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史·第4卷:新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
- 李紅巖
- 15字
- 2019-01-04 17:36:54
緒論 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概述
第一節 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的基本歷程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中國的歷史學也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一般認為,中國史學的發展已有三千多年。即使從司馬遷的《史記》算起,中國的史學也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中國產生馬克思主義史學,還只是近百年來的事情。截至2014年,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走過了九十多年的歷程。
從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所走過的九十多年歷程來看,她取得過輝煌的成就,也曾遭受曲折,但成就始終是第一位的。大體說來,這九十多年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這三個時期有其一以貫之的基本內容與形式,但隨著巨大的社會變動,又有其鮮明的形態性特征,從而構成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三大樣態。
(1)1919—1949年,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第一個時期,亦即第一階段與第一樣態。這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誕生、形成、鞏固,取得巨大成就并開始取得話語主導權的階段,是與中國民主革命時期的歷史任務相適應并交了一份優異答卷的階段。
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誕生時間,不是20世紀30年代,而應該上推到1919年的五四運動,與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起始時期相一致。特別是1924—1927年的大革命,直接催生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誕生。其歷史與邏輯的起點,是中國社會性質問題。其后,在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的社會性質與社會史大論戰中正式形成,并在當時及其后取得一大批豐碩成果。
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核心主題,是揭示中國歷史奧秘,闡明中國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及其與世界歷史發展規律性的關系。由此出發,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家將唯物史觀,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理論、廣義政治經濟學以及東方社會理論應用于對中國歷史的研究,徹底改變了歷史論證的所有傳統方式,使得整個中國史學的話語系統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深刻性,最大限度地接近和破解了中國歷史的奧秘,形成了以郭沫若、范文瀾、呂振羽、翦伯贊、侯外廬為代表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基本隊伍,形成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基本框架、基本議題與基本特色,將近代以來的各家非馬克思主義史學流派遠遠甩在了后面。
在這一時期,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已經取得史學領域的話語主導權。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家之間也有分歧,但屬于唯物史觀內部的分歧。就他們所討論的問題,甚至就他們之間不同意見的所指而言,其深刻性均是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對這些問題的提出和深入研討,不僅是對兩千多年來中國悠久史學傳統的超越,也是代替近代以來各家非馬克思主義史學話語系統的基本前提。
(2)1949—1978年年底,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第二個時期,亦即第二階段與第二樣態。這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取得絕對主導權并沿著自身的邏輯框架深入發展的階段。隨著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過渡,這一階段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也開始轉型,自覺地與新社會的形勢相適應,不斷地做大方向之下的調試。
這一階段,又大體可以劃分為前十七年(1949—196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1976年)、撥亂反正(1976—1978年)三個小的階段。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與史學思想繼續發展,持續深化,領域不斷擴展,隊伍不斷壯大,成為主導性的史學形態。盡管新中國成立后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經歷過若干曲折,但科學與健康力量始終是它的主流與主干。
其中前17年成就巨大,主要是:實現了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的歷史觀大變革,史學與史學思想繼續發展,不斷深化,領域不斷擴大,隊伍不斷壯大,提出了諸多重大史學思想命題,推出了一大批具有標志性的史學成果。
新中國誕生是翻天覆地的政治變革,把那些原先沒有接觸馬克思主義,按照傳統方式治史的學者們“從夢中驚醒”。大部分史家從對中國共產黨的由衷敬佩出發,對馬克思主義史學非常崇敬,把在歷史研究中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當作跟黨干革命、科學治學的實際行動。整個中國史學界集合到了唯物史觀、黨和革命的旗幟之下。
唯物史觀的深刻觀察力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巨大邏輯力量,給史學園地帶來勃勃生機。按照階級斗爭理論,采用階級分析方法,中國史研究中的許多傳統結論和觀點被從根本上顛倒過來。被稱為“五朵金花”的古史分期問題研究與討論、農民戰爭史問題研究與討論、資本主義萌芽問題研究與討論、漢民族形成和民族關系問題研究與討論,是新中國成立十七年來史學研究成果的代表,至今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與巨大的理論價值。
這一階段,在取得極大成績的同時,實用主義、教條主義傾向也存在和發展著。對于這種傾向,一些馬克思主義史家有所覺悟和抵制,他們強調歷史主義的觀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力圖將科學性與革命性有機地融合起來。這是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的主線。但是,鑒于當時的客觀環境,實用主義、教條主義仍難以克服。
“文化大革命”十年,持正確意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處境艱難,甚至遭受迫害。以歷史學家吳晗的歷史劇作《海瑞罷官》釀成冤案起始,直到“批儒評法”“批周公”, “影射史學”泛濫,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受到嚴重摧殘,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1976年粉碎“四人幫”后,馬克思主義史學工作者激情澎湃,紛紛投入到揭批“四人幫”運動中去。他們本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撰寫發表了一大批撥亂反正的優秀文章。這些文章,是對“文化大革命”史學的終結,也構成改革開放新時期馬克思主義史學的歷史與邏輯起點。
(3)1978年年底—2014年,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第三個時期,亦即第三階段與第三樣態。這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全面繁榮發展的階段,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相適應的階段。同時,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也面臨著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情況,出現了一些對馬克思主義史學質疑、挑戰乃至否定的問題,還出現了史學在整體樣態上分化和多樣化的現象。如何在堅持唯物史觀理論指導的前提下,在改革開放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信息共享化的新變局中開拓創新,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所面對的新的歷史任務。
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歷史進入新時期。經過深入揭批“四人幫”,史學界開始重新學習、回歸真正的馬克思主義。隨著對以往經驗教訓的總結,人們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與科學性的統一有著深刻的內涵,而以往對于馬克思主義的了解與掌握還遠遠不夠。依照這樣的認識形成的口號是“回到馬克思”。在重新學習馬克思主義,用馬克思主義的“真經”研究歷史的過程中,在實事求是原則的指導下,許多重大的史學課題獲得了新的認識,極大推動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發展。
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中國與世界日益融合,人類進入信息化時代的21世紀,外國(主要是西方)各種史學理論與方法的引進,自然科學研究新認識與方法論的啟示,以及跨學科研究的開展等,使得中國史學及其思想的發展,進入到挑戰與機遇同在的復雜環境之中。馬克思主義本身是發展的科學。史家們意識到自己面臨著雙重的任務:創造歷史與認識歷史。他們積極投身改革開放,建設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以唯物史觀最基本的原則——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實踐來檢驗一切社會科學理論的真理性,豐富發展唯物史觀。同時,創造歷史的實踐又給認識歷史的實踐注入了新生命,提供條件使史家得以站在時代的高度,確立史學研究的新課題與新方向,不斷獲得新的理論原則、新的認識手段和方法,在創造歷史和認識歷史的社會實踐中檢驗真理,發現真理,發展真理,這正是新時期中國史學繁榮的基礎。
伴隨著新時期史學的極大繁榮,史學思想空前活躍。在具體的史學研究領域,出現了一些“新”的“模式”、講法或說法,“突破”和“創新”紛紛涌現出來。這些新的“突破”與“創新”,有的是對原有馬克思主義史學樣態的深化與拓展,但有的卻是對原有馬克思主義史學樣態的“突破”與“另起爐灶”。
總結新時期的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應當找準主流,做好定位。應當以堅持和發展唯物史觀的馬克思主義史學隊伍為主線展開敘述。只有把握好主流,搞清楚敘述對象,才能凸顯馬克思主義的特質,不被紛繁熱鬧的史學思想場景遮蔽眼睛。既要堅持重點論,又要堅持兩點論,在馬克思主義的主線之下,該肯定的肯定,該揚棄的揚棄,該批評的批評。通過梳理,分清哪些堅持了唯物史觀,哪些豐富了唯物史觀,哪些背棄了唯物史觀。只有這樣處理,才能為建設面向未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史學話語體系,提供真正有益的平臺和借鑒。需要強調的是,背棄唯物史觀的現象,不屬于馬克思主義史學或史學思想的范疇,因此除非為說明問題,沒有必要專門敘述。
對馬克思主義史學隊伍本身來講,在新的歷史時期要不斷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但也應該深刻地學習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如此,則難以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上,不能找準發展方向。應該分清哪些是必須長期堅持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結合新的實際加以豐富發展的具體判斷,哪些是必須破除的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須澄清的附加在馬克思主義名義下的歪曲,以與時俱進、綜合創新的精神,自覺地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史學新樣態。
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三大階段與三大樣態,決定了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史學思想也經歷了三大階段與三大形態。本書敘述的內容,就是后兩個階段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
- 重大時代課題與科學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當代中國書系)
- 馬克思:思想傳記(國外馬克思學譯叢)
- 論馬克思法律思想的批判性:從《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到《梅因筆記》
- 中國式現代化的哲學透視:第四屆中國哲學家論壇文集
-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文藝理論思想
- 意識形態、日常生活與空間:西方馬克思主義社會再生產理論研究
-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導讀
- 馬克思主義研究資料:科學社會主義研究I(第19卷)
- 馬克思論哲學與社會發展:輯錄并手書
- 新社會學大綱:中國人自己寫的第一本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
- 所有權與正義:走向馬克思政治哲學
- 吳建國文集
- 沉思與批判:盧卡奇走向馬克思的道路
- 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個體理論:語言哲學的分析
-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第4輯·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