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八 意識解讀

這就是從意識或社會意識與社會現實生活的關系的角度去破譯文化的內涵。法國心理學家莫爾在他的《文化動力學》一書中指出:“文化即人在自己的社會生活進程中創造的藝術環境的智力方面。文化是人的周圍世界的抽象因素。”參見[蘇]貢恰連科:《精神文化》,戴世吉等譯,求實出版社1988年版,第274頁。美國社會學家貝爾則認為“文化是富于表情的象征意義和意義的領域”同上書,第272頁。,“在較為狹隘的意義上,它是富于表情的象征意義的舞臺:在美術、詩歌、散文或在祈禱、大祭、儀式等宗教形式領域中的一定成就。那些宗教形式試圖解釋和表現人類生存于某種想象形式中的實質。”同上書,第273頁。蘇聯學者阿爾諾爾多夫認為:“文化是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反映……這是歷史上發展著的、由人們的創造性活動建立起來的精神價值和規范的體系,同時,它也是由物質生產方式決定的,就本質而言,它是具有社會意義的人類創造的過程,這一過程的目的在于掌握世界和改造世界。”參見[蘇]貢恰連科:《精神文化》,戴世吉等譯,求實出版社1988年版,第6頁。在我國,陳獨秀則堅決反對把各種社會現象都納入文化領域的做法。他指出:“有一班人并且把政治、實業、交通都拉到文化里面了,我不知道他們因為何種心理看到文化如此廣泛,至于無所不包!若再進一步,連軍事也拉進去,那便成了武化運動了,豈非怪之又怪嗎?”他認為,文化的內容“是文學、美術、音樂、哲學、科學這一類的事”《陳獨秀文存》第2卷,隨筆11。。另一位文化人昌群則提出:“文化,就廣義方面說,應該是‘某一時代經濟制度的上層建筑的總和’,因此,文化所包括的內容很大,一切政治、宗教、倫理、教育、藝術、學說等,都可包括在內。”《中國青年報》,1926年11月第142期。毛澤東在著名的《新民主主義論》一文中曾明確指出:“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24頁。上面所列的各種觀點,許多地方的差異是很鮮明的。不過,他們都是從精神世界、社會意識對社會現實的反映這一角度去界說文化的。這種立論,自然是把文化界定為精神性的現象,而沒有把社會的物質財富及經濟和政治活動都包括進來。就這一點而言,它們比較接近馬克思的見解,或直接是馬克思主義的見解。馬克思似乎沒有專門給文化下過完整的定義,但他認同恩格斯關于文化范圍的論述:“舊的、還沒有被排除掉的唯心主義歷史觀不知道任何基于物質利益的階級斗爭,而且根本不知道任何物質利益,生產和一切經濟關系,在它那里只是被當作‘文化史’的從屬因素順便提到過。”《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5頁。他贊同施托爾希“把‘內在財富即文明要素’同物質生產的組成部分——物質財富區別開來,‘文明論’應該研究文明要素的生產規律”的見解。而且他還認為:“要研究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之間的聯系,首先必須把這種物質生產本身不是當作一般范疇來考察,而是從一定的歷史的形式來考察。”《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1冊,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5—296頁。因為在他看來,物質生產方式派生一定的社會結構以及人與自然的一定關系,而精神生產的方式與性質是由這兩者決定的。這自然為我們認識和界定文化現象提供了唯物史觀的哲學基礎。但是,上述各種界說文化的觀點,也有幾個不足的地方。一是文化不能全部進入作為上層建筑的社會意識形態,因為它不全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比如自然科學就是如此,故意識形態是文化,但文化不只是意識形態;二是文化不只是對社會生活的一種反映,它本身就是社會生活的內容,或完全體現在社會生活中,當今的文化產業甚至使文化本身直接有了經濟基礎和生活環境、社會存在的某些意義,需要我們用新的理念作出新的文化解釋;三是文化不只是一種反映結果,而且也是整個社會生活的主體條件、生活內容和工藝條件;四是文化的存在方式不只是觀念形態,而且也以物化(但不等于物質財富本身)和制度化的形式存在著。因此,用意識形態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去界定文化,有許多需要推究和更新的地方。

以上諸種文化概念的界定方法,是筆者在深究文化現象的內在本質的過程中所作出的梳理與歸納。從中不難看出,文化概念的界定本身就成為一種文化現象:不僅在不同的學科視域中對文化有其特殊的理解,而且即使是在文化學這一直接研究文化現象的著作中也是人言人殊,各有己見。文化現象本身的復雜性,帶來了人們對文化的理解和界定的多義性;觀察、研究和解釋文化現象的主體自身思想方法、價值取向、學術旨趣的豐富個性,帶來了文化定義的主體個性化差異。關于學者們對文化所作的定義,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克羅伯和克拉克洪在1952年發表的《文化:一個概念定義的考評》中,分析考察了127種文化定義,然后他們對文化下了一個綜合定義:“文化存在于各種內隱的和外顯的模式之中,借助符號的運用得以學習與傳播,并構成人類群體的特殊成就,這些成就包括他們制造物品的各種具體式樣,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傳統(通過歷史衍生和自由選擇得到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其中尤以價值觀最為重要。”這一文化定義為現代西方許多學者所接受。與此同時,克拉克洪在其《文化與個人》一書中還對文化概念的外延作出了梳理,認為它們有這樣一些方面:1.文化是學而知之的;2.文化是由構成人類存在的生物學成分、環境科學成分、心理學成分以及歷史學成分衍生而來的;3.文化具有結構;4.文化分隔為各個方面;5.文化是動態的;6.文化是可變的;7.文化顯示出規律性,它可借助科學方法加以分析;8.文化是個人適應其整個環境的工具,是表達其創造性的手段。他認為:人類學家對文化的描述可以和地圖作個比較。地圖顯然不是一片具體的塊,而是特殊地域的抽象表示。地圖如果繪制得精確,人們看了它就不會迷失途徑。文化如果得到正確的描述,人們就會認識到存在一種具有特殊性質的生活方式,認識這些性質之間的相互關系。到19世紀末,人們提出的文化概念主要是指“一種物質上、知識上和精神上的整體生活方式”韋森:《文化與制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頁。。在筆者看來,將文化作為物質、精神、社會生活方式的升華和結晶,是更切合文化本質的。文化就是通過各種生活方式造就的、又經由生活方式而展示的現象;并且把生活方式的內在本質、內在精神以社會共識和經驗模式加以凝練和穩定,以至成為涵養人類本質的社會基因。

筆者以為,對界說文化的種種思路,從八個方面所進行的粗淺分析,不一定都是很恰當、很全面的分析。除疏漏甚多之外,還有一個不能回避的事實,即許多界說既可以從這一側面剖判,也可以從那個側面去解釋,它們之間的區分在許多地方只有相對的意義。有些界說,即使是出于同一個學者或同一著作,也往往因議論重點或觀察問題立場的轉移而互不一致。這既有概念本身的內涵與外延之表述和指謂功能差異的原因,也有文化的多樣性以及文化現象初級本質與深層本質差異的原因,更有文化現象解釋者自身觀察和思考問題之時空視域、語境、意義取向、學科敘事方法和問題意識變換的原因。正是這些原因,帶來了文化概念界定之普遍性和特殊性、統一性與多樣性、共識性與歧見性、穩定性與變換性所構成的豐富多彩的思想景觀。因此不能絕對地說某一學者只固守一種思路去界定自己的文化概念。然而,無論如何,從眾說紛紜的觀念中理出一個大致的線索,對于人們比較清晰地理解把握文化本質的路徑,或許不無意義。與此同時,通過對諸多思路的分析比較,我們發現:1.各種關于文化概念的界說都有其一定的理由,但都不能說達到了十全十美的境界,對文化本質的認識,還將在文化科學的探討中不斷發展,不斷接近事實的本質及其真理內核。2.不同的文化學科,不同的研究方法,必然形成對文化的不同界說,這些界說將具體地服從和服務于制定它們的不同理論體系。因而不能企求造成一種能夠涵蓋一切文化學說,適應一切研究方法的文化定義。同時也必須把各種文化定義放到構制它們的理論體系中去認識,只有把握了它們賴以形成的理論基礎,才能更準確、更深刻地判定每種具體文化定義的真理品格。3.前人在探尋文化本質的漫漫長途上的不懈求索,一方面留下了他們對自己時代的思想奉獻;另一方面也為我們了解文化的本質留下了思維的邏輯軌道。大致說來,是循著一條由現象羅列到本質發掘,由功能論證到結構分析,由價值研判到淵源追溯,由心理解析到哲學抽象的道路前行的。透過每一認識階梯的理論建構,我們不僅要看清它所造成的文化定義對文化現象的界定處在何級本質上,而且更要拾級而上,沿著正確的思想路向,朝文化的深層本質進取。4.文化現象作為一種歷史的事物,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遷的,其內容和結構將日趨豐富、復雜,其地位和作用將不斷調整、強化,因而關于文化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也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不穩定性。正如恩格斯說的:“在科學上,一切定義都只有微小的價值。”《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3頁。我們不可拘泥于前人某種權威定義而放棄對文化本質的追蹤考察,而應當根據現實生活的啟示,遵循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在不同的學科領域內,尋找出無愧于自己時代文化發展的科學概念,從而推進對于整個文化現象的科學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莱阳市| 曲麻莱县| 成安县| 长丰县| 呈贡县| 江华| 工布江达县| 旬阳县| 华坪县| 博爱县| 翁源县| 灵山县| 莱西市| 蛟河市| 屯门区| 咸阳市| 石景山区| 闽侯县| 上林县| 呼和浩特市| 沈丘县| 瓮安县| 舞阳县| 社旗县| 云安县| 镇赉县| 修武县| 隆昌县| 甘泉县| 乡宁县| 江城| 永和县| 同仁县| 江门市| 城固县| 瑞安市| 万山特区| 伊金霍洛旗| 乌审旗| 瑞金市| 南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