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公益金融創新案例集(2014—2015年度)
- 張強 陸奇斌
- 6072字
- 2019-01-04 17:38:23
二 社區基金會的本土實踐
自2008年開始,中國社區基金會的數量持續增長,成功案例也不斷涌現。深圳市以社區基金會試點為代表的基層“末梢”治理模式改革已列入政府工作文件中,計劃在未來3年內扶植50—100個社區基金會;上海也是社區基金會行動的先鋒,洋涇、浦東等地區也在大力發展社區基金會。由此可見,社區基金會在國內的發展存在著巨大潛力與空間。
(一)洋涇社區公益基金會
上海社會組織超過1萬家,其中基金會146家,而真正由社區發起的社區基金會還很少。作為上?;鶎诱剿魃鐣芾韯撔碌囊粋€試點,2013年8月9日在上海市社團管理局注冊登記的洋涇社區公益基金會是一家在市民政局注冊的地方性公募基金會,由洋涇街道政府發起成立,注冊資金400萬元,主要來源于洋涇街道及社會捐贈。
洋涇社區公益基金會是一家具有基金會法人資格的社區公益組織,聚焦于動員本社區的資源、挖掘本社區的力量,服務本地社區的多元發展需求和推動本地公益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洋涇社區公益基金會通過搭建公益合作平臺,整合社區資源,滿足社區需求,共建幸福洋涇。它的愿景是營造互愛互助、和諧共融的幸福家園;它的服務對象是在洋涇地區居住、學習和工作的人,尤其是老人、兒童青少年、殘障者、低收入家庭和其他有需要的群體;它的定位是資助為主、操作為輔。
1.關于洋涇社區
洋涇社區地處上海浦東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的東北角,西起源深路,東至羅山路,南依楊高中路,北臨黃浦江,總面積為7.38平方公里。社區設38個居委會,約16.8萬實有人口,其中流動人口約占29%,而老年人口已占戶籍人口的約23%。截止到2012年年底,洋涇社區有70多家注冊的社會組織。
洋涇社區有兩大優勢:一是社區內優質教育資源豐富;二是航運文化集聚,船運企事業單位聚集,船基社、船研所都位于此。洋涇港為老港區,渡江戰役時,第一艘沖到南京的船便是洋涇船廠制造的,現在已經被挖掘出來了,以后或許會成立一個船文化陳列館。
隨著浦東地區20多年的快速發展,洋涇社區逐漸發展為一個融合了浦東原住民、浦西拆遷戶、新上海人、外來務工人員甚至國際友人的多元城市中心社區,難以完全依靠政府單一主體去滿足日益多元的社區需求。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洋涇街道辦事處發起成立了洋涇社區公益基金會,作為上?;鶎诱剿魃鐣芾韯撔碌囊粋€試點。
2.基金會工作組織架構
洋涇社區公益基金會的組織架構分為理事會和監事會兩大主體。其中理事會下設秘書處和專業委員會,秘書處負責執行,下設行政部、宣籌部和項目部,各有一名專職員工;專業委員會分為機構治理、項目管理、資源發展和資金監管四大主要部門。
從洋涇社區公益基金會提供的理事會成員信息來看,理事會成員構成較為多元,既有來自基層政府的、企業的成員,也有來自學校的、公益機構的成員(見圖1-1)。

圖1-1 洋涇社區公益基金會工作組織架構
資料來源:洋涇社區公益基金會負責人在中國公益金融創新計劃第二期圓桌會上的分享內容。
3.基金會工作
洋涇社區基金會2014年共收入154萬元。捐贈收入為主要收入,占70%;服務收入占21%,即政府購買服務,基本來自發起人洋涇街道,尤其是得到民政科、群文科和團委的信任和支持;理財收入僅占9%,為降低風險,基金會主要投資于保本的理財產品。
其中,捐贈收入主要由“洋涇慈善聯合捐(一日捐)”和“社區參與之自治金”兩個項目構成。
(1)洋涇慈善聯合捐(一日捐)
洋涇慈善聯合捐(一日捐)是由浦東新區民政局牽頭,每年11月至下一年2月組織的各街道聯合募捐行動。
·誰來申請?
由專業的社會組織進行申請(或主動邀請專業的社會組織),用于在洋涇社區開展項目和服務。如,2014年聯合捐設定“阿爾茨海默癥患者家庭”為主題進行募捐。
·誰來捐贈?
民政局牽頭組織各街道聯合向居民募捐,呼吁居民將錢捐給特定對象,或者他們也可以自由選擇想要捐助的服務群體。如,在2014年的聯合捐中,通過“挑戰21天”新穎的對賭捐贈方式,向居民募款。
·如何保證過程的透明性與公平性?
整個募捐過程公開透明,募捐善款使用也定時公布,并將根據捐款人的意愿及社區論壇居民討論的社區重點需求和實施方案,面向全國公開招投標,邀請專業的社會組織來洋涇開展項目和服務,并邀請捐款人及社區居民、居委會參與評審,最終選出合適的社會組織進行資助。
(2)社區參與之“自治金”項目
洋涇社區公益基金會的“自治金”項目,本是街道倡導的推進居民自治的項目,經基金會承接后,設計了一整套項目立項、申請、評審、執行、評估的規范化流程,建立健全了以“自治金”為主要內容的自下而上的自治議題和項目形成機制,有序引導居民全程參與自治事務。2013年,居委會提交了47個項目申請,申請金額為33.1萬元;2014年,項目申請增加到75份,申請金額達到70萬元。
·誰來申請?
由洋涇各個居委會結合自身特點和社區需要,在通過居民代表會議廣泛聽取居民意見的基礎上,填寫項目申請書,向洋涇社區基金會提交申請。
·誰來捐贈?
捐贈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
·如何保證過程的透明性與公平性?
由專家、街道及居民區代表等組成評審團對申請者的陳述及項目申請書進行現場打分,評審過程公開透明,評審結果及評審意見也做到及時公布。
·項目評估及后期
項目評估的同時,基金會協助浦東新區社區服務中心,開展“自治金項目系列培訓”,并組織街道民政科及居委會代表參訪優秀自治項目。
除了“一日捐”、自治金與社區專項基金外,還有社區眾籌在線平臺。眾籌在線平臺采用“網絡眾籌”的概念,由組織或居民發起個性化“社區公益項目”,讓居民“定向”捐款,讓捐助者消除“捐款去哪兒了”的疑問,形成捐助者的社區認同感,在募集資金過程中培育社區意識。
(3)未來資金來源
基金會計劃通過多種途徑籌資,完成3年內至少籌資600萬元的目標。具體籌資途徑包括社會募捐、項目籌資、專項基金以及其他來源。管理團隊預計,未來基金會的資金來源以浦東的企業和個人,以及政府為主。來自個人的小額捐贈將會一直作為基金會的工作目標。
洋涇社區基金會首任執行秘書長諸昳認為:“一家基金會不可能大包大攬干完所有的活,基金會間的資源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碑斢腥诵枰獛椭?,而基金會沒有合適資源的時候,基金會相關人員會與其他社會機構接洽,搭建資源平臺,為需要幫助的人對接相應的資源。
(二)桃源居公益事業發展基金會
桃源居公益事業發展基金會是2008年11月8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批準成立的非公募基金會,由深圳桃源居集團董事長李愛君女士發起,其全資控股子公司深圳航空城(東部)實業有限公司捐資1億元人民幣設立。這是國內首家專責培育社區公益組織的非公募基金會。
桃源居公益事業發展基金會主要對依法成立具備條件的社區公益組織給予一次性資本金資助,支持社區社會組織開展社區養老、社區教育、社區文化、社區體育、社區公共環境保護、社區公共醫療服務以及志愿者服務等工作,以促進社區公益和慈善事業的發展(注:基金會不直接資助任何個人,不對資助的社區社會組織的后續經營投入承擔責任)。
以推動中國人居事業的發展、專責培育社區為宗旨,桃源居公益事業發展基金會的愿景是打造中國最完備的理想人居社區公共服務體系和福利體系。與桃源居公益事業發展基金會相比,在地方民政局登記的深圳市桃源社區發展基金會、重慶市桃源發展基金會等作為桃源居社區公益服務體系中的一部分,負責對其他公益組織進行項目資本金捐贈,更加具有地域性特征。
1.關于桃源居社區
深圳桃源居社區位于深圳寶安,毗鄰深圳機場,占地面積1.16平方公里,建筑面積180萬平方米,居住13000戶。
1992年開始開發的深圳桃源居項目當時地處城鄉接合部的荒山野嶺,緊鄰垃圾填埋場,由于社區開發和管理的脫節,環保、治安問題層出不窮,更不用說養老、教育、兒童關懷、鄰里互助以及失業救助等問題。在業主們的感召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開發商投入大量資源建設相關設施,主動提供社區公共服務。在社區開發前期,桃源居集團出資4億多元增建社區內配套設施,主動提供社區公共服務,代政府承擔起完善公建配套設施的責任,最終形成了“一個社區、兩個市民廣場、三大公園、四大功能分區、五個社區會所”的幸福家園,還增建了森林體育公園、生態公園、公交站和兩座人行天橋。此外,還提供了3181平方米物業管理用房(不包括保安后勤用房),超出法定配置面積的一倍。正是由于桃源居集團投入了大量的資金,這一社區的公建配套設施大大超出深圳的平均水平,在全國也處于領先地位。
從最初的荒山野嶺和垃圾填埋場到聯合國授予的“國際花園社區”和全球理想人居社區,既離不開社區居民的配合與政府的支持,更離不開開發商對完善基礎設施和構建公益性社會組織體系的大力支持。從第一個深圳桃源居社區引發的思考與實踐到不斷推廣到全國各地的“桃源居模式”,根據李愛君女士的設想規劃,深圳是發源地,重慶是移植地,天津是探索升華地,第四個桃源居社區可能會在廣東或者上海。
2.組織架構
基金會的組織架構由理事會、監事會、專家顧問委員會與社區咨詢委員會構成。在理事會下設秘書處,一共有公益項目部、投資部、法律部和宣傳部4個部門,公益項目部和宣傳部有專職的工作人員,投資部和法律部都是由集團的財務人員和律師來擔任,屬于兼職的工作人員(見圖1-2)。

圖1-2 桃源居公益事業發展基金會組織架構
資料來源:桃源居公益事業發展基金會官網。
基金會由7名理事組成理事會,每屆任期為5年;任期屆滿,連選可以連任。第一屆理事由業務主管單位、主要捐贈人和發起人分別提名并共同協商確定。理事會換屆改選時,由業務主管單位、理事會和主要捐贈人共同提名候選人并組織換屆領導小組,組織全部候選人共同選舉產生新一屆理事。從基金會公布的第一屆理事會成員名單及其單位資料中,我們不難發現桃源居集團成員占了多數。
基金會設立監事會。監事會設監事3—7名,監事會主席1名。監事會主席從監事中產生。監事與監事會主席任期與理事任期相同,期滿可以連任。
3.基金會工作
《桃源居公益事業發展基金會項目管理制度》規定基金會的收入主要來源于以下五項:①主要為深圳航空城(東部)實業有限公司捐贈的基金人民幣1億元;②基金利息和投資收益;③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自愿捐贈;④政府各種撥款、社會贊助;⑤其他合作經營的合法收入。
桃源居公益事業發展基金會自成立以來,累計接受桃源居集團及其下屬子公司捐贈人民幣2.3億元;截至2014年年底,公益支出累計1.26億元。
截止到2014年,桃源居公益事業發展基金會共開展12個公益項目,其中社區社會組織培育類項目9個,社區公益人才培養類項目1個,社會公益類項目1個,社區理論研究類項目1個;有8個項目在2014年當年完成,有4個跨年度項目,并開啟了3個社區基金會培育項目,組織了社區基金會研討會,并進行了民政部部級課題研究。
桃源居公益事業發展基金會以深圳桃源居模式為開端,成功將其移植到其他城市,并培育出更多的社區基金會。
(1)深圳桃源居的公益體系

圖1-3 桃源居公益體系
資料來源:桃源居公益事業發展基金會負責人在中國公益金融創新計劃第二期圓桌會上的分享內容。
其一,桃源居公益事業發展基金會。
桃源居公益事業發展基金會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社區社會組織培育、社區公益人才培養、災害救援、社會公益和社區理論研究五大類共計48個公益項目,扮演了社區公益事業的“輸血者”和“風險投資者”兩大角色;構建了社區公益服務體系,形成了桃源居善治型社區治理模式,社區、社會組織、社工三社聯動,依托社區基金會,推進社區治理創新。
2014年,桃源居公益事業發展基金會總收入為3698.98萬元,其中698.98萬元來自1億元資本金銀行存款利息收入,接受深圳航空城(東部)實業有限公司捐贈2400萬元,接受桃源居(重慶)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捐贈600萬元。年度總支出為3685.11萬元,其中公益項目總支出為3604.38萬元,人工福利及行政辦公費為80.73萬元,占年度總支出的2.19%。
其二,桃源居社區公益事業發展中心。
桃源居社區公益事業發展中心于2006年7月經深圳市民政局批準成立,是深圳市第一家政府引導、企業主辦并致力于發展社區公益性和福利性事業的社區民非組織。公益事業發展中心連接著社區基金會與社區內各大社會組織,從基金會得到資助,同時起到了社區社會組織孵化器的作用。
中心公益資產達8000萬元,社會型企業物業公司年營業額達5000萬元,由社會企業輸血后,已具備自我造血功能。收益中49%上繳社區公益中心用于社區公益事業,以平衡八大民非社團經濟發展所需。2014年度,包含社區基金會與公益事業發展中心在內的十大公益組織資本運營、資產出租及社會企業總收入達7552.63萬元,總支出為6900萬元,年度純利達650萬元。其中收益1/3用于補充政府社區公共服務,用于就業、養老、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環境、志愿者服務等社區公益事業服務;另外1/3用于滾存社區可發展資金;剩余1/3作為社區民非組織經營成本。
其三,社區社會組織體系。
桃源居社區已建有社區公益中心、社區基金會、老年協會、婦女鄰里中心、兒童中心、志愿者服務中心、清華實驗學校和圖書館等十大公益組織,形成了社區公益集團。這十大公益組織可分為三類:經營性服務組織,如物業公司、體育會所、郵政代辦中心等;公益性服務組織,如鄰里中心、社康中心等;志愿性服務組織,如義工站、社區餐廳、社會工作者等。第一類是可以適當營利的,屬于營利性;第二類是收支平衡的,屬于半福利;第三類屬于全福利。
如圖1-3所示,由桃源居公益發展事業基金會來管理整個社區的公益資產,社區基金會為社區組織提供資本并輸血,桃源居公益事業發展中心負責資本的運營,具體的公益組織提供具體的公益服務。公益中心作為樞紐型的社會組織,孵化志愿者服務中心等社會組織。這構成了深圳桃源居的公益體系。
(2)“桃源居模式”的輸出
第一,“桃源居模式”有哪些輸出方式?
通過資金資助,桃源居公益發展事業基金會支持全國各地桃源居及非桃源居社區基金會的培育和發展,除了重慶市、天津市桃源居社區基金會外,還分別資助了深圳市光明新區的鳳凰社區基金會166萬元、寶安區的海裕社區基金會160萬元以及重慶市南岸區的民泰社區基金會200萬元等,均用于原始基金的登記注冊。此外,還給予2013年8月登記成立的上海洋涇社區公益基金會項目資助20萬元,并計劃贊助上海某社區發展基金會和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社區發展基金會的發起成立。
除了資金資助外,桃源居公益事業發展基金會還與學界和政府共同推動社區基金會模式的理論研究,通過資金支持、理論研究和輸出管理等多方式,將社區基金會推廣輸出到全國各地。
第二,“桃源居模式”將如何培育與發展?
發起人李愛君女士認為社區基金會成長一般要經歷“培育期—發展期—鞏固期”三個階段。培育期就是提供場地、資金等,符合申請社區基金會的條件。社區基金會可以是社會培育的,可以是政府培育的,也可以是多方培育的。然后是發展期,發展期就要有人員,有常態化的服務。鞏固期就是具備了移植的能力,除了輸出人才、管理和服務外,還要能輸出自己的福利,讓原有的服務能形成社區公益服務產業鏈:公益組織中產生了民非,民非通過服務產生了社會企業,社會企業通過資本的積累又誕生了NGO組織,形成一個循環的社區服務體系、福利體系、社區財政體系和社區治理循環體系。
第三,誰能得到資助?
符合條件的社區組織都會得到社區資本金的資助,而不僅僅限于桃源居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