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行與公司治理:理論與經驗研究
- 鄧莉等
- 1086字
- 2019-01-04 18:01:01
第三節 研究任務和技術路線
一 研究任務
1.商業銀行通過債權參與公司治理的機理和有效性研究。我國商業銀行與企業間主要是距離型關系而不是關系型的債權債務關系,銀行債權人對借款人的治理是消極的。在信息嚴重不對稱的情況下,銀行債權人利益被侵蝕的事件時有發生。而銀行債權人以何種方式參與公司治理?本書將從銀行的資產業務出發探討其參與公司治理的方式和途徑。銀行的資產業務主要有:貸款、證券和租賃業務等。貸款按期限分為長短期貸款,按信用條件分為抵押、擔保和信用貸款,按信息對稱與否及是否參與公司治理分為契約貸款和關系貸款,按貸款質量分為正常、關注、次級、可疑和損失貸款,等等;證券投資業務主要包括國庫券、中長期國債、政府機構債券、市政債券或地方債券以及公司債券。不同資產業務特性決定了銀行不同的治理方式和治理效率,探討能實現高效治理效率的資產組合及其治理作用方式。
2.商業銀行通過股權參與公司治理的可行性和途徑研究。在銀行基礎型的金融系統中,銀行與客戶是長期的合作關系,銀行不僅是企業的債權人,還是企業的股東,通過產權關系對公司進行強有力的監督和控制,并取得一定成效。我國商業銀行法規定,銀行不能直接持有非金融企業的股票。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正向綜合經營轉型,銀行混業經營已經啟動,銀行持股、銀證合作方式等問題亟待研究,這無疑成為本書的研究重點。
3.商業銀行通過控制權市場參與公司治理的機理研究。隨著資本市場的發育和完善,公司控制權市場治理機制日益被廣泛采用。目前,銀行主要通過三種方式影響控制權市場:為杠桿收購提供融資、為促成其他機構投資者收購提供信息服務,以及自己作為機構投資者接管公司。本書將研究銀行利用其貸款人的特殊地位,通過信息傳遞、杠桿融資等方式,直接威脅公司現有不稱職的管理者的公司治理機理。
二 主要技術路線及研究框架
本書的主要技術路線見圖1-1。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從理論研究到實證研究,進而得出研究結論和政策建議。在理論研究中,委托代理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和金融功能中介理論以及資本結構理論為公司治理機理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可以將公司治理歸納為降低代理成本,激勵與監督和信息傳遞等機理。其中,在實證研究中這些機理又量化為具體的治理效應指標為:代理成本效應指標;控制權激勵指標(自由現金流指標)和清算約束效應指標(治理績效效應指標)等。公司治理機制理論和債務契約理論主要為公司治理機制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本書重點研究了債務治理機制、股權治理機制和控制權市場治理機制等。在實證考察這些治理機制過程中,運用并檢驗了相關公司治理機理的作用效果。最后得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圖1-1 本書研究的技術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