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興市公共文化服務創新案例
- 嘉興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 2580字
- 2018-11-08 19:33:10
“文化有約”:公共文化“互聯網 +”服務平臺
一 背景
2011年1月,文化部、財政部聯合下發了《關于推進全國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工作的意見》(文財務發〔2011〕 5號文件); 7月,嘉興市啟動了以“共享和均等”為理念,以“資訊便捷、雙向互動和零距離參與”為目標的“文化有約”項目及數字化互動平臺建設。
2012年3月,時任文化部部長蔡武和副部長楊志今對嘉興市此項工作先后作出重要批示,給予充分肯定。
2013年,“文化有約”網站全新改版,借鑒團購網站運營模式,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打包成活動項目(文化產品),供群眾預約參與,推出公共文化服務“團購式”互聯網平臺——“文化有約”網(http://whyy.jxcnt.com),并開通了手機微信服務號,“文化有約”品牌效應進一步擴大。
2014年,“文化有約”列入嘉興市政府“十大民生實事項目”。
2015年,“文化有約”平臺推出3.0版,實現了搖號、眾籌等功能。
“文化有約”的橫向拓展、縱向延伸,重心下移、資源下沉,進一步對接群眾文化需求,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逐漸成為嘉興市“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創新平臺。

“文化有約”網絡平臺
二 做法
(一)打造開放平臺,整合系統內外資源
“文化有約”資源整合對象,由系統內的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和美術館拓展到系統外的科技館、紀念館、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和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由市本級公共文化設施拓展到各區、縣公共文化設施;由政府主辦公益性文化機構拓展到由社會力量興辦各類文化機構。2014年,《全面推進“文化有約”項目實施意見》及《“文化有約”項目資金補助暫行辦法》出臺,以制度形式加以固化。
(二)打造互動平臺,實現供需有效對接
“文化有約”建立了互聯網平臺、手機APP客戶端和數字電視終端三大預約服務平臺,互聯互通、實時同步曬出公共文化機構的服務和資源,以“菜單式”和“訂單式”預約形式向人們提供免費培訓、輔導、演出、講座、展覽、場地等活動。每項活動都可打分、評價,并作為后續經費撥付、評獎等依據。
(三)打造積分平臺,激勵市民積極參與
“文化有約”制定《用戶積分管理暫行辦法》。凡每日登錄平臺、參與活動、參與點評等行為均可獲得積分獎勵,但違約失信行為將被扣減積分。積分達到一定數量后,擁有優先參與特別活動的權限。
(四)打造眾籌平臺,彰顯群眾主體地位
“文化有約”研發出“我要參與”的眾籌平臺,在“活動征求”上,可投票支持文化場館推出的活動項目,達到最低支持人數后即推出;在“發起活動”上,可發起個人文化需求,建立文化活動招募項目,達到最低支持人數后可組織推出,發起人有優先參與權;在“活動應聘”上,應聘成功者可以享受相應待遇或活動獎勵。
(五)打造宣傳平臺,暢通信息知曉渠道
“文化有約”構建了全媒體宣傳渠道,從互聯網平臺到電話熱線、短信微信,從日報晚報到電臺電視,從公交媒體到社區、商場視頻,從統一標識、宣傳口號、畫冊海報到書簽、馬克杯、杯墊,讓公共文化活動家喻戶曉。
三 成效
嘉興市“文化有約”平臺注重機制創新,豐富產品服務,提升服務質量,建立長效機制,逐漸成為群眾獲取文化信息、參與文化活動的重要渠道,成為國內公共文化服務的知名品牌。
(一)百姓有約,拓寬了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
“文化有約”平臺通過對公共文化資源的整合,滿足了各類人群的文化需求,甚至增加面向特殊群體的公共文化服務,并將公共文化服務延伸到村文化禮堂,活動范圍也擴大到“大嘉興”范圍。“文化有約”在實際工作中拓寬了公共文化服務的受眾面,提高了群眾的參與度,促進了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增強了社會公認度,擴大了公共文化服務的影響力和傳播力,從根本上提升了群眾主動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自2013年改版以來,“文化有約”網站的點擊量已突破340萬次,接受城鄉居民預約服務18萬多人次,推出各類項目2800多項,總計9300多場次,直接受益群眾達150多萬人次。

“文化有約”活動現場
(二)場館有約,促進了社會資源的統籌協調
“文化有約”在政府層面上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務的統籌協調工作小組,從文化系統內延伸到系統外,“文化有約”已不再是文化部門的單打獨斗,而是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協作聯盟,實現了部門聯動和跨領域合作,進一步促進了區域內公共文化資源互補。
在“文化有約”發展過程中,不僅統籌了市級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和美術館的公共文化場館及資源,而且還進一步統籌和協調了分散在科技館、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和民營機構以及市殘聯、市治堵辦、社會公益團體等的公益性文化資源,并繼續向縣(市、區)深度延伸,使那些有益于民生、有助于社會發展的公益性活動常態化、系列化開展。公益性文化場館和資源在“文化有約”這個平臺上得到了高效利用和效能不斷攀升,達到了群眾“進得來、愿意來、有所獲”的既定目標。
(三)政府有約,實現了需求與供給的有效對接
“文化有約”平臺將公共文化服務打包成一個個“產品”,供群眾預約參與,將以往政府文化部門盲目、單向地送文化到基層改為群眾自主選擇、雙向互動的模式,將文化需求與文化產品進行有效對接,提高了文化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務的精準性和效能,擴大了“文化有約”的品牌效應。
(四)社會有約,調動了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
“文化有約”不僅調動了群眾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的積極性,更鼓勵社會力量承接文化項目,以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方式,引進社會力量參與。目前,“文化有約”已吸納近20家民營文化機構加盟,在整合公共文化資源、提高公益性文化活動社會效益的同時,調動了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積極性。通過提供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產品,促進群眾之間、社區之間、社群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使公共文化服務成為推動群眾素質提升、增強全市文化活力、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動力。
點評:嘉興“文化有約”運用互聯網思維,建立統一服務和管理平臺,提高了文化資源供給和服務能力;依靠數字化打通“最后一公里”,把文化活動送到需要的老百姓身邊,創新了服務形態,提高了服務效能,保障了文化民生;“文化有約”是科技創新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深度融合,是“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的創新示范。面向未來發展,“文化有約”將在現有的基礎上更多地探索公益眾籌,拓展社會供給,利用互聯網平臺,吸引更多的文化類機構、企業和公眾參與;更多地探索運用大數據分析、數字化手段,開展互聯網綜合性、體系化的公共文化服務,進一步豐富和優化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