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位著名學者縱論政治經濟學
-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學部
- 3305字
- 2019-01-04 13:09:02
著力理論創(chuàng)新 建設中國經濟學

【作者簡介】 逄錦聚,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經濟學教學與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理論、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宏觀經濟運行及調控等。歷任南開大學副書記、副校長等,現(xiàn)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開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編書組首席專家(召集人)等職。
代表作有《政治經濟學》、《經濟波動與經濟調整》、《逄錦聚自選集》、《改革開放進程中的中國宏觀經濟運行與調控》等,有十余項成果獲國家和部委級獎勵,其中任第一主編的《政治經濟學》獲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專著《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繼承和發(fā)展》獲中華優(yōu)秀出版物(著作)獎,《逄錦聚自選集》獲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特別獎。2006年獲中組部、中宣部、人事部、科技部授予的全國“杰出專業(yè)技術人才”榮譽稱號和獎章。
我是主張建設中國經濟學的。在2012年的《政治經濟學評論》第4期,我曾經撰文闡述建設中國經濟學的必要性和中國經濟學的方向與方法,本文擬就中國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內容來源和理論創(chuàng)新再作一些說明。
一 中國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中國經濟學也可以簡稱為中國經濟學,其研究對象,概括地說就是中國經濟,具體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進行理解。
廣義的中國經濟學,包括中國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各個學科,這些學科都以中國經濟為研究對象,但有的著重從理論的角度綜合研究,有的則對各個不同領域經濟分門別類進行研究。從理論角度綜合研究的理論經濟學,重點研究中國經濟的制度基礎、體制改革、微觀宏觀經濟運行、經濟發(fā)展、經濟開放和市場與政府關系等,揭示中國經濟的規(guī)律。從各個不同經濟領域分門別類進行研究的中國經濟學,重點研究各個領域的特殊經濟現(xiàn)象和規(guī)律等。中國理論經濟學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各領域的中國經濟學可分別稱為中國經濟史、中國經濟思想史、中國區(qū)域經濟學、中國產業(yè)經濟學、中國金融學、中國財政學,等等。狹義的中國經濟學,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也即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二 中國經濟學的來源
中國經濟學的內容有四個主要來源:
一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包括馬克思創(chuàng)立的經濟學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馬克思主義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學理論,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革和建設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取得成功的,所以馬克思主義已經融入中國經濟理論的肌體,成為中國經濟理論的血脈和靈魂。建設中國經濟學不僅要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汲取豐富的營養(yǎng),而且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因為馬克思主義是被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反復證明了的科學真理,只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中國經濟學才有正確的方向和方法,才能取得成功。
二是中國的基本國情和在中國國情基礎上的當代中國實踐。中國的歷史、中國的制度、中國的生產力水平和中國的人口、資源環(huán)境等等,構成了中國的獨特的國情,中國經濟學根植于此,發(fā)展于此,與此相適應。科學的理論來源于實踐,經受實踐的檢驗,并隨實踐的發(fā)展不斷發(fā)展。我國正在進行的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是史無前例的實踐,在現(xiàn)代化建設實踐基礎上取得的中國發(fā)展成就和形成的中國制度、中國道路,為中國經濟學的建設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和營養(yǎng)。中國經濟學必須堅持從我國的實際出發(fā),充分吸收國情和實踐的營養(yǎng),緊緊圍繞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反映和解釋我國生動活潑的豐富實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提供理論支持和服務,并在實踐中不斷發(fā)展和完善。
三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在這種文化中的豐富經濟思想。中國的今天是歷史的延續(xù)和發(fā)展。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創(chuàng)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華民族在這文明發(fā)展的長河中興衰跌宕,積淀了豐富的經濟思想。這些經濟思想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的豐厚滋養(yǎng),也是建設中國經濟學的寶貴財富。過去對這些財富挖掘不夠,今天建設和發(fā)展中國經濟學,必須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繼承中華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發(fā)揮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突出優(yōu)勢,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fā)展進步要求。過去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今天我們也一定能夠建設好中國經濟學,在創(chuàng)造中國經濟輝煌的同時,創(chuàng)造與經濟輝煌相匹配的中國經濟學的輝煌。
四是對世界人類文明成果的借鑒。中國經濟學既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特殊性,也具有人類文明的一般性。世界各國經濟學長期的探索和取得的成果,雖然都具有各自具體條件的適應性,但也包含有人類文明的一般性,借鑒和吸取世界各國經濟學的有益成分,為我所用,對于建設和發(fā)展中國經濟學是有益的。以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經濟學為例,這些國家的經濟學對于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分析所采取的一些方法和得出的理論,包含有科學的成分,借鑒和吸取這些科學的成分,對于我國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豐富和發(fā)展中國經濟學理論,是有益的。當然,西方國家的主流經濟學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前提,其基本假定并不符合我國國情,所以只能經過分析和檢驗,吸取精華,棄其糟粕,而決不可照抄照搬,更不可把它作為指導我國經濟建設實踐的根本理論。需要強調的是,在借鑒各國經濟學過程中,要克服只局限于借鑒某個發(fā)達國家主流經濟學的局限,眼界要放得更寬一些,包括國外學者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取得的成果,發(fā)展中國家經濟學探索取得的成果和實踐取得的經驗,都應該研究和借鑒。
三 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理論支撐
中國經濟學的生命力在于能否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理論支持,而能否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理論支持的關鍵在于理論創(chuàng)新,特別是原始創(chuàng)新。中國經濟學四個方面的來源為中國經濟學的理論創(chuàng)新奠定了基礎,提供了條件,使中國經濟學能夠以一種嶄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各國經濟學之林。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為中國經濟學的建設提供了科學方法論,同時也提供了經過發(fā)展可資運用的經濟學范疇、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本原理和關于社會化大生產、市場經濟的一般原理,將這些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產生出符合中國實際的經濟學理論,創(chuàng)新就在其中。
當代中國的實踐走到了經濟學理論的前頭,為中國經濟學的創(chuàng)新提出了一系列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這些問題是國外任何現(xiàn)有的經濟學理論無法完全解釋的。問題提供了理論創(chuàng)新的方向和動力。中國經濟學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提出的重大問題為主攻方向和主題,緊緊圍繞這些重大問題,抓住關鍵進行研究思考,給出符合中國實際的理論回答,并著力推動解決這些問題。問題給出了科學解釋并得到解決,創(chuàng)新也就水到渠成。當代中國的實踐不僅為中國經濟學的創(chuàng)新提出了方向和動力,同時也提供了極其寶貴的經驗,形成了中國制度和中國道路,總結中國經驗,詮釋中國制度和中國道路,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豐富和發(fā)展,也是對人類經濟學文明的貢獻。
歷史和現(xiàn)實是相通的。不同國家的文明雖有差異但可以互相借鑒。總結中華民族興衰中產生的經濟思想,吸取其精華的部分,分析國外的經濟學理論,吸取對我有用的部分,不僅可以為中國經濟學創(chuàng)新增強歷史根基,也會使中國經濟學的創(chuàng)新在充分體現(xiàn)中國國情的同時具有更多的世界意義。
中國經濟學建設和創(chuàng)新處在千載難逢的好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為中國經濟學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和條件。當前,全國人民正在按照黨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zhàn)略部署,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tài),促進國民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推向新的高度。中國經濟學要緊緊抓住機遇,立足當代中國實踐,汲取中華文化精華,瞄準世界學術前沿,著力提升學術原創(chuàng)能力,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力爭在一些重大理論特別是重大基礎理論問題研究上取得突破,推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學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為協(xié)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促進經濟社會持續(xù)健康發(fā)展提供有力理論支撐。
- 哲學革命與資本批判:馬克思理論的雙重維度
- 辯證法的和諧訴求: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理論的當代研究
- 梅花香自苦寒來:《新大眾哲學》編寫資料集
- 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深化研究:兼駁西方非科學
- 瑞尼爾·格倫德曼生態(tài)學馬克思主義思想研究
- 國外馬克思主義對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的研究與啟示
-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學術自傳:馬克思主義研究學部卷、文哲學部卷(全2冊)
-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傳播與發(fā)展的百年歷史(全集)
- 馬克思主義研究資料:經典作家著作研究Ⅲ(第13卷)
- 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理論研究(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叢書)
- 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研究(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叢書)
- 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史·第6卷:外國馬克思主義史學(下)
- 范文瀾傳(下卷)
- 經典著作編譯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資料第30卷)
- 馬克思主義文藝研究(2016年第1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