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稟賦的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行為研究
- 申鵬
- 5641字
- 2018-11-08 20:13:45
第二節 國內外研究現狀與述評
一 國外研究現狀
農民工就業問題是與工業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流動遷移問題相關聯的,國外的相關理論與研究也是圍繞二者來展開的。國外對于農村勞動力就業的文獻和理論主要集中于討論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問題。盡管國外對農村勞動力遷移概念的界定與我國大陸地區存在著一定的差別,但其本質基本是一致的,都是指從鄉土社會流入城市社會尋找工作的人群。由于發達國家已基本實現城市化,大批農民進城轉變為城市產業工人大多是發生在城市化早中期,而且在國外農民不受戶籍的限制,農村勞動力就業和遷移是同時實現行業轉變、地點轉變和身份轉變的。因此,國外關于這一問題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相關理論及模型,同時也關注城市化中的移民問題,成果豐碩。具體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與農村勞動力就業相關的理論或模型
這方面的主要理論或模型有“配第—克拉克定理”、馬克思的農村過剩勞動力轉移就業思想、劉易斯—費景漢—拉尼斯的“二元結構”模型、喬根森模型、梅勒、韋茨、速水佑太郎等的農業發展階段理論、托達羅基于城鄉絕對收入差距假說的勞動力轉移模型、伊斯特林基于相對經濟地位變化假說的城鄉勞動力流動模型、舒爾茨的“改造傳統農業”及人力資本遷移理論、斯塔克的“相對貧困假說”、李(E. S. Lee)和博格的“推拉理論”、皮奧里的二元勞動力市場理論、O.斯塔克(O. Stark,1991)的新遷移經濟學理論、V. R.本西溫加(V. R. Bencivenga)與B. D.史密斯(B. D. Smish)(1997)的代際迭蓋模型、G.格羅姆(G. Glomm,1992)的時間模型(a two-sector, infinite horizon, discrete time model with a continuum of agents)以及由Litwak(1960)、MacDonald等(1964)、Choldin(1973)、Massey(1990)等發展的遷移網絡理論。這些理論與農村產業發展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聯系較為密切,從二元結構和行為主體視角研究農村勞動力轉移及其就業的理論,可以奉為世界上關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經典理論,也是當今世界范圍內有關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研究的理論基石,這些理論各自從不同的角度創造了不同的假設和結論,具有不同的政策含義。
2.城鄉人口流動研究的多元視角
對城鄉人口流動的研究提出了多種理論視角,如推拉理論、熔爐論、人力資本理論(Narasimhan,1995)、同化理論(Portes and Borocz, 1989),其中推拉理論、人力資本理論前已提及。英國學者拉文斯坦(E. G. Ravenstein,1880)開啟了人口遷移研究的新局面;在其影響下,喬治(P. George,1959)提出了由經濟上的需要而引起的人口流動的特點;博格(D. J. Bogue,1961)提出了推拉理論,托達羅(M. P. Todaro)也是 推 拉 理 論 的 事 實 支 持 者;法 裔 美 國 學 者 克 雷 夫 科 爾(H. S. Crevecoeur)提出了著名的“熔爐論”理論;羅伯特·帕克提出了“社會同化”理論。這些理論視角與前面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理論緊密相關。此外,庫茲涅茨提出了“倒U曲線”理論,主要說明人口流動對于收入分配的影響作用。
3.城市移民問題的經驗研究
如D.貝恩斯在其著作中對英格蘭和威爾士19世紀下半葉農村人口向城市和海外的流動及城市人口外流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沃爾夫岡·克爾曼(Wolfgang K.)高度評價了農村人口轉移對德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作用;切茨維克(Chriswick)認為移民如果在美國的居留時間越長,就越可以積累相關的勞動經驗、語言與工作技能等人力資本,從而更可能獲得經濟上的成功;而桑德斯(Sanders)與李(Lee)則著重于討論美國移民的家庭社會資本以及人力資本對于他們獲得“自雇”地位所產生的作用。20世紀30年代,美國芝加哥學派著名學者帕克對當時城市外來移民問題進行了大量的實證性研究,他認為移民一般要經歷定居、適應和同化三個階段,即通過沖突和適應,達到思想、態度和情感的融合。盧卡斯(1985)和斯塔克(1988)創立了“溫和的利他主義或被教化過的自利”的模型,認為遷移動機和匯款動機是遷移者和家庭互利之間的合同安排。R.盧卡斯(R. E. B. Lucas,2004)認為,人口流動理論(或經濟發展理論)應當與城市化的漸進特征相一致。“城市生產者技術水平的提高將持續地增加對非熟練工人的需求,但城市絕不是來自農村的非熟練人口的聚集地,而是遷徙者面臨新的機會和積累新的技術的場所。”
4.稟賦與有限理性(不確定性)對就業選擇的影響研究
這方面的相關理論主要有人力資本理論、社會資本理論(遷移網絡理論)和不確定下的理性選擇理論。前述的兩種理論都與勞動者個人稟賦緊密相連,在前面的綜述中也略有提及,它們主要是通過影響勞動力的就業選擇和就業效應來制約就業行為。1944年馮·諾依曼與奧·摩根斯坦證明,當人們的行為滿足某些條件時,可以在一定的分析框架下預測人們在不確定條件下的行為。后來,阿羅(Arrow)建立了一個“不確定下的競爭模型”,經西蒙(Simon H. A.)得到最大發展,他提出了有限理性假說,試圖在“有限理性”基礎上建立他的行為選擇理論,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性使人們不可能在決策之前掌握所有的信息,只能在不確定狀態下進行選擇,這樣,決策者幾乎永遠追求“滿意”或“足夠好”的解決問題方案,后來科爾曼(James Coleman)進一步發展為理性選擇理論,形成了一套全新的社會行動理論,標志著有限理性理論在現代經濟學理論體系中開始占據一席之地。有限理性假說對于分析勞動者個人的就業決策及其就業概率方面具有相當大的解釋力。
二 國內研究現狀
由于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和相關制度的松動,產生了規模龐大的農民工群體,他們是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城鄉戶籍制度下出現的特殊社會群體,其就業問題成為國內理論界研究的一個熱門話題。國內學者對農民工就業問題的研究是與我國大陸地區的現實情況和時代發展緊密聯系的。后來學者逐漸發現農民工內部出現分層,各自呈現出不同的特征,老一代農民工和新生代農民工彼此之間由于生活環境、教育環境和面對的時代變遷而體現出不同的特點。目前,國內眾多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方面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群體特征、社會融入、城市適應、身份認同、市民化、價值觀、職業發展、返鄉創業等諸多方面進行研究,但對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行為尤其是返鄉穩定就業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在此主要回顧外出就業和返鄉就業兩個方面的相關文獻。
(一)新生代農民工外出就業問題研究
第一,新生代農民工進城就業問題,主要從“民工荒”及面臨的就業問題等方面分析新生代農民工就業中呈現的問題和流動性,如王正中(2006)、劉俊彥(2009)、李紅艷(2011)、夏麗霞等(2011)、劉瑞(2011)、張峰(2012)、郭飛等(2012)、張慶(2013)、張玉鵬(2013)、程云蕾(2015)、張洪霞等(2015)等。另外,還從代際差異角度對兩代農民工的就業問題進行比較研究,如杜書云等(2008)、許傳新(2010)、陳藻(2011)、張鵬等(2013)、馬繼遷等(2014)等。
第二,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行為,主要分析就業行為特征(如就業短工化)及影響因素(包括各種因素的影響程度)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如王文信等(2008)、李萍(2010)、余勃等(2011)、伍健(2012)、邢美華等(2012)、黃闖(2012)、康蘭媛等(2012)、宋山梅等(2013)、陳昭玖等(2014)、柳建平等(2014)、羅豎元(2015)等。
第三,新生代農民工就業政策與制度,主要分析新生代農民工就業面臨的眾多就業權益問題或半城市化問題,進而探討解決這些問題的就業政策建議或相關制度改革,如徐玉龍等(2007)、劉傳江(2010)、王春光(2010)、楊春華(2010)、沙占華等(2010)、夏麗霞等(2011)、簡新華(2011)、魏天輝(2011)、程云蕾(2015)等。
第四,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能力提升,這類研究主要集中在就業能力的內涵及構成維度、評價體系、影響因素和差異問題,圍繞就業能力維度或層面提出相應的能力提升政策建議,如李曉紅(2009)、羅恩立(2010)、趙澤洪等(2011)、張秋秋等(2012)、夏建軍等(2013)、高建麗等(2013)、孫友然等(2014)、陳至發等(2014,2015)、金晶等(2015)、劉晶晶等(2015)等。
第五,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質量,就業質量是就業問題之根本。國內已有研究主要從就業質量的衡量因素、影響因素、具體表現及其提升策略分析,如彭國勝(2008)、陳藻(2011)、張昱等(2011)、林竹(2012)、肖琳(2013)、張衛牧(2013)、趙蔚蔚等(2013)、張洪霞等(2014)、張鵬等(2014)、石丹浙等(2014)、羅豎元(2015)等。
第六,稟賦與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行為,主要從相關理論(如人力資本理論、社會資本理論等)出發,界定稟賦(個人稟賦,如胡俊波,2007;王春蕊等,2010)或家庭稟賦(如楊云彥等,2008;石智雷等,2012;等)的內涵,傾向于微觀分析,分析對象從新生代農民工外出到農民工回流的相關決策,如石智雷(2012)、薛福根等(2013)、余馳(2011)等。如楊云彥等(2012)不僅構建模型研究家庭稟賦對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的總體影響,而且論證家庭稟賦對新生代外出務工勞動力和戶主子女回流決策的影響;石智雷等(2012)根據調查數據建立農村遷移勞動力回流決策的影響因素模型,從家庭決策視角分析家庭稟賦對遷移勞動力回流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
(二)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問題研究
返鄉農民工是我國特有的新社會群體,農民工返回到原居住地的就業問題逐漸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話題。返鄉農民工就近就業或再就業問題在2008年下半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更是受到了理論界和實踐部門的普遍關注,相關研究文獻以2009—2010年居多,時至今日,返鄉農民工就業仍是農民工問題研究的熱點話題之一,大多數研究內容放在產業轉型升級、區域經濟發展及勞動力成本上升等背景下進行研究,取得了一些價值較高的研究成果。由于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研究起步相對較晚,目前關于新生代返鄉農民工或返鄉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創業問題研究的文獻極少。故在此仍以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方面的研究文獻為主。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
第一,返鄉農民工就業安置研究,主要分析因農民工返鄉而日益凸顯的社會矛盾和糾紛,以不同縣域的返鄉農民工數據分析他們的就業意愿(如申曉梅等,2010),探討返鄉農民工就業需要考慮的各種現實因素,進而根據不同區域不同背景提出返鄉農民工就業安置的對策,主要有曹亞(2009)、陳浩等(2010)等。
第二,返鄉農民工就業機制或創業扶持分析,主要是通過實地調研,從就業促進機制、就業培訓機制、就業長效機制等方面分析返鄉農民工就業問題,如李暉等(2009)、于華江等(2009)、由曉霞(2011)、彭文慧(2011)、黃瑞玲等(2011)等。
第三,返鄉農民工就業的教育培訓與社會支持,主要以就業能力提升為著力點,從不同角度分析返鄉農民工就業面臨的人力資本制約及其相應的教育培訓缺位、社會資源或社會資本等因素,認為應整合與利用政府、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會關系網等主體的力量與資源,構建一個完善的就業社會支持網絡,為返鄉農民工提供物質、行為、精神等方面的支持,如杜驛夫等(2009)、陳雷等(2010)、李后建等(2010)、謝啟文(2010)、翟玉建等(2010)、王國猛等(2011)、李順等(2012)、張艷等(2013,2014)、馬男等(2014)等。
第四,返鄉農民工再就業或創業影響因素,主要是側重定量分析,這些影響因素主要有自身特征、就業能力、家庭因素、就業環境和就業保障等,大致可歸類為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及環境因素等,主要有胡豹(2010)、孫樹文等(2010)、朱紅根等(2010)、汪三貴等(2010)、鄭少鋒等(2010)、肖興燕等(2010)、熊智偉等(2011)、馬芒等(2012)、魏鳳等(2012,2013)、張廣勝等(2014)等;還有學者研究返鄉農民工就業或創業能力的影響因素,如程曉娟(2009)、胡豹(2010)、方紅日(2010)、李后建等(2010)、魏鳳等(2012)等。
第五,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政策建議,這是返鄉農民工就業研究的主要話題之一,從完善公共服務、發展縣域經濟和區域經濟、促進返鄉農民工創業、健全金融信貸支持、優化產業結構、規范企業用工行為等方面提出促進返鄉農民工就業的相關政策建議,主要有鐘小春(2009)、韋云鳳(2009)、楊霄(2009)、蘇文軍(2009)、韋瀅(2010)、彭文慧(2010, 2011)、黃瑞玲等(2011)、劉小春等(2011)、趙密霞等(2012)、彭琨成(2013)、申鵬等(2014);他們提出完善返鄉農民工公共服務、發展縣域經濟和區域經濟、促進返鄉農民工創業、健全金融信貸支持、優化產業結構、扶持中小企業、規范企業用工行為等促進返鄉農民工就業措施。此外,還對返鄉農民工創業問題進行了研究,如科健(2009)、陳衛洪(2009)、胡豹(2011)、黃亦君等(2012)、林翰熊(2014)等。這些有關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研究文獻為課題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三 簡要評述
綜觀國內外諸多研究表明,學者們在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及勞動力稟賦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也是不勝枚舉。國外農村勞動力遷移流動理論為本書提供了相應的理論基礎;國內學者對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創業的研究成果為本書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尤其是在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方面以及勞動力稟賦方面的研究成果。對于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的研究,國內學者們研究內容廣闊,包含了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問題、就業質量、就業影響因素以及擇業決策、就業質量、就業保障甚至返鄉就業創業等方面。在研究視角上,從人力資本到社會資本到勞動力稟賦以及家庭稟賦,學者們分別從不同角度對農村勞動力就業進行了深入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研究方法日趨多樣化,從定性分析到統計描述分析到采用計量模型分析。在研究區域上,研究范圍逐漸擴大,從地市區到各省份到全國范圍。然而,已有的研究成果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在研究對象上,籠統研究農民工群體的居多,而從稟賦視角研究新生代農民工的文獻仍較少;二是在研究內容上,研究新生代農民工的流動動因、城市認同感、市民化等的居多,而研究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行為的較少,其中以有限理性為基礎研究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行為的成果更少,且在目前勞動力市場條件下這又是新生代農民工就業面臨的主要問題;三是在研究方法上,傾向于一般定性描述的文獻居多,而從定量研究假設來研究的文獻相對較少。加之新生代農民工主要是在非正規部門或位于勞動力市場低端的行業和職業實現就業,其本身具有較大的不穩定性。因此,本書從稟賦視角、以有限理性為基礎來探討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行為,以期克服已有研究單一視角的缺陷,其目的在于從稟賦角度來分析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行為、就業決策選擇模型、就業影響因素,進而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穩定性,并從宏觀角度提出相應的對策思路。從這點來看,本書既能彌補已有理論研究的不足,又能推動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進程,是理論界亟待開拓、實踐部門期待的一個全新學術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