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研究綜述述評

近年來,伴隨著“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和貫徹,科學發展成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主題,堅持以人為本,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則成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于文化發展成果共享問題的研究,國外學者目前為止并沒有對這一課題進行深入系統的理論研究。國內理論界對這一課題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一些理論成果,但這些研究還處在起始階段,還不能夠滿足實踐的發展和需要。本書對這些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總結,評析了研究現狀及不足之處,以期為該領域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

一 對文化發展成果共享思想的淵源探析

文化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發展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探究文化發展成果共享思想的淵源之前,十分有必要首先對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思想的淵源進行梳理和分析。

(一)關于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思想的發展淵源

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思想來源于共同富裕思想。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中,提出了社會主義本質的著名論斷,把共同富裕的價值目標納入社會主義本質之中。進入新階段新時期,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思想是對共同富裕思想的繼承、豐富和發展。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江澤民首次提出“人民共享經濟繁榮成果”的命題,指出要“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人民共享經濟繁榮成果”, 《江澤民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頁。強調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就要求人民能夠共享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成果。1998年江澤民在紀念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二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論述二十年來我們黨的歷史經驗,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億萬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創造性事業。……在整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都要努力使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群眾共同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同上書,第262頁。這進一步強調了發展成果共享的主體應該是最大多數的人民群眾。2002年,江澤民在黨的十六大報告總結十三年來社會主義建設和黨的建設所取得的經驗中,指出:“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促進社會全面進步,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證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6頁。這是我們黨首次正式提出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命題,并把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為一大重要思想和戰略正式確定下來。

黨的十六大以后,我們黨又從不同角度多次論述了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問題。

從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角度論述。2004年9月16日,胡錦濤在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按照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要求,我們著力抓了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工作。強調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第235頁。

從黨的執政經驗和歷史任務角度論述。2004年9月19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總結五十五年來歷史經驗中指出:“要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牢記‘兩個務必’,堅決懲治腐敗,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證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第274頁。2005年2月19日,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關于鞏固黨的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黨歷史任務中指出:“必須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不斷在發展的基礎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保證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同上書,第699頁。

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角度論述。2005年2月19日,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關于切實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做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項工作中指出:“要堅持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制定和貫徹黨的方針政策的基本著眼點,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在促進發展的同時,把維護社會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綜合運用多種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權力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同上書,第712頁。

從堅持以人為本的角度論述。2006年10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遵循的原則問題中指出:“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651頁。2007年10月15日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進一步指出:“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頁。

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經驗和規律的角度論述。2008年《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胡錦濤總書記把我們黨在30年的創造性實踐中所積累的寶貴經驗概括為“十個結合”,其中“一個結合”就是:“必須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實現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由廣大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同上書,第803頁。講話同時還指出,要繼續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就一定要堅持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更好地做到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010年10月18日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在堅定不移推動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不斷深化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規律性認識,必須更加注重以人為本,堅持從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加快推進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1003頁。可見,在發展的基礎上由廣大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既是我們取得改革開放偉大勝利的寶貴經驗之一,同時也是我們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所必須堅持的一項重要原則。

2012年11月8日黨的十八大把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并把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涵之中。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四次提到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命題,指出貫徹科學發展觀,把以人為本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立場,就要不斷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就要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就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實現“兩個同步”、提高“兩個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可見,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已經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成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大戰略思想。

(二)關于文化發展成果共享思想的發展淵源

文化發展成果共享思想是對共同富裕思想和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思想在文化領域的豐富和擴展。同時也是對我們黨關于社會主義文化為人民服務的發展方向以及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根本任務等思想的進一步繼承和發展。1997年5月1日,江澤民從促進殘疾人事業的發展和保護弱勢群體角度,首次把共享文化成果與共享物質成果并列提出,他指出:“通過發展殘疾人事業,使他們的權利得到更好的實現,使他們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機會,參與社會生活和國家建設,共享社會物質文化的成果。”《江澤民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48頁。2001年7月,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首次提出人民文化利益的問題,指出:“在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基礎上,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江澤民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頁。并強調“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和享受文化成果的充分權利,使人們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實、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同上書,第295頁。2006年3月28日,李長春在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關于充分認識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重大意義問題中指出:“這就要求我們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文化發展面向群眾、面向市場,文化工作者各盡其才、各得其所,優秀文化產品不斷涌向的體制機制,最大限度地激發文化發展的活力,激勵廣大文化工作者創作和生產更多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精品力作,促進文化自身繁榮,使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375頁。2006年9月制定的《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指出,我國文化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保障和實現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文化建設“十一五”規劃》,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2006-11-09。同時綱要中進一步從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體系、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建立健全文化援助機制、鼓勵社會力量捐助和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等方面全面論述了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標志著實現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從理論層面進入到實際操作層面。2007年10月15日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充分發揮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28頁。這進一步把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的命題在黨的報告中正式明確地提出來。

黨的十七大以后,我們黨根據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發展的實踐,遵循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規律,多次論述文化發展成果共享的問題。2008年12月18日胡錦濤同志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我們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同上書,第803頁。2011年胡錦濤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明確要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3頁。2011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又從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高度,論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文化發展以人為本,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通過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現代傳播體系、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和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

2012年11月8日黨的十八大進一步強調,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重要內容之一就是不斷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2頁。并從文化產品的創作導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文化傳承體系建設、繁榮少數民族文化事業、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加強網絡文化建設、普及科學知識和開展全面健身運動八個方面,具體論述了如何進一步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實現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013年11月12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又從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的高度論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這一思想具體到文化建設領域,集中體現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通過協調機制建設、服務設施網絡建設、評價和反饋機制建設、績效考核機制建設和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等舉措,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二 在有關“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研究成果中,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此部分的內容已刊發在《理論界》2012年第8期。標題為《十六大以來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思想研究綜述》。

(一)關于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科學內涵

學界對于共享發展成果的定義,主要從共享的主體和共享的客體兩個方面展開研究。有代表性的觀點:汪榮有認為所謂共享,就是要構建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安全體系,使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的福利,從而使每個成員得到全面的發展。從本質上說,就是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公平與正義。汪榮有:《論共享》,《馬克思主義研究》2006年第10期。吳忠民認為社會發展的基本宗旨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共享發展成果包括三個方面含義: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尊嚴和基本生存條件能夠得到維護和滿足;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發展條件能夠得到保證;每個社會成員的生活水準和發展能力能夠隨著社會發展進程而不斷地得以提升。吳忠民:《社會公正論》,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2頁。

從共享的主體角度來看,佘遠富認為共享發展成果的主體應該是全體人民。“全體人民”具體應該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指正在參與、支持、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切社會成員;二是指長期參與社會改革發展活動、現已退休退職人員;三是指將要參與社會改革發展活動的潛在的后來人員。佘遠富:《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命題》,《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孟慶瑜認為共享的主體是全體社會成員,從終極意義上講就是指以各種社會角色或形態存在的自然人,從現實意義上來看,這里的全體社會成員包括全體國民、企業和國家等所有類型化的社會主體。孟慶瑜:《主體、客體、理念與機制——改革發展成果分享中的基本法律問題之辨析》,《社會科學研究》2006年第4期。

從共享的客體角度來看,李昌麒認為共享的客體即“發展成果”是一個多義性的范疇,需要從廣度上加以理解。“改革發展成果就是指在改革發展中,公民和社會群體能夠感受得到的一切物質性和精神性的利益總和,它的范圍囊括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一切社會文明進步成果”。李昌麒:《建立改革發展成果分享的法律機制》,《人民論壇》2005年第11期。佘遠富進一步指出,共享的客體分為經濟成果、社會成果、政治成果和文化成果等。其中,經濟發展方面的物質成果是成果共享的核心和重點。佘遠富:《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命題》,《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

同時有學者從辨析“共享”及相關概念的角度對共享的科學內涵進行了解讀。張春龍比較分析了“共享”與“和諧”、“平均”、“共富”、“共建”、“發展”各概念,指出:和諧處于核心的地位,是目標和前提;“共建”是實現“發展”,實現“共享”的前提;“共享”的過程就是“共富”的過程;“共富”和“共享”是“共建”的動力。張春龍:《“共享”及其相關概念辨析》,《學海》2010年第6期。

(二)關于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必要性

目前學術界在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必要性問題上基本形成了共識,都認為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十分必要并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從社會主義改革和發展的目的維度,俞憲忠認為在社會主義改革的進程中,實現絕大多數人受益是實現現代化的動力,現代化進程可持續性的內生力量和根本動力是最大多數的人民大眾。提高社會公眾的受益程度,是發展中國家邁向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俞憲忠:《現代化的動力是絕大多數人受益》,《文史哲》2000年第4期。孫向軍認為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社會主義制度本身和社會主義改革目的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孫向軍:《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發展論壇》2003年第5期。

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實維度,邱耕田、萬峰峰認為普遍受益原則是社會發展以人為本所追求的重要原則。社會主義中國要使所有社會成員都能得到實惠或利益,并且這種利益要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增強或增加的行為規范與目標要求。邱耕田、萬峰峰:《論社會發展的普遍受益原則》,《求索》2001年第2期。葛培賢認為確立起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基本理念是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最為重要的任務,只有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切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才能真正實現社會和諧發展。葛培賢:《共享社會發展成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國成人教育》2007年第4期。

從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價值維度,吳忠民從社會公正層面上分析了共享發展成果的重要性。他認為,從社會公正和社會發展基本宗旨的層面上看,社會發展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理念就是:社會成員應當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并以此作為制度安排和制度創新的理念依據。吳忠民:《論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2年第4期。張賢明認為公平正義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是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目標。社會公平正義實現的前提條件有兩個,一是“秩序”;二是“共享”。“秩序的存在既表明人們在利益問題上的合作,也意味著秩序本身就是所有社會群體共享的一種重要的利益。”因此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更為重要的前提條件,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張賢明:《共享與正義:論有尊嚴地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吉林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趙敏強調“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正義的要求,是和諧的基礎,是發展的源泉和動力。進而提出實現“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高揚以人為本精神,更加關注民生,努力消除“社會排斥”,注重保護“少數人”的權益。趙敏:《讓全體社會成員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寧夏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

從社會主義改革的歷史經驗維度,秦宣認為總結蘇東劇變的歷史教訓,一個政黨要長期執政就堅決不能脫離人民群眾,民心向背“關鍵看一個政黨的實踐所帶給人民群眾的親身感受和切身利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和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歷史經驗昭示我們,社會主義改革必須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社會主義改革必須以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為歸宿,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秦宣:《改革必須依靠人民改革成果必須由人民共享——社會主義改革的歷史經驗(三)》,《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7年第11期。

從社會主義的民生建設維度,鄭功成認為黨的十七大報告突出地強調了社會公平、正義、共享的發展理念,將全面改善民生、實現國民共享發展成果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目標指向,從而正式宣告我國進入一個全面改善民生、共享發展成果的新時代。鄭功成:《我國進入一個全面改善民生、共享發展成果的新時代》,《理論參考》2008年第1期。潘玲霞則認為“共同富裕”與“成果共享”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鄧小平共同富裕的思想,開啟了中國共產黨解決民生問題的新階段,而以胡錦濤為代表的新一代領導集體致力于使改革成果共同分享,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這些與時俱進又獨具特色的民生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潘玲霞:《“共同富裕”與“成果共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民生思想》,《社會主義研究》2009年第1期。

(三)關于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實現路徑

關于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實現路徑問題一直是學術界探討的中心和重點內容,學者們從不同層面、多維視角對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實現路徑進行闡釋,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其中重復的內容較多,綜合多名學者的論述,歸納為以下主要觀點:

在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上,確立起社會成員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的利益觀。趙建杰認為,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理念和核心價值之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需要強有力的觀念支持。黨和政府要加強政策導向和理念教育,使人們的思維方式從零和博弈轉向均勝共贏,在全社會確立起社會成員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的利益觀,充分有效地協調處理各種利益關系,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趙建杰:《當前中國社會利益關系存在的問題的原因及對策》,《東岳論叢》2009年第6期。

在實現機制上,建立全面有效的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實現機制。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僅要在思想意識上確立共享的觀念,同時需要在實踐層面上各種機制和體制的有效保障。關于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實現機制,學術界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進行了諸多有益的探討,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整體宏觀角度構建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實現機制。

李昌麒、甘強認為我國當前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實現機制可分為“基礎機制—分配機制—保障機制—監督機制”。基礎機制——促進經濟持續發展,大力發展生產力。分配機制——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保障機制——切實履行政府職能,建設責任型、服務型政府。監督機制——綜合運用多種監管手段,盡可能地實現社會公平。李昌麒、甘強:《我國改革發展成果公平分享的實現路徑構想》,《社會科學研究》2010年第5期。

第二,從微觀的多維視角探索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首先,經濟維度。付宇將馬克思“重建個人所有制”,重新詮釋為重建消費資料個人所有制。認為生產資料公有制是“重建個人所有制”的必要前提。經濟體制改革應該繼續在公有制基礎上探索如何實現勞動和所有權的直接同一,重新建立起生活資料的個人所有制,從而保證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付宇:《“個人所有制”與讓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當代經濟研究》2011年第3期。張克中、郭熙保提出經濟增長并不能自動地惠及窮人,且經濟增長過程中可能伴隨著環境惡化、腐敗和收入分配不公平等問題。親貧式增長戰略可以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賦權于民是親貧式增長的支柱。為了讓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需要在傳統的自上而下的治理制中嵌入自下而上的社區驅動發展模式,從而形成政府、市場和社區三位一體的經濟轉型與發展模式。張克中、郭熙保:《如何讓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親貧式增長與社區驅動型發展》,《天津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

其次,政治維度。蒯正明認為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需要建立完善的利益表達、協調和決策機制。一是建立符合人民群眾利益的利益表達機制。要通過疏通渠道建立和完善人民利益訴求引導機制、疏通原有體制內利益表達渠道、建立相應的組織和機構反映和維護群眾具體利益等方式,創造一個公平正義、合理合法的利益訴求環境,這是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政治前提;二是建立科學的決策機制。通過完善專家論證機制、完善中樞決策機制和完善決策的責任追究機制,而進一步完善公眾參與機制決策保證決策和中樞決斷的科學性,這是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保障;三是建立利益協調機制。通過健全有效的利益整合機制、健全利益補償機制和相應的利益約束機制,以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運用公共權力來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和使人們能以合理的行為方式獲取應該獲取的利益,這是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環節。蒯正明:《保障人民共享30年改革發展成果利益的機制構建》,《吉首大學學報》2008年第9期。

再次,社會維度。林其屏認為,要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須重視社會事業的建設。建設就業優先機制、建立教育公平機制和健全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對于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起著基本性保障作用。林其屏:《“成果共享”的實現必須形成六大機制》,《經濟問題》2008年第2期。張賢明提出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需要以政府為主體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其關鍵是建立惠及全體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其目標取向是構建民生政治新形態,立足點是著力改善和保障民生。張賢明:《怎樣實現有尊嚴的共享:論有尊嚴地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吉林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

最后,法律維度。李昌麒、甘強認為應從建立和完善土地利益的公平分享法律制度、建立和完善自然資源利益的公平分享法律制度、建立和完善環境利益的公平分享法律制度、建立和完善產業利益的分享法律制度、建立和完善勞動就業利益公平分享的法律制度、建立和完善公共投資利益的公平分享法律制度、建立和完善融資體制改革成果的公平分享法律制度、建立和完善改革發展成果公平分享的財稅法律制度八個方面去構建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法律制度。通過這八個方面法律制度的改革與完善,可以有效化解中國改革發展成果分享不公的現實矛盾和沖突,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有力的制度性保障。李昌麒、甘強:《我國改革發展成果公平分享的實現路徑構想》,《社會科學研究》2010年第5期。

(四)關于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研究的不足之處

黨的十六大以來,國內學者對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相關問題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通過采用跨學科、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從多個層面、多種角度研究了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思想的基本內涵、必要性、限制因素、實現路徑等相關問題,研究思路不斷從抽象到具體、從宏觀探討到微觀分析全面深入展開。與此同時,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思想的研究隨著社會的發展在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上都應不斷拓展,目前理論界的研究工作還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不斷拓展理論研究的空間。

一是目前國內關于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共享思想相關的系統研究較少,因此要從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角度進一步加強對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共享思想研究,以及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共享思想與中共領導人共享思想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行深入研究。

二是關于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思想在社會主義價值目標中地位的研究,大多數學者都強調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經濟意義和功能,強調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對改革進程本身的依賴,因此需要把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為一項獨立活動領域的特征和價值進行定位,以對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必要性和意義進行深入研究。

三是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限制性因素研究,目前大多數學者的研究都局限于共享意識缺乏、體制原因和生產力原因的研究,而缺少多維度深層次的分析,應進一步從多角度多層次進行研究,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多個領域全方位展開。

四是關于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實現路徑研究,低水平重復性勞動成果較多,創新性研究成果較少。國內大多數學者僅是局限于對現有制度和體制的變革研究,而對于探索建立合乎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規律的新制度和新體制研究較少,應在創新制度和體制上進一步展開深入研究。

五是對于國外共享思想的系統研究較少。就現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十分缺乏對于國外發展成果分享的理論和實踐的系統研究,因而也比較缺少對于國外發展成果分享的成功經驗借鑒,系統的國外共享思想研究應進一步加強。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乡县| 响水县| 昭苏县| 漳浦县| 茂名市| 商水县| 绥德县| 沽源县| 澄迈县| 剑川县| 临西县| 保亭| 岳普湖县| 两当县| 尼木县| 乐至县| 普宁市| 延安市| 安康市| 思茅市| 镇雄县| 来凤县| 巴彦县| 睢宁县| 黄平县| 邵阳市| 壶关县| 陆河县| 涿鹿县| 通城县| 顺义区| 凭祥市| 任丘市| 竹北市| 抚顺市| 那坡县| 乡宁县| 寿光市| 东乡族自治县| 泊头市| 江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