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文化復興之形而上學辯護
- 趙偉
- 1802字
- 2019-01-04 13:18:32
前言
“中醫藥是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的先行者”,而西學東漸以來,中醫的合法地位開始受質疑。特別是近年來一些科學主義的激進分子甚至提出了“中醫是偽科學”的命題,聳人聽聞,混淆視聽。另外,中醫的辯護者們各自只是從某一個特定方面十分有限地作出辯護。
當前,西方主流醫學界對于中醫學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其“替代醫學與補充醫學論(CAM)”[如Nicola Robinson(2006)、Linda W. Engel and Stephen E.(2002)] 與“整合醫學論”[如吳雄志(2004)] 相關醫學思想當中。
從科學理論視角來分析,有學者以“物理主義”立場強調中醫藥理論缺乏可檢驗性,認為中醫不具備科學的本質特征,完全屬于“偽科學”的范疇,當予以廢除。[如方舟子(2007)、張功耀(2006)]
從科學實踐的視角對中醫本性的研究,又有“實效性”學者依據“社會建構論”而強調中醫藥知識的“地方性”,不再從普遍意義上來探討科學的標準。在這一意義上說,中醫和西醫一樣,都只是民族醫學的一種,凸顯著“地方性”特質,同作為地方性知識存在。[如吳彤(2010, 2008),吳彤、張姝艷(2008),連冬花(2007)]
更有學者從文化立場強調中醫藥治病的文化性,認為“中醫是一種文化”。文化雖然多元,價值標準也各異,但應該“和而不同”。以西醫的研究方法和理論標準來評判中醫之是非,不能說是以科學的態度對待中醫。[如張其成(2007)、馮珠娣等(2001)、杜治政(1995)、何裕民(1990)]
迄今為止,國內外學者對中醫存廢問題的討論、對中醫科學性問題的思考已經有了諸多闡述。然而,在這場爭論中還存在如下問題:首先,關于中醫藥學本性的研究在西方缺少像其他“科學”的本性那樣的深入探討。其次,國內科技哲學學者對中醫藥學本性的探討時常會有一些深刻而驚異的觀點,表面上看,他們各自依據了不同的科學哲學理論,實際上他們各自的理論指出了不同的科學內涵。總體而言還缺乏對中醫本性的系統研究。
筆者認為,出現上述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對中醫藥本性的分析缺少深度,對中醫本性的研究應該把科學哲學、邏輯方法論與社會歷史和文化因素辯證地整合起來。
在上述背景下,本書能夠深層次地從學理上辨明真理,消解當前人們心目中的一個極大的困惑。因此,既有相當的理論價值又有非常深刻的現實意義。
筆者認為,可以以中醫藥文化助推民族復興,中醫藥是中華文化復興的先行者。習近平總書記近期發表了一系列講話,強調了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從普通理論工作者的角度來看,無論是中國夢的實現動力還是中國夢的重要目標,都離不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本書關于中醫本性是什么的三位一體的形而上學研究,也彌補了我國學者目前沒有能廣泛系統地利用科學哲學的觀點分析中醫本性的研究缺陷,對中醫學究竟是一門什么樣的科學及中醫理論體系的固有規律做出一個較清晰的分析,為中醫科學共同體提供了一個明確的理性信念。
與此同時,中醫本性研究對于挖掘、保護和發展中醫藥學具有重大意義。醫藥學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藏,千百年來為中華民族健身養生、治病救人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時至今日傳統中醫藥學已存在的許多不足日益顯現,如何挖掘、保護和發展中醫藥學,是一項十分重要和艱巨的工作,制定有關政策的前提是必須對中醫藥學的本性有較為全面而準確的理解。
針對中醫的研究現狀與不足,本書在研究視角、學術觀點等方面有所突破與創新。本書從新的視角把科學哲學、邏輯方法論與社會歷史和文化因素辯證地整合起來,在國內第一次從廣義科學哲學視角,即從理論、實踐和文化三個視角系統揭示中醫的本性。筆者認為,當今世界學術界對于科學本性的研究有三個典型的途徑:經典科學哲學、非經典科學哲學(科學知識社會學、科學實踐哲學)、科學文化哲學研究,它們從科學理論的本性、科學活動的社會實踐性和科學文化的特性三方面構成了廣義的科學本性研究的整體,但作為嚴格的學術史研究,還需進一步詳細論證。面對現代科學技術社會,中國傳統醫藥學的最根本問題并不是具體的概念的模糊性或個別的藥方的可靠性,而是中國傳統醫藥學中醫一方面要追求一般科學理論和科學活動的屬性,另一方面又深深沉浸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科學理論在實現它的預見和說明功能時綜合使用演繹與可驗證性高的歸納,而中國哲學與文化的顯學主線是象思維,背后隱藏的是類比邏輯理性,中醫藥理論在實現它的預見和說明功能時具有很強的類比思維的特點。本書提出,陰陽二氣對立統一關系是邏輯反對關系,陰陽的辯證統一關系整體上是非矛盾關系,但其中支命題是矛盾關系,這里包含對于中醫辯證邏輯的非常重要的創新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