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日美同盟的海洋同盟特征
美國是當今最強大的大陸國家,同時它繼承了英國海洋國家的傳統,在陸海兩個方面成為20世紀的“主角”,是20世紀最大的海洋國家。美國建國后很長一個時期,它是內向防御型的。首任總統喬治·華盛頓在他的離職演說中曾經告誡美國勿介入歐洲政治事務,其初衷是為了擺脫歐洲的干涉和影響,獲取自由和自立,致力于充實美國自身實力。但是,西奧多·羅斯福執政時期接受了馬漢的海權論,建成了白色艦隊,后來美國又先后參加了兩次世界大戰,并成為兩次大戰的最大受益者。
有學者認為,東西方的冷戰實際上可以看作是蘇聯的大陸同盟與美國主導的海洋同盟的對峙。美國用傳統地緣政治的思路,利用日美同盟來圍堵剛成立的新中國,敵視社會主義陣營,不甘心它長久以來期待中國“門戶開放”的破產,因此介入朝鮮戰爭、介入越南戰爭、推行麥卡錫主義。即使如此美國并沒有放棄其海洋國家的性質。日美安保體制似乎更體現出針對大陸的海洋同盟特性。
日本吉田茂內閣時期最重視的是如何使戰后的日本成為一個通商國家和經濟大國。朝鮮戰爭爆發后,杜勒斯強烈要求日本重整軍備“為自由世界作貢獻”。對于美國的要求,日本采取不作為的政策,推行輕軍備、重經濟的路線,20世紀60年代經濟進入高速成長時期。在日美同盟的庇護下發展經濟,成為戰后很長一個時期日本的基本國家戰略選擇。1957年,日本第一部《外交藍皮書》推出“外交三原則”,即以聯合國為中心、作為亞洲的一員、與自由主義國家協調關系。但是從戰后日本外交的實際來看,這個外交三原則更像是一種招牌式的希望而非實踐。實際上,戰后日本外交基本上是追隨美國或者說是以日美同盟為主軸展開的。但是日美之間也各有思慮,相互利用和算計。20世紀80年代,美國在日美貿易摩擦中打壓日本,迫使日本自我約束。這其中與美國一些產業的競爭力下降的心態失衡有關。聯想到目前中國經濟的發展讓美、日感到的壓力和心態失衡的種種表現,不由得使人感嘆歷史的相似。
20世紀50年代一度出現“反吉田”思潮。當時,鳩山一郎、岸信介等右翼政治人物宣揚改憲和重整軍備,但未能獲得日本多數國民的支持,日本依然沿著吉田路線行進。60年代,在池田勇人內閣時期新安保條約簽訂之后,日美同盟實際上保障著日本在全球的經濟活動。由于美國的熱心推動,日本得以成為GATT(后來的WTO)、IMF、OECD等一些國際經濟和金融組織的正式會員。日本也宣稱自己成為所謂自由世界“三大支柱”(美、歐、日)之一,這顯然帶有昭示日本是以美國為首的海洋同盟的重要力量的味道。
20世紀70年代初的“沖繩返還”是戰后日美關系發展的一個高潮。但隨著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此后兩國出現長期的經濟摩擦。日美關系開始進入既友好同時又是互為競爭對手的所謂“協調與對抗”的階段。在安全領域,日本出現了在日美同盟框架的基礎上發展軍備的傾向,有人提出構筑“基礎防衛力量”的方針。高坂正堯則提出了日本應具有“拒否力”而不是“抑制力”的觀點。中國由于防范蘇聯的需要,對日美安保的態度開始趨于緩和,中美開始改善關系。因為這樣一些變化,有日美學者認為,從這個時期開始日美安保的存在與其說是為了與“共同的敵人”作戰,不如說變成了一種“地域安定裝置”,這種說法到冷戰后也一直有。
隨著冷戰的結束和蘇東劇變,無論是北約還是日美同盟,按理說其存在已無必要。但是,日美兩國最終達成的意見是,即便沒有共同的敵人,也還應將日美安保作為一種安定裝置,應對各種不安定因素。隨之也出現了重新定義日美安保以及制定日美安保新指針的情況。有日本學者甚至宣稱日美同盟“是太平洋文明的脊梁”。這顯然是過于自我“抬舉”的言過其實,甚至是奇談怪論。隨著中國的迅速崛起和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推進,近年來日美同盟針對中國的色彩日益濃重,美、日、韓等結成東北亞“小北約”的動向值得警惕和關注。日美同盟這個所謂“海洋同盟”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仍然會繼續存在和強化。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把日本20世紀末之前的海洋戰略歸納為五個時期:
第一,德川幕府實行的鎖國政策,可以說是日本第一個海洋戰略。它既是一個國家戰略、對外戰略,也是一個海洋戰略。日本采取“鎖國”這樣一個使國家相對“孤立”的戰略,在當時是有效和成功的。
第二,明治維新后建立的日英同盟,可以說是第二個海洋戰略。它促進了日本的近代化,是日本最初的與海洋大國的結盟,在日本來看這是它現實而成功的選擇。
第三,加入華盛頓條約體系,這是日英同盟解體后日本走向軍國主義的海洋戰略,它規定和限制各國海軍發展規模,提升了日本的比例,規定了夏威夷以南和新加坡以西的海域歐美不能建設海軍基地等,為日本創造了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和海洋環境。
第四,是德意日三國同盟,使日本軍國主義走向極端和覆滅。這個選擇,讓日本嘗到了幾乎亡國的戰敗的滋味。
第五,是日美同盟。在日本來看它是一個最成功的持續時間最長的海洋戰略。美國以其強大的軍事力量做后盾,控制了世界幾乎所有的大洋和重要海峽,日本選擇與美國結盟也就能使日本可以利用這些海域和通道進行通暢的航行,它不僅確保了日本這個高度依賴海洋的國家的生存,也使它成為世界經濟貿易大國。
日本戰略學界普遍認為,日美同盟是最理想的國家安全戰略,也同時是一種海洋戰略。海洋是這一戰略的基本依托,日美同盟是戰略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