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市場的社會結構:市場社會學的當代理論與中國經驗作者名: 陳林生本章字數: 1541字更新時間: 2019-01-04 17:53:49
五 研究意義
對市場的社會學研究基本上是從社會結構的主導視角進行的。但我們發現,對其文獻的梳理中其困惑來自“何為社會結構?”社會結構是社會學的核心概念之一,當它被運用于理解市場時,由于它本身概念所涵蓋含義的模糊性與不同研究者隨意使用而導致的相異性,使我們對市場的社會結構的理解顯然更具有一種“無法把握”之感。有如洛佩茲、斯科特所言,“社會學家經常為了自己的觀點需要而非常輕易地使用這個詞,因為他們正是要依靠社會結構概念的不同、籠統和含蓄的表達現狀”。(Jose Lopez and John Scott,2007: 1)當然,導致此種情況的緣由來自社會學概念本身界定的特點——一種概念界定的智識所限與甚至是學術謀略即學者為爭得應有學術位置而修飾的結果。
當然,我們的研究,不敢言是對“市場真知”的獲得,而只是在已有的研究中發現市場的社會學理論本身需要進一步的精細化與細致化,同時能從中國經驗的市場研究中對實踐知識本身“再度建構”,使之能更貼近市場本質的理解,足以寬慰。英國學者洛佩茲、斯科特所著《社會結構》一書中,其對“社會結構”知識理解的系統化,對于我們研究市場的社會結構具有導引作用且吻合作者最近的思考,于是就根據“社會結構”作概念的分層分析為(概念的“族群特征”或“家族相似性”)“制度結構”、“關系結構”和“建構結構”等三個指向的構成層面。我們對于“建構結構”一詞本身的建構,是基于吻合“學術共同體”對此概念的認同而提出的。同時我們發現在對市場的社會學研究中,基本上可以將所有該研究領域的研究規劃進這一理論框架內,如:作為一種制度建構的市場,它具有“制度結構”的市場特征;作為關系與網絡分析的市場,它具備“關系結構”的市場特點;以及從傾向于市場行動者和行動策略特征出發理解的市場其吻合“建構結構”的特性。并且我們認為“制度結構”、“關系結構”與“建構結構”是“三位一體”的關系,即它們不是有時間與空間的順序關系而是互嵌的“一體”關系。本研究意欲對“市場的社會結構”作出盡量符合真實特定市場的理解,以其作為理論框架,并以“市場場域”的研究步驟和其與市場的社會結構理論的融通之處作出技術整合理解,同時根據中國本土化的市場實踐經驗,做出該理論概念化的適合情境式的模型。這是我們研究的理論意義所在。
同時,我們認為,用古典經濟學理解意義上的市場理論(一種市場價格的合成機制)對中國的市場實踐進行分析,它本身就沒有“市場”。因為,中國的經濟市場已經非常清楚地告知了這一點,國家、政府、法律、文化、社會關系以及行動者自身的特性對塑造市場的發生、發展和轉型都對其產生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西方經濟學很難解釋中國的市場現實,改革與開放帶給中國的是如何打破原來為保護社會而建構的種種制度,以便釋放市場力量的目標。在這個時段里,中國社會的建構是從原來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開放”,并全面地參與全球化這一人類社會不可阻擋的進程。(當然,全球化的市場邏輯是否合理的問題,需專門討論,在這不作具體闡述)于是當我們簡要地把中國的經濟改革說成是“市場改革”的時候,如何正確地理解“市場”、“什么是市場”以及在改革三十年以來我們回過頭來去理解“市場”時,市場本身是如何產生的、市場的演進遵循著什么規則,市場中的人們是如何理解中國式的市場的以及市場本身的運作邏輯是什么,等等,都是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而中國在市場改革之際,作為蓬勃發展的特定有形市場(一般表現為專業市場)承載著市場經濟的有形載體之一,甚至是最直觀的一種市場形式,我們應該如何從經濟社會學的視角去理解它,它的出現、發展與演變以及市場本身的內部運作遵循著哪種運作方式,這些問題對我們理解市場是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就此而論,市場的社會學或許不失為一個重要的研究參照系但同時又被忽略或研究不足的現實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