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禳災與記憶:寶卷的社會功能研究
- 李永平
- 1009字
- 2019-01-04 17:50:58
內容摘要
寶卷是中古以后,以儒、佛、道三教合一思想為背景,用通俗的韻白、詩、偈子、曲牌、十字佛(亦稱攢十字)等湊集成文,并仿照佛經設置品,劃分篇章,勸人向善,或闡明某種宗教教義,以期實現禳災祈福目的的口頭傳統。
神話觀念認為,人類“罪愆”會導致災異、瘟疫和社會動蕩,甚至要面臨末日劫難。寶卷中有《救劫寶卷》,力勸民眾修行佛道,一心向善。民眾這一“受迫害的想象”啟動了“替罪羊”機制。人們對瘟疫、天災、疾病、戰爭的恐懼,對吉祥美滿的渴望,自覺擔責,成就了自我“修煉”、與人為“善”的道德宗教,對社會秩序的形成至關重要。修禊“污染”,禳解“災異”是禳災故事與“做會”儀式發生的神話觀念基礎。
“拜壽”、“度關”、“安宅”、“破血湖”、“禳順星”、“醮殿”、“解結”等禳災除祟、祈福延壽儀式,都是范熱內普所謂的“通過儀式”。民眾通過不定期舉辦的“度關”儀式,象征性地進入神圣場域,模仿舊我的死亡,過錯的勾銷,修禊“污染”,表演新我的再生,使罪惡得以滌除,活著的修行者獲得“度脫”,生前修行者得以超度。其固定的模式是禳災—潔凈模式。該模式通過“前閾限—閾限—后閾限”儀式場域,象征性地“贖罪”,預防“天譴”。
寶卷“語言”、“音樂”、“圖像”程式同樣具有禳災解結的功能。寶卷韻文以“七言”、“十言”(“七言”發展而來)為主。不同于文人的七言詩,寶卷的“七言”淵源可追溯至商周時期祭禱神祇儀式中的祝語或祝嘏辭(神回答的語言),它的內容和儀式包含禳災和祈福兩個方面。另外,配合“水陸畫”的宣卷,是為超度亡靈,祓救幽冥,普濟水陸一切鬼神而舉行的一種法事活動,其主要內容為設齋誦經,禮懺施食,是明清“三教合一”大背景下形成的民俗現象。
宣卷和抄卷活動,讓民眾有了道德禮儀、美德標準、節日農事、彩燈類型、擺燈還愿、草藥功效、命理知識、寫信格式、民間禁忌等方面的共同知識,形成“記憶共同體”。寶卷的內容成為中國民間日常生活的內容和表征,具有明顯的民族志性質。寶卷更能貼近鄉民的心靈圖景,其表達也是即時的、熟悉的,人際互動和參與式的。作為民族過去的精神表征和集體記憶,寶卷建構了我們的生活狀態和我們道德的出發點,讓我們的生活有了自己的一部分道德特性。根據德國學者阿斯曼的觀點,社會集團記憶形成的關鍵環節在于文本與儀式的經典化。文化記憶的媒體有口頭宣卷、文字抄寫、印刷、祝禱、祓禊儀式等,寶卷就是擁有這些記憶類型的“民族志”,建構的是“想象的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