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民族復興的“大國重器”

工業是國之基礎,裝備制造可謂國之脊梁。裝備制造業是大國之重器,只有工業裝備強,才有國家真正的強盛。研發、設計、制造出裝備制造領域的“大國重器”,中華民族的復興才有堅實的基礎,中華民族的復興才有牢靠的載體。

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提供各類技術裝備的各制造業的總稱。根據我國的統計分類,裝備制造業包括金屬制品業、通用機械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七大類。裝備制造業是基礎性、戰略性產業,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科技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中國裝備制造業競爭力問題一直是經濟學界研究的重點。然而,經濟學理論一直飽受不能清晰闡明其假設之苦。經濟學家在構建理論時,經常忽略考察其建立的基礎。而這種考察有時是不可或缺的,不僅為防止因缺乏理論依據的假設而產生的誤解和無謂爭論,還因為經濟學在選擇相互競爭的各組假設時做出良好判斷極其重要。[美]奧利弗·E.威廉姆森、西德尼·G.溫特:《企業的性質——起源、演變和發展》,姚海鑫、邢源源譯,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第23—40頁。在對中國裝備制造業競爭力的研究中,學者們忽略了制度安排對于經濟績效的重要影響,或者干脆將理論研究的前提假設設定為制度是無摩擦的,在論述與制度有關的問題時直接一筆帶過,習慣性地按照新古典經濟學的方法將企業描述成一個“黑箱”。因此,無論他們在論證的過程中怎么努力,所研究出的結果對現實的解釋力總是蒼白無力的。在中國裝備制造業中,國有企業占很大比重,所以,政府在企業決策中影響力非常大。作為重要決策部門的政府,很多計劃或決策都是建立在忽略支配交換過程制度安排的基礎上,可以想象出這樣的決策對于企業效率的影響。短期而言,降低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長期而言,將使中國這一最重要的產業徹底退出競爭行列。

國家非常重視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近年來密集出臺了一系列利好裝備制造業振興的文件和政策:2006年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 8號)。2008年,世界范圍內全面爆發了金融危機,國家在2009年2月緊急頒布了《裝備制造業產業振興規劃》。同時,我國目前正處于擴大內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市場對先進裝備有著巨大需求;金融危機加快了世界產業格局的調整,為我國提供了參與產業再分工的機遇,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抓住機遇,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加強技術創新,促進裝備制造業持續穩定發展。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2015年7月,國務院發布《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之后,打造高端裝備制造業的一流的國家隊是我國制造業。因此,重新審視我們研究的前提假設,并在此基礎上對中國裝備制造業競爭力進行研究,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 制度約束已成為中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的“瓶頸”

人類的相互交往,包括經濟生活中的相互交往,都依賴某種信任。信任以一種秩序為基礎,要維護這種秩序就要依靠各種禁止不可預見行為和機會主義行為的規則,我們稱這些規則為“制度”。制度既是社會長期磨合的結果,也是人們有意識創立的規則,它能有效抑制人們可能產生的機會主義行為,并由此成為一種引導人們行動的手段。因此制度使他人的行為變得更可預見。李懷、邵慰:《高校科研人員激勵制度的層級理論分析》,《中國科技論壇》2009年第7期。諾斯指出,制度是一個社會的游戲規則,或更規范地說,它們是為決定人們的相互關系而人為設定的一些制約,包括“正規約束”(例如規章和法律)和“非正規約束”(例如習慣、行為準則、倫理規范),以及這些約束的“實施特性”。[德]柯武鋼、史漫飛:《制度經濟學》,韓朝華譯,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第35頁。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同時對經濟績效產生巨大影響。但人們提到激勵制度時,往往更多地注意正式制度對激勵的作用,而易忽視非正式制度的作用。在中國裝備制造業競爭力提升約束中,既有某些社會成員有組織的社會行為,如產權結構、企業代理問題與激勵設計、人力資本產權制度等;也有以習慣、習俗和內在規則等形式出現的非正式制度,如企業文化、社會認識等。以產權結構為例,中國裝備制造業企業以國有企業為絕大部分,雖然近幾年民營企業得到了一些發展,但是國有企業的比重仍然非常大。裝備制造業對于一個國家所具有的重要性,使得國有企業的存在成為一種必然。在那些事關國家經濟命脈以及國家經濟安全(產業安全)的領域,必須要保證國家對產業的控制權,為國有企業在裝備制造業中的存在提供了較為充分的理由。然而,國有所有權壟斷會降低行業競爭,造成產業的低效率,給社會的福利帶來較大的損失,在這樣的一種困境中,如何振興裝備制造業,成了難題。引入非國有所有制以及外資,會擔心國有控制權流失問題;不引入多元的所有權形式,又會產生低效率問題。那么,如何權衡國有所有權、非國有所有權(民營及外資)之間的關系問題,就變得非常重要而且實際了。安玉興等:《產權制度改革與振興裝備制造業》,《中國科技論壇》2007年第6期。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取決于類似產權制度這類正式制度的合理設計。另外,國有企業的人員冗余和不斷膨脹永遠是解決不了的問題。企業中吃大鍋飯的思想和行為仍然非常普遍。優勝劣汰的用人機制因為在觀念上仍然難以為大多數工人接受而成為理想中的狀態。同時,國有企業的代理人沒有轉變觀念,對國有企業政策、融資、土地等方面的呵護,讓民營企業的成長更加困難。類似的問題,如果不能落實到制度層面,那么再多的口號式的號召都不會在市場上形成主流。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許多問題已經成為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瓶頸”。制度是重要的,因為它是經濟增長的源泉,這不僅是新制度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問題,其真實性也為我國改革開放發展的實踐所證明。將這些存在的制度障礙加以解決不僅會從根本上解決中國裝備制造業競爭力提升問題,也是我國強盛之本。

二 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困境

長期以來,和其他中國制造業一樣,中國裝備制造業的比較優勢在于成本低,而不在于技術領先。其產品無論是出口還是內銷,都依賴于較低的價位和較好的技術。因為我們的尖端技術需要引進,目前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仍然對我國高科技的出口實行禁令,所以我們沒有能夠引進到最一流的技術。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政府開始實施“市場換技術”戰略,希望通過讓渡一些國內市場吸引外資以換取或學習先進技術,進而提升本土企業技術水平。然而,“市場換技術”戰略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目前以重大技術裝備為代表的典型產業依然高度依賴進口,跨國公司投資的合資或獨資企業在整個產業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壟斷勢力業已形成。部分產品雖然實現了國內生產制造,但缺乏自主設計能力,核心技術仍掌握在外方手中。孫曉華、原毅軍:《業主風險厭惡、自主創新的市場失靈與第三方介入——以中國重大裝備制造業為例》,《研究與發展管理》2008年第12期。進入2008年下半年,全球爆發金融危機,使經濟形勢急轉直下,中國裝備制造業的出口急速下滑。新接訂單量大幅縮水,長期發展壓力很大。深層次的原因無非有兩個:一是海外需求萎縮,我們價格優勢不再是競爭的法寶;二是我們的技術不能在行業領先,舶來的技術未能消化再創新而做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傳統的制度概念一直被看作是政治學的“專利”,直到制度本身所包含的效率受到人們的特別關注時,這一概念才進入經濟學家的視野。同任何事物的發展過程一樣,制度本身也有一個產生、發展和完善以及不斷面臨被替代的過程。這個過程被稱作“制度變遷”。制度變遷通常表現為兩種形式:制度進化和制度變革。制度進化是指一項制度通過自身的修正和改良逐步走向優化的過程。李懷:《制度生命周期與制度效率遞減——一個從制度經濟學文獻中讀出來的故事》,《管理世界》1999年第3期。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經濟形勢發生急劇變化,所以,作為正式制度的供給方政府審時度勢設計了一些制度。為了解決中國裝備制造業技術長期受制于人的困境,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制度設計的目的是在全球金融危機的總體形勢下開展海外并購工作,以有利于我國企業通過合法手段引進先進的專利技術,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競爭優勢,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占領國外市場,同時也有助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然而,這樣的制度供給并不能滿足需求方對制度的需求,這樣的結論也被結果所驗證。并且因為該制度的變遷是人為設計的結果而不是由原有制度演進的,同時該制度將行政手段的推進代替市場的作用,帶來的后果就是為了完成行政目標而夸大被引進方科研能力。花了大價錢,引進之后卻不能形成經濟效益的有效增長。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如果市場上企業會通過這樣的行為獲利,那么這樣的目標就會通過市場作用自發實現,而無須行政資源的參與。在正式制度領域,類似于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政府官員為了政績實現經濟績效大幅提高和經濟增長,但是付出的努力與辛苦設計的制度卻不被市場所接受。

在非正式制度領域同樣存在著困境。非正式制度的變遷注定是緩慢的、漸進的。以企業文化、習慣、風俗等形式出現的非正式制度對經濟績效的重要影響是無須爭論的。在新制度經濟學家看來,制度變遷過程主要存在三種現象:時滯效應、路徑依賴效應和連鎖效應。袁慶明:《新制度經濟學》,中國發展出版社2005年版,第308頁。這三種現象在非正式制度的變遷方面的表現就更加明顯。在企業管理模式中,我國的一些裝備制造業企業嘗試過引進包括JIM的豐田管理模式,也嘗試過引進美國的六西格瑪管理模式,或者德國的一些管理模式,但是,同樣的管理模式,在其他國家有效,在我們的企業就沒有效果或者推進不下去。同時,任何目標公司對于“嫁給”其他文化的陌生人都是存在疑慮的。對于處在目前階段的我國公司來說,這些挑戰可能會超過他們的管理能力、文化理解和資源。除非引入外部顧問或快速做出重大的調整,這些挑戰將可能造成重大的損失。

三 裝備制造業發展凸顯出競爭力不足問題

徐建平、夏國平通過對成本和效益、生產能力和產品技術水平、技術引進水平和研發投入、先進制造技術開發和應用能力、集成能力和產業集中度、市場占有率、人才和政策等方面的國際比較,較系統地闡述了我國裝備制造業與工業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和發展對策。盡管近年來我國裝備制造業企業的產品質量和可靠性有所提升,但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總體產品質量在穩定性、可靠性等方面還有很大差距,競爭力還不夠強。徐建平、夏國平:《我國裝備制造業的國際比較及對策研究》,《中國機械工程》2008年第10期。陳愛貞、劉志彪在分析我國裝備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中地位演變基礎上,借助投入產出分析發現,我國裝備制造業各細分行業的中間投入層次比較低,雖然其中間投入結構中直接消耗資源和能源不多,但間接消耗資源和能源比較多,且依賴性有上升趨勢;雖然其垂直分工程度呈上升趨勢,但外泄效應比較顯著,阻礙了國內價值鏈的延伸。這些影響我國裝備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中地位的因素又由其地位所決定。惡性循環帶來的生產模式“自我鎖定”,造成了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低端鎖定效應。以外資為主力的“為出口而進口”的貿易模式增強了這種鎖定效應。為突破這種“內生”及“鏈條關聯”的影響,需要進行價值鏈創新。陳愛貞、劉志彪:《決定我國裝備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中地位的因素——基于各細分行業投入產出實證分析》,《國際貿易問題》2011年第4期。原毅軍、耿殿賀在分析中國裝備制造業技術研發效率影響因素基礎上,利用隨機前沿生產函數對裝備制造業的研發效率進行了實證研究。實證結果表明,企業規模、產業結構、政府政策和企業研發經費支出結構是影響裝備制造業研發效率的主要因素。原毅軍、耿殿賀:《中國裝備制造業技術研發效率的實證研究》,《科技與經濟》2010年第3期。李凱、李世杰在綜述國內外研究人員對產業集群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構建起裝備制造業集群網絡結構框架,并試圖研究產業網絡層和社會網絡層的鏈接模式,以探究裝備制造業集群要素結網、鏈接的深層次原因和裝備制造產業集聚的特點李凱、李世杰:《裝備制造業集群網絡結構研究與實證》,《管理世界》2004年第12期。,并借鑒系統耦合的思想,把裝備制造業集群要素間的經濟聯系和內在產業關聯抽象為制造企業耦合、集群產業耦合以及區域社會網絡耦合三層結構,構建裝備制造業集群耦合結構;結合集群耦合度模型,研究裝備制造業集群的耦合機理和影響集群要素耦合度的因素。李凱、李世杰:《裝備制造業集群耦合結構:一個產業集群研究的新視角》,《中國工業經濟》2005年第2期。李懷(2000)認為,資源的枯竭導致東北地區以初級資源開發為主的第一產業的衰退;技術落后和創新的不足導致東北地區以機電行業為主的第二產業的萎縮;傳統制度本身的低效率在一定程度遏制了產業的進化,拉大了東北地區與外部的產業生命周期差距。李懷:《“東北現象”:問題的實質與根源》,《管理世界》2000年第4期。一些學者將中國裝備制造業與德國、日本等裝備制造業相比較,得出中國裝備制造業發展遠遠落后的結論。中國裝備制造業競爭力不足已經成為學術界研究的共識,而裝備制造業又在中國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因此,提高中國裝備制造業競爭力的研究就成了很重要的課題。

四 實踐的偏差引出理論的困惑

索洛的經濟增長模型的生產函數模型為:Yt=FKt), AtLt)),其中t表示時間。產出由資本K和有效勞動AL決定。那么根據索洛的經濟增長模型來判斷,從2008年至2014年年底,中國裝備制造業投入了大量資金,累積了大量的技術工人,也具有技術工人培養和培訓的優良傳統和教育資源條件,這為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和競爭力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資源基礎。任凈、車貴堂:《提升遼寧裝備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思考》,《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第110頁。中國自“一五”期間就效仿蘇聯實行優先發展裝備制造業的政策。金融危機以后更是加大了投入的力度,那么為什么在得到大量的資金投入和擁有良好的技術工人的情況下,其競爭力卻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這是一個十分值得思考的問題。學術界多年以來圍繞著中國裝備制造業競爭力的問題也進行過很多研究,提出了很多提升競爭力的策略。面對現實的巨大反差,引出理論研究的巨大困惑。是不是以往的研究還是存在著某種不足?因此亟須對原有理論進行補充以解釋現實和指導現實。

在對發展中國家經濟騰飛和產業振興的研究中,創新是一個提及頻率最高的詞。經濟學上,創新概念的起源為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概論》。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創新是指把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結合”引入生產體系。它包括引入一種新產品,引入一種新的生產方法,開辟一個新的市場,獲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種新的供應來源等。熊彼特的創新概念包含范圍很廣,如涉及技術性變化的創新及非技術性變化的組織創新。毫無疑問,創新會給產品帶來持久競爭力。這樣,一個更深層次的疑問就產生了。為什么我們這么多年以來倡導的中國裝備制造業創新沒有取得理論中應該達到的效果?原因是什么?

李懷等認為,制度創新是一切創新的動力之源。李懷、吳練達:《制度、自由與創新的內在機理——基于經濟學的視角》,《財經問題研究》2007年第12期。制約中國裝備制造業競爭力提升的因素已經不再是資本或者是勞動力,而是制度。在落后的情況下,尋找后發優勢的實現方法也必須依賴創新。制度創新是一切創新的動力之源。制度后發優勢實現的核心問題,是正式制度模仿、非正式制度模仿及其關系問題。正式制度是可移植的,但又受到憲法程序、關聯制度、非正式制度等的內在制約。同時,非正式制度內在于傳統和歷史沉淀,其可模仿性就差得多,但在開放條件下非正式制度的變遷不可能封閉進行。制度模仿的過程,是新的正式制度與本土非正式制度相互作用與融合的過程,是引進制度的本土化過程。郭熙保、胡漢昌:《論制度后發優勢的實現機制》,《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提高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競爭力不僅要進行產品創新,更重要的是對制度進行創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柘荣县| 安陆市| 万荣县| 穆棱市| 策勒县| 潢川县| 阳江市| 长葛市| 明水县| 阿克陶县| 通海县| 涟源市| 汶上县| 平安县| 临颍县| 黔南| 宿迁市| 南漳县| 南木林县| 佛山市| 汉源县| 信丰县| 靖远县| 太和县| 九寨沟县| 青河县| 明星| 大丰市| 巴东县| 色达县| 乐东| 汽车| 商南县| 林周县| 晋宁县| 西畴县| 湛江市| 集安市| 华池县| 蕉岭县| 新巴尔虎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