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專家委員會

藍迪國際智庫設專家委員會,由外交與國際政治、法律政策、可持續發展、宏觀經濟、金融、企業管理、社會民生、歷史文化等各個重要領域的著名專家學者和企業精英組成,共同參與藍迪國際智庫的決策和發展。

藍迪國際智庫專家委員會現有30位委員(按姓氏拼音排序):

蔡昉、蔡建華、常修澤、陳鋒、陳新發、遲福林、房秋晨、胡衛平、黃平、李紹先、李希光、李向陽、李永全、劉世錦、盧山、呂紅兵、潘家華、沙祖康、孫壯志、王鐳、王麗、王靈桂、武鋼、邢軍、楊光、袁建民、張麗娜、張興凱、趙白鴿、鄭功成。

趙白鴿博士任專家委員會主席。

王偉光(領導小組組長)

Weiguang WANG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主席團主席

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偉光,1982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學士學位,后考入中央黨校理論部,獲哲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1967年11月參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博士研究生學歷,教授,博士生導師。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委書記,學部主席團主席,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會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會委員、首席專家。曾任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987年獲國務院頒發的“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博士學位獲得者”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王偉光主要研究領域集中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黨的理論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大理論與實踐研究等方面。出版學術專著30余部,主要有:《社會矛盾論》、《利益論》、《科學發展觀基本問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基本問題》、《王偉光自選集》、《王偉光論文輯》、《黨校工作規律研究》、《王偉光講習錄》、《中國道路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編的著作主要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問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科學發展觀概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論與實踐》、《社會主義通史》(八卷本)。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論文400余篇。

趙白鴿(領導小組副組長,專家委員會主席)

Baige ZHAO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副主席,研究員

趙白鴿,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副主席,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行政學院兼職教授,中國外交學會常務理事。

趙白鴿于1989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學位。1989—1994年,趙白鴿任上海科學院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并擔任世界衛生組織合作中心主任,世界衛生組織亞太區專家委員會成員,在此期間完成了一系列新藥研究與開發工作。

1994—1998年,趙白鴿擔任中國國家科委生命科學技術發展中心(美國)主任,成功地完成了海外專家委員會的建立,國家中醫藥現代化重大項目的國際推介、融資、注冊等工作,推動一批中國醫藥企業走向國際。

1998—2011年,趙白鴿擔任國家人口計生委副主任,積極參與制定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積極推進人口領域改革、優質服務和計劃生育政策的調整完善,推動科研、技術和產業結合,加強南南合作與南北對話,成功獲得國際社會對中國人口項目的支持。她參加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提出將人口問題納入應對氣候變化的綜合方案。曾擔任國際人口方案管理委員會主席,世界家庭聯盟亞太區副主席等職務。

2011—2014年,趙白鴿擔任中國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并當選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副主席,負責協調亞太地區(包括中東、太平洋島國等地區)事務,積極應對國際人道主義危機,開展沖突和災害管理,成功組織了應對菲律賓海燕臺風、緬甸北部難民、四川雅安地震等的人道救援工作。

2013年至今,趙白鴿作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擔任中英議會交流機制主席、中國—南非議會交流機制常務副主席,是全國人大對英國等歐洲8國、對非洲15國的雙邊友好小組組長。通過開展與外國議員交流,促進全國人大與外國議會交流,2015年被選為亞洲議會大會經濟委員會主席。

2015年,趙白鴿被聘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藍迪國際智庫領導小組副組長、專家委員會主席,組織了2015年度藍迪國際智庫重大項目的研究工作,啟動了“一帶一路”中巴經濟走廊和中國—伊朗經濟走廊的工作,組織了助推企業“走出去”的服務團隊,為“一帶一路”建設發揮了示范作用。

趙白鴿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第十七次、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上海市三八紅旗手標兵、先進科技工作者和80年代全國優秀研究生。

蔡昉(領導小組副組長)

Fang CAI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委員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學部主席團成員,研究員

蔡昉,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

蔡昉1976年參加工作,1982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農業經濟系,獲經濟學學士學位。1985年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經濟學碩士學位,1989年獲經濟學博士學位。1985年以來,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并任研究室主任。1993年被評為研究員后,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研究所副所長并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人口學系主任,1998年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并任《中國人口科學》雜志主編。

2008年3月任全國人大常委、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委員,兼任中國人口學會和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副會長、農業部軟科學委員會委員、勞動與社會保障部專家委員會委員等。2014年8月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

著有《中國的二元經濟與勞動力轉移——理論分析與政策建議》、《十字路口的抉擇——深化農業經濟體制改革的思考》、《窮人的經濟學》和《中國勞動力市場發育與轉型》等,合著《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和《中國經濟》等,主編《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系列、《中國經濟轉型30年》等。

蔡昉曾獲1998年度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2003年被七部委授予出國留學人員杰出成就獎,是第四屆中國發展百人獎獲得者,第四屆中國農村發展研究獎獲得者,被評選為“影響新中國60年經濟建設的100位經濟學家”之一。2009年2月8日,與譚崇臺、吳敬璉、劉遵義、姚洋、胡必亮等學者,獲第二屆張培剛發展經濟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蔡建華

Jianhua CAI

國家衛生計生委干部培訓中心黨委書記、副主任

蔡建華,現任國家衛生計生委干部培訓中心黨委書記、副主任。

蔡建華自復旦大學生物系畢業后,在上海市計劃生育科研所從事計劃生育藥物的研發組織工作,并參與世界衛生組織合作項目;之后在上海市科委工作,擔任上海市科委發展計劃處處長、科技成果獎勵辦公室主任,負責并組織上海科技規劃制定、科技政策研究、研究資源分配、科技成果評價和科技產業推進等工作,設計相關科研專項,推動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籌建了上海新藥研究開發中心,并以此作為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平臺,落戶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

2005年至2009年任中國生殖健康家庭保健培訓中心主任,同時兼任人口與發展南南合作伙伴組織中國辦事處主任,組織開展人口領域的南南合作工作,開發了生殖健康咨詢師國家職業。

2009年至2015年任國家人口計生委培訓交流中心副主任、主任,從事人口計生系統干部隊伍能力建設,組織出國團組培訓,開展了嬰幼兒早期發展項目。

自2015年10月起,在合并之后的國家衛生計生委干部培訓中心(黨校)擔任黨委書記、副主任(副校長),負責研究工作和項目合作。

常修澤

Xiuze CHANG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

常修澤,著名經濟學家,現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任中國經濟學術基金(香港)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香港亞太法律協會產權顧問等。

常修澤教授長期在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和國家宏觀經濟研究機構從事經濟理論與經濟決策研究。歷任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國家計委(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

常修澤教授長期致力于制度經濟學領域人的發展理論、廣義產權理論和中國轉型理論的研究。著有《人本體制論》、《廣義產權論》、《包容性改革論》等學術理論著作,被學界稱為中國“人的發展經濟學領軍人物之一”和“對產權問題素有研究的經濟學家”。其理論貢獻被收入《中國百名經濟學家理論貢獻精要》第2卷。

常教授主持完成的重點科研項目《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重要問題研究》(為中共十六大報告起草工作提供的內部研究報告)等三項成果,曾分獲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2000, 2004, 2005)。

常教授是1949—2009年《中國百名經濟學家理論貢獻精要》入選者,美國傳記研究中心和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出版的《國際名人錄》入選者,近年來多次應邀到海外講授其“人本體制論”、“廣義產權論”和“中國第三波轉型理論”,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陳鋒

Feng CHEN

商務部五礦化工商會會長,高級工程師

陳鋒,高級工程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商管理碩士。現任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會長、中國國際商會理事、海峽兩岸貿易協會理事、國際化工分銷商協會理事會執行委員會委員。

2000年至2003年在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負責信息工作,參與組織領導全國經濟信息搜集、編纂和向決策層傳遞的具體工作。在經濟平穩期、重大事件突發期和結構調整期,為決策層提供建議方面做出了富有成效的工作。

2003年至2005年在國務院全國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領導小組工作期間,負責政策法規、信用體系建設和綜合業務工作,參與組織制定清理整頓市場秩序和建立社會信用體系的規劃與政策,組織和實施了社會信用體系組織架構設計、技術實施路線和接口標準課題的研究。

2006年至2012年擔任商務部駐昆明、駐南京特派員期間,深入最貧困和最發達的地區城鎮、農村,以外向型經濟為關注點,研究和總結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和模式,對外經、經貿、外資和民生相關的國內市場體系構建方面提出了許多建設性建議,并取得多項研究成果。

陳鋒對能源、礦產資源、金屬、化工、建筑材料等行業具有較深了解。代表行業加強與貿易相關國家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的對話,組織貿易保護案件的應訴和訴訟,關注沖突礦產資源開發,推動負責任企業社會責任行動,引導中國企業對境外礦業資源投資開發活動的保護人權、注重社會責任實踐,組織制定并發布了《中國對外礦業投資行業社會責任指引》,獲得了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高度關注和贊譽。

陳新發

Xinfa CHEN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拉瑪依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陳新發,現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拉瑪依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中石油駐疆企業協調組組長,中石油新疆油田公司黨委書記。

陳新發1998年畢業于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構造地質學專業,獲博士學位。2004—2009年任中石油新疆油田公司總經理,在任上提出實施資源、科技、人本“三大戰略”,推動建設現代化大油氣田;將現代信息技術和系統工程等先進科學管理理念和方法運用于企業管理,設計、實施、建成國內首個數字油田,并啟動建設智能化油田,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連續15年實現安全生產。

陳新發博士于2009—2015年擔任克拉瑪依市市長、中石油新疆油田公司總經理。著眼于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基于世界油氣產業發展趨勢和克拉瑪依擁有的區位、資源、工業、品牌等比較優勢,提出走國際化、外向型、高端發展之路,確立了“打造世界石油城”發展戰略,做出了建設油氣生產、煉油化工、技術服務、機械制造、石油儲備、工程教育“六大基地”,發展金融、信息、旅游“三大新興產業”,打造高品質城市、最安全城市“兩個平臺”的戰略布局,并著力推進經濟產業發展、中心城市建設、高品質城市打造、政策管理創新、城市文化培育等重點工作,推動城市由單一資源型向綜合型、經濟由工業型向服務型的轉變,開啟了克拉瑪依可持續發展的新紀元。

陳新發博士積極貫徹落實中央“一帶一路”戰略,與巴基斯坦瓜德爾區簽訂友好城市協議,成功承辦中巴經濟走廊論壇(新疆·克拉瑪依),使克拉瑪依市成功加入世界能源城市伙伴組織(WECP),充分發揮地緣、人文等優勢,積極推進區域融合發展和對外開放,逐步構建起了全方位、多領域的開放格局,使城市知名度和影響力顯著提升。

陳新發博士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新疆十大科技人物,新疆石油協會理事長,中國石油協會常務理事,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協第七次、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協副主席。

遲福林

Fulin CHI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

全國政協委員,研究員

遲福林,現任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首席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海南省人民政府咨詢顧問,上海市人民政府決策咨詢特聘專家。國家行政學院、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東北大學等多家高等院校的特聘教授,是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遲福林1968—1976年在沈陽軍區技術偵察支隊任宣傳干事;1977—1984年在國防大學政治部任宣傳干事、馬列主義基礎教研室教員(其中1978—1979年在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學習);1984—1986年在中央黨校理論部攻讀碩士學位;1986—1987年在中央政治體制改革研討小組辦公室工作;1988—1993年任海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和海南省體制改革辦公室的主要負責人,主持兩個機構全面工作;1991年至今歷任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執行院長、院長。

遲福林多年致力于經濟轉軌理論與實踐研究,圍繞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的重大經濟、社會問題,在政府轉型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多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在上述研究領域,共出版包括《轉型抉擇》、《市場決定》、《改革紅利》、《第二次改革》等在內的中英文專著40余本,公開發表學術論文800余篇,主筆或主持研究形成研究報告70余本,提交了大量政策建議報告,在決策和實踐層面產生了積極影響。

遲福林曾獲得“全國五個一工程”、“孫冶方經濟科學論文獎”、“中國發展研究獎”等研究獎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02年被中組部、中宣部、國家人事部和國家科學技術部聯合授予“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榮譽稱號,2009年入選“影響新中國60年經濟建設的100位經濟學家”。

房秋晨

Qiuchen FANG

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會長

房秋晨,現任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會長。

房秋晨1989年畢業于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專業。2000年獲得首都經貿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學位。

1989年房秋晨加入原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工作,先后在北京溫陽進出口貿易公司,國家商務部合作司辦公室、非洲處、工程處等部門工作,曾擔任調研員、處長等職務,1991—1995年,房秋晨擔任中國駐尼日利亞大使館經商參處隨員、三等秘書,2000—2001年,任中國駐文萊大使館經商參處一等秘書,2001—2003年,任中國駐馬其頓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2006—2011年,任中國駐印度尼西亞大使館公使銜經濟商務參贊。其中,1997—2000年掛職任河北省泊頭市副市長,分管流通領域工作,包括外貿和外經合作。

2011—2015年,房秋晨擔任商務部美洲大洋洲司副司級商務參贊、副司長,分管美洲、大洋洲地區除美國外英語國家的雙邊經貿事務,負責擬訂并組織實施與所負責國別(地區)的經貿合作發展政策,參與多雙邊FTA及有關經貿談判,處理國別(地區)經貿關系中的重要事務,協助中國企業獲得外國市場準入等。

2015年4月至今,房秋晨擔任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會長,該商會現直屬國家商務部,是由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勞務合作、工程類投資及相關服務企業組成的全國性行業組織,致力于推動會員企業經營實力的全面提升和中國對外投資與承包工程行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房秋晨有著豐富的外交工作經驗,曾先后被派駐非洲、歐洲、亞洲國家擔任外交官,在促進中國與駐在國雙邊經貿關系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胡衛平

Weiping HU

中國產業海外發展協會秘書長

胡衛平,現任中國產業海外發展協會秘書長。

胡衛平1971年參加工作,先后任職于航天部一院、河南省化工研究設計院、河南省石化廳等單位。1991年調入國家計委,長期在經濟與能源管理部門工作,先后任職于國家計委國務院農業生產資料辦公室、國家計委原材料司(委農資辦)、國家計委經濟預測司、產業司(國家西氣東輸辦公室)、能源局等部門,曾任國家能源局油氣司副司長。

在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從事經濟與能源行業管理期間,胡衛平主要參與起草國務院農資流通體制改革文件,承擔西氣東輸、廣東LNG、運輸造船、東海開發、中亞天然氣管線建設等重大工程項目組織協調、文件制定和政策研究工作,承擔國家利用境外油氣資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國家油氣管道發展規劃、國家LNG專項發展規劃等文件的編制與起草工作,參加國家第二輪油氣資源評估等工作,發表《我國天然氣發展及相關政策研究》、《招標擇優:大型天然氣工程項目宏觀管理的新嘗試》、《廣東LNG項目招標》、《小型液化天然氣應在我國天然氣發展中占有一席之地》等重要研究報告。

胡衛平曾獲評國家發改委優秀公務員和全國重大專項先進個人,承擔完成的研究成果獲部委科技進步獎。

黃平

Ping HUANG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黃平,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與中東歐智庫網絡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臺港澳研究中心主任,并擔任中華美國學會會長、中國國際關系學會副會長、中國世界政治研究會副會長、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對外友協理事、外交學會理事。

黃平1991年畢業于倫敦經濟學院,獲社會學博士學位。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國際合作局局長、美國研究所所長。其間曾當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社會轉型管理政府間理事會副理事長(1998—2002)、教科文組織重大科學項目國際評審委員(2003—2005)、國際社會科學理事會副理事長(2004—2006)和國際社會學會副會長(2002—2012)。

黃平在社會發展、人口流動、城鄉關系、中美關系、中歐關系、全球化、中國道路、現代性等領域有長期的專門研究,出版過《尋求生存》、《未完成的敘說》、《誤導與發展》、《與地球重新簽約》、《公共性的重建》(上、下)、《中國農民工反貧困》(中英文)、《西部經驗》、《鄉土中國與文化自覺》、《夢里家國:社會發展,全球化,中國道路》、《華僑華人在中國軟實力建設中的作用》、《中國與全球化:華盛頓共識還是北京共識?》、China Reflected 等著作,翻譯過《現代性的后果》、《亞當·斯密在中國》等重要著作,在《中國社會科學》、《社會學研究》、《人口研究》、《歐洲研究》上發表過論文,在英、美、法、荷、日、越、泰、印等國發表過文章。他擔任過《讀書》雜志的執行主編(1996—2006),也是《社會藍皮書》最早的核心組成員,并擔任過副主編。此外,他曾任《美國研究》和《美國藍皮書》主編,現為《歐洲研究》、《歐洲藍皮書》主編,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Current Sociology, Comparative Sociology, Sociology of Development, Global Social Policy等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的國際編委。

黃平在布魯塞爾、巴黎、北京等地組織過四屆有中歐領導人出席的“中歐文化高峰論壇”,在華盛頓、倫敦等地舉辦過“中國社會科學論壇”等國際問題圓桌或高端對話,負責過國家社科基金、中央部委委托課題、聯合國糧農組織、教科文組織、歐盟等委托的課題。他任總策劃的作品多次獲得過國家“五個一”工程獎和“飛天”一等獎。黃平也是國家“四個一批”和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李紹先

Shaoxian LI

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李紹先,中國著名中東問題專家,現任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研究院院長,中國中東學會副會長。

李紹先1985年至1988年間就讀于國際關系學院,獲政法專業碩士。1988年至2014年就職于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CICIR),歷任助理研究員、研究員、副院長。李紹先從事中東問題研究逾30年,是國家中東問題研究領域重要智庫的負責人之一,為中國中東政策和戰略決策提供了可靠的建議。

李紹先組織開展了寧夏大學中阿院在中國與阿拉伯國家間的國際關系、能源合作、經貿合作、產業科技創新與推廣、博覽會機制、人文交流和人才培養諸多領域的工作,研究報告得到了中辦、中央外辦、國安辦、教育部、外交部、中聯部和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充分肯定。

李紹先是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國際問題顧問、特約評論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因主持研究關于新疆問題的研究報告,李紹先曾獲國家二級英模稱號。主要著作包括《李紹先眼中的阿拉伯人》、《一脈相承的阿拉伯人》、《海灣尋蹤》等。

李希光

Xiguang LI

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李希光,現為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巴基斯坦文化與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健康傳播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網絡信息與社會管理研究中心首席專家;西南政法大學全球新聞傳播學院名譽院長、世界與中國議程研究院院長、喜馬拉雅研究所所長;衛生部應急專家委員會成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媒介素養與文明對話教席負責人、中巴經濟走廊網總編輯。

李希光曾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新華社高級記者、哈佛大學新聞政治與公共政策中心研究員、《華盛頓郵報》科學與醫學記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絲綢之路青年學者。早在1990年,李希光就曾隨巴基斯坦杰出學者丹尼教授乘船來到卡拉奇,沿印度河采訪考察古絲綢之路。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絲綢之路青年學者,李希光已在海上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沙漠絲綢之路、阿爾泰游牧路線行走5萬多公里,被譽為“走遍絲路第一人”。

2010年以來,李希光分別受扎爾達里總統、吉拉尼總理、穆沙希德參議員等邀請,先后六次率領團組深入巴基斯坦訪問考察,并帶領清華巴基斯坦研究團隊每年與巴基斯坦國家科技大學或國家信息科技大學共同召開中國—巴基斯坦聯合智庫年會。李希光對巴基斯坦積極開展公共外交,多次與巴基斯坦領導人深入交談,曾當面向穆沙拉夫總統、扎爾達里總統、侯賽因總統、吉拉尼總理等深入介紹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2015年3月,巴基斯坦侯賽因總統專門聽了李希光的演講《一帶一路與伊斯蘭世界》。2015年夏天,李希光與穆沙希德參議員率領中巴遠征隊全程考察了中巴經濟走廊。

李希光教授著有《寫在亞洲邊地》、《誰蒙住了你的眼睛——人人必備的媒介素養》、《新聞采訪寫作教程》、《初級新聞采訪寫作》、《軟實力與中國夢》、《輿論引導力與文化軟實力》、《對話西藏:神話與現實》、《新聞教育未來之路》、《發言人教程》等。在《科學》、《求是》、《紅旗文稿》、《人民論壇》、《華盛頓郵報》等發表過有影響力的文章。

李希光曾獲聯合國艾滋病防治特殊貢獻獎、巴基斯坦總統獎和全國十大教育英才等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李向陽

Xiangyang LI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李向陽,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兼任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中國美國經濟學會副會長、中國亞太學會副會長。

李向陽1979—1983年在中央財經大學學習,獲經濟學學士學位;1985—1988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習,獲經濟學碩士學位;1995—1998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習,獲經濟學博士學位。1988—2009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工作,2009年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所,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經濟學。

李向陽先后發表了《建設“一帶一路”過程中需要優先處理的關系》、《論海上絲綢之路的多元化合作機制》、《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中國崛起過程中面臨的重大挑戰》、《全球經濟重心東移的前景》、《全球氣候變化規則及其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區域經濟合作中的小國戰略》、《國際經濟規則的實施機制》、《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機制》、《新區域主義與大國戰略》等多項重要研究成果,出版《企業信譽、企業行為與市場機制》、《市場缺陷與政府干預》等多項專著。

李向陽1992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首屆青年優秀科研成果論文二等獎,1993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青年稱號,1994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首屆優秀科研成果論文獎,1996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8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2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第四屆優秀科研成果論文三等獎,2007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第六屆優秀科研成果論文二等獎,2009年入選中宣部“四個一批”工程。

李永全

Yongquan LI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李永全,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學會常務副會長,《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雜志主編,《俄羅斯發展報告》(黃皮書)主編,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歐亞中心執行主任。

李永全1975年畢業于遼寧大學外語系,1990年畢業于蘇聯莫斯科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博士學位,長期在中共中央編譯局從事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翻譯以及俄羅斯歷史和當代國際問題研究。1999—2004年及2009—2011年間任《光明日報》駐莫斯科記者,并曾榮獲中國新聞獎。2005—2009年間,任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歐亞社會發展研究所常務副所長。

主要著作有:《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原則及其國際意義》(俄文專著)、《俄國政黨史——權力金字塔的形成》(專著)(1999年出版,2006年第三次印刷)、《莫斯科詠嘆調》(2005)。在國內外各種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及政論作品百余篇。

主要譯著有:瓦·博爾金《戈爾巴喬夫沉浮錄》(В. Болдин, Крушениепьедестала)(1996年中央編譯出版社)、尼·雷日克夫《大動蕩的十年》(Н. Рыжков, Десять лет великихпотрясений)(1998年中央編譯出版社)、肖洛霍夫《他們為祖國而戰》(M. Шолохов, Они сражались за Родину)(2005年東方出版社)、伊·列昂諾夫《獨臂長空》(И. Леонов, Былназван человеком из легенды)(2005年東方出版社)等。

劉世錦

Shijin LIU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中國發展改革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研究員

劉世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現任中國發展改革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兼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劉世錦1982年2月畢業于西北大學經濟系,獲經濟學學士學位。1982—1986年,在西北大學經濟系(后為經濟管理學院)工作,任講師、教研室主任,并在職讀碩士學位。1989年11月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學位。1989—1994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作,任副研究員、研究室副主任。1994—2001年,先后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2002—2005年,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辦公廳主任、學術委員會秘書長。2005年3月起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黨組成員。2015年至今,任中國發展改革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

劉世錦長期以來致力于經濟理論和政策問題研究,主要涉及企業改革、經濟制度變遷、宏觀經濟政策、產業發展與政策等領域,先后在《人民日報》、《求是》、《經濟日報》、《光明日報》、《經濟研究》、《管理世界》等國內外重要報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及其他文章200余篇,獨著、合著、主編學術著作20余部。

劉世錦是近年來一系列產生廣泛影響的研究成果的直接領導者和主筆者,包括與世界銀行聯合進行的《2030年的中國:建設現代、和諧、有創造力的社會》等研究報告;提出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將會放緩、進入增長階段轉換等判斷的著作《陷阱與高墻:中國經濟面臨的真實挑戰與選擇》;較早引入中國經濟新常態重要觀點的著作《在改革中形成增長新常態》等。

劉世錦是中共十八屆三中和五中全會報告的起草者之一,是中國國家“十三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經濟50人論壇成員等,兼任多所大學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以及城市顧問。曾多次獲得全國性有較大影響力的學術獎勵,包括兩次獲得經濟研究界最高獎——孫冶方經濟科學獎,中國發展研究特等獎等。

盧山

Shan LU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

工業和信息化部軟件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主任高級工程師

盧山,現任工業和信息化部軟件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主任、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

盧山2000年畢業于北方交通大學工商管理系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畢業后任職于國家信息產業部計算機與微電子發展研究中心賽迪咨詢顧問有限公司,擔任總裁助理。2000—2001年任中國計算機報社副總編;2001—2002年任賽迪信息技術評測公司執行總裁;2002—2003年任中國計算機報社執行總編;2003—2004年任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團委書記、中國計算機報社執行總編;2004—2006年任中國計算機報社常務副社長、執行總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團委書記;2006—2009年任賽迪傳媒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團委書記;2009—2014年任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其間,2012—2014年掛職重慶市,任重慶南岸區區委常委、副區長。2014年7月至今,任工業和信息化部軟件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主任;2015年12月至今,任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

盧山長期從事計算機軟件總體設計、質量保證以及數據共享等方向研究。曾完成多項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和國家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在電子信息系統可靠性及測試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

盧山是全國青聯第十一屆委員,中央國家機關第四屆青聯委員,曾先后獲得2000—2001年度中央國家機關優秀青年、全國優秀共青團干部等榮譽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呂紅兵

Hongbing LU

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

國浩律師集團事務所首席執行合伙人

呂紅兵,國浩律師集團事務所首席執行合伙人、中華全國律師協會黨組成員、副會長、金融證券業務委員會主任,第七屆上海市律師協會會長。中國共產黨上海市第九次、第十次代表大會代表。政協上海市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委員會委員、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青年聯合會第十屆副主席、上海市青年企業家協會第六屆副主席。中國證監會第六屆股票發行審核委員會專職委員、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委員會委員。上海國際貿易仲裁委員會、上海仲裁委員會委員及仲裁員、上海金融仲裁院仲裁員。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上海政法學院、上海金融學院等高校兼職或客座教授。

呂紅兵帶領著來自國浩全球20個辦公室的近1500名律師為境內外企業及各類客戶提供全面的專業法律服務。他主編或參與的著作包括《民主立法與律師參與》、《企業投資融資籌劃與運作》、《中國新型城鎮化的法治思維》、《中國產業律師實務》、《現代商事律師實務》、《金融證券律師實務》等。

呂紅兵曾獲全國優秀仲裁員、上海市優秀專業技術人才、上海市勞動模范、上海市優秀律師、上海市司法行政系統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潘家華

Jiahua PAN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

研究員

潘家華,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中國生態經濟學會副會長、中國能源學會副會長、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外交政策咨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政府專家顧問委員會委員、《城市與環境研究》主編、國家973項目首席專家。

潘家華曾任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長江經濟研究所副所長、UNDP北京代表處高級項目官員、能源與發展顧問、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社會經濟評估工作組(荷蘭)高級經濟學家。

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可持續城市化、土地與資源經濟學、世界經濟等。曾任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三工作組“減緩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第三次(1997—2001)報告共同主編(劍橋大學出版社)、主要作者,第四次(2003—2007)和第五次報告(2010—2014)主要作者。在《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以及英文刊《科學》(2008年第10期)、《自然》(2009年第10期)、《牛津經濟政策評論》(2009年第10期)等國內外刊物上發表中英文論(譯)著300余篇(章、部)。

2010年2月,潘家華應邀在中央政治局第19次集體學習時講解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曾獲中國社科院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和二等獎、孫冶方經濟科學獎(2011),2010/2011綠色中國年度人物,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沙祖康

Zukang SHA

中巴友好協會會長

國際綠色經濟協會名譽會長

沙祖康,現任中巴友好協會會長,國際綠色經濟協會名譽會長。

沙祖康1970年畢業于南京大學英語系。1971—1974年任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科員,1974—1980年任中國駐斯里蘭卡大使館科員,1980—1985年任中國駐印度大使館隨員、三秘,1985—1988年任中國外交部國際司三秘、副處長、一秘,1988—1992年任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一秘、參贊,1992—1995年任中國外交部國際司參贊、副司長,1995—1997年任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及瑞士其他國際組織副代表、中國裁軍事務大使,1997—2001年任中國外交部軍控司司長,2001—2007年任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及瑞士其他國際組織代表、大使,2007—2012年任聯合國副秘書長(經濟和社會事務),2010—2012年任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籌備會及峰會秘書長,2015年至今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詢委員會委員。

沙祖康在長達43年的外交生涯中,涉足政治、安全、經濟、社會、人權、人道等廣泛領域。他作為中國政府和軍方的顧問,參與了中國政府在許多重大外交問題上的決策,是中國一系列重大軍控和裁軍倡議的設計者之一,也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交的參與者和見證人。

沙祖康作為中國政府代表,1993年在沙特的配合下,與美方談判,妥善解決了“銀河號”事件。作為中國外交部高級官員,他于1993—1994年參與了第一次朝核危機的處理。作為外交部長唐家璇的主要顧問,他于1998年參與處理南亞核危機,參加五國外長關于南亞核問題聯合聲明的起草和磋商,并為此后聯合國安理會通過1172號決議做出了貢獻。作為中國大使,他參與了中國政府和世界衛生組織對2003年“非典事件”的處理。

沙祖康于1997年組建中國外交部軍控司并擔任首任司長,在中國履行軍控、人權國際條約過程中,他多次承擔中國政府各部門、軍隊和民間社會之間的協調工作,提出履約報告,配合履約視察和聯合國工作組和報告員的調查訪問,倡導成立中國非政府組織,推動國際組織在中國設立代表處。

作為一位杰出的談判者,沙祖康也參與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禁止生物武器公約》和《特定常規武器公約》等軍控和裁軍領域重大國際條約的談判和審議,參與起草了聯大和安理會通過的一些重要的關于軍控和國際安全的決議,以全球視野和戰略眼光,積極倡導國際安全合作,維護國際和平和地區穩定和安全。

孫壯志

Zhuangzhi SUN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黨委書記,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上合組織研究中心秘書長

孫壯志,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黨委書記、副所長、研究員,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社科院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秘書長,中國上海合作組織睦鄰友好合作委員會委員,中國亞非學會常務理事,中聯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常務理事,對外經貿大學、上海大學、新疆大學教授等。

孫壯志2000年畢業于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獲法學博士學位,專業為國際政治,研究方向為中亞地區國際關系與上海合作組織。

主要著作有《中亞五國對外關系》(1999)、《中亞新格局與地區安全》(2001)、《中亞安全與阿富汗問題》(2003)、《獨聯體國家“顏色革命”研究》(2011),論文有《上合組織新發展與我國對外經濟合作的新機遇》(2012)、《中亞新形勢與上合組織的戰略定位》(2011)、《上海合作組織:中國與中亞合作的重要平臺》(2011)等。

王鐳

Lei WANG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局長,研究員

王鐳,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局長,兼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理事、中國歐洲學會理事。

王鐳于荷蘭社會科學研究院獲公共政策與管理學碩士學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經濟學博士學位。

王鐳曾在荷蘭蒂爾堡大學法律系、比利時魯汶大學歐洲稅收學院從事歐洲經濟一體化背景下的歐洲稅收協調、WTO稅收相關規則的研究。研究領域涉及投資、貿易、稅收問題。曾在《工業經濟》、《國際經濟評論》、《國際轉移定價》(荷蘭國際財政文獻局)等中外學術期刊發表研究論文,出版專著《WTO與中國涉外企業所得稅收制度改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王麗

Li WANG

北京德恒律師事務所創始人、主任,首席全球合伙人、黨委書記

中國民營經濟國際合作商會副會長

中非商會副會長

王麗,現任北京德恒律師事務所(原中國律師事務中心)創始人、主任,首席全球合伙人、黨委書記。兼任全國工商聯執委,中國傳記文學學會會長,吉林大學德恒律師學院院長、教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法律碩導,北京市政府上市工作委員會委員、立法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民營經濟國際合作商會副會長,中非商會副會長,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員,是北京市黨代表,北京市政協委員。擔任財政部、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中國三峽總公司、中國煙草總公司等機構法律顧問。

王麗于1977年考入大學,獲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曾任教于山東師范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并曾任國家司法部處長。1993年創辦中國律師事務中心,獲律師暨證券法律業務資格。曾任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上市公司重組委員會第一、二屆委員,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勞動與社會保障部企業年金專家。

王麗主辦了九期345億元人民幣三峽債券與長江電力A股發行、上市及總公司發電資產的整體上市。牽頭主辦了1500億元融資額的中國農業銀行A+H股IPO及航天科技通信、中國重汽等上百家大型企業改制、境內外股票、債券發行上市等法律服務。擅長綜合協調處理中外客戶投資并購、風險管理及重大突發事件與涉訴法律事務。

2015年,王麗參與發起設立了“一帶一路”服務機制,為實現“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提供支持。

王靈桂

Linggui WANG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黨委書記,研究員

王靈桂,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黨委書記,法學博士,研究員。

王靈桂1988年畢業于北京外國語大學;1988年8月至2005年4月,歷任《經濟日報》社會部和國際部實習記者、記者、主任記者;2005年4月至2010年12月,歷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研究員,處長、副局長;2010年12月至2014年11月,任中國社科院當代中國研究所黨組成員、副所長(正局);2014年11月至今,任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黨委書記。

王靈桂的主要代表作有:《中國伊斯蘭教史》(專著)、《一脈相傳阿拉伯人》(合著)、《一脈相傳猶太人》(合著)、《中東怪杰》(合著)、《天使與魔鬼共舞:一個中國記者的黑非洲采訪札記》(獨著)、《對綜合安全觀的現實思考》(獨著)等,在《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光明日報》發表文章150余篇。

武鋼

Gang WU

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新疆新能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兼黨委書記

世界風能協會副主席

武鋼,現任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新疆新能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兼黨委書記,兼任國家風能協會副主任、國家科技部風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等。2015年當選世界風能協會副主席。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武鋼1979—1983年在新疆工學院電力系統自動化系攻讀本科;1983—1987年在新疆水電學校任教;1987—1997年任新疆風能公司副總經理;1997年至今,任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2003年獲大連理工大學控制工程專業工程碩士學位,2013年獲清華大學EMBA專業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

武鋼自1987年開始投身中國風電事業,創建新疆風能公司、新疆金風科技,并多次赴丹麥、德國、英國進行專業技術和工程實踐培訓與工作,積累了豐富的風電技術經驗及行業背景經歷,在商業模式創新、團隊建設、技術創新、資源整合方面具有一定的領導力。

武鋼曾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水利部科技成果二等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技成果一等獎,2006年度世界風能貢獻獎,2007年度“中國能源科技進步杰出貢獻個人”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技興新貢獻獎,2010年美國杰出華人貢獻獎,2010年“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2012年當選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代表,2013年1月被國家能源局授予“國家能源科技進步獎”。

邢軍

Jun XING國家開發銀行客戶管理中心副主任

中國開發性金融促進會秘書長

邢軍,現任國家開發銀行客戶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國開發性金融促進會秘書長,兼任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經濟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第十屆全國青聯委員。

邢軍獲北京大學民商法學博士學位、東北師范大學應用經濟學博士學位后,曾先后在民政部、內蒙古自治區二連浩特市人民政府、國家開發銀行信貸管理局、貴州省分行等工作。2012年,邢軍參與推動的中國開發性金融促進會獲國務院批復成立,該機構是我國唯一的開發性金融社會組織,形成以八千家會員為主體,覆蓋金融機構、大型央企、重點民企、科研機構的開發性金融合作網絡。

邢軍參與創立并舉辦了21期中國開發性金融大講堂,發布全球開發性金融發展報告,開展航空物流體系等專項規劃,推動開發性金融智庫建設;舉辦亞信非政府論壇開發性金融圓桌會議、中法養老產業合作投資洽談會、首屆空中絲綢之路國際論壇等大型國際會議,連續兩年舉辦境外中資企業年會,服務我國企業“走出去”戰略。舉辦了中國—埃塞俄比亞國際產能合作對接會、投資非洲系列研討會,推動中非合作;發起成立能源、文化、體育等產業金融俱樂部,促進產業金融互動,協同開發銀行為會員提供“融資、融智、融商”服務;舉辦PPP模式項目融資培訓班、貧困村大學生村官培訓,發起“一五”時期156項工程工業遺產保護倡議、開發性金融機構相互信任與合作發展倡議,推動開發性金融社會公益事業;收購上海遠東資信評估有限公司,致力于打造民族品牌的評級機構;發起成立“絲路規劃研究中心”,推動成立“一帶一路”高級研修院,舉辦首期培訓斯里蘭卡新聞出版業高端研修班,服務“一帶一路”國家戰略。

邢軍在核心期刊和內參上發表文章20余篇,并出版專著7部。

楊光

Guang YANG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楊光,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西亞非洲》學刊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委員會委員、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中東學會會長,中國非洲問題研究會第一副會長,中國亞非學會副會長,中國新興經濟體研究會副會長。

楊光1975—1978年間在北京外國語學校學習,1982—1984年間在法國巴黎政治學院學習,1989—1990年間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做訪問學者,1997—1999年間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習。

楊光自1978年起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是國際能源安全、西亞非洲經濟發展、中國與西亞非洲國家關系等研究領域的知名專家。他主編或參與出版了《中東市場指南》(1993)、《石油輸出國組織》(1995)、《中東的小龍:以色列經濟發展研究》(1997)、《21世紀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新挑戰》(1999)、《西亞非洲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2002)、《中東非洲發展報告》(1998—2015)、《西亞非洲國家經濟發展問題研究》(2016),Globalization of Energy(2010), Secure Oil and Aternative Energy(2012), Security Dynamics of East Asa in the Gulf Region(2014)等研究著作,《世界規模的積累》、《新現實》等翻譯學術著作,《中國的第三世界國家戰略》、《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問題》、《安全的依賴:石油進口安全的國際經驗》等長篇研究報告,以及大量學術論文。

袁建民

Jianmin YUAN

中國外運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

中外運長航集團新疆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黨委書記

袁建民,北京工商大學產業經濟學研究生學歷,高級經濟師。

袁建民現任中國外運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中外運長航集團新疆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黨委書記;兼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參事、中國國際投資促進會副會長、新疆喀什行政公署經濟顧問、新疆克拉瑪依市委巴基斯坦事務顧問、新疆外交學會副會長、新疆物流協會會長、自治區社科聯委員、新疆咨詢決策專家、新疆師范大學—巴基斯坦國立現代語言大學國際教育合作中心顧問、巴基斯坦吉爾吉特—巴蒂斯坦省發展顧問、巴基斯坦南瓦濟里斯坦地區發展顧問、巴基斯坦洪扎發展運動組織榮譽主席、中國公安邊防部隊烏魯木齊邊防指揮學校客座教授、巴基斯坦伊斯蘭堡國立現代語言大學客座教授、新疆師范大學客座教授、新疆塔里木大學客座教授。

袁建民積極倡導建設了“巴中蘇斯特干港”(陸地口岸),惠及中巴兩國。巴中蘇斯特干港關乎國家安全和國家的周邊戰略,有關情況上報中央政治局,并列入國家領導人訪巴會談時的重要內容。

袁建民先后榮獲“中央企業勞動模范”、“中央企業優秀黨務工作者”、“優秀黨務工作者”、“助推大陸橋20年發展突出貢獻獎”等稱號。2011年8月,巴基斯坦總統扎爾達里在伊斯蘭堡簽署總統令,授予袁建民“國父真納”勛章;2012年11月,袁建民被新亞歐大陸橋國際運輸研討會組委會評為“新亞歐大陸橋開通運營20年突出貢獻企業家”等榮譽。

張麗娜

Lina ZHANG國家發改委體改司巡視員,重大項目稽查特派員辦公室特派員(正司長級)

張麗娜,國家發改委體改司巡視員,重大項目稽查特派員辦公室特派員。兼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張麗娜1978年畢業于中山大學經濟系政治經濟學專業,1996年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財政學碩士學位,2015年于上海交大金融EMBA班畢業。2001年、2009年和2014年分別參加中央黨校廳局級干部班學習。

張麗娜1978—1984年在商業部政策研究室、經濟研究所工作;1984—1998年間,歷任國家體改委理論組、綜合司、辦公廳副處長、處長;1998年任國務院體改辦宏觀司副巡視員;1998—2001年任西藏自治區經貿委副主任;2001—2003年任國務院體改辦產業司副巡視員。2003年至今,在國家發改委工作,任副巡視員、巡視員、司長。

張麗娜長期從事經濟體制改革理論與政策的研究制定,曾參與市場流通、產業和企業、宏觀和公共服務及社會領域改革工作。近幾年參與了國有企業和混合所有制改革、行業協會脫鉤改革、城鎮化和中小城市綜合改革及天津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等方案的制定和實施工作。落實和啟動中英兩國政府財經對話關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的研究和推進工作。張麗娜熟悉改革理論及政策,曾參與了改革不同階段的相關重要工作,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見證者之一。

研究成果包括參與新中國商業30年總結工作并納入當代中國系列叢書,參與編寫并出版《中國改革開放(1978—2008)》,參與廖季力主編的宏觀平衡調控專著,主持世界銀行重大課題“中國事業單位改革研究”并出版相關著作,主持了亞行以及其他相關國際課題的研究。

張興凱

Xingkai ZHANG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委員

民革中央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院長

張興凱,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委員,民革中央委員,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院長,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礦山采空區災害防治重點實驗室主任。北京市高等學校(青年)學科帶頭人、青年科技骨干,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博士,教授。兼任民革中央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民革北京市委員會副主委、朝陽區委員會主委。

受聘國家安全生產專家、非煤礦山組專家、法律組副組長,國家安全監管總局技術委員會委員、非煤組副組長、法律組委員,國家安全監管總局職業衛生專家,環保部新化學物質評審委員會委員,公安部特約監督員,工業與信息化部安全生產專家,北京市安全生產專家,國家安全生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副秘書長,全國安全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安全生產協會檢測檢驗技術委員會主任。

張興凱長期從事安全生產、公共安全的科研和教學工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青年項目)、中國博士后基金、北京市青年人才培養基金、教育部優秀教師基金等資助,主持或參加完成了安全生產領域的國家“九五”、“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科技攻關(支撐)項目或課題,參加了山西襄汾“9·8”特別重大尾礦庫潰壩事故等多起特別重大事故應急搶險、重慶開縣“12·23”特別重大井噴事故等多起特別重大事故調查分析、汶川地震尾礦庫搶險與災害評估分析。

2000年以來,張興凱在公共安全、非煤礦山安全等領域取得40多項科研成果,其中有29項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或科技成果獎,發表學術論文30多篇,出版專著3部,出版合著教材5部,組織制定國家或行業標準7項。

代表論著有《對中國安全生產的幾點認識》(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3年5月)、《地下工程火災原理及應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代表科研成果有“礦井火災風流非穩定流動的通風原理”、“爆破煙塵的行為理論及環境效應評價”、“非煤礦山典型災害預測控制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工程”等。

鄭功成

Gongcheng ZHENG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內務司法委員會委員

中國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鄭功成,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內務司法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兼任中國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醫改專家咨詢委員、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咨詢委員、民政部咨詢委員、中國社會保險學會副會長、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中國醫療保險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福利和養老服務協會副會長以及國家行政學院兼職教授等。

鄭功成1985年畢業于武漢大學政治經濟學專業,工作后長期從事社會保障、災害保險及與民生相關領域的研究,并擔任國家立法機關組成人員,其理論及政策研究成果在學術界、政府有關部門有著廣泛影響。一些政策研究成果為國家相關立法與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背景和依據。

鄭功成教授迄今獨著或主編出版有《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戰略》(五卷本)、《科學發展和共享和諧》、《中國社會保障30年》、《關注民生:鄭功成教授訪談錄》、《構建和諧社會:鄭功成教授演講錄》、《社會保障學——理念、制度、實踐與思辨》、《論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道路》、《中國社會保障論》、《從企業保障到社會保障》、《東亞地區社會保障模式論》、《中國社會保障制度變遷與評估》、《中國災害研究叢書》(12卷本)、《災害經濟學》、《中國救災保險通論》、《中國災情論》、《多難興邦:新中國60年抗災史詩》、 《慈善事業立法研究》、《當代中國慈善事業》、《中華慈善事業》、《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報告》(系列)、《中國農民工問題與社會保護》(上、下)、《財產保險》、《責任保險理論與經營實務》等30多本著作。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人民大學學報》、《中國軟科學》、《經濟學動態》等國內外報刊發表學術文章約500多篇,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等轉載。

鄭功成教授獲得過中國第六、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第十一、十二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等多種學術獎勵,榮獲過第三屆中國政府出版獎、多屆中國圖書獎以及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

鄭功成教授是第十、十一、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內務司法會委員,獲得過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北京市為首都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統一戰線先進個人稱號,是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入選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汶川县| 任丘市| 温州市| 博野县| 朝阳县| 大方县| 富川| 宁安市| 洞口县| 建阳市| 梁平县| 万山特区| 仙居县| 麻城市| 通城县| 章丘市| 庆云县| 南部县| 忻城县| 名山县| 洞口县| 霍邱县| 大庆市| 阿拉尔市| 阳新县| 崇仁县| 育儿| 洛浦县| 灌阳县| 宁海县| 慈利县| 柯坪县| 哈尔滨市| 合阳县| 濮阳市| 工布江达县| 蚌埠市| 德格县| 玛多县| 易门县| 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