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選題背景與研究意義

一 研究背景

人口流動既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加快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人口流動現象是人口在地理空間上再分布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它同時又反映經濟社會的演變,這種演變對中國新型城鄉關系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影響必將愈益深遠。人口流動不僅帶來了其物質形態的變化,更會產生城鄉社會倫理、約束機制、生育觀念、社會意識等更深層次的變化。人口流動過程中出現的諸如計劃生育、勞動就業、教育就醫、住房供給、社會管理等一系列問題,需要政府部門統籌解決。當前,我國正經歷著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人口流動,農村勞動力由農業向非農產業、城鄉、跨地區流動的規模和速度日漸擴大,帶動了三次產業就業人口結構的變化,產生了明顯的經濟效應以及一系列聯動效應。

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是當前中國社會面臨的現實問題,是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人口遷移流動現象。改革開放30余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及相關制度約束的松動,從土地上釋放出來的農村勞動力不斷向外遷移流動,從“離土不離鄉”的鄉鎮企業就業到“離土又離鄉”的跨區域甚至跨省流動,通過外出務工經商實現了非農就業,形成了流動于城市之間、城鄉之間規模越來越大的勞動力群體——農民工群體。據《2014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抽樣調查結果,“2014年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7395萬人,比上年增加501萬人,增長1.9%。其中,外出農民工16821萬人,比上年增加211萬人,增長1.3%;本地農民工10574萬人,增加290萬人,增長2.8%”。國家統計局:《2014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 www.gov.cn,2015-04-29。而且從農民工就業形式來看,“2014年,受雇就業的農民工所占比重為83%,自營就業的農民工所占比重為17%,自營就業農民工比重較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2014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 www.gov.cn,2015-04-29。從分區域的就業分布來看,東部地區以省內流動為主,中西部地區以跨省流動為主;從外出農民工就業的地點來看,跨省流動的農民工主要在地級以上的城市,省內鄉外流動的農民工主要是在小城鎮,其次是地級市和省會城市。

農民工外出務工賺取了經濟收入,積累了勞動技能,開闊了工作視野,豐富了人生閱歷。然而,由于傳統的城鄉二元制度障礙以及流入地基礎設施建設等因素的影響,農民工在城市并沒有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利益“蛋糕”,而是面臨著城市融合的種種制度障礙和現實制約,諸如子女教育、社會保障、職業技能、勞動權益、政治權益等。正是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難以真正融入城市社會、難以扎根城市社會成為農民工在城市生存和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此外,農民工外出務工改變了農村人口結構,致使“三留人口”(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問題出現且日益嚴重,影響了農業本身的高效生產和農村經濟的長遠發展,進而影響了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可見,農民工外出務工在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給城鄉關系及農村社區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這說明農民工尤其是中西部地區農民工跨省外出務工具有雙向的作用。而且,從農民工外出就業情況來看,大多數農民工屬于靈活就業人員,屬于城市勞動力市場的二級勞動力市場,相關就業權益未能得到有效保障,容易受整體經濟環境的影響,就業穩定性較弱,職業流動頻繁,一旦經濟環境出現起伏波動,他們極易成為較早失業的群體。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農民工不再是同質的群體,同樣也產生了代際分化。學術界和實踐部門一般把1980年后出生的農民工稱為新生代農民工或第二代農民工。按照一般的代際理論,在此將1980年前出生的農村外出勞動力稱為“老一代農民工”或“第一代農民工”,以“60后”、“70后”農民工為主體;將1980年(含)以后出生的16歲以上農村外出勞動力稱為“新生代農民工”或“第二代農民工”,以“80后”、“90后”農民工為主體。此處的新生代農民工主要是指1980年后出生的在農村成長至一定年齡后進城從事非農行業和在城鎮成長的農村勞動力,包括本地新生代農民工、外出新生代農民工及新生代返鄉農民工。若按此年齡段劃分,截至2014年年底,老一代農民工已是35周歲以上的農村勞動力,正處于人生事業的承上啟下階段,在家庭方面往往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局面,對于他們來說,外出務工和照料家庭之間永遠是兩相難全的選擇。在這一背景下,農民工返鄉就業的現象開始出現并漸成規模,尤其是2008年年底金融危機之后更是愈演愈烈。當然,時至今日,農民工返鄉就業并非完全是金融危機的作用,更多的是隨著產業梯度轉移和區域經濟發展,中西部地區也在“爭奪”本地的農村勞動力,使在中西部地區務工的農民工數量增長較快。以2014年為例,在中西部地區務工的農民工分別比2013年增加93萬人、154萬人,分別增長1.6%、3.1%;在東部地區務工的農民工則增加251萬人,增長1.6%(國家統計局,2015)。從相對增長比例來看,在中西部地區務工的農民工增幅均比東部地區快。而且,隨著中西部地區6個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及中西部地區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和區域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在中西部地區務工的農民工將會繼續穩定增長,特別是“在西部地區務工農民工增速較快,主要由于就近就地轉移加快。與上年相比,西部地區本地農民工增長了4.1%”。國家統計局:《2014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 www.gov.cn,2015-04-29。

由于中國總人口規模龐大、勞動力資源豐富,一直以來,中國被認為是一個勞動力無限供給的國家。也就是說,在二元經濟社會中,只要有需要,來自農村、農業的勞動力將源源不斷地補充到非農業部門。“無限供給”是我國勞動力市場供給最典型的特征之一。由于勞動力無限供給,至21世紀初農民工工資水平考慮物價因素基本保持不變。然而,這種局面在2004年已被打破。從2004年開始,東部地區部分企業連續出現用工短缺,出現“民工荒”現象,這一現象進一步發展到作為農村勞動力主要流出地的中西部地區。時至今日,中國大陸地區各個省區市最低工資標準均已大幅度提高。

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東部地區和大中城市仍面臨著局部性的“用工荒”問題,這從區域產業結構演進來看,東部地區具備了產業梯度轉移的條件,迫切需要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經濟附加值更高的技術型產業,同時,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向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中西部地區轉移。通過產業轉移,將東部地區的資本、技術和中西部地區勞動力和資源等比較優勢有機結合起來,帶動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推動中西部地區工業化進程邁入快速發展的軌道,這種一國范圍內的產業轉型升級過程必將影響勞動力的區域流動格局,尤其是對中西部地區農村勞動力流動格局的影響更為顯著,比如近幾年來外出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可以看作是這種影響的表現之一,而且這種表現只是初期或早期的表現而已,當然這也為緩解中西部地區“三農”問題創造了一定的基礎條件。因此,產業轉型和農村勞動力流動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互動關系,可視為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尤其是在第四次國際產業轉移的新趨勢下,東部地區產業轉型對我國農村勞動力流動格局變動具有深遠的影響。

總體上看,中西部地區將會呈現外出務工和返鄉就業并存的人口經濟現象。新生代農民工外出務工的目的并非完全是掙錢建房結婚或補貼家用,更多的是為了見見世面或追求自我發展機會,力求長期留在城市,具有較為強烈的市民化意愿。返鄉就業的農民工通過外出務工掌握了一定的非農勞動技能,經歷了外出務工的洗禮,希望在家鄉找到一份穩定工作,既能實現穩定就業,又能兼顧家庭,穩定就近就業成為返鄉農民工就業的首要選擇。可見,新生代農民工外出就業與返鄉就業是新形勢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出現的新現象和新趨勢,表明“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開始進入第二個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表現特征是農村剩余勞動力呈現出本地自我吸收的趨勢,農民工也逐步開始大量返鄉創業和就業”。吳紅宇、何亦名:《選擇就近就業的農村勞動者個體特征研究》, 《西部經濟管理論壇》2013年第1期。

在這種新的社會經濟和就業背景下,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問題更是值得關注。2013年農民工監測報告顯示,“新生代農民工(1980年及以后出生)1.25億人,占農民工總量的46.6%,占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農村從業勞動力的比重為65.5%”。國家統計局住戶調查辦公室:《2013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蔡昉等:《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15面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政策調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2頁。因為,新生代農民工有著與老一代農民工不同的特點,主要表現在教育程度較高、職業期望高、追求物質精神享受需求高、工作忍耐力及意志力低這一“三高一低”特征。而且,“2013年,87.3%的新生代農民工沒有從事過任何農業生產勞動”。國家統計局住戶調查辦公室:《2013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蔡昉等:《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15面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政策調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2頁。成長在農村的新生代農民工一般是初中階段或高中階段上完學后就外出務工,成長在城鎮的新生代農民工更是如此,他們向往城市生活,渴求成為城市的一員,過上體面的都市生活,故而新生代農民工在消費行為方面更多地傾向于城市消費方式。然而,面對現實的城市勞動力市場環境及諸多的主客觀因素,新生代農民工處于“進退兩難”的困境,“進”融入不了城市成為真正的市民,“退”則缺乏現代農業生產技能,使得他們在城市勞動力市場處于非穩定就業狀態,其就業變動受外部因素的影響較大。與城鎮職工等其他就業群體相比,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穩定性降低,面臨著多次擇業的風險和可能,使他們無法實現穩定就業。

為了在城市立足和更好地發展,新生代農民工在個人發展和享受方面的消費支出明顯高于老一代農民工,他們希望融入城市生活,這是他們時代性和城市性的體現,這必然要求他們增強科學文化知識、培訓專業技能、培養就業能力,不斷與周圍環境和不同群體進行更加頻繁的交往,結交新人、擴大視野,滿足獵奇的心理需求。“新生代農民工在外務工的月生活消費支出人均939元,比老一代農民工高19.3%;新生代農民工2013年人均寄回帶回老家的現金為12802元,比老一代農民工少29.6%。”同上書,第1—15頁。人際交往在滿足其心理需求的同時也會給他們帶來更多的實惠和經濟收益,增加他們的社會資本稟賦集聚,同時也會增加他們擇業的機會。新生代農民工外出就業是在經濟理性驅使下,謀取自身的全面發展,他們不再簡單追求較高的工作收入,而是開始追求較高質量的城市生活和提高自身社會地位,其進城務工動機呈現出明顯的多樣性。新生代農民工出于尋找發展機會和追求城市生活的目的,而且家庭代際稟賦也發生流向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變化,其消費行為更多地表現為適應城市生活、渴望成為城市的一員,這使他們在滿足個人發展和享受的精神文化方面消費支出增加。因此,新生代農民工擁有較強的留城意愿,因而他們更加關注城市生活的條件,如工作條件的改善、生活質量的改進、社會地位的提高等,他們的市民化愿望越強烈,越傾向于城市化的消費方式,進而在消費行為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城市適應性。如果制度條件和經濟條件允許,他們希望在城市定居以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這也使他們愿意像城市市民那樣消費和生活。這一點還可以通過兩代農民工轉移地點選擇意愿窺知一斑,“分代際來看,老一代農民工(即老一代農民工)選擇留在本地農村和本地鄉鎮的比例高于新生代農民工(即新生代農民工),而在選擇本地縣城、本省(市)大城市和省外大城市方面的比例低于新生代農民工,說明新生代農民工具有更強的遷移意識和遷移風險。”申鵬:《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制度創新》,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第55頁。

“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問題關系到人們切身利益,關系到家庭穩定,更關系到社會和諧。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在影響社會和諧安定的各種因素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就業。如何實現充分就業、促進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一直是黨和國家關心的重點問題。黨的十八大提出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增強就業穩定性,進而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提升就業質量、關注就業問題是我國經濟發展中始終需要解決的問題,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問題中再次提出進一步健全促進就業創業體制機制。由于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的特點,他們的就業行為呈現出與老一代農民工不同的趨勢和特征,其就業目標除了尋求經濟收入增加之外,更加兼顧和看重職業發展和規劃,更加注重融入城市發展,渴望分享城市發展成果。由于個體特征、家庭稟賦、信息不對稱因素的作用,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問題更是值得密切關注和跟蹤研究的。就當前形勢而言,提升就業能力、提高就業質量、保持雇傭關系穩定是新生代農民工穩定就業面臨的突出問題。可見,維持雇傭關系穩定性、提高就業質量和城市融合度成為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行為的主要利益訴求。

二 研究意義

新生代農民工是農民工的新生力量,具有不同于老一代農民工的群體特征、生活經歷、身份認同、稟賦資源和價值取向,他們的就業行為既具有農民工的一般特點,同時又具有不同于老一代農民工的特征。因此,研究如何引導代際更替中的新生代農民工增強理性就業能力,從而切實提升其就業質量和穩定就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1.理論意義

人口就業行為是人口經濟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如何從人口經濟學出發,從多元視角對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行為進行系統分析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本書以稟賦為切入點,以有限理性為分析基礎,利用人口經濟學、行為經濟學、行為決策學等相關理論對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行為的三個階段動機、選擇、結果進行了系統闡述,全面、深入地描述了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行為選擇的決策過程。對新生代農民工稟賦內涵的界定,打破了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狹義概念,嘗試從新的視角研究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問題,以期豐富人口就業行為的研究內容。可以說,本書以稟賦為基礎,從有限理性出發,按照行為決策過程的分析范式,提出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行為研究的理論框架,并輔之以必要的理論闡述,豐富人口經濟學對人口就業行為的研究內容,有助于深化人口經濟學的人口遷移、流動人口融合和人口城市化的相關理論,開拓人口經濟學和就業經濟學研究的新視閾,并且本書的多次調查資料為我國新生代農民工的研究積累了原始素材,為我國新生代返鄉農民工的縱深研究提供了參考。

2.應用價值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農民工代際稟賦漸趨差異化、就業行為的多樣化,在宏觀經濟體制變動、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的背景下,研究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行為選擇及其影響因素,把握其就業行為的規律性及其就業模式,對破解新生代農民工穩定就業的諸多制約因素、實現新生代農民工穩定就業和有序推進其市民化有著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同時也對有效配置農村勞動力資源、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經濟和優化產業結構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本書將有助于揭示制約當前新生代農民工理性就業選擇的深層次原因,為政府有關部門制訂新生代農民工理性就業的咨詢工作方案和制度改革思路提供政策借鑒,有助于切實提升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質量,從根本上推動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加快其市民化進程,最終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推動人口城鎮化進程。

可見,研究新生代農民工就業行為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而且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兴县| 德化县| 会同县| 龙陵县| 五指山市| 渑池县| 溆浦县| 太和县| 乌拉特后旗| 凤凰县| 揭阳市| 东莞市| 米易县| 汶上县| 桦甸市| 年辖:市辖区| 保定市| 林口县| 兴和县| 防城港市| 奉新县| 连州市| 林芝县| 中牟县| 汉寿县| 宜城市| 崇文区| 阿城市| 珲春市| 犍为县| 安塞县| 平和县| 苏州市| 小金县| 揭阳市| 黑河市| 建德市| 宜君县| 洪江市| 大关县| 子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