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收入分配問題研究
- 蔡昉等
- 1329字
- 2019-01-04 17:13:02
二 收入分配與中等收入陷阱的關系
收入分配與中等收入陷阱的關系可以從兩方面來看。其一,高速經濟增長一旦減速甚或停滯,收入增長也相應地減慢或者陷入徘徊。沒有經驗證據表明,在經濟增長停頓的情況下收入分配狀況可以得到改善。事實恰好相反,在經濟增長及至收入增長停滯的條件下,收入差距往往進一步惡化。其二,伴隨著經濟增長而發生的收入差距擴大,如果嚴重性達到了某種限度且沒有有效的政策手段予以制止,則會造成社會不穩定和社會凝聚力降低,在改革方向和舉措上難以形成共識,繼而成為經濟增長的障礙以及進一步減速乃至停滯的原因。
例如,拉丁美洲和一些亞洲國家較早成為中等收入國家,卻始終不能跨進高收入國家的行列,經濟增長緩慢甚至停滯。在蛋糕不能繼續做大的情況下,經濟增長的分享程度日益弱化,在缺乏良好、有效制度的條件下,根據政治經濟學的邏輯,即富人具有更強的談判能力獲得較大的蛋糕份額,就會導致收入和財富積累的馬太效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政治家無論是出于良好的動機,還是為了選票的需要,一次次做出改善收入狀況的承諾,卻因經濟增長處于停滯而難以兌現,從而在政治上陷入民粹主義政策困境(Dornbusch et al., 1989)。貧富對立導致經常出現社會動蕩和政治不穩定,國家困于中等收入陷阱之中。
經歷中等收入陷阱國家的經驗還表明,與停滯的經濟增長相伴而存在的資源分配和收入分配嚴重不平等,造成既得利益集團,后者竭盡全力要維護這個有利于自身的分配格局,因此,不利于打破中等收入陷阱的體制弊端積重難返。一旦進入這種體制狀態,相關的經濟社會政策就被利益集團所俘獲,不僅經濟增長陷入停滯,制度變遷更是舉步維艱,不利于經濟增長的體制便被固化了。相應地,各種生產要素不再是按照生產率最高原則配置,而是按照既得利益最大化原則配置。一個國家一旦陷入這種境地,最壞的結果是,不僅不能擺脫中等收入陷阱,甚至可能退回到低收入國家的行列中。
迄今為止,中國的經濟增長總體上是分享型的,雖然收入差距的確較大,導致中低收入群眾的不滿,也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然而,在蛋糕仍然能夠不斷做大的情況下,每個收入群體都獲得或多或少的改善,現存的收入差距尚可容忍。例如,無論是從中國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還是從人均生活性消費來看,在各收入組之間的分布變化雖然顯示出差距的擴大,但是分布的形狀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換句話說,在收入差距擴大的同時,每個收入組的收入和消費水平也都有所增長。然而,這種情況在蛋糕不再做大的情況下,則會發生改變,即一旦經濟增長減速使得沒有足夠的增量可供均等分配,強勢群體占有的收入份額則會進一步擴大,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分配狀況就會絕對惡化,社會的不滿就會強烈表達出來,也就必然遭遇到典型的拉美困境。
收入分配的改善終究要以經濟增長為前提。無論是拉丁美洲的經驗還是發達國家的經驗,都證明了經濟增長和人均收入總體提高,有利于收入不平等的縮小。例如,在21世紀的前10年,巴西等一些拉丁美洲國家經濟增長取得較好績效,相應地,這些國家的基尼系數也有明顯的降低。而美國自20世紀70年代以后,經濟增長比以前顯著減緩,居民收入差距也擴大了,在發達國家中收入差距最大。另外,已經形成的過大收入差距,則必須經過觸及既得利益格局的重大改革,才可能遏止并最終得以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