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末鄉村管理思想歷史演變研究
- 王亞民
- 6686字
- 2018-11-08 19:43:57
第一節 清末鄉村管理思想歷史演變的發端與動力
我國傳統鄉村管理思想的近代演變經歷了一個漸進的歷史進程,源于多方力量的推動;發端與動力既是其中的一個基本問題,又不失為清末鄉村管理思想歷史演變的社會背景之一。
一 鄉村管理思想近代演變的發端
晚清時代,伴隨著東西方列強侵略的步步加深,國家內外交困,民族危機日益凸顯,救亡圖存意識逐漸高漲,此種歷史情形下,各種思潮相繼興起,傳統元典精神也開始了近代轉化,以尋求救國之路,乃至形成了一種重視現實、變革傳統、學習西方的新思維,這無疑成為傳統鄉村管理思想近代演變的發端。鄉村社會管理思想近代演變的發端源于多種歷史與社會因素,筆者擬從以下兩個方面約略梳理。
(一)經世思想、洋務思想與學習西方
鴉片戰爭前后,經世思想逐漸興起而成為一種時代思潮,其中魏源最具代表性。有學者指出,“鴉片戰爭前后,在農民起義火光的驚照下,尤其是在‘海警飆忽,軍問沓來’刺激下,魏源異軍突起,高揚經學經世、史學經世、學術經世的大旗,并究心現實問題,拉開了經世思想復興的契機。與此同時,賀長齡、龔自珍、林則徐、黃爵滋、姚瑩、徐繼畬、包世臣、張穆等一批敏于時事的封建士大夫也將視野從故紙堆轉向矛盾叢生、危機四伏的現實世界。由是,一股生機勃勃的經世思潮蔚然興起。魏源的經世思想是鴉片戰爭前后經世思潮中的一排巨浪”,“他(魏源)由經學轉治史學,倡經世致用,其學術思想和社會改革主張,對中國社會的發展影響深遠”
。其中最為人們認可的,即是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對此,鄭大華先生評價說:“魏源則通過對鴉片戰爭失敗原因的認真反省,既認識到了中國的落后,承認西方列強有其‘長技’,同時又沒有喪失反抗列強侵略的勇氣,認為中國只要把列強的‘長技’學到手,就一定能打敗侵略者。正是基于這兩方面的認識,他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這一思想后來成了向西方學習的思想源頭,在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
我們一般認為,“師夷長技以制夷”是一種理論觀點的結晶,主張在不動搖中國文化根本的前提下,通過掌握西方先進的技術而達到制服夷人的目的,不失為中國人學習西方的開始,也是重新認識近代早期中西文化關系的嘗試,帶有早期“中體西用”的理論色彩,客觀上代表了當時和以后國人的主流意識。
如果說經世思想引導世人關注現實,初步思考變遷后的中西關系,那么,洋務思想則將人們帶入“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現實實踐。
以李鴻章為例,這位著名的洋務派代表人物指出:“是必華學卻可制敵,即可敵夷,尚不足以制敵,則取彼之長,益我之短,擇善而從,又何嫌乎?洋學實有窬于華學者,何妨開此一途?”他進一步指出,“(西方)大炮之精純,子藥之細巧,器械之鮮明,隊伍之雄整,實非中國所能及”
,然而,“若我果深通其法,愈學愈精,愈推愈廣,安見數十年后不能攘夷而自立耶”
?因此,“自強之道在師其所能、奪其所恃耳”
。這方面有學者評價說:“李鴻章的洋務思想,特別是洋務經濟思想及其活動,對近代中國歷史的進程產生過重大影響。”
毋庸諱言,經世思想、洋務思想在中國的相繼興起,在某種程度上對國人進行了思想上的啟蒙,使得人們逐漸認識到學習西方、改造并發展中國的益處,從而在無形中改變了國人對中西關系的認識,這無疑成為我國傳統鄉村管理思想近代演變發端的前奏。
(二)傳統變通思想、維新變法思想與近代轉換
晚清時期,面對不可逆轉的千年未遇之變局,國人對傳統變通與改制思想的認可與強調,體現出思想文化上返本開新的努力,向世人展現出我國傳統元典精神的近代轉化,也符合中國傳統的思維習慣。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思想上的探索成為整個近代先進的中國人尋求傳統變革而適應現代的一個縮影。對此,有學者指出,“近代中國面對古今中西一大變革之會,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發生著全方位的轉型。這一切催促人們競相追求變易之道、會通之道。除向西方探求變革之理外,近世中國人還力圖從本民族的文化傳統中找尋啟示,而中華元典反復申述的‘變易’哲學和‘行健自強’觀念,正是中國近代改革家著意借重的民族原創性精神”。這里以張之洞、鄧華熙、鄭觀應、梁啟超為例。
其一,張之洞與傳統變通思想。
作為晚清時代的一位政治家、教育家與思想家,面對近代社會的巨大變遷,張之洞引經據典,宣揚變通思想,以圖學習西方而富國強兵。張之洞指出,“竊維今昔情形,實多不同,變通之道,因時而宜,因地而用”。他認為,“窮則變,變通盡利,變通趨時,損益之道與時偕行,《易》義也。器非求舊惟新,《尚書》義也。學在四夷,《春秋傳》義也。時措之宜,《中庸》義也”
。他在奏折中進一步指出:“臣等常聞之《周易》:‘乾道變化’者,行健自強之大用也。又聞之《孟子》:過然后改,困然后作,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者,生于憂患之樞機也。上年京畿之變,大局幾危,其為我中國之憂患者可謂巨矣,其動忍我君臣士民之心性者可謂深也。窮而不變何以為國!”
就道、法而言,他指出,“曾子固曰:‘法者,所以適變也,不必盡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蓞沃f,則變而有功;由曾之說,則變而無弊”
。就我國茶業的發展而言,這位督撫大員指出,“查中國茶種之佳,地球無匹,徒以株守舊說,不知變通,栽種既未合法,焙制又復失宜,遂為洋商所厭棄,若不急圖變計,何以挽利源而維商本”
。由此看來,張之洞較為系統地表達了危難之際變通圖強的思想主張,這在當時頗具代表性。
其二,鄧華熙、鄭觀應、梁啟超的維新變法思想。
作為早期維新思想的推動者,鄧華熙在奏折中指出,“際窮久而思通,貴有易轍改弦之舉。古來制治保邦,未有不因時制宜,而能成長治久安之盛業者。溯自洋務肇興,我朝孜孜求治數十年,幾經籌劃以圖自強,而國勢迄未能張,豈財力之真有未逮哉?不思倭與吾本同文之國,彼以能自得師而效著,吾何難幡然變計以維新”。由此看來,這位富有地方治理經驗的布政使很好地總結了洋務運動的教訓,明確指出了中國進行維新變法的必要性與緊迫性,可謂封建統治集團中的開明者,這在那個時代實屬可貴。
與上述歷史人物相比,早期維新思想的鼓吹者鄭觀應則更多地從維新實踐中,表達出了適應時代變遷而會同古今中西的變通思想,這里以鄉村道路、民團為例。
有關鄉村道路,鄭觀應認為,“泰西對于路政甚為注重。鄉間固不必盡然,當就其天然之勢為之。歐洲各國于國內官道尤多種植果木,于國內風景、人民衛生多有裨益。西人謂修路種樹與人群之進化及經濟問題均最有關系。今地方自治逐漸恢復,若有自治職員隨時督率吾民使于農隙通力合作修筑道路,而數十年之間遍中國盡坦途也。一舉而數利皆得,富強由此漸致,國基亦由此鞏固而不可動搖”。由此看來,鄭觀應十分重視鄉村道路的改善,提出了一些融合中西,尤其是學習西方路政建設的思想主張,他將路政建設與近代衛生事業、地方自治、人群進化及其經濟問題結合起來,可謂變通傳統觀念而具有近代化的色彩。
有關民團,鄭觀應指出,“寓兵于農,古之良法。后世民團,亦差近之??嫉聡娭?,民除殘疾即充伍籍,余則團練以保地方。蓋泰西各國,寓兵于士、農、工、商。有警則人盡可將,人盡為兵。緩急征兵,頃刻可集數十萬,兵費不糜,而兵自足。設局訓練,一俟學成,各教其所轄之十人,十人學成,則各自教其家之人。而民兵未嘗學問者,更為設塾延師,使忠義之心油然而生。處處團練,村村聯絡,而國無籌餉之艱,兵無遠調之苦。將見士皆勁旅,人盡知方,轉弱為強在此一舉”。由此看來,為根本改變鄉村治安形勢并實現強國之夢,鄭觀應融合古今中西而提出了新的民團建設思想,可謂富有變通與時代特色。
鑒于時代的巨大變遷,在近代鄉村問題上,作為維新變法領軍人物之一的梁啟超,則更加明確地提出“秉西法、重鄉權,建立地方自治政體”的鄉治主張。
由上可知,如果說經世思想、洋務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國人開始睜眼看世界而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那么,逐漸興起的變通思想與維新變法思想則逐漸改變國人的文化觀念與價值理念,使國人逐漸認清世界大勢,變法自強而救亡圖存,這無疑在潛移默化之中為傳統鄉村管理思想的近代演變進行了思想上的奠基,不失為其歷史演變的發端。
二 鄉村管理思想近代演變的動力
鄉村管理思想近代演變的動力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其動力并非單一,而是由內、外兩個方面構成的完整系統。
(一)外部沖擊:多種外力的正面誘導
龔書鐸先生指出,“近代中國文化同歐洲資產階級文化的發展道路不一樣,中國文化沒有在自己的社會內在發展中走向近代,而是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引起了變化”,清末鄉村管理思想的歷史演變亦是如此。鑒于亡國滅種的社會現實,來自西方的啟蒙思想不僅在客觀上起到了正面誘導的作用,而且成為最早的推動力,它們主要由進化思想、民權思想與自治思想構成。
其一,進化思想。
嚴復翻譯的《天演論》在當時的思想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這個‘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的公式確是一種當頭棒喝,給了無數人一個絕大的刺激,‘天演’‘物競’‘淘汰’‘天擇’等術語都漸漸成了報紙文章的術語”。孫中山先生指出,“進化者,自然之道也”
,他高度贊揚說,“自達文之書出后則進化之學一旦豁然開朗,而世界思想為之一變,從此各種學術皆依歸于進化矣”
,總之,“就歷史上進化的道理說,民權不是天生出來的,是時勢和潮流所造就出來的”
。由此看來,以嚴復、孫中山為代表的晚清進步人士成為了宣傳進化思想的旗手,進化論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社會思潮,不失為近代中國各種變革思想的溫床。
當然,中國傳統進化思想也不失為進化思潮的組成部分,這以康有為代表,他從中國傳統哲學的角度論述了進化思想,他指出,“物不可不定于一,有統一而后能成;物不可不對為二,有對爭而后能進”。這方面有學者指出,“近代以來西方進化論在中國廣泛傳播并為國人所接受,西方近代資產階級進化論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是在改造中國古代哲學的基礎上,尤其是在改造古代哲學發展進化思想和變易觀念的基礎上進行的”
。毋庸諱言,在西方進化論的激發下,這種在改造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興起的進化思潮,為我國鄉村管理思想的近代演變起到了一定的啟蒙作用。
其二,民權思想。
清末,盡管封建專制思想仍然根深蒂固,乃至后來張勛復辟、袁世凱稱帝事件的發生,但是這種源于國外而逐漸為國人所接受的民權思想,在當時的思想界、學術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這方面馮自由先生指出,“民族、民權二大主義之潮流滔滔然急湍全國,唯使人人皆得享人權自由之幸福,脫專制之羈軛而民權之說生焉”,其中“所譯盧騷《民約論》、孟德斯鳩《萬法精理》、斯賓塞《代議政治論》等,促進吾國青年之民權思想厥功甚偉”
。
當時的思想界極力論證民權的必然性,梁啟超指出,“雖以孔孟之至圣大賢,而不能禁兩千年來暴君賊臣之繼出踵起,何也?治人者有權而治于人者無權”,他進一步指出,“醫今日之中國必先使人人知有權,人人知有自由,《民約論》正今日中國獨一無二之良藥”
。孫中山先生指出,“世界的潮流由神權流到君權,由君權流到民權,現在流到了民權便沒有方法可以反抗”
。李振鐸認為,“統計歷史孰優勝、孰敗劣,靡不視民之有權無權、國之有民權無民權為因果矣”
。由此看來,作為新時代的知識精英,盡管處在不同社會集團、不同社會階層,卻不約而同地對民權思想進行鼓吹與提倡。
其三,自治思想。
“自治”思想最早由外國傳教士傳入國內,較早出現于沿海地區,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社會思潮。
就自治的東西方比較而言,知縣唐桂認為,“日本自維新后采用西法,其市町村行政與中國鄉官同,即西人所謂地方自治政體者是蓋桑梓之地,利弊咸知而又暗合上古鄉舉里選之法”。就自治的現實需求而言,時人指出,“今吾中國地方之大病在于官代民治,而不聽民自治,救之之道聽地方自治而已”
。就自治的推行而言,時人指出,“今國家誠宜考證中外,分省會府縣鄉邑等各定以自治條章頒行全國,其尤裨益于治道者無不可一任紳士辦理,費省情熟而事易舉”
。就自治的廣泛性與發展趨勢而言,有學者指出,“政治以自治為正鵠、兵略以自治為方針、教育以自治為臬圭、律令以自治為歸宿、工藝以自治為目的、倫理以自治為煆治、生計以自治為爐錘,熱??沙?、湯池可步而自治主義不可移”
。由此看來,晚清時期,在自治問題上,人們在一定程度上達成了一種共識,自治成為一種必要與必然。
我們覺得,如果說進化思想是一種萌動力量,民權思想是一種潛在的鼓動力量,那么自治思想的興起則是一種較為直接的推動力量,它們共同匯聚成一股外在的誘導力量。
(二)內部驅動:多重內力的共同推動
伴隨著外來思想文化的沖擊、啟蒙與刺激,以及其他因素的共同影響,晚清社會內部也相應凸顯出幾種動力,這種內在的合力逐漸上升為這一動力系統中的主導力量。
其一,隱性鼓動力量:傳統思想資源。
清朝末年,如果說社會變遷是時代動力,一種客觀而外在的力量,那么傳統實用意識、鄉里自治思想、民本觀念等則共同組合成一股潛流,客觀上生成了鄉村管理思想歷史演變的文化土壤。這方面有學者指出,“通過對早期地方自治主張萌生機制的考察,我們不難發現,早期地方自治思想的衍生既源于當時自強求富的時代主題,也源于一種樸素的分權與民權思想意向”。
實用觀念在歷史上長期影響了中華民族的發展,由此發展成為一種民族思維習慣與價值判斷導向,盡管有其不利的方面,例如有學者指出,“中國古代思想家有一種過于狹隘的實用觀點,對于與安邦治國、國計民生關系不密切、不明顯的純理論、純知識缺乏熱情”,但是在中華民族“亡國滅種”的歷史情形下,這種重實用的民族品格日益凸顯其優越所在,在不自覺中重視強大的西方列強,思考他們先進的文化而加以學習、模仿,其中即包括自治思想的接納與改造。
與此相呼應,傳統民本思想、鄉里自治思想客觀上也形成一種潛在的動力。雖然民本思想與民權思想還是兩個有著本質區別的概念,前者相對于中國封建時代的君權而言,后者則是在近代資產階級人權基礎上的政治宣言,但是傳統民本思想的長期存在,卻為近代西方民權思想的吸收與傳播奠定了一定的歷史基礎。這方面有學者指出,“在晚清思想界,無論是溫和君主立憲派還是激進的共和革命派,在民權觀念上都已實現對民本的超越,但形式上卻仍保持連接”。另外,自秦代以來,伴隨著郡縣制度的建立與推行,鄉里自治即為歷代統治者所默認,從而客觀上成為鄉村管理思想近代演變的歷史資源與潛在基礎。
其二,內部制度訴求:郡縣制度的時過境遷與自治的必然。
清朝末年,傳統郡縣制度下國家對鄉村的管理,已經不能適應巨大變遷后的近代鄉村社會,可謂弊端重重,鄉村自治成為歷史的必然。史載:“民生所需經緯萬端,國家設官董治僅挈大綱,非獨政體宜然實亦勢有不逮;強以官府之力行一切之法,意本出于愛民,而受之者或反以為不便?!?img alt="《憲政編查館奏核議城鎮鄉地方自治章程并另擬選舉章程折》,光緒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佚名輯:《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下冊,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1年印行,第725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A4793/10797207804910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343167-4XAfoAciSeo496khjhqE05yF76z1o8vm-0-73a455bb6149b4e62d04676e218ac1a2">
清人胡惟德指出,“中國幅員遼闊戶口殷繁,一省之中州縣數十、大或千里,統治之權僅委諸一二守令,雖有循吏治績難期。至于編戶齊民散而不群、各務私圖,為之代表者不過數紳士又復賢愚參半。使無地方團體實行自治制度圖功程效,其道無由”。清人趙爾巽在奏折中說道,“奴才伏惟近世地方政務日積,就一州縣而論,學務、警察、農工商務百端待理,為牧令者詎一身而萬能也。東西列國皆使地方之人任地方之事而地方以治,政府所設之官吏僅監督而已。奴才先后奏請籌設鄉官,皆以謀地方自治之要計也。查各國地方自治之制,凡一切議決執行皆責之市町村會曁公選之長經營維持”
。由此看來,這兩位開明的官員就實際國情、時代變遷與國際比較的視野,對清末鄉村自治的必然性進行了很好的分析,可謂言之有理。
其三,現實推動力:政治利益的需求。
清朝末年,滿族統治者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危局。就鄉村社會而言,“清末十年抗糧抗捐、仇教排外等多種形式的鄉村民變此起彼伏,其數量之多、范圍之廣為歷史上所罕見,大大小小規模不一的民變加劇了晚清社會動蕩”。當然,這也是一種歷史的必然,畢竟“清末十年,中國社會正處于一個大轉變時期,所有這些農民反抗行為都是農業社會特別是瓦解時期不可避免的現象”
。
此種歷史情形下,風雨飄搖的清政府不得不順應歷史發展大勢,推行新政而變被動為主動,以獲取其統治得以延續的社會基礎。這方面有學者指出,“清政府打出‘新政’的旗號很快產生了有利于清政府的社會效果,使之擺脫了庚子事變后全然遭唾罵的被動境地,得以重新控制局面”,其中即包括鄉村管理的歷史性變革。從某種意義上講,傳統鄉村管理思想的近代演變,是政治國家與鄉村社會矛盾激化與關系調整下的必然結果,借以維護晚清王朝的統治與滿族統治者的政治利益。
總之,傳統鄉村管理思想的近代演變既是內因與外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又是歷史傳統與現代文明相互碰撞、影響與交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