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實踐與人的理論研究

科學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物質觀

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核心就是回答世界的本質是什么及它的存在方式。這個問題一直是哲學史上爭論不休的問題,伴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社會發展,人們也不斷地變換著問題的形式進行重新討論。一段時間以來,我國哲學界出現了實踐本體論的新概括。這一說法依據的重要文獻是馬克思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及《德意志意識形態》等著作。論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大變革是提出了實踐概念,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概念界標,強調實踐的重要性無疑是正確的。但是,在理解世界本質時如果用實踐概念取代了物質概念,僅用實踐概念解釋世界本質而消解物質概念的基礎作用,我們認為這就走過頭了。馬克思提出實踐概念,針對的是舊唯物主義僅僅從感性的直觀以及唯心主義哲學從主體方面抽象地解釋世界的理論哲學立場,主張要用實踐的思想重新解釋哲學史上,特別是近代以來的哲學思想,使哲學研究路向發生根本性變革。具體地說到物質和實踐的關系時,不是要用實踐范疇取代物質范疇去解釋世界的本質和狀態,而是要在物質范疇的基礎上,從物質與實踐統一的立場上解釋世界的本質和狀態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改造世界的問題。實踐本體論的癥結恰恰就在這里,企望用實踐范疇取代物質范疇去解釋世界,用實踐作為萬能之筐,解決理論、實際中的一切問題,而這樣就會滑向非馬克思主義的邊緣。因為離開物質范疇,實踐本身也會產生諸多無法解釋清楚的問題。由此,我們有必要厘清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中的物質觀與實踐觀的關系問題。

一 從物質與意識關系的角度定義物質范疇,是物質觀理論的基礎內容和科學性基礎。

人類對世界與自身關系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從自然物質論,經過原子物質論,再到哲學物質論,才形成了人們對世界本質認識的第一個哲學范疇。哲學范疇的形成是物質觀理論發展的重要理論成就。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對人自身與周圍物質世界關系所進行的哲學猜想,形成了樸素直觀的物質論。西方世界和東方世界都產生過以典型的自然事物為依據解釋世界本質的理論。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把一種或若干種實物視為物質本身,當作世界的本原。亞里士多德認為,物質是一切物由以構成的東西,一切物從那個最初的東西中產生,并且歸根結底要被破壞,其中基本的質被保留下來了,且按自己的特性變化著——這也就是物的本質。古希臘哲學中的水、火、空氣、原子;中國古代五行說中的金、木、水、火、土;印度哲學中的地、火、水、風等均屬此類。在近代,隨著科學的進步,道爾頓的原子學說使人們發現了千差萬別的事物的共同的結構基礎。在此基礎上,舊唯物主義將物質理解為構成一切事物的最小單位并賦予其不變的性質。我們現在已經很清楚,這種關于世界本質的說明不是哲學的說明,而是日常思維和近代科學思維的產物。

恩格斯在談到物質定義時說:“物、物質無非是各種物的總和,而這個概念就是從這一總和中抽象出來的,運動無非是一切感官可感知的運動形式的總和;“物質”和“運動”這樣的詞無非是簡稱,我們就用這種簡稱把感官可感知的許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屬性概括起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3頁。恩格斯在這里明確地區分了具體實物與哲學范疇的區別是一般與個別的關系。哲學概念反映的是各種具體事物的一般性質,而不是事物的集合體,也不是事物的組成結構成分。恩格斯的這一分析奠定了哲學物質觀的方法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物質觀形成的思想前提。列寧在此基礎上又向前推進了一步,他對物質的一般內涵,從物質與意識的關系的角度進行了辯證的規定。他指出,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列寧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0頁。。這樣,列寧就把物質理解為不依賴人的意識的客觀存在。列寧的物質概念擺脫了以往哲學界定物質時,從物質具體形態或物質結構層次加以理解和規定的窠臼,從科學抽象高度,從思維和存在關系的角度,抓住了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質,抓住了世界觀問題的根本點,為世界萬物的統一性找到了真正的基礎。

其實,列寧對物質概念的界定是沿著恩格斯的思想邏輯走過來的。在《反杜林論》中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而這種物質性不是由魔術師的三兩句話所證明的,而是由哲學和自然科學的長期的和持續的發展所證明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頁。恩格斯是在批判杜林的“原則在先”的先驗主義模式時,論證了世界的物質性問題的;他也是在思維和存在,思維規律和存在規律的關系的討論中,提出“世界的真正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的著名論斷的。列寧的學術貢獻在于第一次明確地從物質與意識的相互規定中、從哲學范疇的高度定義了物質范疇的內涵:它是存在于人的意識之外,又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從物質與意識的關系中、一般與個別的區別中定義物質范疇,這一路向堅持了唯物主義原則,貫徹了辯證法的思想方法,第一次對物質世界的本質作了科學的說明。它揭示了物質觀的基礎內容,奠定了物質觀范疇的科學基礎。

二 準確理解馬克思的實踐范疇的哲學意義是科學闡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理論的思想前提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出了實踐范疇,指出了舊哲學的缺陷是缺乏實踐的觀點,因此對世界、事物和現實做了非真實的理解。舊唯物主義對世界作了直觀的理解,唯心主義抽象地發展了人的能動的方面,所以,從總體上說,所有舊哲學都是不科學的。因此,我們說,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觀點的提出標志哲學的革命性變革,這是毫無疑問的!問題在于如何理解這種變革,能不能拋開恩格斯和列寧所闡發的物質觀思想來理解實踐觀點的意義?顯然不能!

1.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并沒有否定唯物主義的基本前提,重點是指出舊唯物主義的不足與局限,同時突出新哲學的主要理論特點。

“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義相反,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抽象地發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他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頁。這是《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第一段的主要內容,我們一句一句地摘錄下來,目的是作單獨的理解分析。

從馬克思的這段話,我們能夠理解到的含義是:

第一,指出了舊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或者局限性是,對對象,對現象,對現實世界,對感性事物與感性活動,“只是”從客體或直觀的形式去理解,不是當作實踐去理解。這也就是說,舊唯物主義者在理解周圍世界時,缺少實踐觀點;不是把周圍世界的事物理解成實踐的對象、實踐的過程和結果,而是將其理解為僵死不動的事件、事物,如果說事物本身具有運動的特性,這種運動也與實踐無關。

馬克思在這里從哲學史的高度,分析和概括了舊唯物主義的缺點,并沒有否定舊唯物主義的“唯物主義”的基本性質。馬克思在這里批評了舊唯物主義的片面性,這種片面性表現為“只是”從客體或直觀的形式去理解世界。也就是說,舊唯物主義對現實世界的理解,只強調絕對意義上的客體,撇開了主體的作用,缺乏辯證思維。馬克思在這里并沒有否定舊唯物主義思想中的唯物主義立場。如果馬克思在這里要用實踐范疇取代,或者消解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他就不會對舊唯物主義思想采取辯證分析的態度,分析它的片面性特征。在馬克思的論述中,要特別體會“只是”這個連接詞的使用,這個詞的使用,體現了舊唯物主義的片面性思想結構,也體現了馬克思的辯證批判的方法,也反映了馬克思對舊唯物主義思想體系中唯物主義立場的堅持和保留、繼承。

第二,由于馬克思的重點在于提出一個新哲學的大綱,所以馬克思所要突出的是新哲學大綱的思想不同于舊哲學的思想內容,而不是強調和舊哲學一致,或要承繼的內容。因此,馬克思在這里沒有強調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并不說明馬克思就不堅持這種立場,或者用實踐范疇去替換唯物主義的立場。從馬克思后來關于生產關系更替規律性的說明,可以十分明確地確認,馬克思堅定地堅持了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例如,馬克思寫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總結自己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時說“無論哪一個社會,在他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這是馬克思在表述完社會基本矛盾規律以后所說的一句話。這句話揭示了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的客觀性。也就是說,盡管社會運動規律是人類的社會實踐的規律,但實踐的發展過程有客觀規定性,不是由人的主觀意志決定的。由此可見,馬克思在揭示人、自然、社會的實踐作用時,在揭示社會的實踐本質時,還是堅持了客觀性原則,實踐本身也需要用客觀性原則來說明。因此,在馬克思的思想體系中,不能把唯物主義原則放在一邊,只說實踐原則。

今天如果我們,按照實踐本體論論者的說法,“只說”實踐范疇,把實踐抬到本體論高度又不提物質論,或者淡化物質論,我們認為同樣是片面的。

2.準確理解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論述,是堅持物質性原則的思想理論前提。

馬克思曾經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論述人和自然界的關系時提出“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的思想。不少人據此認為,這是馬克思的實踐本體論的一個重要思想。我們認為,馬克思從實踐的角度論及人與自然的關系時,并沒有否定它的物質性前提,相反,在他的論述中是包含著物質性的思想內容的。

馬克思指出:“從理論領域說來,植物、動物、石頭、空氣、光等等,一方面作為自然科學的對象,一方面作為藝術的對象,都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是人必須事先進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糧;同樣,從實踐領域說來,這些東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動的一部分。人在肉體上只有靠這些自然產品才能生活,不管這些產品是以食物、燃料、衣著的形式還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現出來。在實踐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現在把整個自然界——首先作為人的直接的生活資料,其次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材料、對象和工具——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不斷交往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也就等于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頁。

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實踐的重要內容。對于自然物和人的實踐活動之間的關系,從馬克思的論述來看可以有以下幾點。第一,就理論探索和理論認識來說,物質作為自然科學、藝術的對象,是人意識的源泉、是精神食糧;自然科學、藝術創造的結果來源于自然界的事物。自然科學的理論形式是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質與規律的主觀形式,藝術創造的很多靈感也來自于自然界變幻莫測的神奇表現。第二,從實踐領域來說,自然界的事物是人的物質生產的對象和物質生活的內容。人類生產力的形成就在于變革自然界的事物,滿足人的生命與生活需求。所以,自然界是實踐的對象和內容。在實踐領域物質是人生命活動的基礎和前提。人靠自然生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就有了第三個思想:在實踐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現在整個自然界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這里請注意,這句話應當理解為,從實踐的意義上說,人之所以為人,離不開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的生命的基礎,是人的實踐活動的基礎;離開自然界,人無法生存,實踐也無法存在。所以,從人的本質特征上說,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第四,馬克思在強調了“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之后,又陳述和強調了另一個相對應的思想,即:“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為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人的生命過程中有很多基礎性運動規律和自然界的某些規律是一致的,人只有在自然界中才能活動和生存!

馬克思在這里揭示了人與自然的對立統一關系,人們可以認識到這種對立統一關系、自覺維護自身和自然的同一性關系,也可以認識到自身與對象的差別,將自然之物轉化為服務于自己需求的為我之物。這就是說,人的實踐可以把自然中的自在之物化為充盈著人的目的并滿足自身需要的為我之物,這既是人的實踐活動,也是自然的人化過程。這種自然的人化過程就是人類社會形成和發展的過程,而人在這個過程中自身的本質的力量也得到彰顯和確證,證明了自身與自然的同一。這里需要指出兩種不同的思考參照系。馬克思首先強調了從實踐的視角和過程來看,“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但是從自然史和人類史的關系來看,雖然自然史因人的存在而發生變化,自然與人具有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作用,但自然之物是實踐的基礎、源泉。然而,當馬克思說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時,到底是人在自然界之先呢,還是自然界在人之先呢?顯然,馬克思是承認自然界先于人類而存在的。馬克思承認“自在之物”的存在,即人的實踐尚未涉及的自然物的客觀存在性。

其實,馬克思在論及人與自然的關系時明確地談到,自然界是不依賴人而存在于人之外的這個客觀實在性的。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對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整個哲學的批判”中,清楚地說道:“人作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這些力量作為天賦和才能、作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就是說,他的欲望的對象是作為不依賴于他的對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是,這些對象是他的需要的對象;是表現和確證他的本質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對象。”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頁。簡而言之,馬克思在這里透徹地分析了自然界對于人的外在性和對象性關系。接著,馬克思又進一步說:“一個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沒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參加自然界的生活。一個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沒有對象,就不是對象性的存在物。”同上書,第125頁。無須更多的引證了,人來源于自然界的事實,人生活于自然界的事實,自然界作為人的活動的對象性存在的事實,說明了“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但這一命題是與“自然界是不依賴于人而存在于人之外”相聯系的。這兩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離開這種對立統一關系,緊緊抓住其中一個方面,從“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推出自然界是從屬于人的實踐的實踐本體論,確實有片面推論的謬誤!

同樣地,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出了實踐的主體和客體的概念,后學也在大論客體主體化問題,試想如果不存在客體,主體化過程也不會存在!所以馬克思在論述實踐問題時并沒有拋開物質范疇所表達的唯物論思想。馬克思的功績恰恰在于把物質范疇所表達的唯物論思想和實踐范疇所表達的主體與客體互動的辯證思想結合起來,重新看待世界。馬克思所看到的是,如果只堅持物質本體論,而沒有引入實踐思想,在理解事物和事件的形成、發展、演變的實際過程中,人的生存以及社會結構的演變等方面就會產生解釋上的局限性。

三 對實踐本體論的質疑

實踐本體論認為“馬克思關注的是人的生存異化狀態的消除”,而“人類世界只能是實踐中的存在,實踐構成人類世界的真正的本體”,同時“實踐是人存在的方式,即人的生存本體”。因此,認為馬克思哲學是生存論的本體論,即實踐本體論。而我們認為,馬克思的實踐本體論把人的存在本身作為哲學所追尋的目標。這樣一種本體論所探求的并不是對象、現實、感性的存在到底是什么,即不是探求所謂的終極存在,而是探求對象、現實、感性的存在何以成為這樣的存在,即它們存在的意義。實踐本體論認為:“實踐的本體論意義不僅體現在世界的二重化以及人類世界的形成上,而且還體現在人類世界的不斷發展中……人類世界是實踐中的存在,而實踐本身就處在不斷變化發展之中。屬人的對象世界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生成、不斷形成更大規模和更多層次的開放體系。”楊耕:《馬克思的實踐本體論:一種新解讀》,載趙建英等《馬克思的本體論思想》,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第174頁。實踐本體論對我們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深化我國實踐哲學研究起到過積極的推動作用,提出了諸多頗具啟發性的思想。但是實踐本體論僅僅用實踐去說明人類世界,把實踐理解為人類世界的唯一本體,用本體論思維說明人類世界的本質,有很多值得討論之處。

第一,人類世界不是離開自然界的孤立存在,把自然世界和人類世界割裂開來,單獨說明人類世界的本質,是一種截頭去尾的做法,它使人類世界失去了得以存在的根基,也扭曲了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精神。

馬克思研究人類社會是從現實的人的現實的活動出發的。由于現實的人的生產活動而形成了特定的生產關系,也形成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及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及其運動;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如果從物質生產活動出發,這就是人類實踐的最基本形式。這種物質活動的實踐,把人和自然界緊密地連結起來,統一起來。實踐本身就體現了人和自然界不可分割的聯系。馬克思說“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就是揭示了這種有機聯系。如果我們拋開實踐的內容結構和有機構成去談論實踐,那么,實踐就成為空洞的外殼與抽象的符號。這種無內容的外殼與無含義的符號,能作為人類世界的本體嗎?實踐本體論者要力圖為人類世界作出本體論的說明,結果事與愿違,反而取消了本體的地位。所以,要說明人類世界的本體特征,必須進入實踐的內容結構,進入生產力的內在矛盾,進入人與自然的矛盾。如果真要尋找人類世界的本體,除了人及其物質生產活動,找不到其他什么本體。

如果只說人類世界的本體,不涉及自然界,就割斷了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關系,也就取消了生產力的基礎地位,也就消解了人類世界,從而也就取消了論題本身!

第二,用本體論思維理解馬克思哲學,形成實踐本體論概括,不能體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征。

馬克思重視實踐的意義和作用的同時,并沒有否認從對象、現實、感性出發認識世界。馬克思反對對對象、現實、感性,僅僅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但是要據此就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歸結為實踐本體論,首先引發的質疑之一是,既然實踐注重的是改造世界,是人對對象的變革與建構活動,對世界本身沒有一個基本看法、基本態度,何談實踐本體?盧卡奇從人們日常生活最簡單的事實——勞動中去尋找對社會存在進行本體論考察的第一個出發點,開創了西方馬克思主義新的研究路向,但是,他在晚年的著作《社會存在本體論》一書中還是對早期的著作《歷史與階級意識》中反對自然辯證法的態度作了更正:“這本書的基本的本體論的錯誤是我只承認在社會中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由于自然辯證法被否認,馬克思主義從無機自然推出有機自然,再從有機自然通過勞動范疇推出社會的那種普遍性就消失了。”盧卡奇:《社會存在本體論》,載俞吾金等《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流派新編·西方馬克思主義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64頁。他不得不承認社會存在是以自然存在為基礎,因此,在改造世界過程中,物質第一的原則還是沒能繞過去。

第三,只提實踐本體、避談物質實在;只強調實踐本體,懸置物質、意識的爭論,既回避了哲學的基本問題,也掩蓋了實踐本身的矛盾,同時也限制了實踐的能動性。試想,如果把物質實在丟掉了只講實踐本體,那就是說,和實踐發生關系的那一部分世界是在主體的實踐本體之內,不和主體發生關系的那部分世界就不在實踐本體之內了。那么,實踐就在時間和空間中被封閉了。而事實上,馬克思注重實踐,也并非無視世界對人的先在性。“每個個人和每一代所遇到的現成的東西:生產力、資金和社會交往形式的總和,是哲學家們想象為‘實體’和‘人的本質’的東西的現實基礎,是他們神話了的并與之斗爭的東西的現實基礎,這種基礎盡管遭到以‘自我意識’和‘唯一者’的身分出現的哲學家們的反抗,但它對人們的發展所起的作用和影響卻絲毫也不因此而受到干擾。”《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93頁。固然生產力、社會交往形式是人類實踐的形式,但進一步追問,生產力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基礎上才形成了人的交往關系。假如離開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客觀的現實關系,一切都成為空中樓閣了。海德格爾的基本本體論就是懸置了客觀世界的物質性問題,從“此在”出發研究哲學問題的。海德格爾把在世意義上的世界,即與此在融為一體的世界同通常我們理解的客觀世界作了區分,提出客觀世界并不是始源世界的觀點。在海德格爾看來,所謂的客觀世界是離開意識而存在并作為意識的對象的自然界,是世界上所有存在者的一個總體。它對其本身并不能有所察覺和揭示,客觀世界只能在與此在的聯系中由此在所領悟和揭示。人以外的其他存在物不可能提出存在的問題,也不可能領悟存在的意義,由此海德格爾認為沒有此在在世就沒有任何其他存在者來提出和談論自然界存在的問題。海德格爾把客觀世界是否獨立存在的問題排除于哲學范圍之外,認為哲學所談論的世界只能是與此在融為一體并為此在所領悟和揭示的世界,不是離開此在而獨立存在的世界,而是與此在共在的世界。現代西方哲學對人的生活世界的關注就深受海德格爾思想的影響。如哈貝馬斯的生活世界、列斐伏爾的日常生活世界的概念。海德格爾實現的現代西方哲學路向的轉折是把哲學對理性的關注,拉回到對人的生命實踐的關注,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才有學者指出,海德格爾實現了哲學研究立足點的轉向。海德格爾反對傳統哲學認識論的主體和客體二元分立的觀點,他認為這種觀點的實質是預設了一個孤立的主體,然后去論證認識與之相對立的客體。哲學家們關于主體與客體的關系盡管各執一詞,但是其實質都是把主體和客體分割開來,忽視或者有意避談此在與世界的不可分割性,沒有揭示此在在世的意義。在海德格爾看來,離開主體的世界固然是不能確證的,而離開世界的主體,無論是自我、我思等都同樣無從確證。因為如果沒有此在的存在,也就沒有世界在此。他的基本本體論從此在出發,研究哲學、研究本體論,質疑并扭轉了西方近代以來科學知識至上的價值取向,賦予人的存在以哲學本體論的地位,但卻把哲學研究的起點止于了人類產生以后,避而不談此在產生之前。離開人生活世界的自然界與人身處其中的自然界相比對人并無影響,但沒有“那個”自然界,此在從何而來?沒有先于人的生存結構的客觀存在,在世的“煩”又是從何而來?從此在出發研究哲學問題,使我們把哲學的關注點只投向人的生活世界,這固然對現代西方哲學主題具有方向性的扭轉,但是,基本本體論仍避不開一系列質疑:即便進入到人的生活世界的自然界如果不經人的實踐,人不思考、不行動,不建構,也不能為人所體會、領悟;即便進入到人的實踐領域的自然界,人違反自然規律肆意而為,或早或晚也會受到自然的報復。因此,單從此在出發或單從實踐出發仍然繞不過世界的物質性問題。把對自然本體的研究僅僅推到自然科學研究的范圍還不能說服人們在哲學層面懸置世界的物質性問題,馬克思提出實踐觀念的同時,首先是承認現實的人及其實踐的現實基礎,這才解決了以往哲學從實體或主體客體二分的框架分析問題所遇的悖論。今天我們在實踐中堅持物質性原則才能真正認識到實踐的有限性,不至于把實踐的魅力無限擴大,賦予其過多的期許、責任和重負。

所以,我們認為不能丟掉物質原則,把實踐作為本體。丟掉了物質原則,實踐的載體、主體從何而來?物質是存在于意識之內還是意識之外?實踐的合理性問題也說不清楚。實踐本體論把體現主體與客體雙向互動活動當作本體,實際上是把活動的承載者、承擔者丟掉了。所以,離開了物質實在講實踐本體,這種本體就缺乏基礎。只講實踐本體就忽視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客觀性原則,把實踐虛化了,不能全面準確地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征。我們認為,認識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要堅持物質第一的觀點,也要堅持實踐觀點,把二者統一起來。

另外,馬克思主義哲學提出物質范疇的哲學史意義還在于它結束了自古以來的本體論思維方式。本體論思維方式,是要用一個不變的實體,或者用一個絕對的精神,或者要找到一個最初的“始基”去說明變化萬千、紛繁復雜的世界,或者用一個超越物質與意識的一般原則去說明世界的本質。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認為,物質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觀實在性,它獨立于人的意識之外,人的思維又能反映它和認識它,并且通過人的實踐活動又能引起它的變化。物質范疇的重大意義在于,承認世界如此存在,它是自己生成、自己運動、自我轉化、自我發展,生生不息、運動不已的存在。它不是尋找一個凌駕于物質現象和意識現象之上的一個更一般的理論原則,去概括物質現象和意識現象,它也不需要運用世界之外的任何力量說明世界,而是從物質與意識的相互作用中揭示世界的本質特征。它確認,自然界是長期演化的,人類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人類社會也是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實踐生成物。所以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有自己的客觀的運動規律。要說明和變革這個世界要從這個世界本身出發,才是唯一正確的途徑。馬克思主義哲學變革的重要標志就是結束了舊哲學的本體論思維方式。如果我們今天還要沿用本體論思維方式,那么就不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新,而是落入了馬克思曾經批判過的舊哲學的窠臼。

四 實踐物質觀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科學理解

如果把物質性原則和實踐性原則統一起來,在堅持物質第一的原則的前提下,堅持實踐的原則,就會自然地形成兩個結論。第一個結論是承認物質世界的基礎性和先在性、對象性;第二個結論就是物質是隨著人類的實踐作用而變化的,前人的實踐結果——他們建構起來的新的社會事務、社會關系是后人實踐的新起點。實踐物質觀正是針對以往本體論思維方式的不足提出的,就實踐本身而言,物質原則強調的是作為后人的實踐前提也是客觀的,不依人的主觀意識而存在的;而實踐可以通過構建新的物質形式重建與其他要素的關聯性,改變社會事務、事件之間原有的關系,形成他們之間相互影響的新的客觀關聯。所以,我們認為,把物質第一的原則和實踐的原則結合起來既是揭示物質觀的必要條件,也是揭示實踐觀的必要條件。如果從實踐的觀點看物質觀,物質實在是在實踐作用下的物質實在;從物質的觀點看實踐,實踐是有物質前提的實踐,是物質的實踐過程。根據這兩個論點,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的核心思想應當是實踐物質論。我們理解世界,既要堅持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又要引入實踐和物質的改造關系。因此,我們提出了實踐物質觀的世界觀命題。

實踐物質觀是世界觀命題,它以物質范疇為基礎,同時又超越了物質范疇,在物質范疇的基礎上引入實踐范疇,把兩者結合起來形成對世界的看法、對世界的態度。在馬克思的思想中,他追問構成社會生活的現實基礎的物質性問題,并將物質原則納入到感性的實踐活動中。就物質而言,他一方面強調他所講的物質是進入人的感性活動的物質,另一方面并沒有忽視或者否認感性活動之外的物質性存在。馬克思的哲學始終堅持唯物主義物質原則,他說:“當我們真正觀察和思考的時候,我們永遠也不能脫離唯物主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13頁。“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創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頁。馬克思講的不能脫離唯物主義就是指不能脫離物質第一的原則,承認現實生活的物質性方面。但他并沒有止于僅僅承認世界的物質性,而是在此基礎上向前推進了一步——引入了實踐的原則。實踐原則的確立,在自在自然和現存的感性世界之間架起了過渡的橋梁。具體來講,在自在自然各要素之間因果聯系的鏈條上,介入了體現人的主體性、目的性的價值參數,而價值參數的引入提高了馬克思主義物質原則在解釋和說明人類社會各種現象中的解釋力。

馬克思早就區分了自然史和人類史,他說“歷史可以從兩方面來考察,可以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但這兩方面是密切相聯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0頁。,在《1844年哲學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提出了“非現實的存在是非存在”、“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為與人分離的自然界,對人說來也是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8頁。的觀點,就是指出沒有進入人現存感性世界的存在對于人沒有現實的意義,但沒有否認它的物質性。物質不僅有客觀性還因人的實踐的介入而具有了開放性,這兩種屬性統一于實踐過程。

從實踐物質論的視角看世界,世界是一種動態的存在。世界究竟以何種面貌示人,人怎樣看待世界的真面貌,要看它經過人的實踐作用以后的結果。實踐作為一種改變社會結構的能動作用范疇,它打通了人身處其中的實然世界和將要建構的應然世界的通道。對于進入實踐的事物與其呈現給我們的世界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將其表征為:

W2=F(W1),其中:

F是實踐的方式,由主體、條件、工具及其關系構成

W1是某個實踐作用發生以前的物質世界

W2是實踐作用的結果,是經過實踐介入變化了的物質世界

進入實踐過程的W1,經過對象、主體、條件、工具等的作用,就會發生某些變化,形成實踐作用之后的物質世界及客觀性物質關系。進入人的實踐的各個要素有著各自的運動規律,物有物的運動規律、人有人的運動規律,但是他們的聯系方式在實踐中和人的目的碰面,在具體的語境中就孕育著多種實現的可能性,不同的組合在具體的主體、時空條件下創造出不同的關聯方式,產生不同的結果。因此對象、主體、條件、工具等要素將會形成怎樣的制約關系會和人的實踐方式密切相關。

從實踐物質觀來看,物質運動是一個在實踐中不斷實現新的存在形式和締結新的客觀性關聯的過程。物質的客觀性和人意識的能動性是在實踐過程實現的互動、生成過程。進入到實踐領域的物質是具有功能和結構的既有的物質形式,它是一個向人開放的存在者。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說,物質“帶著詩意的感性光輝對人的全身心發出微笑”,指出物質是富有生命活力、向人敞開的。物質中隱藏著無限的可能性等待著人去品評、探索、開發。由此可見,進入到實踐范圍的物質有如下特征:一是,物質是動態的存在者。它不是死寂的、機械的位移和邏輯演繹;物質的個性不是如其所是的靜止地在那里,而是在其活生生、本質力量的推動下獲得的。二是,物質的以上特征需要人去感悟、去認識,以實踐助其實現新功能、新結構。三是,物質的客觀性也滲入著實踐的力量,前一代人的實踐所改造過的物質世界是滲入人的本質力量的、經過人的實踐改造過的物質世界,但是對于后一代人來說他依然是客觀的世界。物質世界的客觀性也是在實踐作用下具有開放性的!它呼喚著對其哲學層面的認識也不能是封閉的,必須將它放入到實踐過程中去認識其客觀實在性。

從實踐物質論看實踐,實踐是一種主體與客體雙向互動的生成過程。人的感性實踐能夠在思維中把人的主觀理念轉化為具體的實踐智慧,在行動中將這種智慧訴諸客觀對象,從而使自在的存在轉化為創造的存在,同時在這種創造性活動中提升自身的主觀認識。因此實踐是一種主體與客體雙向互動的生成過程。實踐超越了感性直觀,超越了理性推理,作為人的存在方式,成為連接自身和外部世界的活動范疇。從物質觀與實踐觀的關系來看,世界的面貌既是物質的,客觀存在的,又是發展變化的,還是在人的感性實踐中,經過人的感性實踐作用不斷生成的。形成中的物質形式和其身處其中的其他要素結合形成新的關聯也具有客觀性。堅持唯物主義當然要對對象、現實、感性,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更要把它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要從主體方面去理解。馬克思強調從實踐出發去理解對象、現實、感性,但并不否認以客體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對象的合理性,而是強調要把二者結合起來。對對象、現實、感性的理解既要從客體本身的存在出發去理解,又要把它納入主體的實踐中去探尋客觀對象的由來、根據、來龍去脈。馬克思的實踐觀中體現出的生成性邏輯代替了靜態的客觀性原則。從實踐的觀點理解物質世界,物質和意識的對象性和生成性就不再是對立的,而成為相互的了。一方面,物質成為意識的對象,必須以實踐為前提,離開實踐任何物質事物都不可能是意識的對象。只有在實踐過程中,才有關于實踐客體的意識,意識才會生成。另一方面,意識只有通過實踐,才能變革事物,使新的事物不斷地生成。人工事物越多,社會事物越豐富和復雜,其相互之間的相關性就越紛繁。回望近現代以來的社會發展,特別是人類工程活動運用科學、技術所提供的智慧和手段創造出的巧奪天工的事物,可以看到社會工程建構的新型社會關系,推動了人屬世界圖景的變遷,同時人也在此過程中證明了自身的存在及意義。所以在實踐過程中,人與自然界、社會以及自身的相互作用演化、形成了紛繁復雜的人類社會,呈現出豐富多彩的世界圖景。

從實踐物質論的觀點看哲學基本問題,就會把思維和存在,物質和意識理解為一個雙向互動的關系。在經典的哲學基本問題的理解中,我們注重強調的是物質與意識的認識關系。存在是思維以外的存在,是思維反映的存在,這種解釋是缺乏實踐論思想的。即使從可知論的立場引入實踐觀點,也是從認識論意義上引入實踐觀點的。因為要承認世界的可知性,必須要以實踐為前提。所以經典的解釋以認識論為基本立場。其實實踐的最重要的意義是引起世界的變化。這就要強調思維和意識的作用了,思維和意識通過實踐可以使世界發生變化,可以創造新的物質事物,可以引起存在的變化,使新的存在得以產生。

因此從實踐物質論的觀點看世界,世界呈現在人面前的圖景就不再是一個固定的、靜態的實物的集合,而是一個生成的過程。樹立實踐物質觀的世界觀一方面有利于我們正確認識社會發展過程中結成的新的社會關系、社會事務對人的實踐活動的客觀影響;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們“祛魅”實踐,正確定位實踐在社會事務、社會關系形成中的地位和意義。正因為實踐是有現實前提的實踐,實踐也不是萬能之筐,實踐的前提才有必要追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沙湾县| 甘南县| 漳平市| 大埔区| 色达县| 治县。| 永修县| 连江县| 襄樊市| 宜兴市| 平南县| 延寿县| 长沙县| 额敏县| 阿克苏市| 鞍山市| 蕲春县| 新竹市| 莱阳市| 那曲县| 尤溪县| 乌审旗| 明水县| 金山区| 青阳县| 庆云县| 淄博市| 徐汇区| 南溪县| 阳新县| 祥云县| 明溪县| 得荣县| 桦川县| 宜阳县| 会同县| 军事| 景东| 海淀区| 胶南市| 汕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