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軍用飛機
  • 姜坤
  • 2434字
  • 2019-01-04 14:03:07

戰斗機

戰斗機即用于直接和敵方飛機交戰的機種,其主要目的是奪取制空權。戰斗機通常強調機動性能、速度、火力,以便完成極具難度的空中作戰任務。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戰斗機

戰斗機是軍用飛機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機種,但它卻不是最早被用于軍事的機種。在萊特兄弟發明飛機8年后,即1911年,意大利就在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戰爭中首次動用了飛機,當時主要用于偵察。

世界上公認的第一種意義上的戰斗機是法國的莫拉納?索爾尼愛L型飛機。

莫拉納?索爾尼愛L型飛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使用的飛機,這款飛機原本也是用于偵察,但駕駛它的飛行員羅蘭?加洛斯在飛機機頭上安裝了固定機槍,使之成為世界上第一種能夠由飛行員單獨駕駛作戰的飛機。后來加洛斯駕駛這架改裝過的飛機擊落了3架敵機,并使2架敵機迫降。有意思的是,鑒于加洛斯的戰果,西方國家將能夠擊落5架飛機定為衡量王牌飛行員的標準。

在當時的飛機機頭上安裝機槍必然要考慮到螺旋槳的旋轉半徑,否則很可能擊毀自己的螺旋槳。加洛斯在機頭安裝的機槍是從螺旋槳半徑外向前射擊的,并在螺旋槳上安裝金屬擋鐵以確保安全,稍微解決了飛機在機載機槍射擊時被螺旋槳干擾的難題。

1915年,德國福克公司的三位工程師研制出一種先進的“射擊協調器”。這種機構是在螺旋槳軸上裝一只齒輪,凸起處正對著兩個槳葉。當螺旋槳葉正好轉到子彈射擊的正前方時,齒輪操縱連接機槍的連桿抬起,控制機槍停止射擊。福克公司在當時設計的M5K型飛機上首次裝設了射擊協調器,并將該飛機重新命名為福克E.Ⅰ。

右圖所示的便是福克E.Ⅰ的螺旋槳部分,在螺旋槳軸底部的齒輪通過一根連桿連接機槍,根據螺旋槳的位置操縱機槍射擊。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福克E.Ⅰ戰斗機和駕駛它的飛行員。

軍用飛機小知識

安東尼·福克

安東尼·福克是荷蘭著名的飛行員和飛機設計師,但他設計的飛機在荷蘭并未受到重視,于是他來到德國創立了福克公司。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使用的戰斗機幾乎都是由安東尼·福克設計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安裝了射擊協調器的福克E.Ⅲ。

從實戰意義上講,福克E.Ⅰ才算是世界上第一種真正的戰斗機。

這個階段的戰斗機還處在萌芽期,結構多以木材加上布料蒙皮構成,機翼從單翼到三翼都很常見,主要的武器多為改自陸軍使用的輕機槍。當時著名的戰斗機有德國的福克E.Ⅲ、英國的駱駝戰斗機和法國的紐波特17等。

德國福克E.Ⅲ戰斗機,相比于福克E.Ⅰ性能更加可靠穩定,同樣安裝了射擊協調器,命中準確度在當時首屈一指,在交戰中被協約國稱為“來自福克的災難”。

英國駱駝戰斗機,憑借敏捷的盤旋性能和強大的前射火力,曾在1917年7月至1918年11月參戰的16個月中共擊落敵機1294架,創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單機種戰果紀錄之最。

法國紐波特17戰斗機,是當時法國最優秀的戰斗機,機動性能和爬升性能尤為突出,在戰斗中優勢明顯。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戰斗機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各國空軍的戰斗機已經基本完成由雙翼機向單翼機、由幾何造型向流線造型、由木制機身向金屬機身的轉變。火力方面也較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有了明顯提升,由小口徑輕機槍提升至12.7毫米以上口徑的重機槍甚至是20毫米以及更大口徑的機炮。

除此以外,對于飛機動力的研究也對日后戰斗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不僅活塞式發動機技術更加成熟,提供的動力更加強勁,對噴氣式發動機、火箭發動機的研究也已經初具成果。

德國亨克爾公司1939年制造的He 178戰斗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如此大規模的爭奪制空權、利用制空權的戰爭。戰斗機在當時不僅僅只是作為奪取制空權的力量,更在摧毀敵人的空中武力與使用空中武力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這一時期戰斗機的作戰目標是攔截敵方轟炸機,同時要與敵方轟炸機群的護航戰斗機交戰,因此當時戰斗機也有“驅逐機”的稱謂。

戰爭中,德國、日本運用戰斗機奪取制空權的方式以及美國為轟炸德國本土發展遠程護航戰機、戰斗攻擊機等運用經驗,讓戰斗機的功能在戰爭后期發生了一些微妙變化。至戰爭末期,美軍認為單一任務機種單純奪取空中優勢的概念已經全面成熟;而蘇聯在戰爭中突出了戰斗機要能在惡劣環境下可靠作戰,如強調較短的起飛降落距離、較強的加速性和上升率、中低空飛行性能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斗機使用的發動機馬力從數百匹直線上升到超過2000匹,航程超過3000千米,最高升限達到12000米,新出現的噴氣式戰斗機飛行速度接近聲速。與此同時,戰斗機上開始安裝雷達,從以往的日間戰斗機擴展到夜間戰斗機乃至全天候戰斗機。

這一時期著名的戰斗機有英國的噴火戰斗機、美國的P-47和P-51、日本的零式、蘇聯的雅克-3和拉-5以及德國的Bf 109和Fw 190等。

噴氣式戰斗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交戰雙方均有噴氣式戰斗機投入戰場,尤其以德國的Me 262和英國的流星戰斗機為代表。噴氣式戰斗機和此前的戰斗機相比,最明顯的差異就是動力系統方面,但同時由于飛行速度的成倍提升,其他方面也隨之產生了變化,如雷達的廣泛應用、導彈逐漸代替了機槍和機炮成為主要武器、為飛機加入加力燃燒室以在緊急時提供更強推力等等。

從噴氣式戰斗機出現開始,人們對戰斗機的劃分有了新的標準,通常所說的第幾代戰斗機均是指噴氣式戰斗機,而不包括此前使用的活塞式戰斗機。目前已經出現的噴氣式戰斗機被劃分為五代:第一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及戰后最初幾年服役的戰斗機,這一時期的戰斗機最早使用了噴氣發動機為動力,速度達到了高亞聲速或聲速;第二代問世于20世紀50年代末,是為了追求高空、高速,并且裝備了雷達和空對空導彈的戰斗機;第三代戰斗機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雷達與各類航空電子設備逐漸成熟與復雜化,發動機的輸出功率更上一層樓,戰斗機的氣動布局也有了全新發展,出現了三角翼、可變后掠翼等全新布局;第四代戰斗機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服役,開始強調戰斗機的全方向、全高度、全天候作戰性能,相控陣雷達和全新的電子作戰系統也開始被廣泛應用;第五代戰斗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一代戰斗機,第五代戰斗機與第四代最大的差異就是翼身融合、低可偵測性技術的全面運用,即通常所說的隱身戰斗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鲜城| 井冈山市| 阳信县| 永城市| 铁岭市| 密山市| 辉南县| 济南市| 界首市| 临澧县| 冕宁县| 桃园市| 聂荣县| 钦州市| 资阳市| 商丘市| 沿河| 黔西| 商水县| 德昌县| 和静县| 八宿县| 夏邑县| 武清区| 壤塘县| 蓬莱市| 敦煌市| 汝城县| 西藏| 高要市| 东乌珠穆沁旗| 张家口市| 新巴尔虎右旗| 城口县| 兴隆县| 乌兰浩特市| 增城市| 罗江县| 石楼县| 三门县| 蕉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