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的社會結構:市場社會學的當代理論與中國經驗
- 陳林生
- 5187字
- 2019-01-04 17:53:48
三 案例樣本
調查地周寧縣簡況
周寧概況:周寧(舊稱周墩,當前縣域內日常口語仍用該名稱),位于福建省東北部、鷲峰山脈東麓,地處北緯26° 53'—27° 19'、東經119°06'—119°29'之間。縣城因城北獅子崗而俗稱“獅城”。全縣總面積1046平方公里,2009年人口20.11萬人(人口普查統計數據)。
歷史沿革:周寧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古為七閩地,春秋屬越,戰國屬楚,秦屬閩中郡。由于交通閉塞,政教不逮,長期處于政管自由狀態。直至五代閩龍啟元年(公元933年)寧德建縣后,始納入寧德縣青田鄉東陽里管轄,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筑周墩城,設東洋行縣。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寧德設周墩分縣,有寧德派縣丞駐治。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六月,設特種區,直屬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區(署駐長樂)。民國二十五年二月,復屬寧德縣改為寧德縣第三區。民國二十六年一月,恢復周墩特種區,屬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二年九月,改屬第八行政督察區(屬駐福安)。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建周寧縣。1949年6月28日,全縣和平解放,9月1日,成立周寧縣人民民主政府,11月12日,成立周寧縣人民政府。期間,自民國始,管轄土地的面積曾發生多次變化(與隔壁的蜀區或縣域管轄劃分變動),當前,全縣面積增至1046平方公里。
自然環境:周寧縣境內峰巒疊翠、群山綿延、山陡谷深、溪谷錯綜,最高峰龍崗頭頂峰海拔1506米,千米以上的高峰282座,縣城海拔886米,居福建省之首。地貌以高山和中山為主,中、高山占據土地面積61%,低山占26.7%,剩下的以丘陵地為主(占12.3%)。土壤以紅土壤為主,占61.2%,黃土壤占28.8%,紫色土壤占2.1%,還有其他土壤占7.9%。由此可見,周寧土地貧瘠,山高水冷,且土薄地少。歷來除有以梯田為主的自家稻田和日常自產生活蔬菜之外,居民幾乎沒有經濟作物可生產。
縣域傳統工業:千百年來,因自然條件制約和不斷行政歸屬變動,在改革開放前,周寧沒有真正脫貧,甚至連基本的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周寧傳統的產業(本研究將在之后的闡述中說明為什么周寧人從事與“鐵”相關的產業與此傳統產業相關)從有歷史記載的宋代開始。宋代,境內有寶豐、寶瑞兩個官辦銀廠和民間瓷窯。明代時期,開始土法煉鐵。清雍正時期鑄造的“東洋鍋”(清雍正年間,周寧地屬寧德縣青田鄉東洋里,故稱“東洋鍋”),在閩東、閩北享有盛名。期間,有記載稱是楊氏三兄弟(楊聯旦、楊聯萬和楊聯學)攜帶晚輩孫作、孫忠到周墩下坂(目前是周寧縣城郊區的一個自然行政村,隸屬浦源鎮)開爐鑄鍋的。道光年間周寧縣就有鑄鍋技工到閩北建甌、建陽、崇安和閩東霞浦等地筑爐辦鑄鍋廠,深受歡迎。近代民國以來,周寧縣主要工業仍然是以鑄造鍋爐相關的鑄造業為主。相對家庭經濟收入而言,經營和鑄鍋技工的收入相對高一些,經營鑄鍋一般年生產可達2000—5000余口,技工年收入可達180—200銀圓(相當于當時的75—83擔谷子),一般工人也有50—100銀圓(相當于21—40擔的谷子),而當時周寧縣勞動力平均年種植谷子僅20擔左右。于是形成了以周寧縣郊區的下板、浦源、虎崗和板頭等村落為主的鑄鍋產業聚集地。因鑄鍋產業發展帶動了一批從事該產業的技工人員與銷售人員,采取的營銷策略其中之一便是“以鐵換鍋”,這自然就形成了一個在周邊縣市收購廢鐵的經銷網絡。改革開放后到1992年,在縣政府規劃中,建成的龍潭工業區,其主要產業仍是以鑄造和翻砂為主,且成了鄰縣福安市閩東電機產業的主要原材料供應商。期間,并開始有了部分商人相對集中有序地開始轉向廣西、廣東和江浙滬地帶從事鑄造和經營與“鐵”相關的鋼材貿易活動。
周寧鋼貿商幫:歷史維度
周寧商幫在民國時期就開始逐步形成。民國初年,因周寧地處山隅,較為穩定,但到了20世紀20年代中期,因軍閥割據與混亂,戰火延至福建寧德。1926—1931年期間,周墩也連年戰火不斷,后來又有周墩蘇維埃政府與周墩保安團的爭戰,造成了社會動蕩不安。由此,有傳統鑄鍋產業基礎的周寧人就開始轉向全國各地,并逐步形成了以技工自發勞務為主、流向地無序但人員相對集中的散流狀態。其中,到閩北一帶務工相對集中些,當地把這些人員叫作“走上府”,如當地早有民謠嘆道:“年年犁耙播,畝產一百五;無食餓腹肚,不如走上府。”后來,這些外出謀生的人被稱為“出門人”——現仍是周寧縣對出縣務工經商人員的普遍稱呼。
民國時期周寧商幫雛形的特點,如孫紹旭所言,“在民國動蕩的歲月里,在兵災、匪災、自然災害交加的年代,承受著封建壓迫的周寧山民,為生存計迫,發揮了自己的特長,選擇了符合當時周寧實際之路——勞務輸出;采取農業與勞務相結合的道路,自發組織,農時務農,農閑務工,增加了收入,補貼了家用,發展了以鑄鍋業為首包括傳統建筑業、藥材經營、伐木等勞務輸出行業;并形成了有組織、講質量、求效益的優良的勞務輸出傳統;走出了一條獨特的、切實可行的、符合實際的道路;為周寧后來勞務發展打下了基礎、積累了經驗”。
改革開放前30年,在集體化運動中,農村由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到人民公社的國家強制政策施行中,周寧外流務工經商的形成與發展受到了較大影響。尤其是1958年城鄉人口隔離政策,它強化與加速了周寧人口的淤積程度。在“勞力歸田”政策中,加劇了周寧本是農村富余勞動力的飽和狀況,使得土貧地少的周寧更是人均收入逐漸減少,強化了人地矛盾。
雖在國家政策強制中,使得周寧人無法通過正常的渠道外流務工,但為生存計,在農閑之際,還是以外出從事務工活動以補家計。據統計,1957年,周寧縣域人口87192人,外出務工人員就已達1萬人左右,相當于當年全國出縣流動人口平均數的14倍;在“文革”末年的1973年,周寧外出務工的人員仍然保持在1萬多人,此時,縣域人口也只有127128人(1973年的周寧人口數據),外出經商務工人員就占據了10%左右,相當于當年全國平均出縣流動人口的10倍。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尤其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確立,使周寧縣以農為主的經濟社會結構發生了更大的改變,在提高農業經濟效率之中,人均耕作面積更顯得緊張和尖銳。此時,人口流動政策的改變,使得本有外出務工經商傳統的周寧人有了政策的支持,到1987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縣外出勞動力已達1.2萬之多,自主創辦的企業已有1040家,主要是從事與“鐵”相關的鑄鍋、收購廢鐵和進行建筑鋼材的貿易活動。據《周寧縣志》(1993年)統計,1988年周寧縣的外出勞務總收入為3630萬元,首次超過了1988年全縣農業的總產值(3432萬元)。也就是說從1988年始,周寧縣域經濟特點變成主要以勞務為主的經濟社會結構特征。據國內學者朱益民、潘丕聲對中國典型的縣域勞務輸出的江西省廣豐縣所做的調查顯示,1992年廣豐縣勞務輸出9.6萬人,實現收益1.99億元,人均2062元。而周寧縣在1988年外出勞務收益就達3630萬元,勞務人員人均3083元,是廣豐縣1992年勞務人員人均收入的1.49倍。
之后,在中國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中,因對鋼材建材的剛性需求,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周寧人依托其所建立的鋼材交易市場,使得從事鋼貿的商人和務工人員急劇增加,到2010年,據不完全統計,在一個人口不足21萬的小山縣已將近有10萬人在外經商務工,這其中主要是從事與鋼材貿易有關的行業。
鋼貿市場
20世紀90年代之后,因國家產業政策的變化,尤其是上海城市的大建設,引發了周寧經商務工人員的相對人員和產業的集中化發展。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就有一部分商員進軍上海從事建材、鋼材的貿易活動,尤其在浦東的楊高路集中創辦了30家左右的建材商店和公司,當時就被稱為“周寧建材一條街”。之后發展孕育出了一部分商人,并逐漸成為民營企業家。其中1996年以ZHR為首的在上海逸仙路281號開創的“鋼材超市”模式的“逸仙鋼材現貨交易市場”,它既改變了上海長期以來鋼材貿易的散亂模式,同時又是周寧人高度集中在一個“市場”中從事鋼材貿易的開始。該鋼貿市場目前有交易席位900多個,進駐的企業和貿易公司基本上都是周寧人。此后幾年期間,在上海以同樣模式建設的鋼貿市場和鋼材倉儲、碼頭到2010年就已達到46家。其中,較具規模以上的有華東最大的松江鋼材城、江楊鋼材市場、云峰鋼材市場、普東鋼材市場、磚橋鋼材市場,等等。近年,在上海儼然已形成了以上海寶山、五角場一帶和松江為主的上海南北兩區鋼貿的主要格局。近20年以降,上海的鋼材貿易市場基本被周寧人所掌控,行業內有句話如此聲稱周寧鋼貿商,“世界鋼材看中國、中國鋼材看上海、上海鋼材看周寧”的形象表達。其中松江鋼材城發布了“西本新干線”鋼材指數價格并成了長三角鋼材貿易的指導價。
與此同時,因上海鋼材用量的飽和度問題,在21世紀初,有部分周寧鋼貿商就開始按照“逸仙模式”在江蘇、廣東、廣西、陜西、天津、山東、浙北等地區建立了較具規模的鋼貿市場,其中尤以江蘇為甚(如在連云港市,周寧人創辦的鋼貿市場就達11個)。到2010年止,據不完全統計,周寧人在全國創辦的鋼材交易市場其中包括鋼材短駁倉儲碼頭已經達到400多個,創辦鋼貿類公司3萬多家,縣域從業人員將近10萬人,鋼材年貿易額超萬億元的規模。
案例市場:上海YF鋼材市場
攫取上海YF鋼材市場作為本研究的案例樣本是基于以下考慮的:
1.YF鋼材市場是上海國有企業YF集團下屬的子公司YF金屬材料有限公司與周寧人ZWX(當前是上海JY鋼材市場的董事長)和其關聯的一些周寧人在2004年8月合資創辦的,這種合作模式具有市場建構的國家政策變化含義。
2.創辦初始進駐的商家由伊始的多地方進場商員,最終演變成商戶基本是周寧人,這具有社會學研究的意義。
3.合作經營不到2年時間,因涉及市場擔保問題的體制原因,無法合作經營;但到2009年開始,該市場重新又與周寧人合作經營,從股東變化看,這種市場的經營權為何又落進周寧人之中,其市場社會學的意義明顯。
4.因研究需要,市場的經營管理者和市場中的部分商戶與作者具有初高中同學的關系,對其進行研究,所得的質性資料具有可信性。
5.該市場在當前周寧人經營管理的鋼貿市場大部分倒閉或破產之際,當前仍能維持繼續經營,其具有周寧商幫經營鋼貿市場成敗正反兩方面的研究意義(具體原因后文將繼續討論),等等。
上海YF鋼材交易市場位于上海寶山區,是上海較早的前店后庫式和商住一體式的“鋼材現貨交易市場”。經過幾年的發展,與其他鋼貿市場一樣,已經從傳統的鋼材現貨、鋼材倉庫市場發展成為集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以及深加工于一體的現代鋼鐵物流企業集群地。
地理位置:YF鋼材市場地處上海長江西路778號,介于上海寶山鋼鐵商貿區與物流區中間地帶,緊鄰寶鋼第一鋼鐵公司,僅一路之隔。其周圍8公里半徑內既有鐵路交通資源,如張廟站(距離市場5公里以內)、北郊站、何家灣站(距離市場10公里以內)等火車(貨車)的主要裝卸地,又有水路交通資源上港九區、上港十區(距離市場7公里內),淞南碼頭(距離市場5公里內)等大型裝卸碼頭。YF鋼材市場具有便捷的陸運交通優勢,北接外環線A20,可直通A30,西接南北高架,可直接連中環、內環、滬寧高速A11等主要干道,東接逸仙高架,均可連通以上主要干道。
企業規模:YF鋼材市場占地173畝。建筑面積10萬平方米,均為鋼結構或鋼筋混凝土結構,1號辦公樓為5層建筑,其他2—6號辦公樓都是2到3層不等的低層商住一體式建筑為主。市場內還建有構件成型車間、卷板開平車間、線材拉絲車間等設施,以滿足對鋼材二次加工的需要,基本實現鋼材加工及配送一體化經營。到2012年,市場入駐企業186家,其中只有4家公司不是周寧人,即市場的97.8%的商戶都是周寧人。
倉儲能力:市場規劃占地倉儲面積113220平方米,目前建筑面積除外投入使用的實際倉儲面積為48000平方米,另233310平方米處在建投入使用中。市場鋼材年常備庫存量達10萬多噸。
上海YF鋼材經營管理有限公司注冊于2004年8月,公司投資者為上海YF集團有限公司,YF鋼材市場所屬集團作為移交地方政府的部隊轉制企業,是著名品牌綠地集團旗下規模最大的綜合性產業集團之一。YF集團下屬的上海YF鋼材市場是全國鋼材市場重點推薦單位之一,上海鋼材行業理事單位,等等。自2009年1月1日起,上海YF鋼材市場再次與CMC為首的一個周寧人經營團隊進行合作。其合作模式是每年上繳YF集團1200萬元的經營管理費,超出其部分營業利潤按照YF集團得20%、周寧人經營管理團隊得80%的合作經營模式經營,市場經營管理公司的法人仍然是YF集團下屬的YF金屬材料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且原有的管理人員和技術員工不變。
據調查,YF鋼材市場有如下較為明顯的特征:
1.其成立是在上海鋼材用鋼量需求旺盛時期,由傳統的鋼材計劃配置走向市場配置的轉變中應勢產生的。
2.市場的構建是在周寧人經營鋼材貿易市場的成功案例中走向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合作經營的。
3.在依托周寧群體從事鋼貿的商幫力量里,周寧在掌控上海鋼貿之時,一個國有企業(有其土地資源的優勢)理性選擇所建構出來的市場。
4.市場的進駐商戶是在經營管理團隊的帶動下,市場內部的商戶形成了儼然一個傳統中國村落特征的社會關系型市場。
5.市場內部形成了明顯的場域級次結構特征——市場中有在位者和受控者之分。
6.市場的進場商戶基本上都有多年的鋼材貿易經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