”號而建造,安裝了8門280毫米主炮,裝甲最厚處達到了300毫米。

美國“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4門主炮口徑305毫米,裝甲最厚處305毫米。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日德蘭海戰是大艦巨炮時代海戰的典型。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在丹麥日德蘭半島以西海域,英國皇家海軍與德國海軍進行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大規模、史上參戰戰艦數量最多的海戰,也是這場戰爭中交戰雙方唯一一次全面出動的艦隊主力決戰。在這次海戰中,英國的“無畏艦”在數量上占據了絕對優勢,擊退了德國艦隊,繼續掌握制海權,在戰略上取得了勝利。
各國海軍眼看著英國取得的勝利,更堅定了制造大型戰列艦,乃至超級戰列艦的方向。到20世紀20年代,各國開始建造新一代戰列艦——“超無畏艦”。“超無畏艦”對火力、裝甲、航速的要求更高,主炮口徑通常為406毫米,裝甲則要能抵擋住等同自身火炮的攻擊,航速需超過23節。不過,隨著《華盛頓海軍條約》和《倫敦海軍條約》的先后簽訂,這些艦只大多夭折。
20世紀30年代以后,海軍條約到期,英、美、日、德、法、意等國都重提建造“超無畏艦”的計劃。英國建成5艘“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和1艘“前衛”號戰列艦;美國建成2艘“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4艘“南達科他”級戰列艦和4艘“依阿華”級戰列艦;日本建成2艘“大和”級戰列艦;德國建成2艘“俾斯麥”級戰列艦;法國和意大利也建造了自己的“超無畏艦”。這些戰列艦的主炮口徑大多在400毫米左右,速度可達27節,甚至30節。

“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搭載了10門355毫米主炮,裝甲最厚處373毫米,最高速度29節,排水量40580噸。

“依阿華”級戰列艦,3座三聯裝406毫米主炮塔,裝甲最厚處500毫米,最高速度32.5節,排水量58000噸。

“大和”級戰列艦,3座三聯裝460毫米主炮塔,裝甲最厚處650毫米,最高速度27節,排水量72808噸。

“俾斯麥”級戰列艦,8門380毫米主炮,裝甲最厚處350毫米,最高速度31節,排水量52900噸。
不過,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后,尤其是日本偷襲珍珠港一役后,各國逐漸意識到航空母艦和潛艇已取代了戰列艦成為新的海上霸主,所以都將大部分資源用作建造航母或潛艇,而戰列艦也由主力降為了航母編隊的警戒艦和炮轟陸地目標的軍艦。
在大艦巨炮主義走入尾聲后,隨之而來的是航空母艦配置的艦載機和潛艇配備的各型導彈主導海上戰場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