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的去向: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城鄉關系”書寫
- 梁波
- 1332字
- 2019-01-04 17:43:20
自序
按道理和通常的慣例,應該請我的導師趙學勇先生作序,沒有他就沒有這本小書。可一想到原本需要多多休息的先生必須在深夜熒熒的微光下獨自摸索一些閃光的詞語貼在這里,我就感到無比的惶恐。我想這樣“艱難”的工作還是讓我自己來吧!但我對先生的敬意,只增不減。
選擇以新時期以來文學作品中的“城鄉關系”作為論題似乎是一個順理成章的過程。我永遠無法忘記最初讀到路遙的《人生》時,17歲的我經歷了怎樣的心靈震撼。因為當時的我也面臨和高加林一樣的人生困境,那就是必須回到那個我并不愿意回去的鄉村世界,而我身邊的伙伴亦然。這是一個群體的慌張,我們害怕,害怕被生活重新拋入泥土之中,可對于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這卻是必須承受的,盡管年輕的我們不知道原因,也沒有追問原因的意識,可我們不服。
多年以后,在城市的某棟高樓里,眺望著深夜滿城輝煌的燈火,我有了思考高加林以及像高加林一樣的人們的命運的機會。一開始,我以為這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因為我從鄉村走來,正在城市中走過,也應該知道自己將走向哪里。我以為只要有推己及人的想象,再加上一些書本上的關于城市與鄉村的理論知識,我就能完全理解那些城鄉交互的故事了,我就能重構30多年來中國城鄉巨變中人的心靈史了。然而在閱讀了幾百部有關城鄉的故事后,我發現自己錯了。這些文學作品所提供的城鄉關系的復雜性、城鄉體認的多向性遠遠超出了我單一的人生經驗和理論閾限。當我陷入困境時,我將這樣的豐富性、荒誕性歸結于作家漫無邊際的虛構,我懷疑生活本身比作家想象的要簡單、樸素得多,為了文學的目的,他們在不遺余力地給生活制造霧障。不過,我對文學的淺陋很快被生活本身的豐富所擊潰。
當我從文學中走出來,回到現實的時候,身邊正在發生的以及新聞報道中的一些故事讓文學里看似荒誕的一切都顯得那么一本正經。當我家的幾分土地再無人耕種,最后以可憐的每年10元錢的租金租出去的時候;當我偶然和一位孤獨的鄉村老太搭話,為了多聊兩句她追著我走出兩里地的時候,在那一個個瞬間,我覺得我能夠真正走進這些城鄉故事了。
不過,新時期以來的文學作品,只要是以現實生活為依托,或多或少都會有城鄉關系的影子。要從如此眾多的作品中理出一個頭緒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后只能采取一個相對比較笨的辦法,那就是從時間上進行溯源,回顧城鄉關系書寫的產生與承繼;再就是從空間上進行類型劃分,把城鄉故事盡量地體系化,需要申明的是,體系化的努力只是便于更為清晰的把握,而非絕對的框定;接著選取一些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家進行個案解讀,從他們的個人經歷和創作征候出發,分析不同家庭出身和知識背景的知識分子對城鄉不同的價值取向及原因;最后,也是最為困難的,就是對城鄉故事中城市與鄉村兩種生活方式、價值尺度、文化理念之間的糾結與碰撞做出理性的辨析,并總結城鄉關系敘事審美表達的漸變。這就是本書所要做的簡單的工作。
盡管做了種種努力,但必須坦白的是,最終我對當前社會轉型時期城鄉關系的解讀并沒有超出這些文學作品本身所提供的指認,正如賈平凹所言的“社會記錄式”的寫作一樣,“看到”并“呈現”也許已經具有了某種有益的價值,這也算是對自己一個小小的安慰。
感謝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王琪女士為本書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勞動。
梁波
2016年3月20日于蘭州大學一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