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電影產業的文化資本研究
- 周才庶
- 15219字
- 2019-01-04 17:11:58
緒論
一 研究對象
1894年,愛迪生在改進活動轉盤的基礎上發明了“電影視鏡”(kineto-scope peephole)。1895年12月28日,法國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咖啡館的地下室放映了《火車到站》、《水澆園丁》等12部電影,每部只有一分鐘,這標志著世界電影的誕生。這種新奇的影像記錄捕獲了人們的好奇心,但此時,電影不過是記錄現實的工具罷了,它的地位近似于雜耍娛樂,難以躋身于西方藝術高貴的殿堂。第二年,電影便從歐洲傳入了我國的上海和香港。最初的電影沒有聲音,我國一般稱為“西洋影戲”或“奇巧洋畫”。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了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它其實是一部戲曲紀錄片,記錄了京劇名家譚鑫培表演的京劇《定軍山》中“舞刀”等幾個片段。中國早期電影,儼然是一種市民文藝和都市娛樂。
電影自誕生之日起,已走過了一個多世紀。電影的發展難以掙脫20世紀的歷史,它不僅是對熾烈繽紛而又苦痛焦灼的20世紀的記錄和再現,它本身也構成20世紀的一部分,它在一段不斷毀滅和重建的歷史中煥發著自己的光芒。這個原本僅僅是工業革命的一個小小發明,卻憑借著技術的奇跡,帶著遍體的鋼鐵和機油,闖入了人們的生活,挑戰著藝術的底線。電影,從卑微的雜耍場破繭而出,讓人始料不及地介入日常生活、建構著歷史空間、改寫著文化觀念?!半娪笆堑臀⒌?,因為它是所有藝術中最年輕的,它出身于一種不顯眼的、足以再現現實的機械化技術;因為極大部分觀眾都只把它視為一種娛樂,參加時無須任何禮儀,檢查機關、制片人、發行商、放映商可以隨心所欲地刪減影片?!?img alt="[法] 馬賽爾·馬爾丹:《電影語言》,何振淦譯,中國電影出版社1980年版,第2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9DA00/107972074038070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936510-KbRsi4kQNp04breF7mz7EUXXApHlFY6s-0-2e92be5dae66dbc7c0c2055a00974c94">“電影是廉價的,因為它在許多情況下都帶鬧劇、色情與暴力的表現,在大部分影片中,胡謅占了優勢,并且它掌握在大資本家手中,受他們支配。它是使人卑下的工具?!?img alt="同上。"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9DA00/107972074038070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936510-KbRsi4kQNp04breF7mz7EUXXApHlFY6s-0-2e92be5dae66dbc7c0c2055a00974c94">電影曾經飽受“低微”和“廉價”的歧視,然而,我們必須換一個角度看問題了。電影即便起于機械化的技術,終于娛樂般的觀賞,即便被無情地刪減,被淺近地表達,它卻在復現著人類的生活,拯救著單調的表達。電影以光影流動的夢幻吸引著大眾的眼光,制造出影院的迷狂氛圍。“一如短暫的20世紀濃縮了人類文明史的主要場景,實現并碎裂著人類曾擁有的全部烏托邦夢想,電影在其短短百年之間成長為人類最迷人的藝術種類之一,擁有了自己的歷史,自己的語言,自己的經典,自己的大師,自己的學科,并已隱隱顯露出夕陽的色彩?!?img alt="戴錦華:《叢書總序》, [美] 布魯斯·F.卡溫《解讀電影》,李顯立、饒淑君、游惠君等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9DA00/107972074038070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936510-KbRsi4kQNp04breF7mz7EUXXApHlFY6s-0-2e92be5dae66dbc7c0c2055a00974c94">伴隨著科技的發展,電影成為工業時代的典型藝術形式,它表現人類復雜的精神與活動。電影,是藝術創作,是創作群體的文化的產物,更是藝術生產,是規模宏大的企業的產物。電影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文化現象,它涉及多方面的問題,如經濟與財力問題、政治與權力問題、消費與文化問題。
電影不是一個孤立的文本,它是一種綜合性的文化現象?!半娪凹劝ㄒ惶住畬嶓w’(資本、制作、發行、消費的過程),又包括一套‘關系’(政治、經濟、法律、歷史諸方面的制約因素),同時也包括各種認知活動(各類電影研究)?!?img alt="李幼蒸:《當代西方電影美學思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3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9DA00/107972074038070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936510-KbRsi4kQNp04breF7mz7EUXXApHlFY6s-0-2e92be5dae66dbc7c0c2055a00974c94">時至今日,電影走上了產業化的發展道路,在這條漫漫路途之中,涉及影片本身的生產與消費,電影市場的開拓與營銷,院線的建設與擴張,政治力量的管理與干涉等。電影管理機制、市場營銷策略、資本組合方式都在影響著一部電影的產出。從景框畫面到段落構成,從底片、鏡頭的種類到整套電影制作的流程,從故事構想到完成放映的生產體系,一部電影從無到有的生產過程已經超越了純粹的藝術創作,其運作方式是一個集體化、社會化的過程。電影產業不僅需要藝術的靈感、個體的才華和技術的輔助,也需要企業的資金、集體的協作和市場的推動。
21世紀我國電影產量迅速增長,票房收入逐年上升,院線和影院的建設日見規模。去電影院看電影成為現代都市人一種重要的消遣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這種方式內化著觀眾自身的情感體驗,又奠定著電影發展的社會基礎。2000年,中國共產黨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產業”這一概念,提出要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加強文化市場建設和管理,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2002年,中共中央在“十六大”報告中對“文化產業”概念做出了正面的闡釋,提出要積極發展我國的文化產業?!拔幕a業”作為概念和話語得以推廣,國家明確指出了要發展“文化產業”,于是,作為文化產業的支柱產業——電影產業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2003年,國家廣電總局根據“十六大”精神推出了《關于加快我國電影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把電影行業作為一個可以經營的文化產業來界定。自此,“電影產業”這個概念獲得了合法性的地位并被不斷提及,中國電影的產業化發展道路也變得更加明晰和確定。2002年之后,中國電影進入重要的戰略轉型期,電影產業成為國家文化事業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影產業不僅持續推動以商品為核心的經濟發展,而且推進以文化為本的人類發展戰略。尋求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已然成為一個重要且急迫的問題。
本書以2002—2014年中國電影產業為研究對象,從宏觀上描述和分析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狀況,從微觀上關注在電影市場中票房較高、影響較廣的影片。如今,影片不局限于影院的放映,電視、電腦、手機等終端也成為影片的重要播映渠道。但是,進入院線播映的影片是電影產業的主力,它們產生大部分電影產值。院線電影構成了我國當下電影產業中最為重要的力量,其中高票房影片更是為影片的生產者積累了一定的聲譽與資本。票房只是一種經濟表現,穿透經濟的表象,洞察何種力量驅使著這種經濟表現,是值得探索的問題。本書面對中國電影產業的事實現狀,從文化資本的角度對中國電影產業進行研究,分析電影場域中文化資本的積累與擴展,結合電影場域中的具體案例討論文化資本的生成結構,以及電影生產中的藝術自主和資本轉換問題。文化資本在內部通過電影生產者的實踐、影片的文本表達得以積累,在外部憑借電影獎項、教育體制和觀眾評價等社會體制的認可而得以擴展。文化資本潛在地促成了電影產業的面貌,電影生產者在中國電影場域中積累起自身的文化資本,這種文化資本也可以表現出物質的形式,讓其生產者獲得相關的利潤和名譽,并占據電影場域中特定的位置。
二 研究現狀
1.國內研究現狀
當下我國電影研究形成了學科化、專業化和規?;奶攸c,其中關于中國電影產業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描述和總結性質的產業報告類書籍,如《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崔保國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中國電影家協會產業研究中心編,中國電影出版社2011年版)、《中國廣播影視發展報告》(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發展改革研究中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張曉明、胡惠林、章建剛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電影產業研究之影院發展卷》(中國電影家協會產業研究中心編,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年版)等,它們多以實證的數據和調研對電影產業的現狀進行概括、對電影政策進行歸納、對電影產業的前景有所展望。
第二,從產業經濟學的角度對電影產業進行探討,關注經濟資本的實務運營。如金冠軍的《電影創意產業》(東方出版中心2009年版),此書包括電影創意產業的基本問題、當今世界電影創意產業的發展格局、電影創意產業的生產經營模式、電影創意產業的完善與協作發展、電影創意產業的跨領域整合應用等內容。詹成大的《民營資本與中國影視文化產業發展》(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0年版)以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視角,運用案例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分別從民營影視文化產業發展軌跡、民營資本進入影視文化產業的必然性等方面進行闡述,全面論述了民營資本進入我國影視文化產業的主要歷程、現狀、發展特點以及面臨的生存環境。劉藩的《電影產業經濟學》(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版)用經濟學理論對電影產業進行解剖,指出了電影產業不同于一般產業的藝術經濟學特點;從藝術與傳媒經濟領域進行探索,揭示了電影作為經濟產品運行的規律。它指出電影的意識形態屬性、商品屬性和文化藝術屬性,重點論述電影產品的文化經濟屬性,說明電影的準公共產品、外部性、版權產品、文化折扣和文化增益等文化經濟屬性對電影企業的經營管理的重要影響。于麗、劉揚、王煊等人編著的《電影產業經濟學研究》(中國電影出版社2011年版)按照經濟學的一般原理,從產品市場到消費者市場,從基礎的產品供求關系到最終的成本控制和定價,對電影產業的經濟學基本知識進行系統的闡述。此書研究了電影產業經濟規律、電影產業消費者行為、電影產業成本、電影產業定價、電影產業組織理論與市場結構、電影產業勞動力市場、電影產業收益風險與管理決策、電影企業發展理論與策略等。對電影產業進行產業經濟學角度的研究往往將電影視為一個產品,納入市場流通中進行考察,討論電影的生產和消費問題,用案例分析、數據處理和經濟學原理相結合的方法對電影產業的經濟規律作出解釋。
第三,從電影學的角度對電影產業展開研究,側重于分析電影本體的產業發展。沈蕓的《中國電影產業史》(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版)對中國百年來電影產業鏈條循環的構成和發展進行系統的梳理和總結,為推進中國產業化進程提供了一些歷史思考和決策性依據。劉浩東主編的《中國電影產業研究(2010卷)》(中國電影出版社2011年版)闡述了2010年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整體面貌和特征。從中國電影產業發展戰略的分析入手,指出了中國電影產業投融資體系面臨的問題,全面分析了中國電影制片業、發行放映業、電影相關產業的發展、新媒體對電影產業的影響,以及中國民營影視企業深化發展戰略等,將2010年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狀況全方位地呈現出來。藍愛國、馬薇薇合著的《文化傳承與文化消費:電影產業的文化道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針對中國電影產業文化格局,論述了電影產業的文化路線與文化邏輯、發展語境、傳承格局、傳承策略、消費意蘊、消費版圖、競爭路徑等方面,探討了電影產業的文化身份、邊際擴張、市場與藝術的關系等問題。作者從學術層面對電影產業的內在文化機制和文化邏輯進行了考察,對中國電影產業的文化競爭策略進行了探索,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對電影產業展開電影學角度的研究專著多以宏觀視角闡述中國電影產業的面貌,事實陳列較多、理論探析較少,作品格局宏大、深度挖掘不足。
此外,中國電影家協會編著了關于電影產業的論文集,如《影視產業與中國文化發展戰略》(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年版)、《電影產業研究之影院發展卷:2008》(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年版)、《電影產業研究之主流文化與中國主流大片卷:2009》(中國電影出版社2010年版)。它們是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電影論壇的論文集,分別關注影視產業與中國文化發展戰略、中國影院建設、中國主流大片等議題,既有宏觀戰略探討,也有微觀個案剖析,既有理論思辨,也有數據解讀,對中國電影的創作、推介、營銷作出了全面的探討。但是,這些論文集多是學者就某些特定方面作出闡述,然后編者將多種不同的側面整合在一起。關于電影產業還遠遠沒有形成知識性、學理化的系統研究。
國內關于文化資本的專著主要有:薛曉源、曹榮湘主編的《全球化與文化資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李沛新的《文化資本運營理論與實務》(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年版)、王雪野的《國際文化資本運營》(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皇甫曉濤的《文化資本論》(人民日報出版社2009年版)。它們分別論述文化資本的多種表現形式和流通方式、文化資本在國際文化貿易中的運營等問題?,F已出版的關于文化資本的著作停留于對布爾迪厄“文化資本”概念的重述或者借用,其中有些研究將“文化資本”作為一種實務進行應用性的拓展,將之與其他各要素進行宏大的融合。他們對文化資本的分類、運營情況的介紹有其意義,但是對“文化資本”的挪用是一張華麗的面孔,掩蓋著理論的空洞。他們并沒有挖掘“文化資本”的深度闡釋力量,尚缺乏深層的理論探索。
目前對于電影產業的研究,多數作者的注意力集中于經濟領域而較少涉及文化邏輯。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市場化的道路日漸明晰。市場化不是簡單地對市場的贊同,而是將整個社會運行的法則接入市場的軌道,包括文化問題、政治問題和日常生活等問題。因而,市場化不是一個經濟學范疇,而同時是政治、文化、社會的范疇。電影產業非常明顯走的是市場化的發展路徑,這種路徑也呈現為一種文化面貌。市場關系已經滲透到文化的運作中,文化領域中包含著各種資本關系。但是,目前沒有專著對當代中國電影產業中資本的活動作出分析。研究者只注重從經濟角度來看電影產業的收益,卻甚少從文化角度梳理電影產業發展的內在邏輯。
21世紀是中國電影產業迅速發展的時期,此時面臨著深化電影產業改革的時代重任。學界對此的研究主要是產業報告或現狀描述,在此基礎上也提出了相應的改革建議,但對中國電影產業的研究尚需系統地理論深入和現實觀照。電影產業作為商品的市場維度和作為藝術的文化維度,兩者的交融與矛盾不斷被提及,文化資本實則是審視和處理這兩者關系的一個重要切口。至今的研究尚未從文化資本的角度來深思中國電影產業改革的方向和路徑,本書將對此展開討論。
2.國外研究現狀
首先,是國外關于中國電影的研究,資料相當豐富,更不乏華人學者的著作。這些著作呈現了中國電影的歷史狀況和當代情況,如《情感虛構,當代中國電影:在全球化視野的時代下》(Rey Chow,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中國影片:在當代中國電影的參照框架下》(Jerome Silbergeld, London: Reaktion,1999)、《中國電影:自1949年以來的文化和政治》(Paul Clark,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中國電影透視》(edited by Chris Berry, London: British Film Institute, 1997—1991)、《中國電影百年:一個世代的對話》(edited by Haili Kong and John A. Lent, Norwalk, CT: East Bridge, 2006)、《全球化的中國電影:英雄的文化和政治》(edited by Gary D. Rawnsley and Ming-Yeh T. Rawnsley, London: Routledge, 2010)、《新中國電影:挑戰性的再現》(Sheila Cornelius、Ian Haydn Smith, London: Wallflower Press, 2001)。美國圣地亞哥加州大學張英進教授的著作《影像中國:當代中國電影的批評重構及跨國想象》(Ann Arbor,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2)、《中國民族電影》(New York, London: Routledge, 2004)、《城市的一代人:二十一世紀之交的中國電影和社會》(edited by Zhang Zhen,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7)介紹和傳播了中國電影文化,并將西方視域中的中國電影做了解讀。《中國電影中的意識形態和性別表現》(Yee-man Yvonne Leung, Hong Kong: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2)、《鏡頭中的婦女:一個世紀的中國電影中的性別和民族》(Shuqin Cui,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8—2003)、《中國武術電影:武俠傳統》(Stephen Teo,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9)、《馮小剛電影:1989年以來中國電影的商業化走勢和審查機制》(Rui Zhang,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8)則從意識形態、女性主義、商業傾向等特定的角度對中國電影做了介紹和研究。
其中與本書較有關聯的是《中國電影的藝術、政治和商業》和《后社會主義現代性:市場化時代的中國電影、文學和批評》?!吨袊娪暗乃囆g、政治和商業》(edited by Ying Zhu and Stanley Rose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0; London: Eurospan, 2010)是一部跨學科的研究著作,它對中國電影做出了全面的評價,呈現了中國電影的獨特面貌。此書介紹了中國大陸電影的生產和消費的演變,指出電影是藝術、政治和商業相互關系的產物?!逗笊鐣髁x現代性:市場化時代的中國電影、文學和批評》(Jason McGrath, 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考察了自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處于市場經濟時代的中國文化。隨著中國深入世界經濟體系之中,文學、電影等領域在市場的作用下已經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遷。新的文化自治形式開始凸顯,包括先鋒派和商業性文學、獨立電影和新型娛樂電影。中國人在各種新的文化形式與批判性的爭論中發現了后社會主義現代性的獨特經驗。此書對這些問題做了有意思的探索。
其次,是國外關于電影產業的研究,歐美國家的電影產業發展較為成熟,相應的,其研究成果也較多,其中美國好萊塢電影產業的研究具有較高參考價值。如《美國電影工業》(edited by Tino Balio,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76)、《好萊塢電影產業》(edited by Paul Kerr,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6)、《美國電影產業的新歷史字典》(Anthony Slide, Chicago: Fitzroy Dearborn, 1998)、《當代好萊塢電影產業》(edited by Paul McDonald and Janet Wasko, Malden, MA;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8)、《歐洲電影產業》(Anne J?ckel, London: British Film Institute, 2003)、《亞洲電影產業》(John A. Lent, London: Christopher Helm, 1990)、《國際電影產業:一本歷史字典》(Anthony Slide,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1989)?!懂敶萌R塢電影產業》(edited by Paul McDonald and Janet Wasko, Malden, MA,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8)收集了重要的學者論文,他們認為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美國電影產業已成為一種國際性的現象。當代好萊塢電影產業既顯示了持續穩定的特征,又呈現了一些變化,諸多受人贊譽的好萊塢工作室繼續操控著電影商業,在過去二十年中電影產業面臨了不同的挑戰。此書探討了好萊塢電影面臨的挑戰,討論了電影產業中勞動力和明星機制,以及知識產權和國家關系,研究了好萊塢產品的全球市場、企業的變遷、新興的媒體窗口等議題?!峨娪埃寒a業電影和媒體的生產力》(edited by Vinzenz Hediger and Patrick Vonderau, Amsterdam: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2009)一書分析了產業化電影的特征并回顧了產業電影的非凡歷史。它指出,20世紀的電影主要來自政府生產和產業化贊助,這種方式使得電影所追尋的目標淡忘了創造性藝術所涵蓋的意蘊,而在電影的文化話語方面沒有留下一絲痕跡。在高度工業化的電影產業中產生了數以千計的貿易策略,同時也產生了天才的演員和導演。作者對產業電影的潛力進行了探索,其研究涵蓋了媒體研究中新興的以及未探索的領域?!洞箅娪爱a業》一書從產業經濟學的角度,系統地探討了美國電影產業的商業歷程、現有的產業結構、產業行為和業績、市場競爭與反壟斷、各種播映渠道、大電影市場的擴展。它以好萊塢電影為例分析了電影內容與經濟因素的關系,深入研究了企業合并與整合、消費者的觀影行為、決定電影經濟成敗的預測等電影產業問題,提供了電影產業研究的微觀經濟學方法、產業組織模型理論,為中國電影的發展與整合提供了一定的借鑒意義。
再次,是國外對布爾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的運用,它們從政治學、管理學、教育學、城市發展等多種角度對“文化資本”展開應用型的研究。比如對教育不公正問題做出解釋、從社會學角度對城市公共空間做出評析等,它們貼近布爾迪爾對“文化資本”的原初設想與界定?!秮喴崦绹芯康奈幕Y本》(Mark Chiang,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9)將美國學術圈內的亞裔美國研究作為一個特定的例子,對之進行批判性的分析。探討了文學再現的制度化狀況和危機、文化政治到文化資本的轉折、種族研究所顯現的矛盾、亞裔美國研究的政治認同、少數民族文學的政治經濟學以及亞裔美國的文化資本和合法化危機,書中涉及了深度的倫理分析和文學分析,辨析了學術研究中呈現出的文化資本分配。
《文化資本:重估藝術,重制城市空間》(Louise C. Johnson, Farnham, Surrey: Ashgate Publishing, 2009)一書對文化產業和文化資本進行了概念化論述,指出了文化資本的危機,繼而從文化資本的角度對一些有代表性的城市進行了描述與論證。如從文化旅游和設計的角度介紹了英國城市格拉斯哥,探討了西班牙北部港口城市畢爾巴鄂的后現代的城市景觀,論述了作為文化繼承與表演的后殖民城市新加坡,最后總述了文化資本,并指出要重估藝術以及重新合理利用城市空間。
《資本文化:城市工作中的性別》(Linda McDowell, Oxford, UK: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7)、《文化資本管理》([Japan] Yoshiharu Fukuhara:Shiseldo, Co. , 2000),《華人的教育、移民和文化資本:香港和加拿大之間的跨國學生》(Johanna L. Waters, Amherst, N. Y. : Cambria Press, 2008)、《黑人婦女、本科生、文化資本和大學的成功》(Cerri A. Banks, New York:Peter Lang, 2009)、《文化資本和黑人教育:1865年至今美國黑人社區和黑人教育的經費》(edited by V. P. Franklin and Carter Julian Savage, Greenwich, Conn. :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2004)、《文化資本:早期的現代倫敦和巴黎》(Karen Newma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7)、《人類資本抑或文化資本?城市學區的種族特點和貧困團體》(George Farkas, New York: A. de Gruyter, 1996)、《資本的文化:近代早期英國的財產、城市和知識》(edited by Henry S. Turner, New York: Routledge, 2002),這些著作借用“文化資本”的概念,并對之展開創造性的應用,涉及城市、教育、移民、種族等方方面面的社會問題。
與文學關系較為緊密的有《文化資本——論文學經典的建構》一書。作者借用布爾迪厄“文化資本”的概念,對文學作品的經典之爭作出社會學的解讀,并從社會學的角度復歸到美學的論證中來。此書研究了英語作品中“俗語經典”的出現,20世紀上半葉“文學語言”在高等教育課程中的地位,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專家和技師對文化資本管理的重要作用等個案,幫助我們理解教育系統如何在分配文化資本的過程中發揮作用,經典所代表的特定社會利益群體,而經典的建構是一種文化資本的形成與規范問題。
國外對中國電影的研究漸成規模,對電影產業與文化資本也有各自成熟的探討,但是,直接將電影產業與文化資本結合起來論述的著作尚未出現。其中有少數幾篇將文化資本與電影結合起來研究的論文:《英國電影政策、文化資本和社會排外》,此文首先簡要討論了布爾迪厄關于電影的研究,以及電影如何在布爾迪厄的文化體系中占據著矛盾性的文化地位。文章主要討論了圍繞在英國電影政策周圍的產業鏈競爭、工業、社會和文化問題。此外,概述了英國電影協會的相關政策,特別關注這些政策在哪些方面尋求解決社會排外問題,以及如何看出這些政策與文化資本的概念相聯系。該文對英國國家電影產業的解讀可以對中國電影產業的研究起到比較和參照的作用。《電影偏好表:電影消費行為中的偏好影響與文化資本》
一文對電影的觀眾類型進行陳述,從文化資本、感官尋求、交往行為等方面對觀眾群體進行定量分析,將他們分為獨立的、混合的、主流的以及不看電影四種類型。而文化資本的方法則被用來闡述在電影中存在的一種等級體系,它影射著傳統藝術世界中關于高雅藝術和流行藝術之間的二分法。文章還闡述了獨立電影作為高雅藝術與主流電影作為大眾藝術的區別。此文并沒有論述文化資本在電影中的作用,只是對電影的類型和觀眾進行了簡要描述。《迷狂小說:迷狂電影,亞文化資本和文化區隔的產生》
,文章從觀眾的角度,研究了迷狂小說如何產生了亞文化的認同,以及它們通過不真實的建構來獲得認同,并且探討了主流電影、商業電影的概念,它們的矛盾性以及問題的實質。
三 研究視角與思路
20世紀初,意大利電影先驅喬托·卜努杜發表《第七藝術宣言》,宣稱電影是一門藝術:電影把建筑、音樂、繪畫、雕塑、詩和舞蹈這六種藝術加以綜合,形成運動中的造型藝術;電影是第七藝術,它把靜的藝術和動的藝術、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都包括在內。電影與戲劇、繪畫、舞蹈等藝術共享的許多藝術手法,并以自身獨特的方式表現出來。當代電影置身于轟轟烈烈的市場競爭與利益追逐之中,影片的經濟收益成為一項重要的衡量指標。電影作為一種商品進入文化產業的市場之中,有其商品交換的屬性,但同時,電影始終需要藝術上的詩意追求與美感再現,故當今的電影是一種藝術商品。
電影還是一種文化產業。意大利電影理論家路易吉·契亞里尼在20世紀中期所作的《關于電影的五章》一書中就指出:“影片是藝術,電影是產業?!逼鮼喞锬岚央娪胺殖扇齻€基本方面:第一,完全技術方面,它的媒體就是制片廠、設施、從業人員以及專家們,也就是制作影片所必需的整體?!斑@些設施的出現、作用及其應用,完全屬于產業的現象,只有產業上的組織化十分徹底,才能給電影制作帶來妥善的媒體?!?img alt="[意] 基多·阿里斯泰戈:《電影理論史》,李正倫譯,中國電影出版社1992年版,第284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9DA00/107972074038070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936510-KbRsi4kQNp04breF7mz7EUXXApHlFY6s-0-2e92be5dae66dbc7c0c2055a00974c94">第二,純藝術方面,它主要是就影片的藝術創作而言,而不是從電影的企業生產方面來講的。只有藝術法則才能成為在創作上起約束作用的法則。這個問題如果不認識清楚,藝術水平一定降低,也必然蒙受產業上的反擊。第三,主要屬于商業和產業方面,一方面因為電影是商品性質的作品,因而就和推銷有了關系;另一方面也和稱為發行的娛樂產業產生關系。這個方面的兩端就是制片廠和電影院。契亞里尼認為,藝術創作和產業生產有著截然不同的法則。藝術是個體存在,是個性,是差異。產業則要求一致性、規格化、類型化?!八囆g的原則是這一作品必須和別的作品不同,而產業的原則卻與此相反,也就是這些作品必須朝一個方向流通?!?img alt="同上。"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9DA00/107972074038070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936510-KbRsi4kQNp04breF7mz7EUXXApHlFY6s-0-2e92be5dae66dbc7c0c2055a00974c94">電影這三個方面基本特征的混合,使得人們把產業原則和藝術創造等量齊觀,藝術創造則容易遭受壓抑。契亞里尼認為,由于電影和實踐、商業、產業、機構、技術等問題關系很多,因此,真正藝術上的問題被忽略。而使藝術和產業徹底分離,才能保護藝術的存在和產業的權利。他提出的“影片是藝術,電影是產業”,是為了替代藝術和產業這一雙項公式,將藝術和產業這兩種方式加以分離,從而保護受到“壓抑”和“破壞”的藝術。契亞里尼認識到電影中產業因素和藝術因素之間的交互關系,以及產業對藝術的威懾。然而,將兩者進行分離并不是最好的辦法,這種分離只是顯示了藝術在產業面前的弱勢地位,藝術似乎需要理論家的捍衛才能繼續生存。
國內電影理論家邵牧君似乎有著相近的分離觀念,但他的排列順序不一樣。他強調,“電影首先是一門工業,其次才是一門藝術?!彼赋?,電影首先是一件工業產品,這就決定了它的商品屬性是根本的,是第一性的,拍電影是一種商業行為。電影其次是一門藝術,電影需要的藝術就必須要服從商業的需要,電影是世俗化的藝術,它為著巨大的文化消費群體的需要。“電影的藝術是為商業服務的藝術,是使一件工業產品更樂于為群眾所接受的藝術。電影與商業的關系一旦被切斷,電影便無法生存,也就不存在什么藝術了?!?img alt="邵牧君:《電影——一種全新的藝術》,蒲震元、杜寒風主編《電影理論:邁向21世紀》,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9DA00/107972074038070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936510-KbRsi4kQNp04breF7mz7EUXXApHlFY6s-0-2e92be5dae66dbc7c0c2055a00974c94">他們都在藝術和工業之間劃定了一條界線。我們希望重新建構一種觀念,即電影既是一門藝術,又是一種產業,而藝術與產業之間存在的不是裂縫,而是交融成為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中,文化資本可以給我們提供一種新的思路。本書試圖在當前的電影產業中建立文化資本論。
文化資本最初由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提出,這個概念被廣泛地運用到經濟學、社會學領域。布爾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是對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新形態的探討,除了物質化的生產要素和貨幣的流通要素之外,它關注到生產者的教育、知識、技能等方面在文化生產中的重要作用。本書從文化資本的角度審視當代中國電影產業,總體而言,文化資本指的是電影場域之中生產者及其公司團體的文化素養、文化資質、文化能力等方面的無形資產,它們已經成為當下文化生產的關鍵因素。具體而言,文化資本在電影場域中分為三個層面:第一,是導演、編劇、演員、制片人等行為主體的文化資本。這種文化資本來自家庭傳承、學校教育、文化實踐三個方面。由于近十年我國電影生產還是遵循“導演中心制”,本書主要對導演的文化資本作出分析。第二,生產者的文化資本以對象化、客觀化的形式表現出來,即文化能力通過一系列行為在影片中呈現出來。影片就成為文化資本的客體存在,可以獲得物質性的傳承,影片的敘事邏輯、審美意象、影像表達等因素是生產者文化能力的體現。第三,是使文化資本的擁有得以合法化的機制力量,在電影場域中它體現為電影評獎機制的認可、學校教育體制的接納(如教材對于影片及其導演的范例性介紹)、電影觀眾良好的評分評價等方面。以上三個層面就構成了電影產業中的文化資本。自中國電影走上產業化的發展道路,人們特別傾心于經濟資本這一種形式的資本,計算電影的票房、電影的觀眾人次、電影所獲取的產值等,在經濟導向的電影產業中,往往沒能充分意識到文化資本作為一種資本形式在文化生產中的關鍵作用。
本書對2002—2014年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作出整體把握。收集期間國產電影票房總額與國內生產總值、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對它們的相互關系作出統計分析。隨著人民消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愿意去消費文化產品,電影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近年中國電影產業快速發展,作為電影產業收益的票房日益得到重視,對票房的重視是對商品價值回饋的重視。本書通過對票房的分析進入電影場的理論探討中來,電影產業是一個資本運作的過程,從電影投資、制作、發行到播映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同時,中國電影產業受到國家引導,不僅有來自國家電影產業政策的規劃和指導,而且受到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全方位的管理,這種干涉和管理有自身的合法化進程。當下中國電影產業已形成了一個新的場域。
本書列出2002—2014年每年票房排名前十位的影片,票房排名是當今電影市場中主導性的排名方式。從排行榜中可以看到某些導演拍攝的影片多次進入這個榜單,這些導演在電影場域中占據了一定地位,也是文化資本的占有者。導演是目前我國電影產業中占支配地位的生產者,文化資本首先體現為生產者在文化實踐中所體現的專業素養、藝術能力、文化創意。在滲透著經濟邏輯的電影產業中,電影生產者的藝術創作才能依然非常重要。另外,文化資本在影片中獲得客觀化的存在,針對近十年在電影市場中具有典型意義的影片,本書從正面、反面、特殊三個方面對影片進行文本分析,對電影本身的文本特性、藝術價值作出闡釋,重點研究這些影片如何承載了文化資本,使文化資本得以增值。
文化資本還通過社會體制的認可得以強化。在電影產業中,中國電影的評獎機制、教育認可和觀眾反應等方面在體制上保證了文化資本的實施,使得文化資本加以深化。評獎機制、教育認可和觀眾反應不是各自孤立的問題,它們共同保證了電影產業中文化資本的拓展。本書列出近十年來華表獎、金雞獎、百花獎中的最佳故事片獎,將它們與票房較好的影片做一些比照,從而見出市場與獎項的契合與分離。教育體制認可主要體現為教材與教育機構對影片的篩選和評判。評獎機制和教育體制是對電影及其生產者的制度化認可,是一種體制化形式的文化資本。另外,影片在觀眾評分和評價中所得到的價值認可,也保障了生產者的文化資本。電影產業中經典文本的建構則是文化資本的一種選擇和分配。
根據近年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分布,可以發現,電影產業中生產者的文化資本生成主要有四種類型:第一,商業大片生產者的文化資本;第二,國營電影集團及其生產者的文化資本;第三,香港導演的文化資本;第四,新晉導演的文化資本。結合具體案例,本書對馮小剛、張藝謀等票房大腕的資本累積,對韓三平及其中國電影集團的資本擴張,香港導演文化資本的進入,以及新晉導演文化資本的生成或轉移展開個案闡述。
最后,本書探討在文化與資本的夾擊之下,電影產業中的藝術自主和文化資本轉換問題。一方面,電影產業面臨著文化價值失落的危機,在充斥著商業邏輯和經濟利益的產業環境中,電影場域內部產生藝術的萎縮,許多賣座的影片事實上在電影意義上是低俗不堪的;另一方面,許多有著藝術追求的導演在電影市場的殘酷競爭中不得不放棄個人化的電影風格,或者在電影票房的極大利益驅動下有意向市場獻媚。電影生產者們擁有不同程度的創作自由,生產者越是具有豐厚的文化資本,越能在電影產業中獲取更多的創作自主性。在電影產業中,不只有經濟資本的操作或政治經濟學的邏輯,虛擬化的文化資本擁有強大的支配力量,它在一定條件下轉換成經濟資本。
四 研究方法
統計分析:對2002—2014年中國電影產業進行數據處理與統計分析。當下對社會現象的研究往往采取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常見的定量分析方法是先采集數據,然后通過一些統計學方法對數據進行處理。本書采用回歸分析方法對電影票房、國內生產總值、觀眾評分等數據進行分析,并討論票房與諸多因素的復雜關系。采集和分析數據并不是迎合對數據的實證主義拜物教,數據研究有其樸素的、具備實踐性的內容,它們所能帶給我們的認知并不比其他的邏輯活動更缺乏智性。“采用主要的文化行政體制所做的和被迫做的統計預算的形式,來非常直接地和切中要害地干預政治就是至關重要的。在這方面,能夠從事復雜統計和經濟工作的人在文化研究/政策方面所做的工作就會有巨大的貢獻,可能遠遠超過那些單單從事文化批評的人?!?img alt="[英] 托尼·本尼特:《文化與社會》,王杰、強東紅等譯,柏敬澤校,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72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9DA00/107972074038070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936510-KbRsi4kQNp04breF7mz7EUXXApHlFY6s-0-2e92be5dae66dbc7c0c2055a00974c94">將統計學原理和方法運用到人文科學領域的研究中來,是一種有效的認知手段。統計方法并不僅僅是關于數目和度量這等狹義的理解,從內在邏輯推理上,它是基于數的收集、演繹和推斷;從外在表現方式上,它是運用軟件對大量數據采取多種方式的處理。在當代文化產業的研究中,數據的統計為我們客觀地認識現狀提供了參照,統計方法凸顯了重要作用。用數據來反映當下電影產業的現狀,簡明扼要且客觀中立。這種統計分析為我們認識當代電影產業提供了直觀的感受,并且,用回歸分析等數據分析方法來對電影市場這種和金融資本市場緊密相連的領域進行研究,是有適用性的。
實證研究:我們對過去的閱讀主要取決于我們對目前的經驗,尤其取決于我們所身處的社會的結構特征,而我們對當下的閱讀則取決于過去的經歷以及目前的變遷??癜恋乃枷爰铱偸遣恢挥X地將某一種單一經驗確立為適合于任何審美感知的超歷史性標準,這種經驗成為一種制度強加在后人的身上。我們需要打破這種霸權式的制度,將文本和分析過程向不同的歷史趨勢和現實狀況開放。在這個浸透著各種信息和審美體驗的當代社會里,老式哲學和美學的那些問題本身就需要從根本上歷史化,普遍性真理也需要重新審視和反思。經驗帶有多個層面,其價值源于獨特的體驗,關于電影的經驗也不是超歷史的、普遍永恒的,它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條件相關聯。我們無法回避復雜變動的現實而直接給經驗一個恒定的指數。面對中國當代電影這個具體對象,本書放棄一種臆想式的、普遍化的生搬硬套的本質界定,而將中國的電影狀況放置在具體的歷史環境中去考慮,放棄形而上的哲學猜想與邏輯演繹,采取社會分析、歷史分析以及文本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實證的考察,最終從哲學的思辨推論走向經驗社會學的分析。布爾迪厄說:“只有深入一個經驗的具有歷史處境的現實的特殊性中,才能理解社會世界最深刻的邏輯?!?img alt="[法] 皮埃爾·布爾迪厄:《實踐理性——關于行為理論》,譚立德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版,第3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F9DA00/107972074038070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936510-KbRsi4kQNp04breF7mz7EUXXApHlFY6s-0-2e92be5dae66dbc7c0c2055a00974c94">我們需要進入一個經驗性的考察狀態,立足事實,將思想從形而上的限制中解放出來,著眼于當代中國電影產業的真實狀況,關注電影文本和其他多種因素的關系。
審美觀照:對電影產業及其中某些典型的影片進行美學審視,對影片的故事敘述、畫面效果、場面效應等本體因素加以分析。按照藝術所要求的方式來純粹凝視(the pure gaze),從文本自身而不是從外部力量的角度對影片進行分析。純粹凝視打破藝術與經濟、藝術與道德、藝術與政治的關聯,它需要一種冷淡的、不在乎的、疏離的,甚至是憤世嫉俗的態度,與社會世界保持一定的距離。捕捉藝術作品的特征,即內在于它自身而不是為了它自身的特征,作為形式而不是作為功能的特征。在宏闊的實證研究之外,對于文本,我們仍然需要純粹的美學審視,繼而將這種審視再納入社會關系之中。借鑒一種受純然藝術目的所驅使的藝術表現和藝術判斷,我們試圖提高對電影作品和美學經驗的理性認識,一方面承認藝術經驗那些難以言傳的美好,另一方面開拓對藝術經驗的科學分析。通過科學分析,對作品的感性之愛能夠和理性之思達到完美結合,這種理性之思是將客體融合在主體之中,將主體感化到客體之中,是對藝術對象的特殊性的積極探索。這些分析的目的是重建一種認知科學,通過對日常生活中具體可見的事物進行把握,從而摒棄既定的、模式化的觀念,開拓新的審美觀照。
五 選題意義
電影在電子媒介時期迅速發展起來,它強化了藝術消費的聽覺模式和視覺模式,使得藝術的表意方式更為直觀、立體和多元。在紙質文本傳播的時期,相當一部分人并不具備識字讀書的能力。文字閱讀的傳統產生壟斷的文學成分,由此產生精英意識。而電子媒介將識字能力、閱讀能力推至文化的邊緣,觀看占據了文化作出的中心地位。書籍的讀者擴大為熒幕的觀眾,不同的人們具備同等的資格來感受電影所提供的一切。從這個意義上講,電影是平等的傳播媒介,勝過口頭傳播和文字傳播。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電影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它的興起乃是人類普遍的文化需求。
中國電影產業,不僅為文化產業創造產值,而且通過產業化的發展途徑振興作為藝術門類的電影,為國家的文化繁榮做出貢獻。本書直面當代中國電影產業,對之進行實證分析和理論探討。當代中國電影市場特別注重電影票房等帶來顯在經濟效益的事件,而在文化的深度研究方面非常不足。電影產業顯然是能帶來經濟效益的,這種經濟效益使得行為主體趨之若鶩。但是,電影產業作為一種文化產業,必然有其文化的邏輯。掌握經濟資本的主體未必能在文化生產中獲得經濟利益,他們需要與文化資本的占有者協同合作。文化資本不僅是一個概念,更是一種行為,它驅使著電影產業形成一定的面貌,決定著電影產業主要由哪些導演、哪些影視公司所支配。一般人們認為,資本只是一種經濟行為。事實上,文化也在構成著資本,在文化產業內部,資本的累積不僅是經濟層面上的,更是文化層面上的。在文化產業的發展中,探討文化資本如何在深處構造著文化產業的面貌,是有理論意義和現實必要的。本書始終緊扣文化資本,對電影產業中文化資本的形成、影響作出分析。
本書對文化資本的研究并不是純粹邏輯的演繹,而是始終向著現實境況和歷史趨勢開放。本書對2002—2014年我國電影的產量、總票房、國產票房、國內生產總值等數據,展開定量分析,對數據之間的關系作出文化闡釋。這些數值在電影市場中是如此受人追捧,它關系到切實的利益,但是這些數值如何反映了文化資本的形成、分配和積累卻鮮受關注,而文化資本正是這些數據演變的內在根源。本書就是要將一種深刻驅使電影產業發展卻受人忽略的內在根源彰顯出來,采取客觀中立的分析態度,以建設性的眼光來探討現狀。
本書研究的意義不僅在于對電影產業中文化資本這個論題的探討,而且在于對不同研究方法的組合運用。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不僅需要形而上的思索,而且需要深入現實的實證考察。對可靠數據的定量分析可以客觀地展現真實狀況。本書收集中國電影產業中的重要數據,并以統計學的方法對這些數據進行處理,根據處理結果,對相關現狀進行文化闡釋。產業的規模化發展需要數字的證明,而數字的膨脹或許只是一時的驚艷,在繁榮的數字背后特別需要警惕美學的失落。因此,在電影產業的研究中,將定量分析和文化闡釋結合起來便顯得較為貼切和適宜。全書從宏觀上進行數據分析,從微觀上對影片進行文本解讀,而某些影片的缺場也就表明著作者對它的含蓄批評。
文化是否具有經濟價值,文化產品如何在統計數據上體現其價值,目前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中又在多大程度上體現了文化產業的價值,這些都是有待推進的問題。關于中國電影產業文化資本的研究事實上也是在透視文化產業的內在文化邏輯的生成,倡導文化生產中文化邏輯、市場規律和審美建構的統一,并不斷提升生產者的文化資質、藝術素養和專業能力。希望本書能對電影產業的學理化研究起到推進作用,為中國電影產業改革的探索起到借鑒作用,為促進中國電影產業健康有序地發展、為繁榮社會主義電影事業、為建設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文化市場體系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