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發展成果共享研究
- 苗瑞丹
- 5字
- 2019-01-04 17:42:12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文化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馬克思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就從社會有機體各個要素是相互關聯的內在系統思想出發,指出人類社會存在著“三大生產”,即人類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個體生命的生產和再生產、人的精神或意識的生產,這三個方面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從歷史的最初時期起,從第一批人出現時,這三個方面就同時存在著,而且現在也還在歷史上起著作用”。它們是“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
。作為人類社會“三大生產”之一,文化的發展和繁榮是人類歷史發展和文明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和標志,因為“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是人類生命繁衍、財富創造的物質文明發展史,更是人類文化積累、文明傳承的精神文明發展史。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鐫刻著文化進步的烙印”
。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而言,文化是國家發展的支撐,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民族興盛的重要標志;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
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既要讓人民過上殷實富足的物質生活,又要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改革開放30多年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的文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思想理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不斷向前推進,文化生產力不斷發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基本文化設施和服務日趨完善,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保障水平,文化產業蓬勃發展,顯著提高了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斷豐富和發展。在取得諸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當代中國進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的攻堅時期,我國的文化領域正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隨著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特別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進入了文化消費的快速增長期,人們的精神文化需要更加旺盛,與此同時我國文化發展卻同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完全適應,其中最為突出的矛盾和問題就是,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成果沒有真正做到由全體人民公平分享。這主要表現在:文化發展成果的共享存在東部和西部地區之間的地域“鴻溝”,存在著城市和農村之間的城鄉“二元結構”,存在著不同階層之間的“差序結構”。這些突出矛盾和問題解決不好,就無法真正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道路的科學發展主題,就無法真正保障全體人民的基本文化權益,就無法真正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會。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的提出,突出強調社會主義公平正義,明確了“改革與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則。在文化建設理論和思路上,黨的十六大首次將文化建設分為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兩部分。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進一步指出,要“堅持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加快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黨的十七大在強調經濟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同時,首次明確提出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命題,指出:“要充分發揮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img alt="《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28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2B451F/10797208104918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564982-tJQdMEGCj3NjjumxZmNJUpEUOFGAu9AW-0-ba0af0460152f5aaf47d8438902ac817">黨的十七大還進一步提出“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社區和鄉村文化設施建設”,這進一步指明了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實現途徑。2011年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又進一步強調了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命題,指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要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堅持以人為本,發揮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黨的十八大在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高度之上,從文化產品的創作導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文化傳承體系建設等多方面具體論述了如何進一步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實現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這一命題進一步上升到實踐操作層面。因此,如何進一步發展完善公益性文化事業,如何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體現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性、公益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要求,成為社會主義制度下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基本途徑,成為實現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建共享的制度保障。我們黨上述對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思想的論述和強調,對社會主義公益性文化事業的不斷發展和重視,體現了實現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已經成為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和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重大課題。
但由于文化發展成果共享命題的提出時間較短,在理論上,學術界對于這一命題缺乏完整而系統的深入分析,如對于文化發展成果共享的內涵如何進行界定、政府在實現文化發展成果共享中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等問題,在理論上的研究尚處在初始階段;在實踐上,實現文化發展成果共享還處在探索階段,如關于如何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如何協調文化利益分配關系、如何切實發揮政府職能、如何運用綜合手段建立有效的文化發展成果共享機制等現實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探索。因此,如何在實踐中實現文化發展成果共享,還需要相當長時間的摸索。因而把文化發展成果共享作為本書的研究對象,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主題,對于實現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價值目標,對于尊重和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權益,對于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有著深遠的理論和現實意義。雖然這一課題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的成果和成就不是很多,但是本書也是盡量在前人研究和實踐發展基礎上,對這一命題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同時本書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盡可能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對策,供有關部門進行決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