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史·第4卷:新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
- 李紅巖
- 4091字
- 2019-01-04 17:36:54
第二節 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相一致
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也就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所闡明、所蘊含的思想,它包括關于歷史客體的思想與歷史主體的思想兩個方面。所謂歷史客體的思想,一般又稱作歷史思想,也就是關于客觀歷史發展規律、發展動力、發展階段等方面的思想,例如關于社會形態的理論,即屬于這一范疇。而所謂關于歷史主體的思想,主要指歷史認識論、方法論、編纂理論等方面的思想,也可以稱之為關于歷史的思想的思想。兩個方面合在一起,可以統稱之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
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是兩個不可分割、緊密關聯但又不完全一致的概念。大體說來,前者是指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全部內容與成果,后者指馬克思主義史學中的思想理論部分,不包括具體的實證性或文獻性研究成果??梢赃@樣說,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靈魂。它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將唯物史觀與中國的歷史實際相結合。
新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從其所處的國家與社會性質來說,經歷了新民主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兩個歷史時期。從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我國屬于新民主主義國家。其后,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從其所處的國家戰略與政策環境來說,經歷了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改革開放兩個歷史時期。從其遵行的指導思想來說,兩大階段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均是在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情況下,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但前一階段以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思想上的基本特征,后一階段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思想上的基本特征。
新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與新中國成立前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最大不同,就是新中國的成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使得它成為中國史學合法的絕對主導與主流。新中國成立前,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已經形成一支梯隊層次清晰、學術功力深厚的學術隊伍,構建了一套獨特的話語體系與理論形態,出版了一大批優秀的史學著作。由此而奠立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既與國際上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具有同質性,又富于自己本民族的特點。它深深地植根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之中,又深深地植根于自己國家悠久的歷史之中,在史學領域優秀地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般性與本民族國家歷史特性的有機結合。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在國際史學界與史學理論界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一定的影響力。但是,新中國成立前,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雖然已經具有強有力的話語主導權,卻不具備絕對的話語支配權,甚至處于“非法”的狀態之中。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的史學樣態不僅大量存在,而且很有市場與影響力,還經常挑戰馬克思主義的話語權。新中國的成立,經過各種改造運動,徹底改變了這種狀態。
需要指出的是,正如“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不可分割,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及其史學思想的各發展階段,也不可分割。它們是繼承發展的關系,不是相互替代或相互否定的關系。從根本上說,它們都依據唯物史觀的指導而來,其本質是一致的。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史學與史學思想,既有區別,又不可分割;既不能以改革開放后的史學去否定改革開放前的史學,也不能以改革開放前的史學整體否定改革開放后的史學。對此,應該依據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與視角,予以科學的整體把握與具體分析。
當然,就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歷史學整體面貌而言,二者的區別是顯而易見的。這種區別,如果把歷史學比作人體的話,可以這樣說:改革開放前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更加突出關注研究歷史的骨骼,而改革開放后則更加關注研究血肉。所以,新時期中國歷史學最突出的成就與特征,可以一言以蔽之:歷史的血肉空前豐滿。這一特點的好處在于可以彌補因為過于關注歷史的骨骼而帶來的歷史具體內容上的貧瘠狀況,讓歷史的內容豐富起來,讓人們看到更多具體的歷史和歷史的細節,但所帶來的負面的效應則是容易導致研究狀態的碎片化、形式主義化以及理論性的弱化,以至于在實踐中往往忘記了“歷史的規定性”,也就是歷史的“質”。顯然,歷史的骨骼與血肉正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是不可分割的。偏于任何一方,都會導致歷史學的偏枯。唯有相互為用、有機融合,方不失歷史學的全體大用。
歷史是一條大河。古往今來,源流相接,滾滾向前。這條大河的主脈與大勢,就是歷史的骨骼,也就是人類發展的歷程與大道。迄今為止,對這條大道最完整、最系統、最深刻、最科學的揭示,是由唯物史觀完成的。借助唯物史觀的偉力,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最完整、最系統、最深刻、最科學地揭示了中國歷史發展的大道。
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們對中國歷史發展大道的揭示,是通過史論結合的方法,在探討中國古代、近代社會經濟形態的客觀歷史研究過程中完成的,表現為對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及亞細亞生產方式等歷史課題的豐富的研究成果。盡管這些研究成果的具體觀點并不一致,但根本精神、根本方法、基本思路、精神氣質是一致的。他們的具體觀點的不一致,不但不影響其結論的科學性,反而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獨特魅力,前所未有地深化了中國人對本國歷史的規律性認識,說明在唯物史觀指導下,歷史學完全可以做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繁榮發展。
也是由于對中國歷史發展大道的揭示,中國人最終解決了從何處來、向何處去的問題。與之相應,歷史學的形態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神道史觀、君權史觀、循環史觀以及其他種種落后、膚淺乃至荒誕的歷史觀,在唯物史觀映照下,無不顯露出其落后、膚淺乃至荒誕的真容。
馬克思主義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古老的中國史學。在馬克思主義引領下,經濟史研究在民國時期即異軍突起,成績卓著。新中國成立后,對中國歷史發展規律的探究,通過對古代史分期、土地制度、農民戰爭、資本主義萌芽、漢民族形成、歷史發展動力、近代歷史發展主題主線等重大歷史理論問題的深入研討,不僅空前深刻地揭示了中國歷史發展的特殊規律與人類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之間的辯證關系,清晰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歷史發展的強壯骨骼,而且讓中國歷史具有了嶄新的血脈與神采。
每個時代都有屬于它自己的問題,都有它要完成的時代任務。大體說來,從20世紀初梁啟超提出“史界革命”,一直到改革開放前,中國史學第一位的時代任務,就是揭示中國歷史發展的大道,彰顯中國歷史發展的骨骼。為此,老一輩歷史學家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史學家,提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郭沫若、范文瀾、呂振羽、翦伯贊、侯外廬是提交這份答卷的代表人物。在新中國成長起來的一大批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同樣在這份答卷上書寫了華章。怎樣在前人開辟的路徑上繼續開拓?這是改革開放后中國史家要回答的新的時代課題。
給歷史的骨骼增添血肉;讓歷史之樹不僅主干強壯,而且枝繁葉茂;讓歷史之河不僅主流清晰,而且支系發達。這成為新時期史學最突出的特征。
于是,人們看到,文化史、社會史蓬蓬勃勃地興起了。特別是社會史,不僅中國古代社會史得到細膩的描繪,而且近代、現代、當代的社會史同樣受到空前重視。社會史的理論方法、學科定位、內部分支等問題,無不得到深入研討。一提到當今的中國史學,許多人脫口而出的便是社會史。當然,隨著社會史研究的進一步演變分化,如何建構整體的社會史理論系統,如何超越社會史對于社會生活乃至社會風俗習慣的現象性的描述,成為問題。
伴隨社會史研究的勃興,改革開放以來,環境史、災荒史、城市史及觀念史、概念史、醫療史與區域史、生活史、風俗史等相互交叉,蔚為重鎮,成為歷史學發展中新的學術增長點??梢赃@樣說,凡人類以往的形跡,幾乎全被納入了中國史家的視野,出版了專著。歷史的領域與范圍,空前擴大。
一大批通史與斷代史著作、大型史料集成、大型叢書出版。世界史升級為一級學科。一批精通外語的世界史專家,與國際同行進行著同步研究。諸多世界史著作已經不遜色于國外的同類作品??脊虐l掘走出專業圈子,甚至走出國門,成為全社會關注的對象。歷史學的研究領域日益拓展,手段日益先進,科研經費日益豐盈,研究方法、研究樣態、研究理念日趨多樣,與國際同行的交流空前頻繁,跨學科研究、交叉學科研究、田野考察蔚然成風。講到中國氣派、中國風格,改革開放后推出的諸多史學成果堪稱當之無愧。
如何讓豐滿的血肉不拖累骨骼,如何讓豐茂的枝葉不遮蔽主干,如何讓細密的支流匯入江河?如何在血肉空前豐滿的前提下不流于“碎片化”?史學家們在思考。因此,在區域研究中觀照全體、在歷史描述中不忘本質、在借鑒交流中不失自我、在微觀考據中不止于碎片、在史料梳理中不忘思想,總之,在豐滿中保持神采,不失歷史學真善美的全體大用,成為改革開放新時期思考的史學主題。
沿著唯物史觀的路徑與時俱進,繼續開拓,而不是另起爐灶,不是拋棄唯物史觀,不是放棄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優秀傳統,這是新時期主流歷史學家們的答案。
為實現這一努力方向,信仰并具有創新精神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領軍者,在改革開放后的三十多年時間里,一直在努力有所作為。例如由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歷史研究》編輯部發起舉辦的“歷史學前沿論壇”,就力圖發揮引領作用。這一始于2007年的全國性權威論壇,匯集史學界的重要學科帶頭人,先以“歷史進程與社會轉型”開題,后圍繞“理論與方法:中國歷史學三十年(1978—2008)”“歷史記憶與失憶:價值選擇與史學功能”“延續與斷裂:全球視閾下的歷史變遷”“時間與空間:文明的成長”“天人之際:史學視閾下的自然與社會”等宏大議題,連續展開研討。論壇主題的設定,有其內在的根據與理路,既映現了歷史發展的某種實際軌跡,也映現了歷史學的某種邏輯秩序,從而顯示了在史論結合中追求宏大主題與敘事模式的旨趣和追求。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史學的巨大進步,無疑得益于科學發展的大好環境。中國史學是科學發展的受益者,中國史家享受了科學發展的輝煌成就。下一步,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指引下,中國史學必將在進一步豐滿血肉的過程中解決零碎化、形式化、理論思維弱化等問題,必將在新的史學樣態中彰顯唯物史觀的科學價值,必將在多樣化的繁榮發展格局中彰顯出中國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