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海峽兩岸的客家服飾文化與藝術作者名: 陳東生等本章字數: 1577字更新時間: 2019-01-04 13:19:37
序
客家是世界上分布范圍最廣、影響最深遠的漢族民系之一。據以往的統計數據,客家人有約5500萬生活在中國大陸,約460萬生活在中國臺灣。19世紀以來,中外學者在客家源流、語言文化等領域有著深入的研究,著名的客家文化學者羅香林教授的《客家研究導論》就是一部全面系統研究客家問題的著述。近年來,國內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相繼發表了許多客家專題論文,如在2005年國際客家學術研討會上,就涌現出了百余篇高質量的論文,其中不乏一些國外的優秀論文。而在我國的臺灣地區,近年來以客家為主題的研究論文也達百余篇,這些論文涉及了哲學、人類社會學、語言學、文學、地理學、歷史學、建筑學等學科領域的專業知識。但是,限于時代和學科的局限,在海峽兩岸乏見從客家服飾文化的視角去探索海峽兩岸客家服飾文化特質這一方面的深層次研究。
服飾文化與藝術是人類物質創造與精神創造的結晶。從服飾的演變中,往往可以看出一個民族或民系的歷史變遷、經濟發展的情況和文化認同、審美意識的嬗變。作為客家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服飾文化是外在的、顯性的,是民系識別或民族認同的一個極其重要的依據。客家傳統服飾文化,是客家人千百年來的歷史積淀,是與生俱來的精神的財富,體現著客家人樸素勤勞的優秀品質,彰顯著客家人的民族認同。關于客家服飾文化研究,李筱文以從客家服飾看其文化與南方民族文化之融合這一角度進行了研究;田輝龍等對客家服飾裝飾符號的藝術特征進行了分析;郭丹、張佑周對客家服飾進行了文化層面上的探索和歸納。還有學者對海峽兩岸的客家文化做了對比研究,如謝重光教授的《客家文化在臺灣的傳承》一文論及了客家的標志性傳統服飾藍衫。但是,作為在整個客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服飾文化,特別是在閩粵贛三角區,以及我國臺灣地區這一特定地域中形成的頗具特色的客家服飾文化,在國內外的研究都有待進一步推進。海峽兩岸客家服飾及其文化相關性的研究,特別是基于海峽兩岸客家服飾文化的同源認同、同根認同的歷史嬗變方面的研究亟待深入。
基于目前缺乏關于客家服飾文化方面的深入研究,本書以客家服飾文化與藝術為主線,從海峽兩岸的服飾文化認同、客家傳統服飾的形成、海峽兩岸客家服飾的源流關系入手,圍繞客家人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以及民情風俗,研究客家服飾藝術文化的形成、發展、演變等文化特性,分析地域分布及時代變遷對客家服飾藝術的演變產生的影響和造成差異的原因,探討客家服飾藝術文化的保護、弘揚和創新,論證客家服飾藝術文化與中華服飾文化的承繼關系,揭示出海峽兩岸(閩臺)客家服飾文化同出一源,臺灣客家服飾是閩粵贛客家服飾的演變,其服飾藝術文化之根在中原,同屬中華服飾文化。同時,本書還將通過對客家服飾資源的整理和挖掘,從服裝學角度研究客家的服裝材料、服裝款式、服裝結構、服飾工藝、服飾配件等與文化人類學相關的內容,研究客家服飾藝術與美學理念對現代服飾設計的啟示,探索現代服飾設計理念對客家服飾的創新設計,分析客家服飾與中華服飾的承繼與流變關系,揭示出客家服飾文化是客家人民族認同心理的一種精神表現。
值本書出版之際,我們期冀能夠進一步推動客家服飾文化的研究,能夠加深臺灣同胞“祖”在大陸、“根”在閩西的認同心理,激發人們對客家服飾文化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從而增強中華文化的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推進中華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本書是“基于文化視角的海峽兩岸客家服飾藝術研究(09YJA760017)”這一項目的研究成果,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資助項目,項目負責人為陳東生教授,項目組成員有甘應進、王建剛、劉運娟,臺南應用科技大學的范靜媛博士。在研究的過程中,還有李佳佳同學、林水秀同學,王衍老師以及陳栩老師等人參與。在本書的成稿過程中,主要由劉運娟、陳道玲、甘應進、王衍以及陳東生等人執筆。再次感謝向本書和本項目提供資料、給予研究幫助便利的客家鄉親和各位朋友們。
陳東生
2014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