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的意識與邏輯:基于唯物史觀的解釋
- 胡瀟
- 1344字
- 2018-11-08 19:59:02
二 文化精神對主體的支配
高度內化了的文化意旨、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統稱為文化精神,對思想主體具有不隨意的支配作用。這是文化無意識現象在精神自我中最深刻的體現。因為這些文化因素表征著思想意識中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既是人的自我觀念的基本主旨,又是人關于社會生活的基本評價和基本圖式,它在主體文化中是最根本、最內在、最富有靈魂意義的因素。社會個體在文化熏染的過程中,經過生活、語言、傳統、習俗、制度、典范、實例、褒貶、獎懲等環節或情境無數次的啟迪、教化、灌輸、規范,這些文化內容便深入人心,高度內化而成為活動的力量與思想的靈魂,成了心理的常勢和實踐的格律。它們不需要經過主體的特別努力而自動地調節著他的思想與行為。
有兩位社會學家曾目睹并記述了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拉丁美洲人和北美人在交談中彼此的“人格空間”不一樣,前者要求親近,后者要求保持距離。“我們有一天看到一位拉丁美洲人與一位北美洲人在一個14英尺寬的客廳里談話,開始的時候是在客廳的一端,過了一會兒,當我們再注意到他們時,他們已經移到了客廳的另一端。這種很有趣的位移是由于當那位北美洲人不斷無意識地稍往后退一步以保持一個比較適當的交談距離時,這退出來的空間很快就被那位拉丁美洲人填上了,同時他也試圖達到一個令人滿意的交談距離。”這類行為,顯然是因為某種行為規范、價值觀念或其他方面的文化準則被主體高度內化在心理深處,成為無意識地自動起作用的因素所致。所以主體能夠不假思索地、而且不顧及對方的反應去自然而然地貫徹它們。
此類文化無意識現象,在人們的道德實踐及其道德直覺中也屢見不鮮。像英雄模范人物在千鈞一發之際奮不顧身地搶救遇險或落難者的行為,往往是瞬間完成的事。行為主體對自己的舉動來不及深思熟慮,沒有推斷與論證,沒有內心的權衡與斗爭,沒有動搖與不安,剎那間完成了自己的判斷與行為。這多是在無意識的道德直覺推動下所進行的道德踐履。英雄模范一類的主體,在長期間地接受道德文化的熏陶中,把某些道德準則、價值觀念、理想情操內化在無意識深處。當相應的事件刺激使潛伏在無意識中的道德要求活躍起來并變為一種絕對命令時,主體的奮勇行為便以自動的方式,在未及思量的緊急情況下迅然完成了。自然,行為主體在平時必定有過對人生、理想、價值一類問題的反復體驗、深刻思索與道德論證,并且形成了明確而堅定的信念和穩定而強烈的情感,乃至化為一種無意識的精神力量。所以,奮不顧身一類的行為,只能是道德文化的意識層向無意識層長期沉淀,在特定條件下引發的精神射電和思想閃光。它們往往會在瞬間把主體對自己的道德、理想、情操和人生的價值認定推向輝煌的峰巔。這應當是“偉大出于平凡”的另一層理念。這樣一個層次的理念告訴我們,那些對于道德文化有高度修養和堅定信念的人,他們的道德實踐,在多數情況下不表現為一種對道德的知識理解和邏輯推斷,而是建立在道德信念、道德直覺、道德情感基礎上高度熟練自如的行為。他們把某種文化主旨、道德律令變成了嫻熟的習慣,變成了理所當然、不言自明、運用自如的內在要求,勿需多想而能作出自己的道德反應。當然,這類無意識的道德直覺、道德選擇,只能解決那些簡單或突發的判斷與選擇。對于那些復雜的或連續的判斷與選擇,它們可能失效,只能讓位給文化的清醒意識與科學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