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鄉結合部的社會樣態與空間實踐:基于C市東村的調查研究
- 張霽雪
- 1351字
- 2019-01-04 17:54:10
第一節 本書緣起
2007年夏,我和幾位志同道合的同學申請了一項《南風窗》大學生社會調研項目,在對C市馬路勞工生存狀態的調查過程中,我們深入了幾處位于C市城鄉結合部的村落。它們大都房屋緊湊、道路逼仄、廁所等公共施舍相當陳舊,受訪者租賃的屋內往往家徒四壁,外來務工人員大多屬于非正規就業,從房東的屋內也可以看出生活在這里的大多數本地村民的生活并不寬裕,但看著路上來去匆匆的行人、路邊熙熙攘攘的菜市場,依舊感到這里人氣十足,當時我就本能覺得,這樣一個既不同于城市社區,也不再屬于傳統村落,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活共同體應當可以成為透視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一個可行的切入點。
如果從國家視角出發,作為新的城市增長點的城鄉結合部,它主要是為了緩解住房擁擠、人口密度過大、交通堵塞、地價過高等諸多城市病;同時,消除城鄉結合部的社會不穩定因素,如違法犯罪嚴重、土地補償機制不合理、管理體制無序、管理效率低下、盲目開發建設、基礎設施滯后等諸多社會問題。但實際上,城鄉結合部的生成還有其他幾個面向。對于外來農民工,城鄉結合部在城市中還承擔著緩沖與跳板功能,初入城市的農民工一般選擇城鄉結合部作為生活的驛站,在這里慢慢融入城市,在這一超越他們往常生活行動半徑的空間里,他們維護著自身的存在,生存在這一具有極強社會屬性的空間,在城市中爭取著屬于自身的空間權益。城鄉結合部也為他們賦予了豐富的行動內容,為其擺脫經濟上的貧窮、文化上的失語,突破按照城鄉二元制度設計的中國戶籍制度、教育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實現個體的空間平等與正義創造了條件。對于本地村民,城鄉結合部是他們生于斯、長于斯的地方,這一空間處處彌散著他們的集體記憶,空間的急劇變遷對他們影響巨大,物質的和社會的邊界被雙向突破,土地征收改變的不僅是他們的職業,還有生活方式。土地糾紛中的空間維權對于他們來說,既是利益的爭取,也是家園的消逝,更有新鄉土主義烏托邦的憧憬。對于社區管理者來說,城鄉結合部雖然“撤鄉并街、撤村并居”,但其社區平臺并未完全搭好,社會管理與服務功能還沒有充分發揮,公共服務產品的供給尚顯不足,這就需要重新界定社區管理主體的權力和責任范圍,建立科學規范的運行機制,從而使城鄉結合部的社區實現良性運行。
城鄉結合部獨特的社會樣態既是這三大行動主體行動的前提,也是他們行動的結果,它的形成與發展表現的是城鄉二元結構下城市空間擴張的動態過程,是當下社會經濟結構總體性變遷的導引。那么,作為城市與鄉村間的“第三種社區”,它的社會樣態具有怎樣的特點?外來人員、本地村民和社區管理者又是怎樣實現自身的空間維存與空間維權?在這多元主體行動的過程中,又是遵循怎樣的實踐邏輯?值得反思的是,以開發之名進行的城鄉結合部空間改造,打破了鄉村原初的社會樣態,在資本的空間擴張下,高樓大廈與城市文化迅猛地覆蓋了原初的鄉土家園,以單向度的物質現代化瓦解了多樣性空間生成的可能。這種缺乏社會規劃的空間發展方案,最終導致城市化只是一種簡單的空間擴張與空間復制,生存其中的底層只能是從邊緣再到另一個邊緣。本書最終追問的是這樣一個問題:如何盡可能規避城鄉結合部空間形成與重構過程中所產生的不平等與不公正,從而確保生活其中的每一個社會成員,尤其是那些社會弱勢群體能夠實現自身的空間權益,能夠分享社會發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