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域經濟理論與政策(上)
- 魏后凱
- 5998字
- 2019-01-04 17:13:50
論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含義及其衡量方法
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Brundtland委員會)在其學術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曾廣泛使用“可持續發展”這個概念。1992年6月,聯合國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了環境與發展首腦會議,通過了《21世紀議程》,進一步確立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可持續發展思想體現了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和協調性的原則,是一種以自然持續發展為基礎,以經濟持續發展為任務,以社會持續發展為目的的新發展觀。本文著重探討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內涵及其衡量方法。
一 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資源是指由人發現的有用途和有價值的物質。自然狀態的或未加工過的資源可被輸入生產過程,變成有價值的物質,或者可以直接進入消費過程給人們以舒適而產生價值。這樣,那些沒有發現或發現了但不知其用途的物質就不是資源,因而也沒有價值。同樣,雖然有用,但與需求相比因數量太大而沒有價值的物質也不是資源(蘭德爾,1989)。因此,世界上存在的那些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的一切物質都可稱之為資源,而那些至今仍沒有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物質則屬于非資源。
這里所指的資源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資源與非資源的劃分只是相對的。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對資源開發利用的深度和廣度在不斷提高,過去一些沒有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物質開始轉化為資源,為人類所利用。同時,由于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采掘和濫用,以及在資源利用過程中造成的環境污染,正在使某些資源逐步枯竭,或者失去使用價值和價值,從而轉化為非資源。目前,地球上每8種已知植物物種中至少有一種面臨滅絕的危險。在貧困國家,熱帶雨林正以每年0.9%的速度消失,土地灌溉面積的1/4受到鹽堿化的侵害,水土流失造成的經濟損失占年度國民生產總值的0.5%—1.5%(世界銀行,1992)。
無論是可再生資源還是不可再生資源,從供給與需求的角度看都是極為稀缺的。然而,在當今社會,人類在不斷創造社會經濟成就的同時,也在漫無節制地大量消耗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尤其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少數經濟發達國家的資源消耗總量和人均資源消耗量都遠高于廣大發展中國家。據聯合國經濟委員會在1981年發表的一個公告中預測,如果發展中國家對礦物原料的需求達到美國的水平,則現有的鋁土礦儲量在18年以后將消耗殆盡,銅9年,石油7年,天然氣5年,鋁6年,鋅只有6個月(張富安,1998)。
從人均擁有量看,我國是世界上資源最為貧乏的國家之一。然而,由于濫采濫用和環境污染,加上人口和工業的迅速增長,當前我國的資源形勢已日趨嚴峻,資源短缺問題日益突出。以土地資源、水資源、能源和礦產資源為例。在1986—1995年10年間,我國農業結構調整和災害損毀耕地達7000多萬畝,非農業建設占用耕地達2960萬畝,致使人均耕地面積由1.37畝迅速下降到1.18畝。在我國現有600多個城市中,大約有400個城市缺水,有100多個城市嚴重缺水,每年缺水60多億立方米(魏后凱,1998)。水資源缺乏已成為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的制約因素。
我國能源和礦產資源的形勢也越來越嚴峻。據有關資料顯示,到2000年,我國將有10%的煤礦和鐵礦、26%的銅礦、40%的鉛鋅礦、70%的金礦生產能力,因資源枯竭而消失。另據有關部門論證,若按實現第二步發展戰略目標的需要來看,到20世紀末約有1/3的礦產保有儲量不能滿足2000年的需要;到2010年,短缺的礦產將占到一半;到2020年,絕大多數礦產現有探明儲量均不能滿足需要。到2000年,僅石油和鐵礦石的產量缺口就將分別達到3000萬—4000萬噸和7000萬噸(富礦);到2010年,將分別達到甚至超過1億噸(張富安,1998)。因此,如何保持人類對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問題,不僅是當今世界各國所面臨的共同問題,也是我國所面臨和亟須解決的一個緊迫問題。
二 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內涵
資源可持續利用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方面。所謂可持續發展就是能長期延續的發展,可持續性也就是長期延續性。按照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1989)的定義,可持續發展是指“在不犧牲未來幾代人需要的前提下,滿足我們這代人的需要”。這就是說,一方面,我們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另一方面,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后代安居樂業。顯然,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強調公平和代際平等的重要性。今天享受經濟發展成果的人,由于過度破壞地球的資源和污染地球的環境,可能會使今后幾代人的處境惡化。因此,當今人們為獲取經濟增長與繁榮,不能以犧牲其他人以及未來幾代人的經濟福利為代價。
可持續發展概念有著十分廣泛的內涵,它涉及人口、資源、環境以及社會經濟等各個方面。然而,過去我們對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研究,往往把著重點放在環境保護方面,以致有些人把可持續發展狹義地理解為環境保護。事實上,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環境保護同樣重要,二者均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的許多環境問題大都是由于人們對資源利用不當引起的。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促進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實際上也是保護環境的一種積極措施。
所謂資源可持續利用,就是在不損害社會和其他人凈福利,并考慮到未來幾代人需要的前提下,人類對各種短缺資源的合理保護和有效利用。從社會道義和公正的角度看,任何國家、地區和個人對資源的合理利用,不僅要考慮自身的需要,而且也要考慮到其他國家、地區和個人乃至未來幾代人的需要。當今人們從自身需要出發對資源進行有效的開發和利用,只能是資源合理利用的一個方面,而不是其全部內涵。這里所講的資源可持續利用,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涵。
(1)人們在利用各種資源滿足自身需要的同時,不能對社會和其他人的凈福利產生負的影響。任何一個國家、地區和個人在資源開發利用的過程中,除其自身獲取經濟價值外,還可能會對其他國家、地區和個人產生一種外部效應。這種外部效應是市場交易對交易雙方之外的第三者所造成的影響,包括正的和負的影響。因此,在評價一個資源開發項目對社會所產生的凈福利效應時,應從其自身獲取的經濟價值中,減去其所產生的凈負外部效應(負外部效應減去正外部效應)。只有在其對社會所產生的凈福利大于零的條件下,這種資源利用才算得上是可持續利用。需要指出的是,社會凈福利大于零只是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
(2)當前人們在利用資源滿足自身需要的過程中,要同時考慮到不能犧牲未來幾代人的需要。這實際上反映了人們在資源利用方面的代際平等問題。也就是說,我們這代人在對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當前的需要,而且也要同時考慮到未來幾代人的需要。我們不能采取“有水快流”和高消耗的政策,過度采掘和消耗浪費地球上的短缺資源,更不能任意破壞和污染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給子孫后代留下一片廢墟和一個千瘡百孔的地球。因此,從代際平等的角度看,人類對各種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所產生的凈經濟價值應該逐步增加,或者至少應該保持不變。這種資源凈經濟價值的遞增性,是保持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充分條件。
(3)人類對各種短缺資源的合理保護和有效利用,這是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前提條件。我們不僅要保護好那些可供人類利用的一切資源,而且也要保護好那些由于技術條件的限制,目前暫時還無法加以利用或沒有價值的非資源即潛在資源,更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積極地保護好各種資源和環境,這是增加資源可供給性,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的前提。同時,要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首先就必須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有效利用而不是浪費短缺資源。一方面,人們對資源利用的效率應該保持在現有技術條件許可和經濟上可行的最高水平;另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資源利用的效率應該逐步提高。因此,保持資源利用的高效率及其遞增性,這是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另一個必要條件。
綜上所述,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充分必要條件是:①人類利用資源所產生的社會凈福利大于零;②保持資源凈經濟價值的遞增性;③保持資源利用的高效率及其遞增性。只有在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的前提下,人類對資源的利用才真正具有可持續性。完全符合這三個條件的資源利用方式,才可以稱之為資源可持續利用。因此,與可持續發展一樣,資源可持續利用將是人類夢寐追求并為之奮斗的目標,是一種理想的狀態。
三 資源利用的總體效應評價
從廣義的角度看,資源利用有著十分豐富的內涵。它不僅包括人類對各種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而且也包括對人力資源以及社會和經濟資源的合理使用。人類開發和征服自然、發展經濟生產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對地球上各種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的過程。這種對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的過程,既可能會對人類自身發展產生一些有利的影響,也可能會產生一些不利的影響。我們把這種有利影響稱為資源利用的正效應,而把其不利影響稱為資源利用的負效應。
(1)資源利用的正效應。人類開發利用資源的最終目的,就是獲取一切有用的社會經濟成果,增進人類自身的福利。包括:①獲取人類所需要的自然資源,如水資源、能源和礦產資源;②進行人力資源開發,增強人類自身的能力;③生產制造社會所需要的一切物品,如基礎設施、農產品和工業品等;④建立一個高效運行的社會經濟體制。這些有用的社會經濟成果,大都可以用其所形成的資本存量價值來進行衡量。一般地說,人類在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所形成的資本存量,主要包括自然資本、人力資本、人造的資本和社會資本。這些存量資本是人類開發利用資源所留下的寶貴遺產和社會財富。因此,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對資源開發利用所產生的正效應,就是其所形成的自然資本、人力資本、人造的資本和社會資本的總和。
(2)資源利用的負效應。人類在開發利用資源、創造社會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生態環境破壞、環境污染和資源耗竭等負效應。這種負效應往往是伴隨著經濟增長與繁榮而產生的,是經濟增長的副產物。它可以看成是人類對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的代價。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由于技術和經濟條件的限制,加上人們對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意識淡薄,人為導致了對資源的嚴重破壞和開發利用不當,其代價是十分巨大的。從價值量上看,這種代價主要包括兩個部分:①由于資源利用不當造成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破壞的直接經濟損失;②為恢復生態平衡、挽回生態損失而必須支付的生態投資。
(3)資源利用的總體效應。人類對資源的開發利用,既可能會產生一些有利的正效應,也可能會產生一些不利的負效應。因此,在對資源利用的總體效應評價中,應綜合考慮這兩方面的因素,即從其所產生的正效應中扣除負的效應。假定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某一資源開發利用項目投資所形成的自然資本、人力資本、人造的資本和社會資本分別為NCi、LCi、MCi、SCi,該項目所造成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破壞的直接經濟損失為ILi,為恢復生態平衡、挽回生態損失而必須支付的生態投資為ELi,那么,該國或地區資源利用所產生的總體效應為VRt:
對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來說,在其資源開發利用的過程中,都要求盡可能獲取最大的正效應,同時盡可能減少其負效應,從而使其總體效應最大化。對國內或區內各個資源開發項目來說,也是如此。如果一個資源開發項目所產生的總體效應為負,即負效應大于正效應,那么該項目所采取的資源利用方式肯定是不可持續的。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資源利用所產生的總體效應為負,那么該國家或地區的資源利用肯定是不可持續的。具有可持續性的資源利用方式,應該是其總體效應最大化的資源利用方式。

四 自然資源和環境核算問題
自然資源和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類經濟增長不能以耗竭資源和犧牲環境為代價,資源和環境保護問題已越來越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目前,世界資源和環境問題已日益出現國際化的趨勢,貧窮國家對熱帶雨林的破壞正在影響著全球氣候,一些國家的大氣污染正在對其他國家的環境質量造成影響,少數發達國家對不可再生資源的大量消耗日益加劇了全球資源短缺狀況。因此,要根本解決資源和環境問題,需要各國政府采取協調一致的行動。
然而,目前各國普遍采用的以GDP為核心指標的國民核算體系,并不能精確地反映環境惡化和自然資源消耗的狀況。這種傳統的國民核算體系,至少具有兩個重要缺陷:一是現行的GDP指標并沒有把人力資本的投資、環境污染和資源耗竭(包括不可再生資源的耗竭)的代價計算在內。這樣,當資源和環境破壞發生時,GDP這一總量指標并不足以較好地測算經濟活動。二是由于忽視了自然資源提供的服務,現行國民核算體系限制了決策者所能獲得的信息。不計這些服務,就忽視了經濟活動對環境“吸納”廢棄物和作為投入物“源泉”這兩種作用的影響(世界銀行,1992)。
為此,在20世紀90年代初,國外一些學者提出了綠色GDP這一新的概念。所謂綠色GDP,就是把資源和環境損失因素引入國民核算體系,即在現有的GDP中扣除資源和環境損失,包括由于經濟增長造成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破壞的直接經濟損失,以及為恢復生態平衡、挽回資源損失而必須支付的經濟投資(林丕,1997)。
建立以綠色GDP為核心指標的國民核算新體系,關鍵是自然資源和環境價值的核算問題。從各國的經驗看,自然資源和環境核算大體包括三方面的內容:①人們對資源破壞(掠奪性開發)、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②為減少環境污染、恢復生態平衡(如恢復植被、復墾土地等)所必須支付的經濟投資或開支;③由于過度采掘和大量消耗,導致自然資源衰竭所產生的負面作用。
實行以綠色GDP為核心指標的國民核算新體系,不僅有利于保護資源和環境,促進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經濟可持續發展;而且有利于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高經濟效率,從而增進社會福利。同時,采用綠色GDP這一總量指標,也有助于更實際地測算一國或地區經濟的生產能力。據一項關于墨西哥國民賬戶的試驗報告表明,在對石油、森林和地下水的耗竭進行調整后,墨西哥的國民生產凈值降低了幾乎7%。如因避免環境衰退,尤其是空氣和水的污染及土壤侵蝕的代價而進一步調整,國民生產凈值還要下降7%(世界銀行,1992)。
在中國,資源耗竭、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也是十分巨大的。據世界銀行(1997)的估算,目前中國大氣和水污染造成的損失價值,按支付意愿價值估計為540億美元/年,約占1995年GDP的8%。若按人力資本價值估計,大氣和水污染造成的損失每年則為240億美元,占GDP的3.5%(世界銀行,1997)。如果把資源耗竭、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所造成的損失全部計算在內,估計現行的GDP總量至少應降低10%以上。
參考文獻
阿蘭·蘭德爾:《資源經濟學:從經濟角度對自然資源和環境政策的探討》,商務印書館1989年版。
林丕:《試論國內生產總值政治的代價和正負效應》,《新視野》1997年第1期。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我們共同的未來》,世界知識出版社1989年版。
世界銀行:《1992年世界發展報告:發展與環境》,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2年版。
世界銀行:《碧水藍天:展望21世紀的中國環境》,中國財政出版社1997年版。
魏后凱:《面向21世紀的中國城市化戰略》,《管理世界》1998年第1期。
張富安:《論我國面向21世紀礦產資源形勢與發展戰略》,區域經濟與資源經濟學研討會論文,中國地質礦產經濟研究院,1998年4月。