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六禮”:中國婚禮的基本規范

(一)傳統的婚姻觀

在傳統中國社會,婚姻不僅是男女雙方感情上的結合,更是整個社會結構和政治結構確立的一個基礎。中國人奉行“家國同構”的觀念,家庭、家族和國家是統一的,家庭是國家的縮影,國家則是家庭的延伸和擴大。國家建立在家族血緣關系的根基之上,家族血緣的人倫之理則上升為國家政治的法則。所謂“齊家”與“治國”在基本道理上是一致的。婚姻家庭的倫理和國家治理的原則被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家國同構”的觀念下,婚姻被看成是君臣、父子、夫妻等級人倫的基礎,是家族延續的基礎,是國家興衰的根本。婚姻首要考慮的是維護家族集團的利益,而并非是個體的情感。所以,人們在婚姻大事上總是把家國利益放在第一位,年輕男女的感情常常成為犧牲品。

婚姻之于家族和國家的重要性決定了婚姻的各項權利屬于家長而非婚姻真正的當事人。在傳統社會,未婚男女的終身大事都由父母做主和促成。對父母來說,安排兒女的婚事是他們的權利更是他們的義務。作為婚姻主體的兒女們并沒有自由選擇婚配對象的權利,他們只能遵從父母的意愿。由于當事人的婚姻自主權被剝奪,男女私自結合常常為社會輿論所不恥,也為法律所禁止。不僅如此,父母對兒女們婚姻關系的解除同樣有著決定權。婚姻當事人在自己婚姻中身不由己是中國傳統婚姻的最大特點。

家族和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賦予了中國人的婚姻一個最基本的功能,即繁衍后代、延續血脈。傳統中國社會實行父系繼嗣,一個家庭和家族若想要傳宗接代,就必須依靠婚姻來確保女性生出的孩子合法地歸屬于父親的家庭。所以,男女結合的一個最重要意義便是讓女性為男方家生兒育女、繼承香火、壯大家族。正所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不以生育為目的婚姻常常受到人們譴責,而不能生育或不能生育男孩的女性也受到夫家不公平的對待。人們不僅希望夫婦生育,還希望夫婦能夠多生育,這就是民間所說的“多子多福”,多子才能有更多后代傳承香火,才能有更多的勞動力,晚年才能有更多的人養老,家族才會一直保持人丁興旺。

由于生育對于家庭和家族的延續至關重要,所以中國傳統婚姻制度的設計就必須讓女性完全從屬和依附于夫家,導致了夫妻關系中的男尊女卑。處于婚姻關系中的妻子沒有自主的權利,也沒有獨立的地位,她的一切都取決于丈夫。為了確保妻子所生孩子為丈夫的血脈,丈夫可以有若干配偶,與若干女子發生性關系,而妻子必須嚴守一夫制,專門為丈夫生兒育女。婚姻倫理對妻子的要求便是絕對服從丈夫,并從一而終,就如同臣子對待君主,兒女對待父母一般。妻子固然可以因為生育兒子成為母親而受到晚輩尊敬,但這種尊敬凸顯的還是對婚姻繁衍后代功能的重視。

對家族和國家利益的重視,使得婚姻具有了把兩個沒有血緣關系的家族集團聯結在一起的功能。這一功能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在基層社會,人們可以通過聯姻擴大自己的親屬關系網絡和社會交際網絡,從而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獲取更大助益。而對于上層社會來說,通過聯姻結成政治聯盟,是維護政治集團利益、建立和鞏固政權的最為便捷的途徑。婚姻這種聯姻功能,讓人們在挑選婚配對象時更是把家族集團的利益置于首位。

(二)婚禮禮儀的基本規范

婚姻如此重要,婚禮的意義不言自明。先秦時代的《禮記·昏義》便說:“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婚禮不僅讓兩個不同姓氏的家族交好,而且還承先啟后,對上傳宗接代侍奉宗廟,對下生兒育女繼承后世。祖宗的德行,透過自己傳承到下一代去。此外婚禮還具有更深層次的意義,即所謂:“敬慎重正而后親之,禮之大體,而所以成男女之別,而立夫婦之義也。男女有別,而后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后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后君臣有正。”從夫婦到父子,再到君臣,婚禮不僅是個體、家庭的大事,更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只有夫妻關系有序了,社會的其他方面才會有序,才有社會的禮治。這是傳統中國社會宗法秩序的基本思想,家庭是社會的核心,國家的基礎,所以夫妻是人倫之始,而婚禮則成為禮儀之本。

中國社會的這一文化價值理念,透過繁復的婚禮儀式而得以詮釋。無論是特定的程式、行為、言辭,還是具有象征意義的服飾、物品,無一不訴說著人們對社會秩序的理解。戰國至漢初儒家的典籍《儀禮·士昏禮》和《禮記·昏義》,業已規定了締結婚姻的六道程序,名曰“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中國傳統婚禮的基本規范皆出自于此,后世因為時代、地域、階級等的關系,出現了一些儀式或被簡化,或被合并,或被省略的變化,但中國人的婚禮始終以“六禮”為本。

“六禮”中的納采,就是男方若中意某家姑娘為妻,便請使者送禮到女方家,表明自己的求婚意圖,若女家同意,則行納采之禮。納采之禮后接著就是問名,即男方家的家長備具紅帖,請使者持之前往女方家,請問求娶之女子的名氏和生辰八字。納采和問名有時也會合并舉行。男方問得女子名氏和生辰八字后,在祖廟進行占卜,如得吉兆,就再請原來的使者到女家,告知占卜結果。占卜顯示吉兆,女方家就不會辭婚了。這一程序被稱為“納吉”。一般到這一步雙方的婚約已算初步確立。接下來可以進行納征儀式了。所謂納征就是男方家把聘禮送給女方家。民間也叫“納聘”“過定”“納文定”。納征是明媒正娶的表示,也是婚姻確立的關鍵,經過這個儀式,男女雙方的婚約即告正式成立了。女方家收下聘禮后,男家便擇訂婚期,并出具婚期吉日書,備禮物告訴女家,求其同意。女家同意婚期,受禮,結婚日期便確定下來。至此,整個婚禮進入最后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程序,即新郎親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此之謂“親迎”。親迎儀式相當于現代社會結婚當日舉行的一系列儀式和典禮,也是狹義的婚禮。親迎時,新郎穿著禮服,與親戚一道乘坐專門交通工具,到女家迎娶。古時親迎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車,后來出現了花轎,也有騎馬或乘船的。到女方家時,新娘已梳妝整齊,以蓋頭蒙頭,坐在房中等候。新娘父親親自出門把女婿及男家賓客迎進家門,并在門外等候。新娘在喜娘的陪同下出來,與新郎一道或乘車或乘轎前往男方家,女家送行的人一起跟從。到達夫家后,新娘下車或下轎,經過跨馬鞍、跨火盆、撒谷豆等一系列祝福納吉的儀式后,便入房拜堂成親。拜堂之后新人入洞房,坐于喜床之上,此之謂“坐帳”。此時,新人要“共牢而食”,即共同分享一種食物,并合巹而胤,即飲下交杯酒,然后由禮官向帳內撒金錢、棗子、栗子等彩果,此之謂“撒帳”。禮畢,眾人至新房同新人喧鬧逗樂以示慶賀,此之謂“鬧洞房”。在儀式舉行之時,新郎家還向賓客們提供酒宴。宴畢,新郎新娘脫去禮服、撤去新房蠟燭,婚禮即告完成。參看劉昌安、溫勤能《婚姻“六禮”的文化內涵》,《漢中師范學院學報》1994年第6期。

以“六禮”為本的婚姻禮儀,包括傳統中國社會結婚所要經歷的議婚、訂婚和完婚三個階段。其中的納采和問名是議婚階段,納吉和納征是訂婚階段,而請期、親迎則是成婚與完婚。“六禮”煩瑣復雜,是對傳統婚姻觀念的最完整的詮釋。在整個結婚的過程中,人們嚴格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規范。無論哪個階段,主角皆為男女雙方的家長以及撮合的媒人,真正的婚姻當事人對于娶誰嫁誰并沒有決定權利,也并不親自操辦相關事務。男方給予女方聘禮的納征儀式,一方面表示明媒正娶,一方面又是男方對新娘從此歸屬男方家而向女方家做出的補償。這意味著女方從此依附男方家庭,而且這種依附關系由于聘禮的存在很難解除。完婚階段的親迎儀式上,各種象征禮儀表達著社會對夫婦生育孩子的期望。而盛大的婚宴則讓男方女方的親戚得以歡聚一堂,兩個家庭和家族正式結為姻親。

顯然,“六禮”規范下的傳統婚禮具有維系家族、家庭穩定和社會穩定的積極內容。這種形式的婚禮可以讓男女雙方的家族結為一體,家族間的交往得以發展。同時,迎娶當日男方家的親戚們被召集在一起,他們之間的聯系得以加強,一些以往的矛盾也可以得到化解,這樣一來,一個父權制大家族內部的關系也得以鞏固。家庭和家族的穩定也意味著社會的穩定。當然,傳統婚禮重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意味著兒女的個人幸福和婚姻的感情基礎必然讓位于群體利益。而且傳統婚禮儀式過于冗長繁雜,浪費巨大,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不能不說是一大弊端。

當然,“六禮”只是一個理想化的規范,并未明確規定具體的結婚事項如何操作,這就使得中國各地的婚俗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各具特色。人們對各類結婚儀式的具體稱呼也不盡相同,儀式的繁簡程度也有所差異。

(三)傳統的城市婚禮

“六禮”為中國傳統婚禮制定了一個最基本的程式,及至明清時期,無論是皇親國戚、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販夫走卒,其結婚過程都沒有超出“六禮”的范疇。尤其是在歷朝歷代的大城市中,以“六禮”為基礎婚禮儀式相當典型。

以南宋為例,在當時都城臨安市民們的婚禮完全就是按照“六禮”的規制進行的。據《夢粱錄》的描述,臨安人的婚禮也分為議婚、訂婚和結婚三個部分。議婚的第一步是過“草帖”,“草帖”是簡單的“庚帖”。一般是媒人將女方的生辰八字寫在“庚帖”上,送到男方家中,俗語也叫“請庚”;男方家便把家中男孩與女方的生辰八字放在一起找先生“合婚”,所得結果為吉,方才回帖。然后是過“細帖”,即詳細的“庚帖”,也被稱為“定帖”。“細帖”先由男方出具,內容十分詳細,包括男家三代官品、職位、名諱、議親第幾位男、官職、年甲月日吉時生、父母是否健在、主婚人何人、是否入贅、自家土地財產狀況等。細帖準備好后,媒人便帶著男方細帖以及禮物到女方家求婚,女方看過男方細帖,愿意結成親事便回定帖,定帖內容與男方細帖內容相似,即介紹女方家情況。雙方若覺得合適,便由媒人兩家通報,“擇日過帖,各以彩色襯盤、安定帖送過,方為定論”。要想達成這樁婚事,婚事的當事人以及雙方家長還要進行一次會面,具體形式是“男家擇日備酒禮詣女家,或借園圃,或湖舫內,兩親相見”,這就是“相親”。相親時,男方要備酒四杯,女方添備兩杯,“取男強女弱之意”,如果新人滿意,“即以金釵插于冠髻中”,謂之“插釵”;如果新人不滿意,“則送彩緞二匹”,謂之“壓驚”,這樁婚事也就不成了。

雙方相親滿意的,便可進行“訂婚”的環節。此時,媒人會出面商議定禮,并往女家報定。定禮的數額根據男家貧富程度而定。無論準備的是何種下定禮物,男家一般要“用銷金色紙四幅為三啟,一禮物狀共兩封,名為 ‘雙緘’,仍以紅綠銷金書袋盛之,或以羅帛貼套,五男二女綠盝,盛禮書為頭合,共輳十合或八合,用彩袱蓋上”,送往女方家。女方接受下定禮后,先要在中堂擺香燭酒果,“告盟三界”;然后邀請自己家親戚中夫婦雙全的人“開合”,并于當天贈送男方回定禮物,包括紫羅及顏色緞匹、珠翠須掠、皂羅巾緞、金玉帕環、七寶巾環、篋帕鞋襪女工等,并將男家所送的茶餅果物羊酒等的一半回贈;另外,將一對空酒樽放入清水中,水中放養四只金魚,并在每只空樽中放置一雙筷子、兩棵蔥,這叫作“回魚箸”。送定之后,直到下聘之前,便由媒人在兩家之間往來傳話。如果遇到節日,男方則“以冠花彩緞合物果酒遺送”,女方則“以巧作女工金寶帕環答之”,此習俗謂之“追節”。至于下聘的環節,須選擇吉日進行。不過之前,男方會先讓媒人送鵝酒,或是羊酒,到了吉日方舉行送聘之禮。聘禮的豐儉,并無一定標準,而是根據男家境況而定,但最通行的聘禮一般包括以下四項:聘金、果包、首飾、衣料。女方接受聘禮后,一般也會回贈一些禮物。男方下聘后,遇到節日,雙方不再互送禮物,直至迎親之時。

大婚的吉日吉時選定后,男女兩家便開始準備。到迎親前三天,男方家要給女方家送去催妝花髻、銷金蓋頭、五男二女花扇、花粉盝、洗項、畫彩錢果之類的禮物,女方則回贈金銀雙勝御、羅花蹼頭、綠袍、靴笏等物。迎親前一天,女方家派人到男方家掛帳幔,鋪設臥房,陳列嫁妝等,這就是“鋪房”。然后女方還要讓親信婦人看守新房,外人不得進入。迎親當天,男方家宴請親友,并刻定時辰發花轎,迎親隊伍一路吹吹打打來到女家,女家以酒禮款待迎親隊伍,迎親隊伍作樂、報時、念詩詞,三催四請,謂之“催妝”,新人始出閣登車。到了男方家門口,有人會念詩詞、求紅包,有人將五谷、豆錢、彩果望門而撒,小孩子們爭相拾起,稱作“撒谷豆”,目的是圖個吉利。新人下車,鞋不能沾地,只能踩在青色布條或氈花席上,由親信女使左右扶侍,緩緩而行,途中要跨馬鞍,入中門,便到一室,室內當中懸掛帳子,新人坐于其中稍事歇息,謂之“坐虛帳”。也有的直接就進入新房,坐于床上,謂之“坐床富貴”。與此同時,男家款待女家親友。此后,禮官請兩新人出房,兩人手執同心結,面對面,男方在前倒行,謂之“牽巾”。到中堂,由男家夫妻雙全的女親,用秤或機杼挑起新娘蓋頭,兩人便行拜堂成親之禮。禮成后,兩人仍舊手執同心結,面對面,由女方倒行,牽新郎回房。兩新人在新房中行交拜禮,喝交杯酒,床帳撒彩錢雜果,男左女右結發,稱“合髻”。新婚第二日,兩新人去家廟或祠堂參拜新郎祖宗,拜見公婆、尊長及其他親戚,俗稱“見親”,男家還要盛宴款待各位親友。新婚后三天,女家送各種禮物至男家。新人則于婚后三天前往女家行拜門禮,也有的是七日或九日才去女家。這就是新娘回門歸寧,女婿去岳家認親。新人回門,女家要設宴款待新婿,名曰“會郎”,至晚送女婿回宅第。一個月后,女家送彌月禮盒,男家設宴款待親家及親友,謂之“賀滿月會親”,自此各種禮儀就從簡了。

在臨安人締結婚約的過程中,“媒妁之言”十分重要。臨安人稱媒人為“媒氏”或“伐柯人”,婚禮的許多環節都需要他們居中調節或主持,所謂“婚娶之禮,先憑媒氏,以草帖通于男方”“媒氏通音,然后過細帖”“伐柯人兩家通報,擇日過帖”“伐柯人通好,議定禮,往女家報定”“自送定之后,全憑媒氏往來,朔望傳語”。南宋臨安婚禮習俗參考自葛昕《從〈夢粱錄〉看南宋臨安市民階層的都市生活》,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第31—34頁。

臨安人的婚禮可謂傳統中國婚禮的典范。很多習俗一直流傳到后世,一些婚俗甚至保留到了當代,直至今日還能在一些大城市里看到。

自宋以后直到明清時期,“六禮”的古制在各大城鎮里一直得到很好的遵循。號稱“首善之區”的北京自元建都以后,就一直吸納南北漢人以及其他各族居民,市民成分多樣,但婚禮卻無不體現著“六禮”規范,成為傳統婚禮的代表。以清代為例,康乾時期北京人的婚禮以“六禮”為基礎,又融合了各地和各民族的風俗。青年男女婚嫁均以家族利益為前提,擇偶和婚禮都要由當事人的父母或其他德高望重的長輩來主持。宗室貴族的婚姻,一般是由皇太后或皇帝指婚。民間婚姻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一般說來,男女結親多是由男女兩家的親戚朋友推薦、介紹并幫忙提親。也有的是男方父母相中了某家的閨女,委托親戚、朋友或專職的媒人去提親的。不論何種方式結親,“門當戶對”在擇偶時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男女兩家在經人介紹互相認識并有了好感后,就各自用紅紙帖子寫明祖宗三代名號、籍貫、官階、所屬旗份、年齡、簡歷等情況互相交換。再以串門、看戲、進香等形式,由兩家家長相看未來的兒媳和姑爺。相中后便互換庚帖,把當事人的生辰八字告訴對方。得到對方庚帖后,兩家人便各自向神、向佛和宗廟祠堂占卜合婚。確定五行不相克,屬相不相妨,再找專職的星命專家合婚。只要確定不“相妨相克”,雙方即可擇月、擇日、擇時訂婚。訂婚有小定和大定。此時是放小定。北京城里滿、漢民族的訂婚禮物和禮儀大同小異。如果是滿人,男家前往女家放定要在至親當中選一位有丈夫有后代的女性充當“全福太太”,主持訂婚儀式。而在定禮方面,滿、漢的區別是滿人使用如意和荷包,而漢人用簪環、戒指等飾物為訂婚禮物。男家在放小定時,還要給女家送點心匣子、酒、茶等。放小定禮物的數量和質量,視男家經濟狀況而定。放小定后,男家開始制作家具,籌備婚娶,女家則購置嫁妝,籌備嫁衣。小定之后一年或幾年男家覺得結婚條件已具備,要求迎娶,女家也愿意,便可擇吉日放大定。放大定即過禮,一般是在迎娶前的兩個月或一百天舉行。放大定之前,男家要新娘衣服的尺寸和“小日子”,即經期。放大定時,男家即通知女家迎娶的吉期。放大定時的通書過禮儀式都在上午舉行。過禮的數量根據男家的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而定。過禮禮品包括一對或一只活鵝,酒五至十斤不等,還有“魚池”、衣料和四季衣服、首飾、合歡被的里、面和棉花以及豬、羊(或豬肘、羊)、干鮮果品等。漢人過禮則還用雞蛋、鴨蛋、茶葉等。女家收聘禮后則放在院里讓親友四鄰觀看。女家要在迎娶的前一天,前往男家送陪嫁物品,男家派人在路口迎接。滿人很重視嫁妝,其習俗是男方負責布置新房,而屋里陳設、家具和炕席等臥具均由女家陪送。漢人是男家置家具,女家置擺設物件。這之后就是迎娶儀式了。迎娶當日,男家要從至親中選“全福人”做娶親太太和送親太太。男家的娶親人員和娶親大棚準備就緒后,便抬著花轎陪同新郎去迎娶新娘。花轎接著新娘回到男家喜棚下“過寶盆”。新郎要向寶轎簾處虛發三箭后,由“全福人”攙扶新娘下轎,新郎用箭挑開新娘的蓋頭,新婚夫婦同拜天地,行三叩雙禮。然后進屋坐帳。黃昏時分,女家送來“子孫餃子”,男家準備長壽面,象征福壽雙全,多子多孫。婚禮即告完畢。婚后四天或六天,新娘回娘家小住幾天,即回婆家。富麗:《康乾時期北京人的社會生活》,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119頁。

在民國以前,這種傳統的婚禮模式流行于中國的大江南北,雖然不同地區的婚禮也有地方性的特色,但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的程序并沒有實質性的變化。就連南方的通商貿易港口城市廣州,雖然遠離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其結婚禮節一樣的隆重繁縟。舊時廣州婚禮,第一步依舊是“問名”。在講究的富家大賈或書香門第“問名”的形式就是“行帖”。所行之婚帖從格式、稱呼、內容到落款等,都有約定俗成的規矩。婚帖須以家長的名義發出,且要注明家長與結婚者的關系,男家的格式常常為“××率男××攜孫××”,女家回帖也是如此。婚帖上所寫的內容不管多少,一定要湊成雙行,取好事成雙之意。如服孝期遇到吉事,寫帖時必須在稱呼姓名上側加寫“從吉”二字,以避兇化吉。

交換婚帖婚事確定后,男家、女家便舉行訂婚儀式,這一步稱為“過禮”,男家要給女家一定數量的錢,即“包心”或“文訂”,此為“身價銀”的一部分。“包心”錢一般不是整數,數字中必須有“九”或“八”,諧音為“久”或“發”,取感情天長地久、希望發財之意。而與“死”諧音的“肆”絕不能出現。過禮時,男方還要送給女方一件定情物。如手鐲、戒指、耳環、紅豆等。在番禺一帶,訂婚又叫“定柬”。“定柬”時,除宴請雙方親戚外,男家還要給女家送幾百斤餅,俗稱“擔餅”,以供女家報喜時送人之用。訂婚之后,兩家人開始備嫁妝和整新房。洞房的家具,一般由男方準備,同時還要購置一床棉被,俗稱“入窩被”。床上用品及日常生活用品則由女方負責,通常為枕頭四個、棉被兩床。潮汕籍的廣州人,有的還要按原籍民間習俗,備辦繡花鞋和肚兜給夫家的人,以表示潮汕姑娘善繡的“本相”,以及新娘與大家和睦相處、互助友愛的心愿。客家籍的廣州人,女家還要準備一個母雞、俗稱“子婆雞”或“帶路雞”。新娘出嫁那天,母親用九尺或九寸長的紅布條將雞腳束好,隨嫁妝一起送往新郎家。

到了迎親之日,在新娘離家之前,男家要給女家送去一定數量的豬肉、魚、雞等,供女家置辦酒席宴請女家親戚,客家人稱之為“轎下酒”。接新娘的花轎到達女家后,要將新娘的頭發梳成鳳髻,戴上鳳冠,稱為“安鳳”。新娘離家前,要給父母敬茶,父母要給新娘一個“紅包”,然后放鞭炮送女兒上轎。新娘上轎前,要由“大侃姐”扶著先拜別祖先,再對著大門拜天地,還要拜別父母兄弟姐妹和鄰里。“大侃姐”是請來陪伴新娘出嫁的人,亦稱“女儐相”。客家籍的廣州人,在新娘起轎時,要由同族長輩(叔公頭)拿起酒壺和茶壺,往轎頂上斟茶、酒,邊斟邊念叨:“茶香酒香,積谷滿包,子孫滿堂,福祿雙全”等吉利話。迎親時,新郎和伴郎要接到新娘是很不容易的,“大侃姐”千方百計掩護新娘,不使其出閨房,以示眾姐妹與新娘情深意厚,難舍難分。陪伴新郎的“男儐相”必須與“大侃姐”唇槍舌劍地激烈爭奪。然后雙方苦苦“爭斗”一番之后,新郎、伴郎“求饒” “認輸”,才能“放出”新娘。接到新娘后,迎親的花轎后面往往跟著的是一批送嫁妝的隊伍,人數越多越好。新娘若為黃花閨女,送嫁妝的人群中必定抬有燒豬,以示區別。新郎把新娘接到男家后,便進行拜堂儀式。拜堂要拜天地,拜祖先的靈位,然后拜長輩和拜親友等。在拜長輩和親友之后,新郎新娘要向大家敬喜茶或喜酒,一般由兩人同端一杯,俗稱“四手茶”或“四手酒”。被敬者喝完茶或酒后,要給新人留下一個“紅包”,紅包通常只包少量的錢。所收“紅包”用茶盤盛之,放在顯眼處,以多為榮,越多越“利市”。廣州的客家人,新娘在拜堂后入洞房前,還有“撒糖”的習俗,即把事先裝在口袋里的糖果撒在地上,讓圍觀的小孩去搶。廣州的潮汕人,在新人入洞房之后,要一起食用湯丸或用桂圓肉煮的糖水,俗稱“結房圓”。湯丸每碗盛四個,新郎新娘各吃兩個后,互相換碗,再吃兩個,類同喝“交杯酒”。伴娘在新人吃喝時,要念四句詩,俗稱“做四句”。開始時,念“夫妻同飲福圓湯、同心同腹同肝腸。夫妻活到二百歲,雙雙偕老坐琴堂”;在換碗時,念“交杯換盞真團圓,夫唱妻和樂相伴,老君送來麒麟子,明年生得狀元兒”。在這之后是婚宴和鬧洞房。三日后,新娘在新郎陪同下,略備薄禮,回娘家拜見長輩。葉炳昌:《中國名城漢俗大觀 廣州篇》,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82頁。

過去大城鎮的結婚風俗實為“六禮”規范下民間的婚禮實踐。以“六禮”為本的傳統婚禮流傳了數千年之久,一直到清末民初才發生了動搖。不過,傳統婚禮仍舊發揮著影響力,就算在當今城市婚禮中傳統規范依舊有跡可循。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勤县| 泊头市| 葵青区| 天水市| 景德镇市| 基隆市| 余江县| 昌宁县| 会理县| 宣化县| 新昌县| 怀远县| 阳曲县| 三都| 时尚| 酒泉市| 安乡县| 桓台县| 穆棱市| 东丰县| 行唐县| 正安县| 浦东新区| 阿拉善左旗| 庆元县| 中超| 红安县| 塘沽区| 大姚县| 依兰县| 泽库县| 寻乌县| 沙湾县| 淄博市| 五指山市| 太保市| 景德镇市| 同心县| 萝北县| 阳江市| 天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