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災難·屈辱·倒退和抗爭: 抗日戰爭時期湖北淪陷區歷史研究
- 徐旭陽
- 10812字
- 2019-01-04 17:34:03
第一節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的湖北省
自古以來,因優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湖北農業一向比較發達,是全國著名的魚米之鄉;工業方面,自近代張之洞設立漢陽鐵廠和開發大冶鐵礦以后,也進步很快,武漢成為內地最主要的工業中心、交通樞紐和商業中心。到抗戰爆發前夕,湖北的近代化進程走在全國內地省份前列。政治和軍事方面,1932年以后,由于反圍剿的失敗,紅四方面軍和紅二方面軍撤出鄂豫皖蘇區和湘鄂西蘇區,國民黨基本實現了在湖北的一統天下。
一 面積、人口和政制
湖北地處華中腹地,古稱荊楚。康熙六年(1667),清政府將原湖廣行省左布政使司改為湖南省,右布政使司改為湖北省,湖北省自此建立。清朝一代和民國初期,湖北區域及下設區劃少有變動。至1936年,全省面積18636平方公里,占當時全中國(不含當時半獨立的外蒙古)總面積的1.93%。下設漢口市和70縣,共71個行政單位,省縣之間另設8個行政督察區,作為省政府的輔助機關,分別督導各縣。全省人口2552萬,主要分布在自然條件比較優越的中部江漢平原和鄂東地區(人口密度超過每平方公里170人),而屬山區的鄂西北和鄂西南人口密度僅在每平方公里60人左右。作為省會的漢口市有人口80萬,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970人
。
辛亥革命時期,湖北成為首義之區。武昌起義推翻了清王朝所設的湖廣總督署及所屬的司、道、府、縣衙門,建立了湖北軍政府,實行都督制。北洋政府時期,省級政府先后改行將軍制、督軍制、督辦制。1916年7月,段祺瑞將原掌民政的巡按使改為省長,建立省長公署,至此,以省長為首的湖北省地方民政建制基本確立。這一時期政制、官制的變化,雖然不能改變武人專制或地方官僚主政的基本事實,但總體上還是給政體賦予了民主的形式。同時,民國成立后,工商業者和金融資產階級、買辦的實力大為增強,這些新的政治力量在權力的分配、政治影響力等方面均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在政治生活方面,湖北省也開始嘗試實行議會政治和政黨政治,盡管在“訓政”的旗號下最終出現了實質上的國民黨一黨專政,與人們對民主政治的期待相去甚遠,但政治民主化的進程并未完全中止,只是步履艱難地蹣跚而行。
大革命時期,湖北省一度成了全國的革命中心地區之一。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曾領導湖北人民及周邊各省民眾先后建立了鄂豫皖、湘鄂西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及鄂東南和其他小塊蘇區。國民黨蔣介石政權對湖北省蘇區進行了大規模的軍事“圍剿”。至1935年11月,湖北境內除鄂東北的紅28軍及鄂東南紅16師等少量游擊部隊以外,主力紅軍全部退出湖北,被迫進行長征,湖北全境基本上處于南京國民政府統治之下。
南京國民政府統一全國后,湖北省各級政權體制進行了一系列的重大變更。1934年9月,開始實行省政府合署辦公。從行政學的角度看,這種合議制與獨任制的混合體制,初步奠定了現代行政管理制度的基礎;同時,從實際運作來看,減少了行政層級,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有利于省政府的權力趨于統一和民主。在基層政權機關方面,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初期,地方行政采取省、縣兩級制。但由于省區轄境較大,轄縣較多,省政府往往難以對縣政府進行有效與及時的監督和指揮。經過一段時期的探索和試行,1932年9月,湖北省開始劃分行政督察區。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1936年3月公布的《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組織暫行條例》規定,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為“省政府之輔助機關”,并非在省與縣之間增設的一級政府。但實際運作的結果,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逐漸演變為權力實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的設置加強了省政府對各縣的指揮和監督。湖北省政府也十分重視縣政建設。據1930年11月《湖北省縣長任用暫行辦法》規定及1933年“豫鄂皖三省剿匪總司令部”訓令,這一時期的縣長任用,不僅對政治態度、任職經歷有特定的要求,而且對學歷的要求也相當嚴格。據統計,1937年6月在任的縣長總計70名,其中具有大學本科學歷(含國內外大學、國內外軍校畢業)的有42名,具有專科學歷(含國內外專科學校畢業)的有27名,其他1名。1935年年底,《湖北省縣政府分科職掌暫行規程草案》規定:各縣裁局改科,提高縣長的地位,加強了縣政府的權力,同時,也精簡了行政人員,減少了行政經費的開支。1935年4月8日,湖北省政府制定《湖北省各縣分區設署辦法大綱》,規定全省各縣分區設署,分期次第辦理。分區設署制度的實施,大大強化了湖北省基層政權的職能。在分區設署制度實行前后,湖北省基層政權體制的又一項重大變更是推行保甲制度,取代此前的閭鄰制度。南京國民政府總結了江西“剿共”內戰過程中的保甲制經驗,決定在全國推廣。1932年9月,湖北省開始編組保甲,1935年全省完成。1936年,又用聯保完全取代了鄉鎮。保甲雖然不是南京國民政府地方政權的獨立層級,卻是其基層政權最核心、最本質的內容。保甲制度的實施,實際上帶動了湖北省地方基層政治體制全面、深刻的變更,極大地強化了湖北省政府對廣大鄉村的統治。至此,絕對威權的皇權高踞整個社會之上、官僚階級合法地壟斷縣以上全部政治資源、社會基層實際上由本地士紳治理這種高度集權與嚴重分裂“和諧”共存的封建政體逐漸向近代政治體制演變。
辛亥革命后,湖北軍政府繼續推進了清末新政肇始的法制改革。它仿照近代西方的三級三審制建立起一套司法行政體系;廢除了清代野蠻的司法制度,使司法從行政的管轄范圍析離出來,由從屬行政走向相對獨立;司法審議從主觀、武斷到依據法律原則,采取民主合議審理方式。不過,民國初期盡管司法建設不無成績,但在軍閥專權時期,司法條令往往流于一紙空文,當權者完全憑自己的喜好行事,根本無視法律。南京國民政府標榜“五權分立”,司法獨立在形式上和實踐中還是取得了一定程度的進展。1927年后,湖北省未設地方法院的各縣經歷了設立縣司法公署、縣政府兼理司法、設立司法處3個階段。1932年,南京國民政府公布《法院組織法》,審級改為兩級。據此,湖北省成立了省高等法院。1935年7月,6所地方法院一律由二審法院改為一審(初審)法院。同時各地方法院的分院也改為地方法院,全省共有地方法院17所。1936年4月,國民政府頒布《縣司法組織暫行條例》,其后,湖北50多個未設立地方法院的縣相繼設立司法處獨立行使職權,不再由縣政府兼理司法。律師制度日漸完備,律師人數大大增加,社會地位有所提高。
二 戰前經濟發展狀況
就經濟狀況而言,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10年,中國社會經濟在艱難曲折的道路上得到了相當程度的發展,這是不爭的事實。而同一歷史時期的湖北省社會經濟也與全國同步,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湖北省歷來是一個農業大省,有著比較優越的農業生產條件。湖北省中部的江漢平原地勢平坦,雨量充足,灌溉便利,自古以來是中國最重要的水稻產區之一。鄂北丘陵山地,最適宜種植小麥和棉花,是華中夏糧和棉花主產區。而鄂西南和鄂西北地區,雖山多田少,氣候寒冷,不太適宜水稻、小麥及棉花等糧食和經濟作物的生產栽培,但可以種植玉米、紅薯、土豆等耐寒糧食作物,特別適宜種植木耳、茶葉、生漆、桐油、藥材等山區特產經濟作物,是湖北最重要的林業經濟特產區。雖然湖北省政府早就意識到“復興湖北,首在恢復農業”,但在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初期,由于內戰頻仍,湖北省農業經濟始終處于滑坡狀態,并在1931年跌入谷底。1932年10月紅軍主力退出鄂境后,湖北省政府開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復和發展農業經濟:整理田賦,調節農民負擔;興修水利,防治水患;發放農業貸款,扶持農業經濟復興;推廣良種,改良農產。從1932年起,全省主要農作物產量開始回升,并呈基本平穩狀態。到1936年,全省耕地面積達6432萬畝,其中水田和旱地比大致為4.5∶5.5,耕地面積占全國耕地總面積12.235億畝的5.2%。農作物產量方面,水稻、小麥和棉花都在全國占有重要的地位,單產也都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936年,湖北省稻谷產量為79532000擔,較1931年增加了11978000擔;小麥產量為30122000擔,較1931年增加了3819000擔;棉花產量為3135911擔,較1931年增加了2014911擔,居全國產棉省的第一位
。農業經濟的復興,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糧和原料,也給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必要條件。
湖北省礦藏豐富,交通便利,市場空間廣闊,發展近代工業的條件較好。自洋務運動以來,近代工礦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鋼鐵、兵器、煤炭、紡織、面粉、五金、制鹽和水泥建材等行業發展較快,并且成長了一批名震全國的大企業:如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漢陽兵工廠、漢陽火藥廠、申新四廠、福新五廠、裕華紗廠、震寰紗廠、復興紗廠以及華記水泥廠等。到30年代中期,湖北已經發展成為華中地區工業實力最強的省份,并且位居全國前列,武漢成為全國重要的工業中心。雖然因為受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和1931年特大水災的嚴重打擊,1931—1934年,湖北省各類工業生產急劇倒退,但湖北省政府于1930年前后,根據南京國民政府制定的相關法規,先后出臺了減輕稅收、提倡國貨、鼓勵公私企業發展等政策,以扶助工業擺脫困境。同時,從1932年起,全省農業經濟開始復興,為工業發展提供了相應的原料。因而,從1935年下半年起,全省工業逐步回升、發展乃至繁榮。根據國民政府經濟部對原實業部1931—1936年的工廠登記的統計,1936年度全國(不包括東北三省)符合工廠登記法(即使用動力,或工人在30人以上、資本在1萬元以上者)的廠礦有3935家,資本總額3.78億元,工人總數45.71萬。其中,湖北省有工廠206家,資本2000萬元,工人3萬,分別占全國總數的5.24%、5.47%和6.58%,這三項指標,前兩項位居全國第五,而工人人數則居第四位。若將不符合工廠登記法的小廠統計在內,1936年年底湖北省共有工廠548家,資本5136.5萬元,工人46563人,年產值203231737元
。另據1936年年底國民政府工商部統計,湖北省主要工業市縣的漢口、武昌、大冶三地,共有產業工人197902人,占全國主要工業城市工人總數的16.35%,僅次于上海和廣東,居全國第三位
。此外,湖北地區的礦業也有可觀的發展。大型礦業中,主要有大冶鐵山的鐵礦、大冶源華的煤礦、陽新的錳礦和應城的石膏礦。其中,應城的石膏和大冶的鐵礦在全國占有重要的地位,大冶源華煤礦,年產煤炭30萬噸,居全國第八位。這些礦產的開發,不僅成為湖北工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帶動了一些相關的下游產業,為湖北省整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動力和助力。
湖北省為長江、漢水交匯之地。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湖北省政府采取了強化航政管理機構、建立和發展省營航運業、加強對商營輪船的統一管理等措施,使省營航運業逐漸發展,“高峰時擁有營運輪船469艘,航線延至7000多公里”。抗戰前夕,在漢口經營的各種輪駁共321艘,航線68條。其中上江航線21條,下江航線22條,漢江航線16條,漢湘航線9條,武漢三鎮輪渡航線9條
。據1937年南京國民政府交通部長江航政局的調查,漢口、宜昌、沙市三港共有載重200擔以上木帆船7711艘,總載重量364.4萬擔;漢江航線有200擔以上木帆船1072艘,載重量37.9萬擔
。此外,湖北省境內內河航線上還有大量外埠輪船公司、外國輪船公司的船只和船隊營運。這一時期,湖北省的公路建設成績更為顯著。1928年6月,湖北省政府編制了《湖北省修建省道計劃大綱》,成立省道測量隊,勘測漢宜、鄂北、鄂東省道,開始籌措資金,招聘、培訓土木工程人員,將私營長途汽車公司收歸省管。次年,湖北省公路建設工程正式啟動。1932年11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和“鄂豫皖三省剿匪總司令部”在漢口召開鄂、豫、皖、贛、蘇、浙、湘七省公路會議。之后,湖北省加大了公路建設的投資,加快了公路建設的進度。據統計,1933—1935年,湖北省政府公路建設的投資達8056105元。至1936年10月,共完成干線、支線4002.74公里,正在修建的有382.4公里。同時,全省還修建縣道14條,計457.32公里
。鐵路方面,1936年6月,粵漢鐵路全線通車。1937年3月,漢口江岸至武昌徐家棚間鐵路輪渡設施竣工,平漢鐵路與粵漢鐵路即開辦鐵路車輛過江輪渡,計有過軌船2艘,拖輪2艘。民用航空方面,1929年10月21日,上海—南京—漢口航線開通,營運至1930年2月。1930年8月,重組后的中國航空公司在漢口開辦航空事務所,并著手開辟新航線。1931年3月,開辟漢口—宜昌航線;10月,延至重慶;1933年6月,延至成都。1931年2月成立的歐亞航空公司也先后開辟過北平—太原—洛陽—漢口—長沙—廣州、北平—鄭州—漢口、漢口—香港、漢口—西安等航線。同時,湖北省先后修建了一批機場,包括長江江面上的水上機場,陸地機場則有漢口王家墩機場、武昌南湖機場、恩施機場、老河口機場等。
自1931年起,由于國民政府裁撤厘金,湖北省財政狀況一度急劇惡化,收支不敷甚巨。為改善財政狀況,增加財政收入,從1932年2月開始,湖北省財政廳采取了下列一系列措施:健全縣級財政機構,著力開拓財政來源(包括整理田賦、改訂營業稅率、并漢口為湖北省財政范圍、爭取中央政府財政補助等),嚴格控制財政支出。這樣,從1933年起,湖北省大體實現了財政平衡。財政收支1933年尚有155545元赤字,1934年則有結余151261元,1935年結余143579元,1936年收支平衡。同期,湖北省金融業也呈現出初步平穩和繁榮的景象:1935年,在湖北省境內營業的銀行發展到76戶:其中本國銀行66戶,外國銀行10戶。1933年4月5日,南京國民政府財政部發布公告,將廢兩改元推向全國。1935年11月3日,南京國民政府公布法幣政策,廢兩改元和法幣政策在湖北省都得到了順利實施,使湖北省的貨幣完成了統一,有利于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
湖北省水陸交通素來堪稱便利,武漢更有“九省通衢”之美稱,故武漢、沙市、宜昌、襄樊早就是重要的商貿中心。到了近代,在外國資本帝國主義的逼迫下,漢口、沙市分別于1860年、1895年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湖北省的內外貿易也就都比較發達。不過,由于受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的沖擊和1931年大水災的打擊,1930年后,湖北省原本活躍繁榮的商業貿易急驟轉入蕭條呆滯。隨著經濟形勢的好轉,這種局面從1935年下半年開始,終于有了轉機,商業貿易出現了新的活躍、繁榮景象。全省各商市登記開業的商戶、營業額以及從業人員都明顯回升,接近甚至超過1929年的水平。據統計,1935年全省主要商市的商戶數為22615戶,營業總額為385358466元。這年漢口的商業從業人員為163606人
。1936年,漢口一地有商店12234家,年營業額3.358億元。到1937年,武漢的商店數目增加到2.8萬多家,年營業額也有較大增長
。而且,商業領域行業分工更加專業化,經營規模更加擴大。1935年,全省12234戶商店分布在幾十個大行業和近200個小行業中。在此基礎上,出現了漢口的國貨陳列館、中國國貨聯合公司漢口公司等大型企業。商業內部管理方式和經營方式也出現了引人注目的變革:新設商店和一些規模較大的傳統商店,均逐漸把舊式店東老板制改為新式的經理制,把舊的“家店不分”的財產管理制改為財務會計制,把舊式盈利分配制改為新式的工資制,把舊的親族和人身依附為主的伙計學徒制改為雇傭關系制。在經營方法上,開始注重講究服務質量,要求營業員服裝整潔,尊重顧客,各種商品明碼實價,商品出售予以包扎等。這些都是湖北省商業近代化的重要標志。在對外貿易方面,1936年對外貿易值回升至34784萬元,比1935年的26554萬元增加了31%
。湖北主要的對外貿易口岸有漢口、宜昌和沙市。其中,漢口的地位最重要,是華中地區最大的貿易口岸,也是全國重要的外貿口岸,華中地區絕大部分進出口貨物都由這里轉口。1935年,漢口口岸進出口貨值4581.6萬元,占全國進出口額的3.05%,居全國第四位,1936年4643.3萬元,占全國總數的2.81%,仍居第四位
。
三 戰前文化教育和醫療衛生狀況
與社會經濟運作的過程不同,1927—1937年湖北省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的發展,并沒有明顯的跌宕起伏,而是在平靜的過程中逐漸發展。期間,文化建設以報刊、出版、文藝較為活躍,教育建設上各級各類學校教育頗有建樹,醫療衛生事業的改善則體現在醫院、診所的不斷增設。
湖北省的報刊業自清末以來一直都比較活躍。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其勢有增無減。據統計,1933年,僅武漢市即有報刊75家,隨后又不斷有所增加。1933年,由中國人自辦的通訊社有49家,隨后又有所增加。這一時期,出版機構和出版發行量也有了明顯的增加。全省先后設立了100多家書局、書店,并形成了漢口交通路“書店街”“漢口統一街圖書市場”和武昌橫街頭古舊圖書市場等大型專門圖書市場。隨著圖書出版業的興旺,以及這一時期教育的發展和學術研究的活躍,湖北省的公共圖書館業也得到相應的發展。其中,1936年新擴建的湖北省圖書館(始建于1904年8月)和武漢大學圖書館(由原武昌中山大學圖書館1928年7月改名)已頗具規模:前者共藏書131000冊,后者共藏書14萬冊
。湖北省這一時期的文藝活動尤其是城市文藝活動亦比較活躍,各種戲劇團體相繼建立,并上演了一大批新劇目和涌現出一批有影響的戲劇演員,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廣大市民的精神需求。
南京國民政府對教育事業也比較重視。1929—1933年先后頒布了《中學法》、《大學組織法》和《小學法》等各級學校教育法和學校規程。在這些法規的指導下,這一時期湖北省的各類教育都有所發展。1929年湖北省政府在全國首創省級財政開辦小學先例,全省部分縣份開辦初級小學100所,武昌開辦省立小學60所,從而形成了省立、縣立和私立多種形式的辦學格局,推動了初等教育的發展。同年8月,湖北省政府成立義務教育委員會,制訂了《湖北省全省義務教育第一期實施計劃》《全省短期義務教育實施計劃》,決定實施四年制義務教育,用20年完成。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又重訂《義務教育暫行辦法》,湖北省被列為30個試點單位之一。經過幾年的努力,湖北初等教育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各縣普遍設立了聯保小學。各所小學分屬省立、市縣立和私立,其經費分別來自中央政府補助、省款、市縣款和私人款。省立小學多集中在省會,市縣立小學分立在各該市縣,私立小學則分布全省城鄉。從1928年到1937年,全省初級小學由3531所增加到6004所,在校學生由13.4萬人增加到26.1萬人。高小(包括完小)由274所增加到519所,同期學生由3萬人增加到11.1萬人
。若按《湖北省年鑒·第一回》統計,截至1935年年底,全省共有各類小學及幼稚園7822所,學生400666人,包括完全小學436所,初級小學3418所,短期小學646所,簡易小學124所,聯保小學3162所,幼稚園36所。其中,省立718所,學生59814人;私立958所,學生63026人
。私塾更多,據1936年38個縣統計,即有7137所,學生144900人
。1930年湖北省政府頒布《湖北省立小學附屬幼稚園暫行通則》,是湖北歷史上第一個學前教育的法規。1932年,全省注冊幼稚園21所,在園幼兒1110人,教職員43人。其中,省立小學附設11所,縣立小學附設4所,私立小學附設6所。其地域多在武昌和漢口,此外,漢陽、武穴和襄陽也有少量設置。到1937年抗戰爆發時,全省幼稚園數量增至29所,在園幼兒1408人,教職員67人
。湖北近代新式中學起源于外國教會、清政府及民間學人設立的各種新式學堂。1912年,湖北省政府取消全省各類舊式中等學堂,改設中等學校。到該年年底,全省共有各類中學32所,學生2864人(不包括未立案的私立學校)。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湖北省各類學校數目和在校學生人數都有快速增長,教學科目和教學內容逐漸擺脫了舊式教育的影響,完全融入近代教育體系。到1933年,全省各類中學增加到76所,學生16421人,其中,普通中學64所,學生14293人,師范學校5所,學生1096人,職業學校7所,學生1032人。這些學校主要分布在武漢和其他重要市鎮,其中,僅武漢就占了52所
。1935年年底,全省各類中等學校有102所,教職員2464人,學生22877人,其中,普通中學76所,學生18543人,師范學校7所,學生1792人,職業學校19所,學生2542人。若按主辦性質分,省立27所,學生8938人,縣市立14所,學生2177人,私立61所,學生11762人。在地域分布上,武漢三鎮61所,宜昌6所,襄陽5所,蘄春、江陵各3所,黃岡、孝感、應城、隨縣、鐘祥各2所,蒲圻、通城、陽新、大冶、浠水、廣濟、黃梅、黃陂、松滋、荊門、光化(今老河口市)、恩施、鄖縣各一所,仍呈分布不均之局面,全省45縣沒有設立任何形式的中等學校,特別是地域廣大的鄂西和鄂西北第七、第八兩區14縣,僅有兩所初中,學生共計553人
。在高等教育方面,湖北的近代大學也誕生于清末中國新式教育的發軔之時。由于早期的大學都是現代高等教育的萌芽形態,很不完善,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大學。湖北地區現代意義上的大學始于民國。1912年5月13日,湖北第一所也是全國最早完全由中國私人力量自主建立的私立大學——中華大學在武昌成立,1913年9月,武昌高等師范學校在武昌東廠口原武昌軍官學校校址正式建立,教師27人,首次招收新生124人
。其后幾年間,湖北的高等教育有所發展,成為全國幾個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之一。到1925年,武漢三鎮共有高等學校16所,其中,公立大學和私立大學各占8所。翌年,教育部確定武昌為全國七大學區之一,湖北為全國六大高師學區之一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頒布《大學組織法》和《專科學校組織法》,1929年又頒布了《大學組織規程》,湖北省的高等教育進入一個調整和提高時期。到1935年年底,全省共有高等學校6所,學生1569人,教職員410人
。這6所學校分別是國立武漢大學、私立武昌中華大學、華中大學、文華圖書館專科學校、武昌藝術專科學校、省立教育學院。1936年7月省立教育學院因學潮停辦,次年11月,湖北省政府又在原址創辦省立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因此,到湖北抗戰爆發前夕,湖北全省高等學校總數仍是6所,占全國注冊登記高校總數91所的6.59%。1928年,《湖北省政府教育廳派遣公費留學生規定》頒布,1927—1937年,湖北省每年公費留學生及獎學金名額為68名上下,年經費22萬元左右
。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湖北省從加強醫療衛生的行政管理和籌設醫院著手,促進醫療衛生事業的改善和發展。至1936年,全省共有醫院、診所308所,病床3622張,醫護人員1603人,分布在漢口市、各行政督察區以及大部分縣。應該說,這一時期湖北省的醫療事業較之以前有了明顯的改善和發展,局部地改變了湖北社會長期以來缺醫少藥的狀況,并初步形成了近代醫療管理的體系。這一時期,湖北省環境衛生業的改善集中體現在武漢三鎮。據省衛生局統計,1929年10月,武漢三鎮共有清道夫789名,其中漢口520名,武昌220名,漢陽49名
。隨著省、市政府的重視和清道人員的增加,1928—1929年,武漢三鎮主要街道市容衛生有所改觀。
四 社會生活和城市發展狀況
20世紀湖北省在現代化過程中的進步,尤其突出地表現在武漢市的發展變化中。民國時期武漢城市的轉型發展首先表現在經濟政治方面,同時也表現在社會結構方面,即在人口結構、職業結構、階層結構、生活方式、價值取向等方面,都發生了深刻而全面的變化。隨之而來的是:作為城市文化深層結構的社會價值體系也發生相應的變化。同時,武漢社會經濟與社會生活也朝著國際化的方向趨進。20世紀初的武漢,在不少外國觀察家的眼里是中國內陸最開放、最國際化的中心城市。1905年,駐漢日本領事小野幸吉在《漢口》一文中寫道:“漢口今為清國要港之第二……使視察者艷稱為東洋之芝加哥。”同時,因分別興辦鐵廠和紡織廠的漢陽和武昌,也對應地被稱為“東方匹茲堡”和“東方曼徹斯特”。同一時期,德國記者王安娜評價說:“進入19世紀以后,漢口被列強視為重要的商業中心而加以建設,現代化的大廈與銀行,巨大的倉庫,那些有美麗花園的別墅和高級旅館,都是漢口有代表性的建筑物。不管什么時候看上去,漢口給人的印象與其說是中國城市,不如說是國際性的都會。”民國時期,武漢市的市政設施也進一步向現代化邁進,在交通、道路、水電設備、郵政資訊、環境衛生等方面均取得了明顯的進步,初步煥發出一個近代化的開放型城市的風采。可以說,到抗戰爆發前,武漢已發展成為中國內地最重要的中心城市。據統計,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僅漢口市(含漢口、漢陽,不含武昌城區)城區建成面積,除江河所占面積15平方公里之外,陸地面積就達120平方公里。
三鎮人口1935年達128.73萬人
。1936年,三鎮工廠總數528家,工人4.38萬,資本總額5148萬元,年總產值1.9億—2億元。紗廠紗錠數僅次于上海,整體工業上,在上海、天津、南京、青島、無錫、漢口六城市比較中,工人數、勞動力數均居第4位,次于上海、天津和無錫,資金額和年總產值居第5位
。
其他市鎮的發展,據《中華歸主:中國基督教事業統計1901—1920》的統計,截至1920年,除漢口市外,湖北省還有10萬人以上的城市3個:武昌、漢陽、老河口;5萬—10萬人的城市5個:沙市、宜昌、荊州、武穴、樊城;2萬—5萬人的城市16個。可見,與20世紀之前基本上是一個農業社會的省情相比,戰前湖北省的近代城市不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社會生活方面,1911年3月2日,孫中山以大總統名義發布禁煙令。在南京臨時政府的推動和支持下,湖北軍政府都督黎元洪“迭飭各司處妥籌辦法,種、販、賣、吸四者一律嚴加取締”,軍政府并勒令武昌的土棧煙館在12月1日前必須關門停業
。1914年中國、英國雙方派員會勘,確認湖北與福建、浙江、河南四省的鴉片煙苗已全部肅清,“決定自當年6月15日之后外國鴉片不再運入上述四省”
。北洋軍閥統治湖北時期,煙毒再度泛濫。“1916年王占元督鄂后與孫傳芳商定,以地方協助軍餉為名,準許武漢福記、福康隆、同康等8家公司領照開設土棧。”
1922年吳佩孚批準設立濟宜辦事處,“在濟宜辦事處的縱容下,宜昌土稅號從開始的七八家增加到18家,而且還有大小煙館100余家”, “1923年宜昌軍事當局公開允許鴉片公賣”
。“肖耀南于1924年春在漢口公開設立鴉片專銷公司30處。”
1927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先后頒布了《禁煙條例草案》《禁煙暫行章程》和《禁煙法》,1934年又以軍事委員會南昌行營名義公布了《嚴禁烈性毒品暫行條例》。1935年4月,蔣介石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身份發布禁煙通令,宣布“兩年禁毒,六年禁煙”,軍事委員會還同時公布了《禁煙實施辦法》和《禁毒實施辦法》,同年10月又公布了《禁煙治罪暫行條例》。1937年3月21日,蔣介石向湖北等13個省市派出禁煙特派員。雖然湖北省的禁煙禁毒因各種原因不可能徹底,但總的來說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據統計,1932年漢口全市煙毒行業的行商戶和從業人數及資本都超過了當時的糧食業
。武漢的“毒品大王”趙典之與官方勾結,大肆販賣鴉片,“湖北省政府主席何成濬武漢警備司令葉蓬等均為趙販賣煙土的得利者”。然而到了1933年,趙在禁煙法令的威懾下,“也不得不至少在表面上告別了極不光彩的販土生涯,擠進了實業界的圈子”
。晚清以來,煙毒猖獗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總而言之,直至抗日戰爭爆發,帝國主義的侵略、國內長期動蕩的政治形勢和戰亂,大大阻礙了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啟動的湖北省的現代化步伐。尤其是國民黨的一黨專政和十分尖銳的土地問題(1936年湖北省政府民政廳依據各縣上報的統計數字,宣布全省農戶共計3119740戶,在已作明確統計的2629940戶中,自耕農為1371045戶,占52.1%,半自耕農為301769戶,占11.5%,佃農為957126戶,占36.4%。這些數字表明戰前湖北農民中超過1/3的人完全沒有土地,加上缺少土地者,接近農民總數的一半),使得湖北省總的來說仍然處于較落后的狀態。然而,各方面的事實和數據清楚地表明:直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鐵蹄踐踏到這塊土地之前,它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生活等領域取得的進步,都是不容置疑的。特別是20世紀30年代上半期,湖北省全方位的發展,業已為日后的現代化進程打下了比較堅實的基礎。誠然,歷史沒有“如果”,沒有“假如”。然而,客觀公正地了解了抗日戰爭爆發前夕湖北省的歷史狀況,我們就有了一個用以比較的參照系,可以全面地衡量出日本帝國主義對湖北的侵略和對湖北淪陷區的殖民統治,給湖北的現代化進程帶來了多么嚴重的破壞和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