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為了更好地記住鄉愁——古建筑古遺址開放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郭豹郭豹(1973—),男,河南內鄉人,歷史學學士,副研究館員,北京市正陽門管理處主任,研究方向為博物館學、北京史地。

摘要: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共有的情感歸依和精神寄托。對外開放的古建筑、古遺址在傳承歷史、記住鄉愁、構筑我們共有的精神家園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在開放的過程中,應該處理好幾個方面的關系。大與小的關系:發揮大型古建筑、古遺址在整個民族共有的鄉愁方面的影響力,深化中小型遺產在本地區居民鄉愁中的印記;通過“大館帶小館”和“聚合”模式,做到資源整合、優勢互補。服務好外地游客和本地居民之間的關系:在服務好外地游客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本地區的歷史、舉辦社區文化活動,增強居民間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保護和展示之間的關系:通過創新設計、創新展示及生態(社區)博物館的實踐,讓居民更好地認知自身歷史與環境、留住記憶、留住鄉愁。

關鍵詞:鄉愁;文化遺產;古建筑;古遺址;開放

 

對家鄉的熱愛和眷戀,是人類共同而永恒的情感。離開故土漂泊在外、時光變幻物是人非,都會勾起人們的鄉愁。對家鄉的記憶和情感,不是浮在空中、虛無縹緲的影像,不單單存在人們的腦海里,而是同具體的物體或事情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山、水、村落、宅院、古樹是鄉愁的載體,老照片、民謠、傳說故事、節慶活動等同樣是鄉愁的載體。個人有個人的鄉愁,群體也有群體的鄉愁。歷經了歲月滄桑保留下來的物質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產,就是中華民族共有的情感歸依和精神寄托。

以北京為例。北京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有著50萬年的人類活動史、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文化積淀深厚、文化氣息濃厚,具有濃郁民族特色、地域特點的文化和國際多元文化在這里交流薈萃。僅以文物古跡而言,截至2015年,北京地區共有依法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3840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6處(含世界文化遺產7處)、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15處。此外,還公布有歷史文化保護區43片、歷史文化名村名鎮6處。它們是北京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實物見證,是這方熱土上先民們所創造文明的物化成果,是北京人鄉愁的重要實物載體。這些古跡、街區和村鎮大多都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其中有許多古建筑、古遺址被作為旅游景點、博物館對外開放,它們在傳承歷史、記住鄉愁、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鄉愁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歷久常新的主題。在全球化和現代化進程的浪潮中,如何記住鄉愁、傳承文化,成為許多學者研究的內容。在以往的研究中,除了宏觀理論方面的研究外,多數研究,或集中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鄉愁保護,如劉沛林《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留住鄉愁”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劉沛林:《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留住鄉愁”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地理研究》2015年第7期。、王增輝《如何構建記得住鄉愁的特色城鎮》王增輝:《如何構建記得住鄉愁的特色城鎮》,《城市》2014年第9期。等;或集中在傳統村落、鄉土建設、工業遺產的保護,如葉強《寄托鄉愁的中國鄉建模式解析與路徑探索》葉強:《寄托鄉愁的中國鄉建模式解析與路徑探索》,《地理研究》2015年第7期。和鄭小東、王小玲《延續傳統,承載鄉愁——論新鄉土建筑的場所營造》鄭小東、王小玲:《延續傳統,承載鄉愁——論新鄉土建筑的場所營造》,《中國園林》2014年第12期。等。這些研究取得了諸多令人振奮的成果。作為鄉愁重要載體的古建筑、古遺址,面臨著保護與展示、理論與實踐諸多方面的困難和問題,雖然有李蕾蕾等學者進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討,李蕾蕾:《鄉愁與工業遺產保護》,《中國名城》2015年第8期。但是由于古建筑、古遺址的內涵豐富、規模大小不等、管理權限復雜、運行模式多樣,因此,還有待于更為廣泛和深入的研究,以便給予城市管理者、古建筑、古遺址管理者理論和實踐上的指導,使得更好地做到深入挖掘自身文化內涵、保護傳承文化、記住鄉愁。

雖然古建筑、古遺址的形態各異,文化內涵不同,但是,它們是與當地的自然條環境、生產生活方式、民間習俗、宗教信仰、歷史文化等密不可分的。它們與山川河流、古樹名木等一起構成了實體的鄉愁記憶符號。正是因為古建筑、古遺址是鄉愁的重要載體,所以要想記住鄉愁,就需要保護好歷經歲月滄桑保存下來的古建筑和古遺址。對于其中內涵較為豐富、價值較大、保存較為完好的,一般作為景點、博物館對社會公眾開放。這是一種比較好的做法。因為博物館不僅肩負著收藏、研究、展示文物的職責,其更大的使命應當是保存和展示人類共同的記憶。也只有作為景點、博物館對社會公眾開放,古建筑、古遺址才能得到更好的管理和保護:通過保存更系統完整的記憶;提供一個固定、開放的場所寄托人們的鄉愁,從而輻射更多的人群。但在實踐中,是否只有規模大的古建筑、古遺址才更能體現出鄉愁?開放過程中,怎樣兼顧外地游客和本地居民之間不同的鄉愁需求?怎樣做到更好的展示,從而留住更多的鄉愁?我們有不少成功的經驗,更有許多失敗的做法和慘重的教訓。

在開放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發揮這些古建筑、古遺址的功能,更好地記住鄉愁,應該處理好幾個方面的關系。

一 “大”和“小”的關系

北京對外開放的古建筑、古遺址數量眾多。其中,既有故宮、頤和園、長城等歷史悠久、內涵豐富、體量龐大、游客眾多、實力雄厚、影響巨大的知名開放景區,也有像遼金城垣博物館、老舍紀念館、茅盾故居等館舍面積小、游客較少、知名度相對不高的。例如,故宮占地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而北京茅盾故居占地面積只有870平方米,建筑面積572平方米。2015年“五一”小長假期間,故宮三天接待游客25.6萬人次,而茅盾故居只有1536人次。

雖然影響力不同,但眾多的中小型古建筑、古遺址,同樣是一個城市悠久歷史文化的一部分,同樣是北京人鄉愁的重要載體。不能想象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只有故宮、天壇、頤和園、十三陵等皇家建筑,也難以讓老北京人忘記高高的前門樓子、大鐘寺和白塔寺的廟會……

因此,對于城市管理者而言,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大型古建筑、古遺址的示范引領作用,努力向國際一流標準看齊,進一步發揮其在整個民族共有的鄉愁方面的影響力,同時也要注意環境的承載力,提升人們的參觀舒適度;另一方面,也要認識到中小型古建筑、古遺址的不可或缺性和獨特價值,著眼于社會效益的發揮,在政策上加以扶持,在資金上加大投入,改善其軟硬件設施,深化其在本地區居民鄉愁中的印記。

“小”也不是絕對的。通過資源整合、優勢互補、聯合辦展,“小”也可以變大、變強。實踐中,有“廣東省流動博物館”、北京市“八大名人故居聯盟”兩大模式。

“廣東省流動博物館”實質上是政府主導下的“大館帶小館”模式。它是在廣東省文化廳的領導與協調下,以廣東省博物館為中心,整合全省博物館的陳列展示資源(包括藏品、展出場地、展覽設備、專業人員等),相互協助,協商調配,組織、策劃和制作一些具有較高水平的展覽,在全省各級博物館巡回展出。這種模式,解決了中小博物館人、財、物、資源短缺等方面的困難,盤活了各地的文博資源,打造了一批高水平的展覽,提高了文物藏品和展覽的使用效率,擴大了市縣在全省范圍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曹桂梅:《論如何做好巡回展覽工作——以廣東省流動博物館為例》,《客家文博》2014年第2期。

北京市“八大名人故居聯盟”實質上是一種自發的“聚合”模式。錢振文、趙笑潔:《聚合的效應——北京八家名人故居牽手走過13年》,《光明日報》2013年7月6日第12版。盡管聯盟內各成員單位的行政級別、隸屬關系各不相同,但是它們具有相同性質(名人故居)、相同困難(面積小、員工隊伍少、觀眾少、影響力有限),也有著共同合作的意愿,從2000年開始,從開始的5家名人故居到如今的8家(宋慶齡故居、李大釗故居、魯迅故居、郭沫若故居、茅盾故居、老舍故居、徐悲鴻故居、梅蘭芳故居),對各自收藏豐富的文化遺產進行有機整合,一起策劃展覽和文化活動。成員間平等互利、相互尊重和信賴。在十五年的時間里,八大名人故居聯盟“聯合行動,輪流坐莊”,實現了變大、變強,舉辦了“文化名人與北京”“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弘揚文化名人的愛國情懷”“20世紀文化名人的中國夢”等一系列展覽,展示了首都豐富多彩的名人文化資源,展示了20世紀中國在政治、文化等領域的風云變幻,為留住我們民族共同的記憶、彰顯和傳承名人所代表的民族精神做出了驕人成績。

二 服務好外地游客和本地居民之間的關系

既然對外開放,就面臨著目標觀眾的定位。不同的古建筑、古遺址,由于各自的特性不同、觀眾定位不同、采取的服務措施不同,造成了它們在記住鄉愁方面發揮的作用也不同。

故宮、長城等知名度高的古建筑、古遺址,每年要接待大量的海內外游客。它們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華文明的輝煌,特別是長城,更是我們這個民族愛好和平、不屈不撓的精神象征。因此,它們是每個中華兒女的驕傲,也特別容易激發海外游子的共鳴,在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方面,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應該進一步發揮這些知名度高的古建筑、古遺址在民族共同記憶中的作用。

雖然就在北京,但本地居民參觀故宮、長城的頻次相對較低。不少老北京人最近的一次參觀都是十多年甚至幾十年前了。他們不了解這些年來古建筑、古遺址的面貌變化,也沒有養成習慣去觀看每年都推出的新展覽,造成他們對身邊的這些遺產的記憶停留在許多年前,沒有隨著時代的變化去延續或加深這種記憶,出現了斷檔。這種狀況,不利于記住鄉愁。應當通過減免門票、搞共建活動等多種形式,讓周邊的居民能夠多走進這些文化遺產。

這一狀況正在得到改變。故宮從2015年起,推出了實名制的年票,成人票定價300元,老人和學生群體定價150元,一年內可憑票參觀10次。王巖:《故宮首次賣年票》,《北京青年報》2014年10月22日第B10版。故宮目前的門票價格是:旺季(每年4月1日至10月31日)每張60元/人;淡季(每年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每張40元/人。年票單次價格比平日單次門票價格略低。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介紹,故宮實行年票制度,就是為了能讓更多喜愛古代宮殿建筑、宮廷歷史文化、文物藏品的觀眾能多次來院參觀。但是,只有年票制度還遠遠不夠,還應當與周邊居民有更親密的互動,如開展一些針對本地居民的講座、巡展等活動。

而同樣知名的天壇、頤和園等,不僅接待了眾多外地游客,更成為本地居民游覽、休閑、健身的日常場所。這固然和這類古建筑、古遺址兼具文化遺產和公共園林的雙重屬性有關,更得益于管理者堅持低票價、文化惠民的理念。北京公園年票已實行多年。

相比較而言,對外開放的中小型古建筑、古遺址的游客少,外地游客的比重更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規模不大;宣傳力度不夠、知名度不算高;外地游客的時間有限,無暇顧及等。因此,中小型古建筑、古遺址在開放中,不能成為與本地、周邊居民隔絕的世外桃源,必須更加重視本地居民,應當扮演更多的角色。這些角色可以是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檔案館、資料室、圖書館,甚至沙龍場所等。當然,這里的文化活動中心不是說要像國家大劇院那樣高大上,而應該接地氣;這里的檔案館、圖書館也不是大而全,而要重點收集、研究、展示本地區的歷史。

在這方面,美國值得我們學習。他們作為博物館對外開放的歷史建筑,其歷史并不悠久,一般也就100多年的歷史。但是,他們一方面深入挖掘本地區的文化名人、歷史事件,通過展覽、展示及講故事,實現對社區特色歷史文化的傳承、彰顯和發展;另一方面利用博物館場地,舉辦各種各樣的社區文化活動,構建起連接社區居民的情感紐帶,增強居民對社區及鄰里之間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芝加哥艾姆赫斯特歷史博物館(Elmhurst Historical Museum),館舍是當地的一棟歷史建筑,即格羅斯公館。1919—1930年,美國著名詩人、歷史學家、小說家、民謠歌手、民俗學研究者卡爾·桑德堡(Carl Sandburg, 1878—1967)曾在這里居住了十余年。卡爾·桑德堡在美國享有盛名,被譽為“普通人民的詩人”與“工業美國的詩人”,兩度獲得普利策獎及美國文學藝術學院歷史獎。他75歲生日時,伊利諾伊州將這一天定為“卡爾·桑德堡日”。1954年,海明威在獲得諾貝爾獎時曾說過:應該得獎的是桑德堡。由此可見桑德堡在美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對于這樣一位曾在該地區居住的歷史名人,雖然沒有出生在這里,但仍然是令當地居民驕傲的事情。該館舉辦有“卡爾·桑德堡在艾姆赫斯特”(Carl Sandburg in Elmhurst)展覽,用圖片、影像、文字、多媒體、場景復原等多種形式,向觀眾展示了卡爾·桑德堡在當地的生活情況和在此期間的創作成果。同時,博物館雖小,但有一個圖書室,藏書和資料極為豐富,也很專業。無論是是社區居民,還是研究者,都可以在這里查閱關于艾姆赫斯特的歷史及卡爾·桑德堡等名人的資料。郭豹、白巖、劉秉鴻:《美國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調研報告》,《北京文博文叢》2014年第3期。

芝加哥德里豪斯博物館(Driehaus Museum)的館舍是1879年芝加哥銀行家塞繆爾·M.尼克森(Samuel M. Nickerson)所建的莊園宅邸,是一棟具有意大利風格的歷史建筑。2008年由理查德·德里豪斯(Richard Driehaus)改建為博物館。該館特別提供場地,供社區組織或個人舉辦活動,二層可以舉辦容納125人參加的雞尾酒會或100人參加的晚宴。博物館會定期與社區、學校聯合,幫助社區發展文化事業,參與促進學校教育,努力承擔博物館的社會責任。博物館的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活動組織自主靈活。博物館本身就是當地極為知名的歷史建筑和旅游景點,居民信任、喜愛自己的社區,并為自己所在的社區感到自豪;而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又增強了博物館和社區居民之間的聯系,讓居民能在社區中找到自己認同的文化價值,獲得社區歸屬感和認同感。劉燕萍:《芝加哥德里豪斯博物館印象》,《北京文博文叢》2015年第1期。

與美國相比,國內的古建筑、古遺址雖然也越來越多地舉辦社區文化活動,但內容還比較保守。舉一個例子,很少有管理者會同意在古建筑、古遺址內拍攝婚紗照,甚至舉行小型婚禮活動。一方面,這些遺產的日常運營經費多數是政府撥款,不用像國外那樣主要靠籌款來運行;另一方面,公眾對公益開放的古建筑、古遺址內供個人拍婚紗照、舉辦婚禮的做法還不認可,管理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其實,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內涵的古建筑、古遺址是新人們渴望天長地久、地老天荒的最佳見證;優美雅致的環境能營造出溫馨浪漫、別具一格的氛圍。在這樣的環境中舉辦終身大事,怎么能不讓新人和來賓們愛上這個地方,怎么會留不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呢?這樣的活動,將是參與到其中的人們永生難忘的記憶!筆者主張: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要支持這類活動,古建筑、古遺址的管理者也要理直氣壯,社會輿論應當更加寬容和理性。只要這些活動的收費做到了明碼標價、一視同仁;只要活動的收益全部用于古建筑、古遺址的保護和發展;只要不對古建筑、古遺址造成破壞,不影響其他觀眾的正常參觀,這些活動就可以搞。

在服務本地居民的時候,古建筑、古遺址的管理者要兼顧不同的群體。要面向老年人,喚起他們心中的美好記憶,引起他們情感上的強烈共鳴。也要針對許許多多在北京工作的新移民,讓他們從不知道到熟悉這座城市的文化遺產,激發他們對首都的熱愛。還要針對青少年群體,讓他們走進古建筑、古遺址,了解身邊的歷史,今后如果離開故土時能有鄉愁可記,并把對祖國、對家鄉的眷戀之情一代代傳承下去。

三 保護和展示之間的關系

古建筑、古遺址在保護和展示之間經常出現矛盾和沖突,沖突的代價就是遺產遭到破壞、記憶被割裂、鄉愁失去載體。

過去,不少政府部門為了吸引游客,不惜投入巨資拆毀真文物、興造假古董,文化遺產的人工化、同質化痕跡明顯,逐利化運作、超負荷利用傾向嚴重,這些做法雖然一再被社會輿論抨擊,但卻屢禁不止。

歷史街區改造過程中,常常伴隨著街巷肌理破壞和原住民的遷出,只保留了遺產的“形體”,卻丟棄了其“精魂”,破壞了附著在其上原真的生活氣息和文化氛圍,造成原本有生命力的古城和街區在居民疏散之后成為“鬼城”“鬼區”。如2005年為了“解危排險”而開始的前門修繕整治工程,超過三分之二的居民被要求陸續從“危房”中搬走,改造后的前門西區不僅面目全非,也沒有了原住民,當地居民的鄉愁,無從安放。王軍:《老北京的死與生》,《北京規劃建設》2006年第4期。

一些地區在對古建筑、古遺址進行過度的環境整治。如遵義會議舊址原來是處在許多居民住宅的環繞之中,但當地政府把舊址周圍的房屋都拆掉了,結果該舊址像紀念碑一樣突出來,再配以燈光和綠地,這既破壞了環境,又破壞了整個歷史事件的特定情節,使得歷史性建筑失去了原真性。蔣彥鑫:《建設部高官批評遵義會議舊址空間格局遭破壞》,《中國文化報》2006年11月14日第4版。環境是很漂亮了,但是將觀眾帶入到一個虛假的歷史環境中,也和當地土生土長的老百姓的記憶完全不符合。

古建筑、古遺址舉辦歷史文化展覽,是觀眾進一步了解其文化內涵的有效途徑。客觀存在的問題是展廳面積小、實物少、精品文物更少,難以激發觀眾的興趣。策展人員多數來自科研部門,不了解展覽的特點,上展內容不吸引人。展覽設計人員不了解古建筑、古遺址的文化內涵,加之缺乏展品,布展中濫用聲光電技術,制作無歷史和科學事實依據的虛擬場景、蠟像或幻影成像。結果,辛辛苦苦辦出來的展覽,觀眾進去轉一圈兒就出來了,啥也沒有記住,沒有什么印象,鄉愁也就無從培育。

也有許多成功的案例,更好地保護了遺產,加深了人們的記憶,更好地留住了鄉愁。筆者在此試舉幾例。

其一是新雷峰塔的設計。雷峰塔是西湖南岸一處著名的古建筑,1924年倒塌。1999年,當地政府決定重建。無論是從景觀設計的角度,還是雷峰塔在百姓心中的感情來說,重建都有其必要性。但由于現存的雷峰塔遺跡被列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如何保護?因此,是原地復建,還是異地再建,成為領導、專家和公眾都非常關注的事情。以清華大學教授郭黛姮為首的團隊經過認真分析和精心設計,確定新雷峰塔在古塔原址上建造,塔基用鋼架結構支撐,并用玻璃天棚覆蓋了古塔遺址。郭黛姮:《關于文物建筑遺跡保護與重建的思考》,《建筑學報》2006年第6期。該方案避免了異地建設容易給人們帶來的贗品感受;保護了雷峰塔遺址,使其可以供人們觀賞;重建的塔是可識別的、可逆的;新塔滿足了西湖景觀的需求和尺度控制;滿足了群眾的情感,是一個難得的成功做法。

其二是“數字圓明園”展示項目。曾被譽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幾經劫難后,如今只留下些許殘垣斷壁。“不知道看什么,想象不出當年什么樣”是很多參觀者的困惑。清華大學的郭黛姮教授從1999年就開始研究圓明園,其大量的研究成果怎么樣才能服務于社會?怎樣用于公眾實地參觀游覽,讓普通老百姓更容易認知和理解這樣重要的文化遺產呢?2009年開始,郭黛姮教授率領的研究團隊用了15年時間,將三維建模、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與傳統建筑技術相融合,通過數字化技術手段,最大限度地“恢復”不同歷史時期的圓明園原貌。時瀟、吳更生:《郭黛姮 以現代技術喚醒文化遺產》,《世界遺產》2014年第11期。如今,在此基礎上,一款圓明園數字導覽系統軟件已經投入使用。打開這款“再現圓明園”軟件,輕點圖標,旋轉角度,100多年前曾經矗立的瓊樓玉宇、亭臺樓閣便出現在屏幕上。鏡頭拍攝的是廢墟實景,畫面出現的是歷史上的盛景,包括360度的三維景觀。作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圓明園已經不可能再重建,但普通人可以在虛擬場景里重新感受圓明園的輝煌。這種展示不同于一般的動畫制作,它是建立在嚴謹的學術基礎之上,又充分利用了先進的3D數字化技術,因此,能帶給觀眾一個真實、準確、生動的體驗,讓他們在參觀中流連忘返,印象深刻。這樣的方式,讓中華兒女的記憶不僅僅止步于“大水法”之類的殘垣斷壁,還用數字技術展示了不同歷史時期特別是極盛時期的圓明園面貌,給參觀者以強烈的對比,進一步強化了鄉愁記憶。

其三是生態(社區)博物館的理念和實踐。什么是生態(社區)博物館?2011年國家文物局在《關于促進生態(社區)博物館發展的通知》中這樣定義:生態(社區)博物館是一種通過村落、街區建筑格局、整體風貌、生產生活等傳統文化和生態環境的綜合保護和展示,整體再現人類文明的發展軌跡的新型博物館。曹兵武先生認為:社區博物館是立足于社區,為了社區,以社區內的自然與人文遺產為主要資源,在社區居民主導下開展遺產保存、整理、研究、展示和傳播,對內對外開展社教服務與交流的文化機構或工具,是博物館大家庭中的一個特殊門類,是博物館功能與社區需求的成功對接,是博物館文化基因或種子在社區土壤上的落地和生成。曹兵武:《重構大變動時代的物人關系與社群認同——談社區博物館與新型城鎮化及城市社區文化建設》,《中國博物館》2014年第2期。國家文物局首批命名的生態(社區)博物館示范點有浙江省安吉生態博物館、安徽省屯溪老街社區博物館、福建省福州三坊七巷社區博物館、廣西龍勝龍脊壯族生態博物館、貴州黎平堂安侗族生態博物館。在實踐中,生態(社區)博物館往往由一個中心館、多個專題館和展示點組成,以“地域+傳統+記憶+居民”的模式重新組織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展示和宣傳。其管理人員包括了當地居民,其藏品和展品更多地記錄和反映當地的歷史;其業務活動更多地服務本地居民。這些顯著特點表明,在生態(社區)博物館的發展模式下,古建筑、古遺址是本地居民認知自身歷史與環境、留住記憶、構筑認同感和歸屬感的重要內容和主要載體。

 

愿更多的古建筑古遺址得到保護并對社會開放,也希望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處理好開放過程中的幾個問題,讓古建筑、古遺址在記住鄉愁方面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定县| 汶上县| 郎溪县| 买车| 渑池县| 竹北市| 卢湾区| 云龙县| 横山县| 天祝| 长宁县| 台北县| 大田县| 定远县| 亚东县| 大田县| 太白县| 松原市| 五华县| 广安市| 通山县| 绥宁县| 湖州市| 项城市| 义乌市| 鄂托克前旗| 沅江市| 高密市| 哈密市| 遂宁市| 泉州市| 九龙城区| 黄陵县| 瑞安市| 马尔康县| 和顺县| 建始县| 凤山市| 四川省| 公主岭市| 靖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