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西風東漸:民國時期傳統婚禮向現代婚禮的過渡

到了清朝末期,“六禮”規制下的傳統婚禮遇到了真正的挑戰。辛亥革命之后,中國社會逐步開放,西方的資本主義經濟模式以及科學與民主的文化思想日益廣泛傳播,對中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結構都產生巨大沖擊,看似牢不可破的傳統婚禮模式也開始發生變化,呈現向現代過渡的趨勢。各種明顯受西方文化影響的新式婚禮逐漸出現,并在大城市里流行起來。當然,傳統婚禮并沒有消亡,依舊在中國社會占據主導地位。城市婚禮出現新舊交融、中西雜糅的局面。

(一)從“父母包辦”到“婚姻自主”

清末民初的時候,中國社會在政治、經濟以及國民的價值觀等方面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得傳統的小農經濟受到極大影響,商品經濟大行其道。建立在農業生產之上的以傳統宗法制度為根本的社會結構受到沖擊,犧牲個體婚姻從而維護家族利益的社會基礎開始松動。與此相適應的是,傳統的婚姻價值觀受到挑戰,始于西方的婚姻自由的思想蓬勃發展起來。中國各大城市由于地理區位和人口密度的原因,變化程度尤甚。

在城市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讓未婚青年男女不再像農業社會那樣生活在封閉的社區里。他們有機會到學校接受教育,有機會走出家門找一份工作,自己謀生。經濟上的獨立讓他們不再那么依賴父母,對家族集團的依附性也在減弱。再加上社會新思潮的影響,青年人開始向往一種沒有父母干預的愛情和婚姻。與此同時,新成立的民國政府也頒布法律,對傳統的婚姻制度進行改良。政府大力推行一夫一妻制原則,主張婚姻當事人有結婚和離婚的自由,肯定男女在婚內的平等地位。政府的行為在政治上和法律上加速了傳統婚姻制度的解體。

經濟和政治的發展為新式婚姻的出現打下了基礎,而城市精英對西方婚戀觀的鼓吹加速了城市民眾對新式婚姻的認識和接納。近代以來的歷次思潮變革中,儒家學說的統治地位屢屢遭到質疑,舊式的婚姻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都受到嚴厲批判。新文化運動時期,這種批判更是激烈。知識精英反對不以個體意志為主的傳統婚姻制度,認為其泯滅個性、扼殺愛情。他們提出了更具西方文明色彩的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的主張,得到了受過新式教育的城市青年的熱烈擁護。以婚姻自主為核心的新型婚姻觀念在中國各大城市中傳播開來,逐漸改變著民眾尤其是青年男女對婚姻的認識。受到新的政治、經濟、文化觀念熏陶的城市青年開始在婚事上反抗父母的權威,并強烈要求破除舊式婚俗,實行更為民主和平等的婚姻制度。在這樣的背景下,被視為中國人“禮儀之本”的婚禮,也無可避免地被更為西化的婚姻自主的新思潮、新風尚、新文化所改變。

(二)標榜文明的新式婚禮

1.“文明結婚”

民國時期,人們對于新式婚姻的追求最終導致了婚禮儀式的變革。這種變革最突出的是清末出現的“文明結婚”。

“文明結婚”是受西式婚禮影響的一種新式結婚儀式,最初在沿海大都市及通商口岸,如上海、廣州、天津等地興起,然后傳播到內地的一些大城市。“文明結婚”在清末剛出現時,其基本禮儀也只是個雛形。由于當時社會上舊式的婚禮仍然風行,“文明結婚”從婚禮形式到婚禮內容都不免新舊參半,經常出現四人抬的花轎,加西樂隊前導,或汽車前邊是幾個傳統式的吹鼓手的情況。民國成立后,尤其是新文化運動后,這種新舊參半的結婚方式又被進一步改革,一些傳統的內容被放棄,而西式婚禮的內容越來越多,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儀式規范。

“文明結婚”大致包括訂婚、通告和結婚幾個部分。與傳統的婚約締結過程相比,“文明結婚”在婚約的訂立上,均得到新郎新娘的同意。有些新人是經由自由戀愛而決定結成婚約的,他們結婚與否全憑自己做主,這一類結成婚約的方式可以稱為“自由結婚”。有些新人是經過介紹人牽線搭橋,雙方在傾慕和好感的基礎上,由經父母同意而結成婚約的。也有的是由父母介紹,征得新人同意后,父母準許,再結成婚約的。這一類方式可以稱為“自主結婚”。無論“自由結婚”還是“自主結婚”,新人作為婚姻當事人都有權利決定是否成婚。王歌雅:《中國婚姻倫理嬗變研究》,黑龍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6月,第231頁。婚約結成簡單,訂婚儀式的過程同樣就簡單。一般而言,男女雙方訂立婚約時只是交換婚帖即可。婚帖上寫明男女當事人姓名、年齡、籍貫,愿與某人訂婚,并署上日期,由當事人及證婚人簽字蓋章。這與過去由父兄出具婚帖的方式有很大不同。這樣的婚帖,又被稱為“訂婚證書”,日后雙方若想解除婚約,只要相互交回即可。而若遇婚約糾紛,婚帖亦可以作為婚約的證據。傳統婚禮中由男方送給女方的名目繁多的聘禮,在文明結婚中也一概免去。待訂婚完成后,男女雙方選定結婚日期,并通知親戚、族人和朋友,邀請證婚人、介紹人、司儀、儐相等人,請帖由雙方主婚人出具姓名。有的新郎、新娘也會自己出面邀請朋友,這在傳統婚禮中是不可能的。有的城市里,男女雙方還會一同登報發布結婚啟事。

結婚當日的典禮同樣不再因襲過去煩瑣的程序。典禮的參加者除新郎、新娘以及雙方父母外,還有司儀、介紹人、主婚人、證婚人以及作為來賓的親朋好友。證婚人一般由具有一定社會地位和社會威望的長者擔任,并且是男、女雙方共同邀請的。主婚人則是新郎、新娘的家長。結婚典禮可以在家里舉行,也可以在旅館、飯店、禮堂里舉行。典禮當日,新郎或長衫馬褂,或西裝革履,新娘則頭戴白紗,身著旗袍或褂裙等中式禮服。西式婚紗流行后,新娘也改為穿著婚紗禮服。迎娶時,放鞭炮、敲鑼鼓為樂隊演奏所取代,喜轎儀仗也改為馬車或轎車結彩。新郎到達女家后,新娘由伴娘攙扶著,手捧鮮花束,由兩個小孩拉著頭紗,在樂隊伴奏下踏過紅氈子上車。到典禮舉行地后,新郎向新娘三鞠躬。新娘下車后,來賓們即撒彩色紙屑或紙片,以示祝福和慶賀。整個典禮的大致流程為:樂隊奏樂;來賓入席;主婚人、介紹人、證婚人入席;新郎新娘入席;介紹人報告經過情況;證婚人宣讀結婚證書;新郎新娘相對而立,行鞠躬禮,交換信物(戒指),新郎新娘、介紹人、主婚人、證婚人在證書上蓋章;證婚人致訓詞;來賓致辭;主婚人答謝詞;新郎新娘向證婚人、介紹人、來賓等鞠躬致謝;拜見親族,對尊長行鞠躬禮;禮成,新郎新娘、證婚人、介紹人、主婚人及來賓依次退場。蔡利民:《掀起你的紅蓋頭:中國婚禮》,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第73頁。整個結婚典禮既沒有舊式傳統婚禮的繁文縟節,又不鋪張浪費,講究的是簡潔而不失莊重。

由于這種新式的結婚方式與中國傳統婚禮相沖突,經常遭遇舊派人物的攻擊和社會各界的懷疑和抵制,最初僅在知識分子和留學生中流行,后來也為一些富裕的市民所接受。民國成立以后,城市精英對傳統婚姻禮俗的變革越發迫切,“文明結婚”在沿海大中城市更加流行起來。在知識精英的宣揚下,人們婚姻自主的意識逐漸增強,婚姻自由觀念不斷得到強化,文明結婚地域范圍和流行圈子不斷擴大,不僅沿海的大中城市中越來越多的人們采用文明結婚,而且內地一些中等城市和縣城也出現了文明結婚的事情。

上海可謂是“文明結婚”的發祥地。根據上海名士王韜日記的記載,早在1859年1月,他就參加了其好友黃春甫的婚禮,親眼目睹了中國人結婚采用西式婚禮的場景:“前日為春甫婚期。行夷禮。至虹口裨治文室,往觀其合巹。裨婦女鼓琴謳歌,抑揚有節。小異亦在。其法:牧師衣冠北向立,其前設一幾,幾上署婚書、條約;新郎新婦南向立,牧師將條約所載一一舉向,儐相為之代答,然后望空而拜。繼乃夫婦交揖。禮成即退,殊為簡略。”方行、湯志鈞整理:《王韜日記》,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111頁。新郎黃春甫,是當時上海著名華人西醫,他與新娘都是信奉基督教的中國青年教徒。

“文明結婚”興起后,越來越多的上海人都開始采用新式婚禮。1905年8月17日上海的《時報》報道了上海一對青年人舉行的新式婚禮。“秀水張君鞠存、王女士忍之,于十一日三時假愛文牛路沈宅舉行結婚禮。先由女士某某唱祝歌,此由介紹人褚君幼覺報告結婚之緣由,此由主婚人陶君哲存宜讀證書。兩新人及介紹人、主婚人簽名畢。主婚人為兩新人換一飾品,兩新人相向兩揖,復同謝介紹、主婚人,叩謁男女家尊長,男女又各同致賀。末由馬相伯先生及穆君紓齋、沈君步洲演說,兩新人各致答詞。禮畢,拍掌如雷動。兩新人同車出,男女客亦即赴一品香宴飲,盡歡而散。張君仍入復旦肄業,王女士亦即擬入務本研究學術。”周武、吳桂龍:《上海通史》(第五卷·晚清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31—532頁。

一個月以后,也就是1905年9月1日,劉駒賢、吳權在上海味莼園舉行婚禮。由著名的文明書局創辦人廉泉主持,婚姻介紹人為上海和無錫的實業界大亨周舜卿、薛南溟。婚禮舉行當日,他們在《時報》上刊登了《文明結婚禮式單》,這份禮式單內容包括婚禮的進行過程、結婚人的情況、婚禮的時間地點,以及結婚證書的格式與內容,從中可以看到上海人當時“文明結婚”的概況:


文明結婚禮式單

鹽山劉千里茂才,為現任長沙府仲魯大守之公子,博學多聞,于泰東西文字所得尤深。現將隨侍留學歐美,先期過滬,與桐城吳小馥女士結婚。女士為桐城吳馥蓀先生之女、金匱廉惠清部郎之內侄女。此次舉行婚禮,由部郎夫婦主持一切,參用東西各國文明規則,擇吉于光緒三十一年八月初三日上午十一點鐘,假張氏味莼園安第成禮,請張敘和觀察為主婚人,周舜卿觀察、薛南溟為介紹人。茲將是日所行禮式酌定如下:

第一節行結婚禮。

第二節行見家族禮。

第三節行受賀禮。

行結婚禮

新郎由證婚男客伴送,新娘由諸女客伴送,屆時至禮堂,北面立定,主婚者西南面立,展讀證書,新郎、新娘對換一飾品(如戒指、時針之類),即對立行鞠躬禮,主婚人讀頌詞,新郎、新娘謝主婚人,次謝介紹人,均鞠躬退。此時賓客均拍手歡呼。

行見家族禮(略)

行受賀禮(略)

結婚證書

結婚男子劉駒賢,字千里,年十九歲,直隸省天津府鹽山縣人。

結婚女子吳權,字小馥,年十八歲,安徽省安慶府桐城縣人。

因周舜卿、薛南溟君之紹介,遵守文明公例,兩愿結婚,訂為夫婦。謹擇于光緒三十一年八月初三日在上海味莼園安皚第公請張權和主持,行結婚禮,永諧和好,合立證書。

光緒三十一年八月初三

結婚男子 劉駒賢

結婚女子 吳權

紹介人 周舜卿

薛南溟

主婚人 張書和

主婚人頌詞(略)

男客頌詞(略)

女客頌詞(略)

新人答詞(略)周武、吳桂龍:《上海通史》(第五卷·晚清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32—534頁。


這種新式婚禮不僅在沿海大城市里流行,而且其影響也波及到邊遠地區的一些小城鎮。同樣是沿海的山東省,很多縣城都出現了“文明結婚”。《民國續修廣饒縣志》就記載了當地的“文明結婚”儀式,其特點是用新式婚柬,不迎親,結婚設禮堂。整個儀式過程包括:一、司儀人入席。二、奏樂。三、男女主婚人入席,向外立。四、介紹人入席,對面立。五、男女賓入席,相向立。六、奏樂。七、新婦輿臨門,儐相引新婦登堂。八、新郎登堂,內向并立。九、主婚人率新郎新婦祀祖上香,晉爵供饌,三鞠躬。十、祀畢焚燎,外向三鞠躬。十一、奏樂。十二、新郎新婦相向立,行結婚禮,三鞠躬。十三、介紹人讀證書。十四、新郎用印。十五、新婦用印。十六、介紹人用印。十七、介紹人為新郎新婦交換飾物。十八、奏樂。十九、行見家族禮。二十、男女主婚人及尊長外向立,新郎新婦內向三鞠躬(或分二次)。二十一、平輩右向立,新郎新婦右向立,二鞠躬。二十二、小輩內向立,新郎新婦外向立,一鞠躬。二十三、介紹人向主婚人致賀,二鞠躬。二十四、男賓向主婚人致賀,二鞠躬。二十五、女賓向主婚人致賀,二鞠躬。二十六、男女主婚人率新郎新婦向介紹人致謝,二鞠躬。二十七、男女主婚人率新郎新婦向男賓致謝,二鞠躬。二十八、男女主婚人率新郎新婦向女賓致謝,二鞠躬。二十九、男女主婚人退。三十、介紹人退。三十一、男賓退。該縣志甚至還提供了一個結婚禮堂圖:丁世良、趙放:《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華東卷》,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版,第191頁。

在東北,據《奉天通志》記載,新式的文明結婚從晚清便開始出現,到民國時期更為流行。“有清光、宣之季,以迄民國,歐風東漸,新禮制迄未頒定,于是搢紳之族損益繁縟,酌劑中西儀節,謂之 ‘文明結婚’。兩家婚約既成,先以指環及飾物為聘。婚期多在上午。男女兩家家長為 ‘主婚人’,并合親族戚友萃于一堂,延年高望重者一人,曰 ‘證婚人’,通兩姓之好者二人,曰‘介紹人’,即媒妁也。屆行禮時,先由證婚人宣讀婚書(書以彩箋印成,填注男女姓名、籍貫、年庚并主婚、證婚、介紹諸人及結婚年、月、日、地址),自主婚、證婚、介紹諸人及新夫婦俱鈴章訖,新夫婦交換指環,后相向行三鞠躬禮;依次向證婚人、介紹人、主婚人行禮畢,由證婚人、主婚人各致訓辭,來賓致祝詞,主人致謝辭。禮成攝影,新夫婦偕歸男家。此近時婚禮,通都大邑,無論漢、滿、蒙族紳宦之家,大率通行,惟民間則尚多沿舊制。”丁世良、趙放:《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東北卷》,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版,第9頁。在河南信陽,“入民國,男女自由結婚。新郎新婦同御車馬,周歷通衢。揀一公共地址飾作禮堂,植國旗,集齊主婚二人、證婚二人、介紹二人及來賓行禮,新郎新婦相向鞠躬,向主婚、證婚、介紹人三鞠躬,向來賓等均一鞠躬,分別致演說詞、賀詞,禮畢宴客。謂之文明結婚。其余舊儀,一概免除。”丁世良、趙放:《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中南卷》,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版,第227頁。即便十分邊遠的四川省,文明結婚也都在很多地方流行。在武陽鎮,“民國初年以后,提倡新式婚禮,稱 ‘文明結婚’。婚禮由男女雙方合辦。行結婚儀式時,新郎穿西服,新娘身穿旗袍,披白紗,雙方胸前佩戴紅花,行鞠躬禮,邀請地方知名人士作證婚人,雙方家長為主婚人,媒人稱介紹人。舉行儀式中,親友來賓要致祝詞,由證婚人發結婚書。禮畢設宴招待賓客。”丁世良、趙放:《中國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西南卷·上卷》,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版,第77頁。廣西柳州地區的武宣縣的文明結婚十分有特點:“服色:新郎新娘均著現定禮服。迎親:花轎一乘。彩幻一對或迎親旗兩面(燈旗),上寫 ‘某姓某堂親迎’等字。新郎新娘各帶繡花一朵,或彩球一個于左襟。由介紹人導新郎至新婦家行奠雁禮。新郎向女宅祖堂行三鞠躬禮,向岳(丈、母)行三鞠躬禮。禮堂前交叉國旗。”丁世良、趙放:《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中南卷》,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版,第969頁。

不可否認,即便“文明結婚”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已經波及全國各地的大中城市,甚至是邊遠鄉村,但并未真正占絕對的主導地位,舊式婚禮仍舊是大多數中國人的選擇。大城市尚且做不到以“文明結婚”為主,小城鎮中的文明結婚就更少了。前述四川的武陽鎮,“文明結婚當時僅機關公務人員及教育界人士舉行,人數極少,一般人仍沿襲舊式婚禮。”丁世良、趙放:《中國華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西南卷·上卷》,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版,第77頁。而位于西南邊陲的云南省,文明結婚“亦僅限于省城,若在外縣,不特人不肯用,亦且無人識之為何種禮節也”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下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19頁。

從文獻的記載不難看出,新式的“文明結婚”一方面受西洋文化的影響,儀式過程有模仿西式婚禮的環節,如宣讀婚約,交換戒指,行鞠躬禮,主婚人、證婚人致辭,唱結婚歌曲等,婚禮突出婚禮的簡便和歡快的特點。另一方面,這種結婚方式也保留了中國傳統婚禮的某些內容,如客人退后,新人要謁見雙方的主婚人及全體親屬,要辦婚宴等。不過,與傳統婚禮相比,“文明結婚”還是突出了“婚姻自主”的性質。在訂婚階段,“文明結婚”的形式讓父母不再能夠單獨決定子女的婚姻。雖然有些婚姻需要征得父母的同意,但如果兒女不愿意父母也不能強迫。“文明結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父母之命”舊俗。同理,“媒妁之言”在“文明結婚”中也不再重要。媒人是傳統婚禮的關鍵角色,傳遞信息、交換物品都要通過媒人來進行,而“文明結婚”的介紹人只是男女雙方訂立婚約時邀請的見證人。傳統婚禮中的結婚儀式非常繁復,財力、物力和人力的花費十分巨大。整個婚禮的籌辦要由男方的家庭甚至是家族來負責,女方為被動接受。儀式舉行的地點就在男女方家中,參加的人員也多是男女方的親戚、好友和鄰里。這樣的婚禮儀式處處體現的是家族集團的利益和安排。而“文明結婚”中的結婚典禮,手續大大簡化,花費也大大減少。在籌辦過程中,男女雙方可以協商,新人也積極參與。儀式地點多在公共場所,參與人員也由親友擴大到同學、同事、朋友等。這樣的婚禮,凸顯的是新人對自己的愛情和幸福的追求。

2.集團結婚

“文明結婚”的確是西方文化影響的產物,但其結婚儀式仍然復雜。一些富裕人家打著“文明結婚”的旗號,卻照舊擺闊氣講排場,聘禮照送,嫁妝照給,婚宴照舊大操大辦。而且,由于傳統習俗的強大,煩瑣冗長、鋪張浪費的舊式婚禮在全國各地仍舊大行其道。到了20世紀30年代,很多民眾開始反對婚禮的奢靡之風,呼吁節儉辦婚事。在這樣的背景下,“集團結婚”出現了。

1934年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發起了新生活運動,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社會風俗的改良。對于婚禮,新生活運動提倡節儉結婚,主張無須鋪張浪費,只需告知親族知交和公布社會承認即可。同年年底,上海市社會局在考察了各國婚禮之后,決定仿效意大利結婚辦法,發起新生活集團結婚典禮。次年2月,上海市社會局公布了以簡單、經濟、莊嚴為宗旨的《上海市新生活集團結婚辦法》。辦法規定:凡上海市民舉行婚禮者,均可申請參加集團結婚,每月第一個星期三為集團結婚日,在市政府大禮堂舉行,市長與社會局長為證婚人;經社會局審核批準參加集團結婚者,需繳費20元,由市政府印發結婚證書。谷秀青:《集團結婚與國家在場——以民國時期上海的“集團結婚”為中心》,載《江蘇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1935年4月3日下午3時,全國首屆集團結婚典禮在上海市政府大禮堂舉行。參加結婚的有57對新人。婚禮的大致過程為:證婚人首先登臺,接著主婚人、介紹人入位,然后新人在軍樂進行曲中手挽手步入禮堂,并立于規定位置。全體就位后,集體唱黨歌。之后,司儀宣讀新人名單,新人按照名單順序依次登臺行禮,先向孫中山像三鞠躬,再雙方相互鞠躬。行禮完畢,證婚人給新人頒發結婚證書和贈紀念品,并致證婚詞,新人向證婚人致謝。證婚人致辭完畢,由市長和局長分別訓詞。禮畢,奏樂,新郎新娘攝影留念。整個過程約兩小時,既簡單樸素,又不失隆重熱烈。經莉莉:《民國集團結婚探微》,安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5月,第14頁。

上海的“集團結婚”舉行后,經新聞媒體推介,影響日廣。許多大城市如北平、天津、南京、杭州、蕪湖、廣州、洛陽、寧波等紛紛效仿。例如天津共舉辦兩次“集團結婚”,時間分別為1935年6月15日和10月12日,都是由青年會主辦的,第一次有十對夫婦參加,第二次有六對夫婦參加。凡天津市二十歲以上的持有訂婚證書的未婚公民者,只需繳納十元(青年會會員五元,第二屆集團結婚費用為十五元,會員為十元)雜費就可以參加集團結婚。婚禮儀式簡單,由省市名人證婚,發給結婚證書,除繳納雜費外無其他費用。薛鳳:《新生活運動及其對國民生活的改造——以1934—1935年的天津市為考察對象》,天津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5月,第58頁。而北平的首屆集團婚禮是于1937年6月20日在懷仁堂舉行的。當時聘請了李長洲、齊樹蕓、李英瑜、李昆源、張維勇、郁士元6位校長為知賓,專事接待賓客人,并請來了穿著紅色古裝的育才中學樂隊。每對新人均在申請時獲準領到了20張觀禮券,以代替請帖來邀請自己的親友前來觀禮。婚禮進行的時候,銅管樂隊演奏著結婚進行曲。新娘手持花束,穿著淺色的服裝,戴著淺紅網狀的面紗,新郎們則穿著藍色的長袍、黑色的馬褂,每人都戴著一個鮮紅的徽標。新娘從西側、新郎從東側拾級而上,隨后兩人一起走進圓形的前廳;沿著白色的大理石臺階進入大會議廳。會議廳的舞臺被裝飾成紅色和金色,上方掛著一橫幅,寫著“百年之喜”。證婚人等在那里。每次每兩對新婚夫婦同時從左邊和右邊分別上臺,站在后面交叉掛著中華民國國旗和國民黨黨旗的孫中山博士的浮雕前。隨后司儀宣布鞠躬,新郎、新娘先面向孫中山的肖像和黨旗、國旗鞠躬兩次,再相互鞠躬兩次,最后向證婚人鞠躬一次。隨后每對伴侶會領到結婚證書和一只由市長送的鐫刻著李樹花紋的銀盾后離開舞臺。這種儀式重復進行多次,直至全部完成后,新娘和新郎成雙成對地列隊由手執燈籠的儀仗隊引導一齊走出大廳。北平的集團婚禮因為事前規定凡參加者不得再行鋪張及分發普通喜帖,否則拒絕其參加,所以禮成后并無宴會。紹崇先:《近代中國的新式婚喪》,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79—80頁。“集團結婚”的影響也波及到一些邊遠省區,如廣西、云南、貴州、四川、甘肅等地的城市都出現了集團婚禮。

與傳統婚禮甚至是“文明結婚”相比,“集團結婚”的最大特點就是手續簡便,過程簡單。“集團結婚”革除了舊式婚禮一切不必要的禮節和陋習。新人只需先到社會局之類的婚禮舉辦單位登記,并繳納一定費用。婚禮舉行時,新人和其他眾多新人齊聚一堂,軍樂隊演奏進行曲,向孫中山像鞠躬,主辦單位出面證婚,并發給結婚證書和紀念品,然后拍集團結婚照留念,由主辦方歡宴新人。整個過程簡樸莊重,又富有紀念意義。相較于傳統婚禮和“文明結婚”,“集團結婚”也更加節省花費。“集團結婚”得以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舊式婚禮攀比之風盛行,奢侈鋪張,花費巨大,往往婚禮舉行后家庭也負債累累。而參加“集團結婚”,花費非常少,只需10—20元不等,不僅個人在經濟上無壓力,對整個社會而言也是一種節約。“集團結婚”雖然十分省儉,但同其他婚禮形式一樣給人以莊嚴感。“集團結婚”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由政府統一組織,還有專門的管理。婚禮多在市政府大禮堂舉行,整個禮堂的布置和裝飾也顯示出官辦婚禮的味道,且政府要人也會作為證婚人出席婚禮,既嚴肅又不失體面。新人的婚禮著裝必須統一,在婚禮過程中使用國民黨黨旗、黨徽,唱黨歌,并向孫中山像鞠躬,可見其莊嚴性。當然,“集團結婚”與過往所有婚禮形式最大的不同就是其官方主導性。以往的婚禮,一般都被視為新人家庭或家族的私事,多由家庭或新人來籌辦,參與者是新人家庭的親戚和朋友。“集團結婚”從一開始就由政府主導。政府最先提出“集團結婚”,并設計“集團結婚”的儀式程序,整個“集團結婚”組織和籌辦由政府負責,甚至婚禮服、證書、紀念品、婚禮攝影等都由政府統一包辦。參加婚禮的人員不僅有新人的少量親友,還有政府要人和社會名流,甚至廣播電臺、電影公司都派人來觀禮。谷秀青:《集團結婚與國家在場——以民國時期上海的“集團結婚”為中心》,載《江蘇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整個結婚典禮不再是私人領域的家庭慶典,而成為一種公共領域的集體儀式,甚至是一種政治儀式。參看經莉莉《民國集團結婚探微》,安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5月,第20—26頁。

從傳統婚禮到“文明結婚”,婚禮儀式大大簡化,而“集團結婚”進一步順應了這一趨勢,讓婚禮儀式更加簡單。當然,這兩種新式的結婚形式未能完全改變中國傳統的婚禮模式,有很多地區尤其是在農村,舊式婚禮仍舊占據著統治地位。但是,城市居民經過“文明結婚”和“集團結婚”的洗禮,其婚姻觀被重新塑造。自主結婚、男女平等、一夫一妻、簡化婚禮等新型婚姻觀已經開始深入人心。總體而言,在民國時期,中國城市婚禮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正緩慢地從傳統向現代過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宗县| 金溪县| 临夏市| 蓬安县| 庆元县| 宣汉县| 花莲县| 宁强县| 抚远县| 昭苏县| 大厂| 新巴尔虎左旗| 长沙县| 静海县| 合山市| 仙居县| 衡东县| 海伦市| 宁阳县| 博野县| 汝城县| 孟连| 石嘴山市| 龙门县| 房山区| 广东省| 西城区| 高淳县| 高雄市| 晋宁县| 瑞金市| 清水县| 察雅县| 饶平县| 龙泉市| 聂荣县| 延边| 吉隆县| 绥滨县| 陆良县| 灵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