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批評原則論
- 姚楠
- 4525字
- 2018-11-08 20:09:48
三 文學批評的要素
現代許多學科的理論研究,開始應用要素分析。這借鑒了現代系統論的思想方法,是20世紀人類思維的進步,帶來了哲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許多學科研究的深化。
文學批評的理論研究,從要素的角度分析,是可行的。這里,本書作者在研究中受到教育實踐的探索者、教育理論的建構者姚鴻璋教育理論探索的啟示。他著有《教學的基本要素及其結構》( 見于《教育科研文集》1985年第2期) 一文,在分析教學的基本要素時,是按照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式幾個方面,以自己的理解予以分析、研究。文學批評的要素,是文學批評系統存在的基本獨立單元。通過要素的認識和分析,可以進一步了解文學批評這個復合系統的綜合性與復雜性。
著名作家沈從文在《我對書評的感想》(1937年1月) 中,論及書評,涉及這樣一些部分:批評 ( 活動);作家;讀者;編輯家;出版家。我理解,書評可以包括文學作品的批評。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分得更細致一些。
批評 ( 可以分解為批評家——作品的批評者、批評成果、批評理論);作品;作家 ( 作品的創作者);讀者 ( 作品的欣賞者);編輯家;出版家;再加上批評媒介、批評環境。
批評不是批評家和批評成果的簡單相加,而是由多種批評要素在一定條件下所構成的眾多的、具體的、復雜的、復合的綜合關系。當嚴肅認真地討論批評的時候,應該明確:要討論的是批評的什么?
我們把文學批評的要素概括起來,大致分為以下七個部分。
(一) 批評主體
1.批評家
批評家 ( 也包括所有讀者、作家),是作品的評論者。凡是對于文學現象的批評意見,只要表達出來就是批評。同時,包括被批評 ( 評論) 作品的作者的反批評。當然,人們在通常的意義上,是稱呼那些有連續的批評活動、水平比較穩定、質量比較高超、有一定的社會和學術影響的批評參與者。普通讀者 ( 不發表專門的評論見解) 中各行各業的不同職業,都可能成為批評家。就像醫生、海員都可以成為作家一樣。
實現批評的功能,就不能不依靠批評家們。因為順理成章,是批評家在創造批評成果。人們對于批評不滿意,并非與批評家過不去,而是不滿于現實的批評成果。所以,批評家們應該既負起個人的責任,也擔當時代的使命,為我們的社會,創造無愧于時代的文學批評成果。
批評家們批評觀念和方法的改進、改善,也是相當重要的。獲得積極的改善,有助于批評成果的豐富與提高。
2.讀者
讀者 ( 也包括作家本人和其他作家,是潛在的評論者),作為欣賞、評論、評價的一方。一方面,可能是廣泛的松散的同盟者,內部也是觀點交錯。另一方面,則可能成為意見相反甚至極端對立的論敵。這是自然的,符合社會發展中認識的多樣化和復雜化。
批評家和讀者的意見能否保持一致?有不同的觀點。認為應該保持一致者,可能體現為對于讀者的尊重和信服。認為不應該保持一致者,可能體現為對于批評尊嚴感的確立和信仰。其實,問題沒有那么簡單。首先,讀者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群構成的。和讀者的意見一致,而讀者有不同的觀點,要和哪些讀者的意見保持一致呢?如果先要確定一部分讀者,那么,還要假定——這個部分的讀者意見是統一而且不變的。而讀者群意見是統一而且不變的,在現實中能否找到——在可以自由享有意見的條件下,值得懷疑。其次,如果堅持與一部分先前確定的讀者保持一致,就意味著放棄作為批評家個體的獨立性,而成為部分群體的代言人。他不需要獨立的思考,只需要調查意見的內容。最后,如果他對于調查意見的內容,在表達時不能滿足這個特定群體的意見,那么,他隨時可能被撤換,也就不能代表這個特定群體的意見。所以,與所有不同觀點的讀者的意見保持一致,是不可能的。與特定群體的讀者意見保持一致,是極其困難的,難以有結果的。
那么,批評家是否應該考慮讀者呢?這應該由具體的批評家本人來回答。不想做特定群體代言人的批評家,人們很難要求他們。
但是,有必要提醒有社會責任的批評家,應該考慮讀者的意見。有社會責任的批評家,批評活動不是率性而為,不是單方面表達批評意見之后就萬事大吉,關門睡覺了。而是希望自己的批評活動實際發生影響。那么,他就應當:第一,尊重批評成果的閱讀者。使他們樂于接受、便于接受自己的批評主張。第二,尊重具體批評對象的閱讀者。在與他們交流、相互理解的基礎上,調整、深化自己的批評主張。第三,在表達自己的批評主張時,追求批評成果的精神效益的最大化。在成果質量、風格、藝術諸方面,達到最佳,盡最大努力。不尊重讀者,就不能與讀者進行積極廣泛的交流,就不能真正地學習讀者、影響讀者。因為,讀者的意見,是特定社會的思想的一部分,甚至可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不能了解時代的社會氛圍、美學潮流、閱讀興趣的批評家,除了天才,很難高明,更難創造出重要的批評成果、發揮重要的批評影響。
(二) 批評對象
所有納入批評家視野并予以批評的對象,都是批評對象。具體來說,有以下主要方面。
(1) 作品。首先是閱讀對象、評論對象。
(2) 作家。作品的創造者。
(3) 以作品的創造和作家的活動為中心的所有文學現象的總和與各個側面 ( 活動、事件、社團、編輯、出版、媒介等)。
(4) 各種批評現象。包括批評家、批評成果等的側面與綜合,也是批評對象。
(5) 相關的文學媒介、文化環境、社會環境。
批評對象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世界著名文學批評理論家艾布拉姆斯在總結世界文學批評史的各種研究方法之后,提出“每一件藝術品總要涉及四個要點:作品、藝術家、世界、欣賞者”。分別形成批評理論的四個中心:作品、作家、世界和讀者。
(三) 批評觀念、理論
一般地說,批評觀念,是批評家關于批評的認識、思路和想法的總和。這些觀念,在有些人那里,是系統的、完整的;在另外一些人那里,則可能是零散的、隨機的。而批評理論,則是一些批評觀念的系統的具有理論形態的表述。
(1) 批評的觀念和方法、標準和目的。歷史、理論、常識都表明,批評理論的發展、批評觀念的變革、批評方法的改進、改善,有利于批評成果的豐富、提高。不重視批評觀念和方法的批評家,是有的。不自覺地運用批評觀念和方法的批評家,也是有的。但是,只有積極重視、自覺運用先進的批評觀念和方法的批評家,才可能有大的作為。
(2) 批評理論。是批評觀念和方法、標準和目的等,所有關于批評的系統的、自覺的、明確的表述,加以論證的知識形態。具有系統性、嚴密性、邏輯性等特點。批評家可以沒有系統的理論。但是,不可以沒有自己的思想——獨特、深刻、系統的觀念。沒有論證的思想,不是理論。
(四) 批評實踐
批評實踐是批評家在從事批評活動時的具體行為。批評實踐活動,包括批評實踐的過程和批評結論的產生。批評實踐活動,以作品欣賞為基礎,從欣賞之后的思考、推理、判斷直至形成穩定的批評成果——系統的、穩定的、有可見性的文章 ( 或者著作以及其他) 形式。這些物質形式,可能是可見的書籍、報刊文章,也可能是錄音的講話;可能見于有形的物質形體,也可能儲存于電子產品、網絡空間,借助一定的技術手段、媒介才能閱讀。
批評家的實踐過程,從閱讀、感受、思考到收集資料,進行分析、取舍、論證,一直到形成批評的結論,并且把它們公布,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但是,具體批評家的具體實踐過程,具有私密的性質,可以不予公布。只要當事人不想公開,則他人無法得知。而當事人有意公開的部分,是否經過了刪節和局部隱藏,他人是無法判定的。認識和評價批評家的實踐,只能根據其批評的成果予以推斷和分析。
批評實踐與批評理論的關系,是相互關聯的。批評理論是批評實踐的結果。批評實踐可能促進批評理論的發展,批評實踐也可能在原有理論觀念的束縛下,墨守成規。
批評實踐,本身包含理論的因子。批評理論一方面是批評家的理想心愿,另一方面則是要解決批評實踐所遇到的問題,還是對于批評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概括。批評理論可能有積極的一面,也可能有消極的另一面。批評實踐,是群體的,也是個體的。
對批評實踐的評價,不能以批評者 ( 當事人和評價人) 的言論為評價依據。而應當以實踐的、具體的、綜合的、整體的效果為依據。這應當成為重要原則,也是合乎實際和邏輯的原則,卻常常被忽略,甚至稀里糊涂地以當事人 ( 研究對象) 和其他評價人的言論為評價依據。這是極端不負責任的,也無法說明問題與真相。
批評理論影響批評實踐,在批評實踐中,批評家的批評理論也可能獲得改變。
(五) 批評成果
批評成果,是批評家意見表達的集中體現,是批評內容的顯現,是批評活動的結果。
批評成果,可以是個體的、具體的,又可能是整體的、無數個體的批評成果的組合。意見紛紜,差異有大有小,有時候甚至截然相反。我們希望于批評的,最重要的,是出現更多、更好、更有效的文學批評成果。讓文學批評成果滿足人民 ( 讀者們) 對于文學的豐富和發展、文學的認知與欣賞、文學的公正評價等方面的需求。批評成果能夠在積極地促進文學發展和文學批評提升方面作出的重要貢獻。
批評成果的形態,可以是理論的,也可以是雜感的;可以是單篇文章,也可以是鴻篇巨制、系統的著作 ( 在實際中發生的往往是前者,后者則是稀少的)。
批評成果的分類,包括:宣傳、介紹、感受、分析與評價。也可以分為文學、商業、人情、政治、宗教、教育、派別,等等。
(六) 批評媒介
批評媒介,是批評成果與關心批評成果、評價結論的讀者之間的聯系平臺。傳統的媒介,包括紙質書籍、報刊,廣播、電視,等等。而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多媒體的網絡、手機、計算機等傳播方式,成為新的媒體。
媒體在現代社會,也被認為是一種權力。
媒體本身,并不直接說明文學的問題、批評的問題。而在并不充分民主的條件下,獨斷的媒體可能會壓抑不同的聲音。因此,媒體的狀態也影響著媒體傳播的內容。在效用上,可能積極,也可能消極。當然問題并不像正負數那樣簡單,而很可能、很常見的是積極中的消極、消極中的積極,呈現十分復雜的情況。只有具體分析與評價,才能具體說明媒體積極的或者消極的作用、價值。
(七) 批評環境
批評環境是批評家從事批評獲得所處的必要條件——一定的、歷史的社會的空間。在這個空間中,批評主體和批評對象建立相關的聯系,批評才能進行。批評環境作為批評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予以充分的重視。
(1) 文學的內部環境。對于文學的生產、傳播、評價起具體直接作用的相關環境。
(2) 文學以外因素對于文學的制約和影響。即整個社會環境,包括政治、經濟、新聞傳播出版、商業、文化、風俗、各個行業、體制,等等。
在一定條件下,批評家的批評有時候可能并不是與其自我的內心完全一致的。第一種,批評觀點并不代表自己,批評家是團體的代言人。第二種,批評觀點并不代表自己的情愿,而是迫于環境的壓力。可見,批評環境的因素對于批評的重要性——在某些時候,還帶有極端的重要性。
批評成果和批評環境的關系是復雜的。批評的積極成果并非一定會依附良好的學術環境。眾所周知的別林斯基,所處的環境就不能說很好。別林斯基的成就告訴我們,批評家也是他所處環境的一部分。批評家積極參與的批評實踐和批評成果,都在一定程度上參與批評環境的證明或者改善。特別是,良好的學術環境不是自然的存在,而是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的結果。建設良好的學術環境,批評家有自身的責任。“文學批評要有公信力,健康評論環境不可缺。”
作為批評的自覺和成熟,對于批評的反思,批評家、批評成果、批評理論 ( 觀念、方法)、批評環境,它們都可以成為批評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