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遼金元時期北方漢人上層民族心理研究
- 符海朝
- 7648字
- 2019-01-04 13:45:20
第一節 傳統漢人王朝時期
后梁時期,由于其大多時間所控制的地域主要在黃河以南,和遼國之間沒有直接邊界的接壤,所以涉及的內容較少。建立后周的郭威和繼任者柴榮都是社會草根出身,都很了解社會底層的狀況,較之此前后唐、后晉、后漢三朝統治者的沙陀族血統,他們作為傳統的漢人出身的帝王,在對遼國的問題上,民族心理有顯著區別。二人又都是中國歷史上很有作為的帝王,在他們統治時期,對遼國及其附庸國北漢的舉措,對北宋在此問題上的處理,都有很大影響。
一 后梁時期(907—923)
朱溫稱帝的前一年,即遣人“浮海奉書幣、衣帶、珍玩”與阿保機聯絡,這樣做的目的,估計是為來年的稱帝做外交方面的準備。唐天祐四年(907)一月,阿保機即汗位;四月,朱溫廢唐建梁,隨即“遣使來告”
,而阿保機知悉中原政權的這一重大變動后,馬上遣使送來名馬、女口和貂皮,卑辭厚禮向朱溫請求封冊,也即按唐朝的慣例,求封松漠都督、北平郡王,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汗位,以對付自己內部的反對派。朱溫清楚,阿保機一定有求于他,盡管封冊不需要多大代價,但他堅持要有交換條件,他回復阿保機說:“朕今天下皆平,惟有太原未服,卿能長驅精甲,徑至新莊,為我翦彼仇讎,與爾便行封冊”
,后梁又遣使節到遼國,試探阿保機的實力到底如何,“遣使求轅軸材,太祖難之。(耶律)鐸臻曰:‘梁名求材,實睹吾輕重。’宜答曰:‘材之所生,必深山窮谷,有神司之,須白鼻赤驢禱祠,然后可伐。’如此,則其語自塞矣”
,阿保機雖然用耶律鐸臻的妙計,婉言謝絕了后梁的要求,但后梁使節此行,應該對阿保機的實力,有了比較清楚的了解,故而向阿保機提出“共舉兵滅晉,然后封冊為甥舅之國,又使以子弟三百騎入衛京師”
的封冊條件,阿保機雖然對封冊的要求很迫切,但認為后梁提出的條件太苛刻,封冊一事,只好作罷。后梁開平三年(909),又派郎公遠出使契丹
;末帝貞明二年(916),郎公遠又一次出使契丹,慶賀耶律倍被立為皇太子
;貞明四年(918),又一次派遣使節出使契丹
。朱溫被弒后,阿保機遣人“使梁致祭”
。
有梁一朝,十六年的時間,遼國四次派遣使節到汴京,不算頻繁。在朱溫與李克用逐鹿中原,雙方實力難分伯仲的時期,實力尚弱的阿保機盡管還需要從中原漢人政權處求得支持,但也只好暫時采取騎墻的策略。
二 后周時期
(一)太祖郭威時期(951—954)
廣順元年(951)正月,太祖郭威鑒于鄴都“鎮撫河北,控制契丹”的重要性,以自己的心腹寧江節度使、侍衛親軍都指揮使王殷為鄴都留守、天雄節度使、同平章事,可見郭威對遼國問題的重視。除了對遼國保持警惕外,還必須對緊隨自己稱帝,以后漢繼任者自居的北漢劉崇政權,保持足夠的防備。二月劉崇就發起挑釁,北漢兵五道攻晉州,節度使王晏閉城不出,劉承鈞以為王膽怯懼戰,命北漢兵蟻附登城,被王晏伏兵給予迎頭痛擊,北漢兵死傷千余人;劉承鈞又遣副兵馬使安元寶去焚燒晉州西城,孰料安元寶卻主動向后周軍隊投降;劉承鈞于是移軍攻打隰州,隰州刺史許遷遣步軍都指揮使耿繼業迎擊北漢兵于長壽村,俘虜其將程筠等,并將他們殺死。最終,北漢兵由于攻州城,“數日不克,死傷甚眾,乃引去”
。
北漢自立后,遼世宗派使節給劉崇兒子劉承鈞帶信,劉崇讓劉承鈞在回信中寫道:“本朝淪亡,紹襲帝位,欲循晉室故事,求援北朝”,遼世宗聞之大喜。四月,劉崇派鄭珙帶厚禮到遼國表示感謝,并自稱“侄皇帝致書于叔天授皇帝”,而且請行冊禮。六月,遼世宗遣使“冊命北漢主為大漢神武皇帝,妃為皇后”,遼國又一次在漢地,冊封傀儡政權。七月,劉崇遣翰林學士衛融到遼國謝冊禮,且請發兵聯合攻打后周。
有了遼國作靠山,九月,北漢主遣招討使李存瑰將兵自團柏入寇,遼世宗欲引兵會之,與酋長議事于九十九泉,諸部皆不欲南寇,遼世宗強迫他們進兵,諸部酋長于是殺死遼世宗,隨之遼穆宗繼位。北漢主劉崇馬上遣樞密直學士王得中到遼國,賀即位,“復以叔父事之,請兵以擊晉州”。十月,遼穆宗遣彰國節度使蕭禹厥率領奚、契丹五萬兵聯合北漢兵一起攻打后周,北漢主劉崇領兵二萬自陰地進攻晉州,軍于城北,三面置寨,晝夜攻打,游兵至絳州,巡檢使王萬敢權知晉州,與龍捷都指揮使史彥超、虎捷指揮使何徽共拒之。北漢主劉崇攻晉州,久不克,“會大雪,民相聚保山寨,野無所掠,軍乏食。契丹思歸”,聽說后周援軍王峻的部隊到了蒙坑,于是燒營夜遁。次日,行營馬軍都指揮使仇弘超、都排陣使藥元福、左廂排陣使陳思讓、康延沼將騎兵追之,及于霍邑,縱兵奮擊,北漢兵墜崖谷死者甚眾。遼軍回到晉陽,士馬十喪三四,蕭禹厥“恥無功,釘大酋長一人于市,旬余而斬之”,遼軍士氣,受到沉重打擊。
廣順二年(952)九月,太祖“詔北面沿邊州鎮,自守疆場,不得入北界俘掠”,在周、遼關系的處理上,太祖郭威明顯采取守勢。是月,遼國軍隊進攻深州、冀州,被龍捷都指揮使劉誨、牙內都指揮使何繼筠的軍隊擊退。遼國武州刺史石越還于是月南投后周
。十月,滄州地方官上奏,“自十月以前,蕃歸漢戶萬九千八百戶”
,遼國連年饑饉,民眾為生計所迫,不斷越境來到后周境內,散居河北州縣,共數十萬口,對于這些因為遼國發生災荒而歸來的漢人,后周朝廷命令所在地方官,積極賑濟他們。
廣順三年(953)二月,“內制國寶兩座,詔中書令馮道書寶文”,其一文字為“皇帝承天受命之寶”,另一文字為“皇帝神寶”。案:傳國玉璽始自秦始皇,其上文字為李斯篆刻,歷代傳授。后唐末帝自燔之際,“以寶隨身,遂俱焚焉”。石敬瑭盡管是遼國冊封的兒皇帝,卻特制新的御璽,以顯示正統;耶律德光占領汴京之后,少帝石重貴派其兒子石延煦,將此新御璽,送給耶律德光,耶律德光盡管認為這不是世代相傳的傳國玉璽,缺乏正統感和權威感,但還是帶到了遼國,此行為反映了契丹貴族也欲尋求王朝正統的民族心理。后漢二帝,也許由于在位時間太短,也許是由于其他因素,竟然沒有再制作新的御璽,現在,以郭威為代表的后周漢人上層,以天經地義的漢人正統王朝心理自居,制作新的御璽,非常有必要。六月滄州地方官上奏,遼國幽州榷鹽制置使兼防州刺史、知盧臺軍事張臧英“以本軍兵士及職員戶人孳畜七千頭口歸化”
,張臧英回歸后,世宗又向他詢問對付遼國的策略,張臧英詳述了地理形勢、駐兵要害,并請募邊民列置戍所,世宗一一采納,又以張臧英為沿邊巡檢招收指揮使,數月間募兵千余人。
廣順三年(953)閏正月,定州上奏稱遼國攻義豐軍,于是駐防定州的后周軍隊“出勁兵夜斫蕃營,斬首六十級,契丹遁去”;同月,鎮州又上奏,遼國寇境,遣兵追襲,至無極而還。四月后周又對遼國實行武器禁運,“禁沿邊民鬻兵仗與蕃人”
。同年,后周將石晉所樹耶律德光《圣德神功碑》毀掉
。案:《圣德神功碑》碑文為遼會同元年(938)石敬瑭命翰林學士和凝撰寫,歌頌耶律德光的皇皇功績,這樣的碑文,在漢人上層看來,顯見是對漢人的侮辱。
(二)世宗柴榮時期(955—959)
遼朝自世宗朝出現內亂,穆宗朝政局不穩從而中衰,直到景宗朝初期尚未完全恢復遼初的軍事優勢。而中原地區,卻出現了振興的景象。尤其是周世宗即位后,對內政治革新、健全法制、發展經濟;對外積極準備北伐,收復幽云十六州,統一中國。南北雙方的形勢,互換位置,導致漢人上層的民族心理,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顯德元年(954)正月,太祖郭威去世。二月,北漢趁后周太祖新喪、周世宗剛剛即位之機,與遼國組成聯軍,舉兵南下,北漢大將張暉率前鋒自團柏谷入寇。周世宗召群臣商議御駕親征事宜,馮道等上奏表示反對,他們認為,劉崇自上次兵敗之后,勢弱氣奪,實力遠未恢復,聲言進兵,實際上是誘后周上當,且“陛下纂嗣之初,先帝山陵有日,人心易搖,不宜輕舉”,命一戰將率兵前去御寇,最為合適;馮道等人的分析,合乎當時后周的時局,五代十國時期,新皇帝繼位后,也是大事非常頻繁的時期,穩定國內局勢,應該是第一位的選擇。但是,周世宗反駁說:“劉崇幸我大喪,聞我新立,自謂良便,必發狂謀,謂天下可取,謂神器可圖,此際必來,斷無疑耳”!周世宗的反駁,則似徒有一腔熱血的青年心理;馮道等因為周世宗決意親征,再次堅決表示反對,周世宗說:“昔唐太宗之創業,靡不親征,朕何憚焉!”馮道說道:“陛下未可便學太宗”,周世宗又說道:“劉崇烏合之眾,茍遇王師,必如山壓卵耳”,馮道不客氣地說道:“不知陛下作得山否?”周世宗聽了此話,雖然很不高興,但是御駕親征一事,就此暫時結束。在此問題上,馮道的建議和反駁,還是很值得肯定的,顯露出其久經世面的成熟政治家心態。
三月,面對劉崇與遼國聯軍的步步緊逼,周世宗先詔天雄軍節度使符彥卿領兵自磁州固鎮赴援潞州,又詔河中節度使王彥超領兵取晉州向東,夾擊敵軍。又命宣徽使向訓、馬軍都指揮使樊愛能、步軍都指揮使何徽、滑州節度使白重贊、鄭州防御使史彥超、前耀州團練使符彥能等,領兵先赴澤州。十一日,御駕親征。十九日,后周軍隊前鋒與敵軍相遇,周世宗令侍衛馬步軍都虞侯李重進、滑州節度使白重贊將左,居陣之西廂;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樊愛能、步軍都指揮使何徽將右,居陣之東廂;宣徽使向訓、鄭州防御使史彥超,以精騎為中鋒;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以禁兵衛蹕。兩軍交鋒未久,樊愛能、何徽望賊而遁,先是東廂騎軍亂成一團,接著步軍解甲投降,在此危急時刻,周世宗親上前線,臨陣督戰。見此情景,戰士皆奮勇爭先,聯軍大敗,北漢大將張暉及樞密使王延嗣被殺死,后周軍隊“降賊軍數千人,所獲輜重、兵器、駝馬、偽乘輿器服等不可勝紀”。此次勝利,北漢劉崇大受打擊。汾州、遼州北漢守將先后歸順,忻州監軍李
殺死刺史趙皋及遼國所遣大將楊耨姑,以州城歸順,世宗詔授李
為忻州刺史。隨后,后周軍隊又乘勝向太原進軍,劉崇逃回晉陽,“繕甲兵,完城塹以備周”
,楊兗則率領殘余的遼國軍隊,北屯代州,劉崇又遣王得中禮送楊兗回國,并讓其代己向遼國求救,遼穆宗耶律
答應發兵相助。十月,后周攻打北漢,耶律撻烈總領遼西南道軍援助北漢,當時后周已攻下太原數城,北漢軍隊已經不敢再戰。及聞耶律撻烈兵至,后周大將郭從義、尚鈞等率精騎拒遼兵于忻口,被耶律撻烈擊敗,大將史彥超被俘,“周軍遁歸”,聯軍“復所陷城邑”
,北漢主到耶律撻烈軍營,感謝遼軍的大力援助。
由于陰雨連綿,士卒久歷戰陣,疲憊不堪,周世宗下令班師。但是,世宗自克高平,常訓兵講武,“思混一天下”, “常憤廣明以來中國日蹙,及高平既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
,要做一統天下英主的心態,開始顯露。
打敗北漢之后,周世宗開始了北伐的準備工作。在和遼國的外交關系方面,周世宗也越來越強硬。顯德二年(955)正月,又實行積極鼓勵被掠奪到遼國的漢人民眾回歸的政策,“自蕃界來歸業者:五周年內來者,三分交還二分;十周年內來者,交還一半;十五周年來者,三分交還一分;十五周年外來者,不在交還之限”。三月,以李晏口為靜安軍,南距冀州百里,北距深州三十里,夾胡盧河為壘。此前遼國軍隊經常涉河而南,“馳突往來,動無阻礙,北鄙之地,民不安居”,然堡壘修成后,“頗扼要害,自是敵騎雖至,不敢涉河,邊民稍得耕牧焉”
;后又為北伐疏浚了許多河道,從經濟上說,有利于航運和灌溉,從軍事上說,有利于運輸軍隊和糧草。這樣,后周便從左右翼遏制了遼國的進攻。
四月,周世宗詔翰林學士承旨徐臺符以下二十余人,“各撰《平邊策》一首”,周世宗則親自閱讀,此種舉動,一來希望聽聽謀臣們對一統天下宏偉大業的建議,二來讓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遠大志向,因為當時“群臣多守常偷安”
,而統一則是一件異常艱巨的事業,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努力,更需要有堅強不屈、百折不撓的積極進取的心理和足夠的智慧,而且必須打造一支以自己為首的、以統一中國為目標的團隊。但是,二十多封奏策中,有價值的太少,只有王樸提出的“先易后難”的奏策,較有意義,而王樸的奏策,基本上也就是后來北宋太祖、太宗二帝的“先南后北”的統一策略。
周世宗沒有接受王樸提出的“先易后難”的奏策,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實行“先難后易”的統一策略。放到五代后期及北宋建國后收復幽云十六州失敗的歷史縱橫坐標中,可以深窺周世宗的心理。
與王樸及宋太祖、宋太宗等人不同,周世宗在戰略上,將遼國視為后周的首要敵國,也是阻撓統一的最主要障礙。而當時的遼國,自遼太宗死后,內訌不斷,繼位的遼世宗,“中才之主也……既乏持重,宜乖周防”;隨后繼位的遼穆宗,“在位十八年……荒耽于酒,畋獵無厭。偵鵝失期,加炮烙鐵梳之刑;獲鴨甚歡,除鷹坊刺面之令。賞罰無章,朝政不視,而嗜殺不已”
; “遼朝在這樣一位無能的君主統治之下,實際上已陷于癱瘓”
。而在對外關系方面,“遼似乎采取了純粹消極的防御策略”
,而這些信息,周世宗是非常清楚的。歷史的機遇常常是稍縱即逝,此時即是中國統一的最好時機,等到遼國從中衰中恢復過來,再去收復幽云十六州,難度不知加大多少,也許永遠不會再有這樣的機遇。
反觀遼朝的敵國后周,則呈現截然相反的局面。從太祖到世宗,特別是世宗時期,后周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經濟方面:興修水利工程,治理黃河,疏通漕路;獎勵耕織,招撫流亡,平均賦稅,減免苛斂;限制寺院,崇本抑末;擴建大梁,積極發展工商業,整頓錢幣。政治方面:改革朝政,振飭綱紀,調整機構,懲治貪污,剪除跋扈之臣,澄清吏治;整頓司法,制定《刑統》,加強對基層的控制。文化方面:刊印經籍,提倡文治。
后周建國不到十年,“厲行改革,成績斐然”,這為后周發動統一的戰爭,奠定了物質基礎,也為北宋“統一和改革開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礎”。
作為最高統治者的周世宗,其眼界、氣度及對時局的認識,既非此前五代諸帝所能比,也非其后的宋太祖、太宗兄弟能望其項背。繼位之后,即有“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圖大略;“其為人明達英果,論議偉然。……其英武之材可謂雄杰,及其虛心聽納,用人不疑,豈非所謂賢主哉!其北取三關,兵不血刃,而史家猶譏其輕社稷之重,而僥幸一勝于倉卒,殊不知其料強弱、較彼我而乘述律之殆,得不可失之機,此非明于決勝者,孰能至哉?誠非史氏之所及也!”
按照已定的先南后北的策略,從顯德元年(955)到顯德五年(958),周世宗三次御駕親征,攻打南唐,迫使南唐割地求和,去帝號,并警告了南唐長期以來勾搭遼國的行為,“爾主自謂唐室苗裔,宜知禮義,異于他國。與朕止隔一水,未嘗遣一介修好,惟泛海通契丹,舍華事夷,禮義安在?……亟來見朕,再拜謝過,則無事矣。不然,朕欲觀金陵城,借府庫以勞軍,汝君臣得無悔乎!”“舍華事夷”,這是此前沙陀族出身的統治者從未說過的話,顯見周世宗的正統心理;制服南唐,解除了南方后顧之憂,周世宗轉而開始籌備北伐。
周世宗率大軍攻打南唐的時候,對北方的遼國,也保持足夠的警惕。顯德五年(958)四月,遼國乘虛入寇,周世宗命鎮寧節度使張永德將兵備御北邊,成德節度使郭崇則給予入侵的遼國軍隊以堅決回擊,遼國萬騎掠邊境,“(郭)崇帥師破之于束鹿,斬首數百級,俘人口牛羊三萬余”,后又攻下遼國束城,“以報其入寇”
,顯示出足夠的自信。
做好了北伐的準備工作后,顯德六年(959)四月,周世宗取道滄州,御駕親征幽、云地區。至乾寧軍,遼國寧州(今河北省青縣)刺史王洪以城降。至益津關,遼國守將佟廷暉投降。但是自此以西,水路漸隘,舟師難進,于是舍舟登陸,宿營于荒郊野外,由于周世宗率領的軍隊先期而至,大軍未集,“隨駕之士不及一旅”,可見周世宗的膽魄和自信心。隨后,遼瓦橋關守將姚內斌和州(今河北省任丘)刺史劉楚信先后投降。五月,遼瀛州(今河北省河間市)刺史高彥暉以本城歸順。關南平定,凡得州三,縣十七,戶一萬八千三百六十,“是役也,王師數萬,不亡一矢,邊界城邑皆望風而下”
,后周軍隊進展神速,個中緣由自然應該包括遼國漢人上層心向中原,對后周政權的認同遠在對遼國的認同之上的因素。但是,周世宗與諸將商議攻打幽州事宜時,諸將皆以為不可,周世宗卻堅定地堅持自己既定的北伐計劃。將領們都不同意繼續進攻幽州,應該是考慮到幽州在遼國的重要地位,以及攻打幽州的軍事實力不具備等因素。是夜,周世宗突然病重,作戰計劃被迫停止。
當時,正是進攻幽州的大好時機,面對后周軍隊的凌厲進攻,幽州留守蕭思溫急忙上奏軍情,但是遼穆宗卻欲等到秋天再出師,劉景勸諫說:“河北三關已陷于敵,今復侵燕,安可坐視!”遼穆宗并沒有接受他的觀點。和契丹貴族比較起來,劉景等遼國漢人上層,更關心幽州的得失,因為他們的既得利益都在幽州。要不是周世宗突然病重,后周本可有攻克幽州的希望。
在是否繼續攻打幽州的問題上,后周的將領們與世宗柴榮,卻發生了很大的分歧。自五代以來,中原政權一再更替,戰爭連年不斷,從心理上說,軍閥們對戰爭已經司空見慣,而且作戰全為功利。此次后周對遼作戰,自出兵以來一帆風順,幾乎沒有進行過什么艱苦的戰斗,便攻下許多州縣,這對后周將領來說,已是莫大的功績,完全可以回朝請賞。如若再攻打幽州,便要冒很大風險。遼南京留守蕭思溫雖然無能,但城池堅固,駐兵眾多,遠非關南州縣可比,一旦遼國援軍到來,難免有一場大的廝殺,若不能攻克幽州,豈不是前功盡棄?于是,他們紛紛對周世宗說:“陛下離京四十二日,兵不血刃,取燕南之地,此不世之功也。今虜騎皆聚幽州之北,未宜深入?!?img alt="《資治通鑒》卷二九四,《后周紀五》,顯德六年四月,第9729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CC488/107972080038260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492877-ymDdIFpiy5qO9P94fgWyNiexLUXDiFDG-0-c917e41b4937c83cfbfeb5a259eaa29e">柴榮的想法與將領們自然不同。他的目的是要盡復幽、燕故地,雪漢人割地之恥,完成統一整個中國的大業。對于眾臣的反對意見,他未采納,決定繼續深入,直搗幽州。他先令先鋒都指揮使劉重進發兵據固安,又至軍前親自指揮筑橋,準備渡拒馬河。正在這關鍵時刻,他突然病發,無可奈何,只好班師南歸。當遼穆宗率兵抵達幽州時,周軍已自行退去,幽州面對的巨大危機,才得以解除。
同月,定州節度使孫行友攻下易州,后周以瓦橋關為雄州,以益津關為霸州。是日,先鋒都指揮使張藏英破遼國數百騎于瓦橋關北,攻下固安縣。隨之,征發“濱、棣二州丁夫城霸州”,鞏固已經到手的勝利成果。
周世宗還軍至澶淵,卻沒有急著回東京,遲留不行,即使宰輔近臣問疾者也不見,中外懼。當時張永徳為澶州節度使,又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因為有此特殊身份,得以陪伴在周世宗身邊,群臣通過張永徳對世宗說:“天下未定,根本空虛,四方諸侯,惟幸京師之有變。今澶、汴相去甚邇,不速歸以安人情顧憚、朝夕之勞,而遲回于此,如有不可諱,奈宗廟何?”周世宗了解到這是群臣的意見后,看了半天張永德的臉,感嘆地說:“吾固知汝必為人所教,獨不喻吾意哉?!?img alt="徐度:《卻掃編》卷上,文淵閣四庫全書版。"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CC488/107972080038260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492877-ymDdIFpiy5qO9P94fgWyNiexLUXDiFDG-0-c917e41b4937c83cfbfeb5a259eaa29e">周世宗突然病重,于是回師,回到澶州后,病情有所減輕,他甚至估計自己的病會很快好轉,畢竟他才三十九歲。于是逗留在此,考慮是否再次掉頭攻打遼國,因為,世宗到瓦橋關的時候,據情報獲悉,由于后周軍隊的大舉進攻,遼國震驚,“契丹聞其親征,君臣恐懼,沿邊城壘皆望風而下。凡蕃部之在幽州者,亦連宵遁去”,周世宗為此“甚喜,以為大勛必集,因登髙阜,以觀六師。頃之,有父老百余輩持牛酒以獻”
。但是,群臣并不了解世宗的心理,連最親近的張永德也是如此,周世宗不由得大發感嘆,感嘆知音難得,壯志未酬,一代英主的孤獨心理,完全表露出來。
周世宗的未竟之業,只好等到北宋建立之后,宋太祖、太宗兄弟二人在其基礎上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