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序
隨著內地旅游政策的進一步開放及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優勢的展現,澳門近年來不斷加大旅游發展的力度,并持續擴大發展的規模,一直與粵港兩地的旅游單位、業界及傳媒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聯手推廣整個區域的旅游業,成績立竿見影。旅游業作為今年起飛的“朝陽產業”,借著它的蓬勃發展,可帶動和促進其他產業、行業的發展。面對這個新的經濟增長點,澳門以至整個亞太地區可以利用旅游和會展業作為促使文化產業騰飛的一雙強而有力的翅膀,直接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從而提高澳門以至整個亞太地區的綜合經濟水平。
在如此強勁的發展下所產生的人力資源的需求缺口,促使澳門地區旅游與會展業和相關教育業于近十年內取得了空前的發展,為了更有效地提高澳門和鄰近地區旅游和會展業的水平,加強旅游及相關專業的品牌專業建設,編者得到有關專家學者的支持,通過集中展示大陸、臺灣、香港、澳門旅游學術研究的成果,編定出版“旅游研究叢書”系列研究之《旅游與會展發展論叢》,希望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有關旅游和會展的發展和展望,為澳門及鄰近地區旅游業的發展提供指導,為旅游學科的成長作出貢獻。論叢整合論文30多篇,通過結集,主要圍繞以下內容進行研討:
(一)旅游和會展教育發展的歷史回顧與前景分析;
(二)旅游和會展品牌的專業建設與發展路徑;
(三)旅游和會展與泛珠旅游會展合作的優勢互補和資源利用;
(四)旅游和會展課程改革與實踐研究;
(五)旅游和會展課程建設與教材編制;
(六)旅游和會展企業人力資源開發管理成功模式。
為更有效地向讀者展示本書的結構框架,編者擬以導讀的形式,對各篇進行粗淺的介紹。
專欄一:歷史回顧與前景分析,聚焦在高等教育變革發展、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及旅游經濟的視角,正如:魏周《我國教育變革背景下的高等旅游教育發展》把握住高等教育發展宏觀脈搏,從優化的角度切入,對我國近年高等教育變革的現狀進行反思,深入分析在這種變革背景下,我國高等旅游教育所面臨的困境,后以西安為例,探討解決問題的相應策略;黃細嘉《旅游管理“創意·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改革探索》側重探討教育“趨同化”改革的必要性,明確改革目標,為培養復合型專門人才,整合提出新型教學理念及培養模式;邵士權、黃美鳳、許紫薇《中國大陸高等院校旅游會展教育官產學研結合走勢與對策分析》綜合回顧了高等旅游教育的發展歷程后,注重實踐,落腳到官產學研的合作模式,并就此進行深入思考;黃華干《國內旅游會展教育國際化途徑探析》針對國內旅游教育發展滯后與會展國際化專業人才需求緊缺的矛盾,將人才培養標準提升至國際化的層面,分析探討培養相應人才的有效途徑;周霄《高校旅游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與理念創新》將培養人才分類,以培養具有高度專業認同感和遠大職業抱負的中高級職業經理人為目標,提出發展“精英化”的方案,擬合5個施教維度建構新型教育理念;張海英、方凱《本科院校會展專業人才培養需要“大學人文精神”》根據“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為出發點,看到目前人才培養趨于“工具化”的現狀,就此論證了會展教育中“人文精神”培養的重要性;李顏《基于制度經濟學的珠海澳門旅游一體化分析》從區域化發展雙贏的角度,分析珠海澳門旅游經濟的發展優劣勢,以制度經濟學為現實依據,參考二者博弈后的結果,提出對兩地發展都有激勵和約束作用的制度安排或制度創新的思考。
專欄二:專業建設與發展路徑,多方探討了旅游專業建設與發展問題,主要包括:博彩旅游、會展經濟、志愿者旅游、人才培養、區域旅游、行業聯合、宗教旅游等研究主題,簡介如:曾韜、孔繁帆《基于多重對應分析的博彩消費者動機差異研究》緊握博彩業高速增長背后的社會問題,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探討與了解不同博彩消費者的動機差異情況,為打造“負責人博彩”文化,以期減少博彩活動引起的負面問題,方可提升澳門的旅游形象;王春雷《會展經濟與管理:是一門學科還是一個領域?》辨析了會展經濟與管理成為一門學科的合法性,提出會展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但目前尚處于“前科學”階段。把握中國會展業發展的實情,結合現有發展條件及經驗設計出具有解釋力度的會展學學科分析框架;陳海明《志愿者旅游服務價值、服務滿足與自我效能關系研究》從精神滿足的角度探討旅游志愿者及其服務價值、服務滿足與自我效能的關系,倡導積極發展志愿者旅游;甘巧林《關于旅游人才培養中的文化休閑教育問題初探》就旅游與文化休閑結合的趨勢中觀察到,目前中國國內大學生的休閑技巧缺乏,因此,力推培養旅游人才應注重文化休閑教育的同時也要培養旅游服務技能;鄭向敏、皮常玲、郭偉峰《澳門產業經濟適度多元化與會展旅游業發展》主要通過分析澳門會展旅游業發展環境和發展弱勢,借鑒兩種較為成熟的旅游發展戰略,提出適合澳門會展業運營的三種策略;鄭迪《珠江—西江經濟帶區域旅游合作發展路徑研究》從探討經濟帶的區域旅游合作必然性出發,以珠江—西江為實例,乘著政府發展規劃公文的政策支持,回顧三個發展階段,剖析三種發展模式,終為此區域旅游合作發展提供參考性建議;馬勇、劉佳諾《中國旅游房地產職業經理人能力建設研究》留意到旅游業與房地產業間關系的微妙變化,為響應兩業態間發展的時代需求,提出構建旅游地產職業經理人模型以引領旅游業與房地產業未來發展走勢;周霄、單初《鄉村地區旅游城鎮化發展模式研究》明確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研究者通過結合湖北省的實踐,總結出產業帶動、產業集聚、產業融合、產業轉型四種具有代表性的鄉村地區旅游城鎮化發展模式;李嘉偉《淺析澳門宗教旅游發展路徑》通過結合澳門城市特色,順應文化旅游發展趨勢,提出五種澳門宗教旅游的形式,暨“出家+宗教旅游”; “義工+宗教旅游”; “婚慶+宗教旅游”; “心理 +宗教旅游”; “養生 +宗教旅游”,以期實現澳門旅游業又好又快的發展。
專欄三:優勢互補和資源利用,綜合闡述了會展發展、品牌建構、旅游競爭力三個面向,簡述如下:殷杰、饒亞玲、鄭向敏、吳倩倩、董斌彬《基于VECM模型的澳門會展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動態關系研究》通過構建VECM模型,對澳門會展業發展與其經濟增長的動態相互關系進行探究,主要采用Granger因果檢驗、脈沖響應分析及方差等量化研究方法;劉軍《澳門會展業與第三產業互動發展研究》回顧澳門會展業三個發展階段后,通過引入DEA方法對澳門第三產業之會展業的效率進行評價來探尋兩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并提出四大建議;李歡《世界遺產地品牌價值三維價值體系構建研究》主要通過分析我國世界遺產地品牌價值研究背景基礎上,梳理中外已有研究,構建世界遺產地品牌價值的“本底價值”、“功能價值”和“象征價值”三維價值體系;汪威、葛明芳《從公共營銷服務視角探討城市旅游競爭力提升》以提升城市旅游整體競爭力為目標,結合中外相關文獻,以荊門市為例,探討其旅游競爭優劣勢,聯動產業發展,提出相關建議。
專欄四:改革與實踐研究,表現為世界文化遺產、旅游商品、旅游發展動力、會展旅游、博彩旅游、高端酒店、工業旅游、現代旅游服務、創意旅游與國際管家服務等主題,囊括如:徐雅雯、甘巧林《世界文化遺產地中旅游非正式部門的半正式化趨勢》為探究旅游非正式部門新的發展特色,通過在世界文化遺產地西遞古村的扎根調查,總結出世界文化遺產地中的旅游非正式部門的經營特點與趨勢;周一汀《旅游商品區域性整合營銷傳播初探》緊扣旅游商品對旅游活動產生的效益,以寧夏地區旅游商品資源的現狀為例,通過區域和整合營銷傳播的視角透視了寧夏地區旅游商品市場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段兆雯、李開宇《西安城郊鄉村旅游發展動力系統評價研究》從動力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和主導動力因素情況對西安城郊鄉村旅游發展情況進行了測算和分析,并總結出影響其發展的四個主導因素分別為供給動力因素、需求動力因素、資源動力因素和區位動力因素;李嘉偉《澳門會展旅游的SWOT分析及對策研究》使用SWOT分析法,綜合分析了澳門會展業的實況,并提出與博彩旅游業互動發展,打造特色會展產品,與香港、珠三角區域聯合發展及培訓和引進會展人才四點建議;曾韜、孔繁帆《基于IPA分析的澳門博彩娛樂場服務感知價值測評研究》透過感知價值視角,以澳門知名娛樂場為例,剖析七個博彩娛樂場服務感知價值維度,并采用重要性—績效IPA模型,深入探討博彩娛樂場對七個維度的發展對策;陳海明《高端酒店服務接觸、服務質量、感知價值與關系質量的關系研究》顧客對酒店服務的直觀感受可影響顧客與酒店的關系質量,研究者通過探討服務接觸、服務質量、感知價值與關系質量的關系,對澳門高端酒店發展提出建議;魏衛、雷鵬《廣東工業旅游發展創新研究》著眼于工業旅游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運用文獻和網絡分析法進行實證調查,結合廣東工業旅游實際,提出創新型發展路徑;張文建、彭麗娜《旅游業“移動革命”的服務應用創新與前景》提出現代服務業和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驅動著旅游移動服務的應用與創新,研究者通過總結提出旅游移動服務應用的發展展望;張勝男、李欣《創意旅游與北京城市發展互動機制研究》依托北京城市特有的生態環境和文化資源,通過針對游客參與的生產與消費模式研究,構建特別的“旅游空間”,探索不同功能類型的城市經濟文化發展的地域模式,探索北京經濟型旅游業向文化型旅游業轉型之路;李家樂《國際管家的服務價值提升與品牌創新》從國際管家的服務價值提升和品牌創新兩個方面來探討并提出相應的創新策略,以提升國際管家競爭力及進行可持續發展。
專欄五:課程建設與教材編制,著重介紹了會展教育與教育法對旅游業的影響,代表為:鄧愛民、萬芬芬《中國會展教育與專業課程設計研究》通過總結中國會展業人才培養及會展專業課程設計的主要特點和方式,以中國會展人才培養設計與專業課程之間的聯系為突破點,找到中國高素質會展專業人才培養的著力點,從而實現中國會展業人才戰略;劉炯超、許丹、梁寶兒《情境教學法對培訓澳門旅游從業人員的影響研究》指出目前澳門旅游從業人員的培訓課程主要以傳統教學模式為主,無法滿足學習者在工作中面對復雜多變的工作環境,因此提出在教學過程中引用情境教學法,讓學習者在投身現實工作環境前亦能對工作有比較實在的了解及認知,以提升澳門旅游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
專欄六:成功模式,縱觀全局,以產業規劃統領旅游各分支發展,尤以王河《新型城鎮化下中國旅游產業規劃設計的三觀六要素》為代表,若想緩解我國旅游產業逆差的問題和改善國內旅游發展不均衡態勢,必須從旅游產業的規劃建設入手,創建新型旅游格局。
在本書將與廣大讀者見面之即,我要借此機會向資助此項課題研究和論著撰寫的澳門基金會和澳門城市大學表示誠摯的謝意。另外,還要向支持此書出版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編輯致謝,同時在本課題的研究和本書編寫過程中還得到了學界諸位專家學者、業界中眾位行業精英,以及多位校內外優秀學生的大力支持和幫助,特此感謝。
由于時間緊迫和知識水平所限,疏漏之處在所難免。因此,懇請廣大讀者多多批評指正,以便能夠不斷提升、完善。最后,我真誠地希望本書能夠在促進旅游和會展發展方面起到一定的積極推動作用,為澳門乃至海內外旅游和會展發展做出有益貢獻。
梁文慧謹識
于澳門城市大學
201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