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文學批評的現象
現象與規律,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復雜現象的背后,有規律性的體現?,F象是認識規律的基礎。沒有現象,或者不通過現象,規律無法予以認識。
文學批評現象所體現的內容極為豐富、復雜。簡單化的認識,難以作出恰當的評價和準確的認識。現象具有復雜性、多樣性、隨機性。我們簡要地認識其中的一些重要方面。
文學批評的現象有不同的構成,因此是復雜的、多樣的,甚至其中一些部分是相互沖突的。
(一) 對于各種文學現象的感觀
從批評家與批評對象的關系來說,它是對于各種文學現象 ( 包括批評現象) 的感應、認知、選擇、評判。
1.感應
文學批評與文學理論、文學史,同為文學研究。所不同的是:文學史是對于以往文學的歷史現象做研究,就時間來說,則不那么迫近。文學理論是研究文學生產、傳播、發展、評價等根本理論的,并不專門針對近期的文學現象。而文學批評,則是對于當前文學現象、新近作品的即時反應。這種感應,體現了批評家對于現實的文學、社會現象的特別關注。同時,絕大多數批評家往往充滿感情,帶有對于文學的熱心與責任,希望以自己的努力,影響文學向自己認為積極的方向發展。批評——這種特殊的文學研究,與創作者、閱讀者的互動,特別活躍,帶來了多方面、多功能的效果。是文學現象,也是文化現象、社會現象。有時候,成為波瀾壯闊的奇景,令人觀賞,也令人驚喜或者哀嘆!
2.認知
文學批評是對以文學作品為中心的文學現象的認知。以批評家自己( 或者所代言的某一方面) 的角度,對于所論文學現象進行認識和分析,形成具體的意見。
3.評判
文學批評是對以文學作品為中心的文學現象的評判。只有感受,沒有評價,可以是文學欣賞。而文學批評,應該作出明確的價值評判。在以相對明晰的認知和比較明確的有條理的基礎上,進行是與非、美與丑的性質和程度、特征等方面的評判。當然,這種評判不是最后的評判,不是法規式的硬性規定,而是反映出美學的、學術的、文學的評價。
文學批評的評價,沒有封頂,只有積累。沒有任何一個人,或者團體、機構,享有對于文學現象的最終裁定權。同時,由于作品及文學現象的豐富性,由于批評家及群體的不同認知結構、不同觀念和人生經歷,更有不同時代的歷史時期的社會境遇,對于文學的具體現象的評判,只要人們有興趣,就可能作出新的認知和評判。只要是合情合理的,有所創造的,都可能在批評的園地里留有一席之地,可能成為豐富人類認識的智慧成果。文學作品及文學現象評價的開放性,使一個人、一部分人甚至一個時代,也無法概括完全作品的內含和外延。這不是文學批評的悲哀,正是它的神奇!當代文學批評無法做完的事情,留給了歷史,轉換為文學史的研究。正因此,世世代代有無數的人,投身文學研究的隊伍之中,為人類的文學、文化、文明,做積極的努力。
4.選擇
文學批評是對于文學現象的選擇。文學現象包羅萬象,林林總總,拉拉雜雜,魚目珍珠混雜。文學批評所評論的,是批評家從復雜多樣的文學現象中選擇出來的。所評論的是,為選擇結果;所評論的非,亦為選擇結果。
批評家還選擇出自以為優秀的、拙劣的文學作品,加以評判,顯示自己的文學主張和社會觀念。在個別批評家那里,評論對象可能偶爾是隨機的。但是,又難以否認,它們不是出自大量的現象之中,是一種特別的選擇結果。
(二) 對于文學觀念以及其他思想文化觀念的表達
重點在對于自身理念的表達。借助文學表達自己的看法。所謂借酒消愁:借“文學”之酒表達對于“文學”的看法 ( 形成文學理論觀點)或者“某某學”( 可能為哲學、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等) 的看法( 形成某某學的理論觀點)。
從批評家自身來說,批評是對于自己文學觀念、社會觀念以及文化、哲學、心理學等思想觀念的表達??梢赃@么說,有些批評家是對于文學和文學現象說話;有些批評家則是對于文學以外的現象說話,或者自說自話,借題發揮。
對于自己文學觀念的表達,和對于文化、哲學、心理學、社會等思想觀念的表達,都可以對于文學和文學以外的領域產生影響。只要能夠促進人類文明的豐富、進步,就值得肯定。
1.文學觀念為中心的批評
對于以文學觀念為中心的批評,首先作用于文學創作、欣賞、評論文學的人,也可能間接促進社會的發展。
2.思想文化觀念的批評
以文學為材料,表現人生感受,也可能有益讀者和社會。有些著名的哲學家,更是以文學作品、文學發展現象為基礎,成就了自己的事業,完成了思想的創造。哲學家黑格爾、康德、尼采、海德格爾等,都無意于做文學批評家,從事文學批評的事業。他們通過以文學作品剖析為核心的思想的創造和表達,成就了自身作為人類思想家的光輝業績。弗洛伊德,則以古希臘悲劇和莎士比亞悲劇,說明了他對于人類的隱秘心理的研究和創造性發現。
那些貶低文學批評意義的言論,表明了論者對于文學批評和文學批評史的無知。可以諒解他們,卻不應該認同他們的有悖于事實的觀點。
(三) 作為復合的復雜現象
文學批評是不同人群、不同角度、變通方法、不同理論和不同立場、不同利益人群關于文學活動的感受、評價的綜合體。
美國作家、批評家艾略特 (1888—1965年) 說過,如果我們稍微認真觀察一下就會發現,批評界根本不是一塊經過深耕細作、繁花似錦并能預兆豐收、精心鏟除了莠草的土地。它倒更像公園,所有的人都可以自由出入,甚至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而拼命想壓倒對方而互相爭吵。認識到批評現實的復雜狀態,才有可能正確看待批評、分析研究批評,得到對于批評的真知灼見。
因此,那些抓住文學批評的雜亂部分,否定整個文學批評成績的看法,那些只以文學批評的一部分現象作為文學批評全部的看法,都離實際太遠,也無法客觀、明確地認識文學批評的現象和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