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路:互聯網+時代行業轉型革命
- 張書樂
- 1430字
- 2019-01-04 15:13:04
6.邊緣永遠存在,哪怕已經細分的市場
在O2O們陷入強烈的同質化競爭之時,往往更加著重于強調服務體驗的口碑效應。又或者認為找到了一個邊緣化創新的突破口,需要強調如何在短期內形成一個龐大的規模效應,以遏制對手特別是O2O的進入。這都是在傳統互聯網創業過程中的關鍵節點,但未必是O2O創業階段首先要實現的要點。
那么要想尋找到地圖的邊緣,就必須有下面三種認知。我們先從邊緣是否存在說起。
在外賣O2O最火熱之時,另一種外賣模式也一度萌芽,即上門做飯。這其實就是在外賣這種極簡的常規訂餐模式之外,升級出來的定制化模塊,讓少部分有宴客需求的人群,在家常菜之外,還能夠在自己客廳里實現大廚級料理享受。
只是,這個模式,依然受制于時間、地點和廚師體能所能顧及的范圍,要做大,依然很難。但總比在人人都能做的外賣市場上找吃的,好得多。
在邊緣化之中尋找更多的邊緣,其實并不復雜。這在看似創新已經很豐滿的互聯網上也同樣存在,比如在問答平臺乃至科普平臺已經很強大,注入百度問答、果殼網都已經相當普及之時,知乎的成功,除了在解讀知識的話語上主動引導用戶接地氣之外,則更多的是在專業領域上超越了果殼的辟謠模式和專家模式,在廣度領域則打破了問答上的良莠不齊……
如果在這個角度去思考,你會發現即使是在大家已經探索過千百遍的地圖上,其實還有許多“世界真奇妙”存在。
再舉個非O2O領域的例子,來說明這個永遠存在的邊緣吧——影評。
電影評論這個東東,可以看作是一個總體儲量探明、競爭者無比眾多的領域。無他,這個世界上電影就那么多、就那么長的歷史,而有電影開始就有影評,而且幾乎人人都可以進入這個領域,想要成功和超越前人,難度不是一般得大。
可就是有成功的。咱舉個最近成功的例子——谷阿莫,2015年在電影評論上爆得大名之人。他為什么出名呢?講故事,用帶著臺灣口音的話語,用視頻剪接的方式來講電影。
僅僅如此能成功?不大可能。他的路數還有創新的地方,“三分鐘看完《鳥人》”、“兩分半鐘看完《五十度灰》”、“4分半鐘看完電影版《暮光之城》1~5集”,還有“9分鐘看完18小時電影版哈利波特1~8集”等,是他影評的標題,整齊劃一,給人一種既視感。
說白了,就是會有想看的沖動。而最讓人心動的,是他將長達小時計算的影片,用大家熟悉的話語,在幾分鐘內點評完畢,某些片子經過這么一折騰,就“呈現出了爛片本質”。谷阿莫一句話概括梗概的能力已無敵了,如《五十度灰》被谷阿莫概括為“被人揍或是揍人的故事”,《哈利·波特》系列被概括為“男孩讀小學的故事”,《消失的愛人》則被概括為“瘋子殺神經病逃回變態身邊的故事”。
看完上述表述,其實你已經看到了谷阿莫得以成功的地圖邊緣在哪里——跳出脫離大眾的學院派影評(沒多少普通人喜歡)、沒有任何學術用語(不裝高深)、用最市井的語言來精辟點評,形成一種吐槽風的影評。
當然這樣的風格之前并非沒有競爭者,但谷阿莫還玩了兩招,就實現和過去通俗化影評人士的區別了:第一招,哪怕通俗到沒底線,但通俗未必就是惡俗,沒有底線的吐槽背后,可以是貨真價實的高質量點評,等于低開高打的路數;第二招,當然有許多人也是用同樣的路數,不要緊,你只有文字,最多圖文并茂,我直接用視頻+臺灣腔hold住就好了,這個以前可真沒有。
于是乎,一個細分到極致的市場,再一次被找到了一個細小的邊緣,然后反攻、成功。
同理,O2O領域,這樣的地圖邊緣更多,畢竟比起影評來說,O2O的地圖,都還是處在迷霧中探索的過程中。
其實,這和前言里說到的,歷史著作如何成功地突破邊緣是一樣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